摘要:笙协奏曲《虹》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一首大型笙协奏曲。该作品在丰富笙的演奏技巧和拓展笙的表现力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领三十六簧键笙的演奏技术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虹》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技法、演奏技巧等方面来阐述这部作品,旨在为我国现代笙作品的创作、演奏、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笙;《虹》;创作特征;民族音乐元素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古称为“和”。从殷墟甲骨文有关的文字记载来看,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笙的雏形。笙的演奏技巧丰富,既可吹奏单音,又可演奏和声、复调,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随着我国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笙艺术的发展在众多演奏家、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笙协奏曲《虹》是刘文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在继承传统曲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了笙的演奏特点,展现出浓郁的时代特色,成为了笙曲中的经典之作。
一、笙协奏曲《虹》的创作简介
笙协奏曲《虹》是刘文金先生2006年为三十六簧键笙所创作的一首大型笙协奏曲,是当代经典笙曲的代表作,经常在各大舞台和重大赛事中上演。作品在丰富笙演奏技巧和拓展笙的表现力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领三十六簧键笙的艺术创作与演奏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刘文金(1937—2013),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河北唐山,于1956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主修作曲理论,并学习二胡、钢琴与唢呐等乐器。刘文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器乐及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20世纪60年代,以他风华正茂的饱满激情,书写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主旋律姊妹篇——《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创作了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长城随想曲》,至今已成为二胡专业学术交流研讨、音乐会中上演频率较高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他创作了民族器乐和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400余部,如为柳琴创作的《酒歌》、古筝协奏曲《梦幻妈祖》、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竹笛与乐队《鹰之恋》、民族舞剧《长恨歌》、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祖国—母亲》、大型民族管弦乐《山村的节日》《茉莉花》《戏彩》等。刘文金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上的现代化进程,是民乐创作里程碑式的人物。
笙协奏曲《虹》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生命、风雨、彩虹。作曲家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大自然中生命的降临诞生、磨炼成长、成熟结果、生生不息的过程。《虹》这首作品,寓意人类就像种子,从生命降临,历经各种磨砺,最后实现自我价值,坦然面对世界与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首作品中,刘文金充分发挥笙的乐器特点,在音效音色、旋律音调、和声色彩、织体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巧妙地融合西方创作手法,将民族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统一,不仅充分发挥了笙在演奏方面的强大表现力,而且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笙协奏曲《虹》的创作构思
刘文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将“交响化”的作曲思维引入民族音乐的创作中。《虹》这首作品不仅逻辑清晰,层次丰富,而且对三十六簧键笙音色的展现亦可谓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给我们的启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植民族音乐的创作理念
