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笙在民族室内乐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如何让笙在民族室内乐演出中与其他乐器声部实现完美结合,发挥其独特作用,在实际的演出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笙的演奏特征与实际演奏寻找最科学的演奏方式,并对笙在民族室内乐中如何更好地诠释作品提出建议,为笙在民族室内乐中的演奏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技术参考,使笙这件乐器的作用在演绎过程中得到全面发挥。
【关键词】笙;民族室内乐;演奏特点;实际应用
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室内乐大多是传统小型器乐合奏形式,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等,大多是齐奏,在写作手法、调式调性、节奏音型上也比较单一,这些民间音乐种类可以说是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雏形。现如今,在中西方音乐密切交流的影响下,在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演奏组合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创作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越来越个性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民族室内乐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越来越重视民族室内乐的课程建设,涌现出不少优秀器乐组合,在各大赛事舞台中崭露头角。其将中国传统小型器乐合奏与西方室内乐完美结合,多声部音乐语言的交汇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音色、音响及表现力更加丰富。各种发音方式不同的乐器,声部之间的音色存在差异,从各方面都较难平衡,所以,在多声化的语境中寻求共性的音乐表达,需要演奏者对乐器自身、音乐结构、乐曲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
笙作为我国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也是管乐器中能演奏和声的乐器,在民族室内乐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包容性的和声能把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笙经历了多次形制的变革,在外形、簧管、音位、音域、音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在音域和音色上都有了很大改进。乐器的创新改革不断推动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为创作民族室内乐新作品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将结合几首当代民族室内乐作品,分析笙演奏中需注意的问题,寻找笙在演奏中最科学的演奏方式,从气息、演奏技巧、节奏力度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立足于最优化的视角,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
一、笙的艺术特征
笙的艺术表现力较为丰富,它既能演奏温婉柔和的单音,又可以演奏气势磅礴的和音,在音色和韵律上都体现了笙的特殊魅力。笙演奏的多变性能够诠释出不同音乐风格的情感表达,凭借丰富的和声、固定的标准音高、多变的演奏形式,其在民族音乐作品演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气息的合理运用
气息的正确运用是所有管乐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气,是发音的原动力,正确运用呼气与吸气也是吹奏好笙的关键。笙的气息形成与运用,同其他吹管乐的基本原理类似,只不过笙在演奏中是一件既能吹气又能吸气的乐器[1]。但在演奏时经常出现吹、吸不平均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乐器本身出现漏气、泄气等问题;二是簧舌存在不平衡的状态;三是演奏时嘴形的不规范;四是呼吸用气的方法不得当,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气息的粗细、速度、张力变化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气息的变化影响着笙的音色、力度和强弱变化。因此,演奏者一定要换气得当,严格按照乐曲的乐句特点进行转换。合理运用气息,能够避免以上的现象发生。正确的呼吸决定着演奏的质量,同时具有协调演奏肢体语言的功能。