根植民族音乐,发掘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是本部作品最主要的创作理念。笙,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明亮甜美、圆润通透,其低音浑厚低沉,中音柔和丰满,高音清脆透明。笙的音响变化十分丰富,表现力也极强。更重要的是,笙是民族乐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吹管乐器。吹奏单音时,能够产生柔和而美好的音色,就如同秋夜的湖水一般,碧波飘荡;吹奏和声时,能够产生雄浑高亢的音色,粗犷热烈,如同滚滚的春潮。20世纪80年代笙演奏家王慧中与笙制作家孙汝桂、笙演奏家杨大明一起通过多方研究论证,集思广益,创造出了三十六簧键笙。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指法的设计科学合理,半音齐全可以任意转调;二是采用按键演奏,省气省力方便快捷;三是三十六簧键笙可以放在腿上吹奏,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双手。刘文金先生充分运用三十六簧键笙这一乐器的特点,在半音阶、全音阶、八度音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拓展了三十六簧键笙的表现力。
2.融合东西方的创作技法
本部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音乐情怀和韵律。刘文金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着旋律优美、韵味悠长、意境深邃、清澈秀丽的民族音乐特点,作品既充满人文内涵,又雅俗共赏。作品《虹》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同时,又巧妙地将现代西方作曲技法融入民族音乐创作技法,为乐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进而产生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这样不仅有现代气息,更突显了民族特色。作曲家从多个角度和视野将音乐素材带入本部音乐作品中,从整体上对创作格局进行掌控,作品在变异和创新中得到升华。刘文金在运用西方作曲的技法对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新时,对演奏的技巧或者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结合中西方的音乐形式和特点,融合中国传统的戏曲、说唱等艺术元素于西方作曲手法之中,形成更为显著的民族特征、地域文化特征。
作为外来的音乐形式,协奏曲逐步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融合起来。在《虹》的创作中,作曲家借助十二音序列和模进、倒影等西方作曲技巧,使得乐曲的层次感得到强化。整首作品不仅国际化气息浓郁,而且也帮助笙的发展冲出了窠臼,产生了蜕变,充分展现了笙这件古老吹管乐器的魅力。
三、笙协奏曲《虹》的音乐分析
《虹》这首作品不仅综合了刘文金将20世纪的新技法与传统曲式框架相融合的创作手法,而且体现了传统思想与新音乐理念的相互叠加。笔者结合这首作品的情感基调,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如何与笙这件古老的吹管乐器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1.曲式结构分析
乐曲包括生命、风雨、彩虹三个乐章,以带有戏剧性和哲理性的多重视角与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将生生不息的轮回过程勾勒描绘出来。从曲式结构去看,本曲将中国传统的“散、慢、散”“散、慢、中、快、散”等结构和西方的三部曲式结构融合到一起,乐曲内部的内在关联更为严谨。作品突出反映了民族音乐独具的特色。随着深入聆听,听众体会、品味的最大感受就是倍感亲切,逐渐能够感知到作品蕴含的艺术哲理。
(1)第一乐章《生命》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生命》为并列三部曲式。由乐队庄严的序奏呈现出宇宙和大自然的神圣与博大。变化无穷的广板主题展现了生命与生灵为大自然而歌唱和为生存而跃动的种种形态。主题的进一步展开,描绘着生存的艰难与沉重。乐队的间奏又表达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推动着旋律的主题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和拼搏的精神。最后笙与乐队抒情性的广板段落是对生命与大自然赞美的颂歌。这是一个复三部曲式。在A乐段中,旋律从弱拍展开叙述,以二度+二度+三度级进向上后,向下跳进的旋律线条构成乐曲的动机,节奏型以平稳的二分音符衔接四分附点音符和三连音为主。随后在这个动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发展,旋律线条呈半音化形态,节奏音型由三连音发展至六连音、十二连音,节奏律动的加快、半音化的交织,加剧了音乐的紧张感。
谱例1第16-18小节
中部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由A乐段引申发展而成,新的主题乐思加入,形成B乐段。B乐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非方正型的二句类乐段,经过7小节的连接,以全新的材料加强对音乐形象的描述。C乐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非方正型的三句类乐段,旋律线条起伏不大,通过在密集的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中加入连音线、休止符、跳音、附点音符等方式在快速流动的旋律中制造顿挫感,烘托了音乐气氛,加深了音乐形象。
谱例2第51-52小节
再现段A1保留了A乐段主题动机的基本形态,在后半部分对材料进行分解后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经历了音型化的持续进行后,乐曲速度经历了三次转变,织体形态统一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奏音型上,主要由柱式和弦组成,使乐曲在结构上进入稳定的状态,旋律不断地向前推进,将第一乐章推向高潮。
(2)第二乐章《风雨》曲式结构
第二乐章《风雨》整体展示的是急促的快板。乐队的前奏直奔主题,隐隐的雷声、聒噪的风声和闪电般的撞击合为一体,预示着狂风暴雨即将来临。急促的快板在固定低音和流动音型的背景下传递给听者以压抑的感觉,引出了独奏乐器节奏性的和声音型和呼唤似的动机,配合炫技型的快速双吐乐句反复穿插,将生命与各种生灵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暴风雨中。暴风雨结束后,大地上留下了一片汪洋。
第二乐章《风雨》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乐段是一个重复材料的非方正型的二句类乐段;B乐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方整型的二句类乐段;A1乐段完全再现A乐段,首尾呼应。
谱例3第61-66小节
在本乐章中利用笙独特的音色勾勒描绘出风雨交加的大自然景象,以立体画面的形式展现生命中的坎坷与波折,诠释生生不息。
(3)第三乐章《彩虹》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彩虹》如同雨后出现在天空的七彩光芒。笙与乐队的协奏,为人们呈现出所有的生灵都在歌唱和舞蹈的动态画面,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充满着生机的大自然。
A乐段体现了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动机,建立在D大调上。B乐段的主旋律随着不断发展延用了第二乐章尾声的伴奏织体,伴随着和声的走向转为C大调。C乐段速度提升至80,节拍也从3/4拍转换为7/8拍,在音乐中突出了舞蹈性元素。D乐段在保持C乐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了加花变奏,最终结束在a和声小调上。E乐段将主题动机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动力再现,逐渐将主题推向高潮。尾声对第一乐章“生命”的主题进行呼应,不断表达了生命应当和大自然保持着友好而和谐的神圣关联。
谱例4第112-117小节
在这个乐章中,各乐段主题独立发展,且互为对比材料。但在乐段内部,作曲家通过对乐句的重复来巩固内部结构的平稳。本乐章以描绘风雨后光芒万丈、七彩斑斓的彩虹为中心,在独奏与协奏相互配合的独特魅力下,把生命的活力与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象刻画得美轮美奂。
2.和声结构分析
传统笙的和声全部由协和的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音程构成,多用于传统曲目和民间吹打乐。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刘文金先生运用了常见的三和弦,通过演奏明亮辉煌的大三和弦以彰显广袤的大自然,作曲家还大胆地运用了增三和弦,既借鉴了西方和声,同时融入了笙的传统和声,将增三和弦作为贯穿动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谱例5第88-90小节
在第二乐章《风雨》第91小节处创造性地使用了任意音团。作曲家并没有规定任意音团为哪几个音,目的在于将高音清脆明亮、中音丰满柔和、低音深沉浑厚的三种音色融为一体。演奏者可以在乐曲原有的风格和基调上,根据个人的理解对任意音团进行二度创作,展现更富活力的音乐形象。
谱例6第91-93小节
在和声范畴内,二度音程是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就更加尖锐不协和。但是正因为其所特有的音效,在尾声乐段使得小二度音程如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晶莹剔透的涟漪,体现了色彩性的听觉效应。
谱例7第95-97小节
3.调式分析
笙协奏曲《虹》这首作品的调式与传统作品不太相同,进行了多种调式的布局,比如平行大小调交替、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增三和弦转调、全音阶转调等,为今后作曲家们创作笙作品提供了借鉴与示范。
在第一乐章《生命》主题的4个乐句中,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前两句C大调与c小调交替出现,后两句a小调与A大调交替出现。在第26-32小节的扩充乐段,运用平行大小调交替,F大调与d小调平行大小调交替。
谱例8第26-30小节
在第93小节利用三连音的全音阶转为降E大调,并进入尾声。
谱例9第93-94小节
四、笙协奏曲《虹》的精彩演绎
笙演奏者如果想完美地诠释这首作品,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术、深厚的艺术底蕴,而且需要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将作曲家内心的思想和意蕴全部表达出来。为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好节奏的稳定性