呼吸的自然转换关系到音乐艺术性的表达[2]。演奏时,首先要对乐曲的呼吸节奏、乐句处理进行划分,清楚什么时候该换气。换气的时候要注意气息力度的处理,要在合理顺畅的条件下,以便达到最佳音色状态。特别是在演奏慢板旋律时,气息的合理运用要与其他声部乐器接近,这时需要演奏者根据当下乐曲的强弱和节奏特征来进行气息调整。当乐曲中出现持续长音又要保持弱奏时,往往因为演奏者呼吸不协调、不均匀、不松弛,导致声音出现抖动、力度变化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演奏者需要对乐句长短进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气量大小,调整运气速度,平稳松弛进行。在演奏强奏段落或快板乐段时,需要强有力的肺活量,集中气量增强演奏的爆发力,并配合一系列吐音演奏强调重音,这时的运气应更快速集中,不能慌乱,根据音乐旋律合理调整换气节奏,通过弱进强出、强进弱出、强进强出几种气息方式的合理运用,使音乐呈现效果更加热情奔放。
(二)笙演奏的口内技巧
常用的笙演奏技巧与其他管乐器大同小异,因笙演奏的换气特殊性,需要吹吸气配合演奏,所以在演奏时应更注重换气的统一性,保证气息的均衡。但多数演奏者惯用吹气演奏,就会造成一些技巧存在吹、吸气不平均的现象,所以需要加强对向内吸气的练习,特别是碎吐、花舌、呼舌等技巧,需同时注意正反向呼吸演奏,尽可能不被听出换气的痕迹。
碎吐技巧是在“双吐”的基础上延伸而成,更加注重“碎”字,将清晰有颗粒性的双吐音快速均匀地拉长变软,从而改变长音音色,如同雪花飘落、波光粼粼一般,这个技巧要注意吹、吸气保持一致,口内舌尖不要有较大波动,零碎且快速密集柔软地演奏,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持续均匀地吹、吸气,还要有连贯密集的颗粒性和音色的饱满度。该技巧常常被运用在慢板或广板当中,配合着慢打音,使旋律更加热情饱满,音乐层次更清晰。
花舌技巧是在长气流的作用下,使舌尖在口中上颚部分平均且有频率地快速上下抖动而产生的。花舌有爆花舌和慢花舌两种,具有丰富的演出效果,对吹气、吸气花舌均匀性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人只会吹气花舌,吸气花舌作为笙独有的演奏技巧,相比之下练习难度较大,演奏者在练习吹气、吸气花舌时,要注意舌头抖动的频率,往往吹气花舌比吸气花舌更为密集,演奏者要根据作品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乐曲的风格、节奏、情绪和速度。
呼舌技巧是笙特有的演奏技巧,根据笙簧吹吸都能发音的原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演奏技法[3]。运用这一技巧时,需要演奏者放松舌根部肌肉,合理均匀地运用呼吸力量颤出波浪音,通过喉部和舌根前后扩张与收缩反复抽动进行,如同漱口一样。往往这一技巧持续性不够,容易出现呼不动、舌根部肌肉酸痛的现象,这就需要演奏者反复练习,还要注意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可以自由进行鼻部呼吸,与口腔的用气互相不干扰。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因像口琴一样运用吹吸气的发声原理,相较于其他管乐器来说,呼吸间的平衡尤为重要,丰富的演奏技巧大大提升了笙的表现力,对民族音乐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民族室内乐中,笙多变的演奏可以与其他声部的乐器完美结合。
二、不同类型笙群的合理运用
民族室内乐是多声部的组合,需要每个声部默契配合,演奏过程中注意声部间的音乐均衡,这就需要团队进行长时间的磨练,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不同声部笙群的音色控制、力度与节奏的把控以及演奏技法的合理运用,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从实践中找寻最优方法。
(一)笙的衍变发展
随着民族室内乐的完善与发展,笙作为其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在中国的传统民族室内乐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古代,笙的名称有很多,分别用巢、和、竽、笙这些单字来区分簧数多少,虽叫法不同,但同属匏类乐器。随着历史变迁,为了适应音乐作品的需要,笙乐器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不同时期对音乐演奏需求的不统一,笙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阶层音乐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由最开始的13簧发展至49簧,在演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早期传统的小型室内乐组合,以江南丝竹为代表,常用传统的17-21簧笙演奏,其音程关系常以四、五、八度和声为主,多演奏传统简单的调式,调性交替上比较平稳,且节奏比较单一,旋律韵味优美。不加扩音管的传统笙,其音色更偏向传统丝竹声音,利用其丰富的和声特色包容其他声部乐器,常常担任伴奏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作品大量涌现,民族室内乐作品越来越专业化,更注重音乐的多调性、变化音、半音和弦的转换。在民族音乐大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大量的改良笙,如36簧加键方笙、37簧传统加键笙,以及不同音域的中低音笙,除了可以演奏传统调式,还可以完整演奏3个八度的半音音阶,实现了多调性的转换,极大拓展了笙的音域,给作曲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且更便于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因此,很多当代音乐作品常常运用笙乐器担任标准音,发挥融合剂的作用。