第一乐章《生命》的A段由伴奏乐器钢琴弹奏颤音技巧由慢渐快地渲染深沉的气氛,随后继续弹奏琶音以模进的手法上行让音乐有了一次较大的起伏,最终在主音处安静的消逝引出笙的旋律,生命在舒缓的旋律中悄然苏醒。这些模仿民族管弦乐队的音效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效果。主旋律从第11小节开始缓缓进入,在慢板的速度中稳步推进。本乐章最为活跃的乐段集中体现在B段,通过吹奏富有颗粒性的十六分音符与跳跃性的三十二分音符,为听者交替展示了灵快跳动的视觉画面。
谱例10第53-54小节
演奏本段时演奏者要注意保持吐音的颗粒性以突出每个乐句的音乐流动性,从而保证音乐感染力持续增强。与第三乐章的《彩虹》遥相呼应的主题在第100小节时集中呈现,在恢宏磅礴的气势中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钢琴伴奏给予旋律的起伏,节奏徐疾的变化以及在间奏过程中对情境气氛的描绘渲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听众感受到笙与钢琴之间交流与对话的和谐与美妙。
2.协调好手口配合的统一性
第二乐章《风雨》包含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双吐技巧以及半音阶演奏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要求演奏者要准确把握好气息、手口配合。第一主题出现时,吐音干脆有力,在紧张的情绪中迎接风雨来临。这一部分要注意旋律的速度变化,钢琴的演奏必须完全依附于笙,在保证节奏、速度一致的前提下以轻巧的触键以及力度的变化来辅助独奏乐器推向高潮段落。第二主题由附点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所构成,本段演奏的难点是手指转换与吐音相结合时速度的一致性。钢琴伴奏的节奏型和力度也要有所变化,尤其是遇到重拍要弹出附点的感觉。同时要注意增加和声的概念,让听众感受到和声的走向,从而进一步配合独奏者更好地展现笙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
谱例11第25-29小节
特别是吹奏第83-86小节的八分音符持续音时,在保证气息平稳的过渡前提下将转位的增三和弦准确利落地演奏完整。在Rubato乐段出现后,本乐章的音乐情绪逐渐平稳舒缓,狂风暴雨过后的安详恬静预示着彩虹即将呈现。
3.维持好吐音与连音的平衡性
尾声部再现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生命》的主题首尾呼应,相得益彰。这一乐章的节拍、节奏转换较为频繁,用八度琶音来模仿彩虹出现时的光辉,达到逐渐渲染气氛的效果,是对演奏者把握协奏曲能力的一种考验。演奏时要注意手指与气息相互配合的连贯性,同时保证按键要清晰有力。第三乐章《彩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缓缓推出伴奏音乐,钢琴弹奏出微弱的八度波音,仿佛水面上的小波纹一样优美恬静,起到点缀的作用,为主旋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主题一随后出现在第5小节,在单音旋律吹奏中平和引入,宛如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谱例12第5-10小节
虹
在第27小节出现主题二,演奏者要妥善合理地利用好连音线,并呈现出清新之美感。从第33小节开始对主题二进行变奏模仿,在吹奏三连音时,需将吐音体现在每个音头,如蜻蜓点水。主旋律从第97小节开始回归到慢板段落蓄势待发,《生命》的主题在第98-111小节再次奏响最强音,笙与钢琴同奏主题的手法丰富美化了音乐形象,两种不同发音原理的乐器组合共同演绎音乐内涵,展现无穷的音乐魅力,如同气势磅礴的乐队协奏,极富交响性,生命与自然的轮回关系得到再一次强调。尾声发展到第112小节,旋律速度逐渐放缓,在主属和弦的转换中,全曲在宏大澎湃的音效中结束,让《虹》这首作品的中心思想深深镌刻在听众心中。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对我国民族乐器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浓烈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笙专业演奏者,想要完美地诠释《虹》这首作品,不仅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艺,并依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乐曲的风格特征来设计二度创作。只有在演奏技巧上不断打磨,才能实现对这首作品更好的演绎和表达。《虹》是笙曲中的经典佳作,在保留传统音调的同时,结合了更多现代作曲技法,使中西音乐元素在这部作品中有效和谐统一起来。全曲充盈着自由奔放与激情四射的开拓精神,极大地拓展了笙的表现力,赋予笙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新活力,对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陆:《中国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高沛:《插上科技的翅膀三十六簧能唤凤——王慧中与三十六簧加键笙》,《乐器》2019年第5期。
【3】吴红非:《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
【4】李世军:《试论刘文金民族器乐创作思想》,《中国音乐》2014年第4期。【5】夏书苑:《浅析高音键笙协奏曲〈虹〉》,中国音乐学院2018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