(二)民族室内乐作品《噶老》
《嘎老》由青年作曲家姜莹于2006年创作,音乐素材来源于广西侗族大歌,作品试图运用中国古老的单一线条型旋律来展现不同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乐曲中分别运用了高、中、低音笙与二胡、打击乐等乐器,作品突出了笙神秘、自由、多变的音响色彩,以对唱式手法与乐曲陈述部分所表现的音乐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声部的音乐织体和复调式结构,以及由远及近、由明到暗的色彩变化,即兴式演奏给演奏者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丰富了音乐情感。乐曲中多处运用了装饰音演奏技巧,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以及运用笙的颤音、花舌、碎吐、呼舌等演奏技巧,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演奏时应注意长音的速度频率,和声的饱满度,装饰音、连音的准确性,小快板吐音力度清晰,音量强弱的变化,高音笙此起彼伏鲜明的旋律线与中、低音笙的长音相互映衬,同时与二胡、马林巴的缓慢抒情的对唱,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三、民族室内乐中笙的演绎
笙演奏中有众多的手上技巧和口内技巧。正确的演奏技巧对笙演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演奏一些地域风格突出的音乐作品时,笙的技巧大大丰富了管乐乐器的表现力,能够展现鲜明的音乐形象,节奏的整齐性与力度、音色的把控也能表现出特定的音乐效果,进而呈现出流畅的音乐情感。同时花舌、锯气、腹颤音等演奏技巧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笙的节奏与力度
民族室内乐大多是在无指挥的条件下进行演奏的,这就需要每位演奏员的节奏必须整齐稳定,在演奏时肢体给出明确的起始动作,并在多变的节奏中给予速度提示。特别是现代音乐作品,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变换较复杂,在无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多声部进入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统一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音色的把控也尤为重要,笙表现出来的音色是比较丰富的,由于是固定音高乐器,音准相对稳定,演奏时需要对乐曲乐段的音乐情绪进行深度理解,及时进行力度调整,以达到音乐共性效果。音质的优劣、力度的变化、节奏的统一、乐句的划分直接关系到音乐的整体表现。
在演奏主旋律时,演奏者应加大演奏动作和力度,准确给出乐句的呼吸节奏,以便更清楚地带动整个乐队的音乐律动。在与其他声部进行呼应演奏时,应与对奏声部尽量做到音色力度统一,配合默契,使音乐旋律更加流畅自如。
在担任伴奏声部时,演奏者需减小演奏力度,以更好地包容其他主旋律声部,往往是持续和声铺垫,长音和声根据旋律律动调整力度大小,烘托音乐气氛,在快板段落常常以基本节奏音型出现,增强节奏的稳定性。
以民族室内乐作品《乘风破浪》为例,该作品由青年作曲家刘畅于2017年创作,乐曲通过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大海中船在航行时不俱风浪、勇往直前的场面。作品涵盖了吹、拉、弹、打共15个声部,作曲家结合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快速多变的节奏和不同层次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大海的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的激烈画面。笙在乐曲中运用丰富的和声与和弦转位,在稳定的节奏音型加入不规则重音,根据音乐起伏控制强弱力度,以便更形象地描绘出海面上风声肆虐的紧张感。跳动的音符,多变的重音节奏,如同翻腾的浪花席卷而来,这里笙演奏时应注意气息的把控,吐音清晰,换音准确,把伴奏的节奏重音点更好地演奏出来辅助旋律声部,在统一演奏的节奏型中,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控制,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音乐气氛更加热烈。
(二)腹颤音的表现
舌颤音、喉颤音、唇颤音、腹颤音是笙演奏中基本的气颤音技巧,其中腹颤音在音乐作品中运用较多。通过连续均匀的腹部收缩与扩张,发出的波浪音会根据音乐情绪调整速度和强弱,常常用于散板、慢板和广板,既可以表达优美柔情、如泣如诉、空灵的意境,也可以表达热烈激情、奔放浓郁的民族风情。演奏时不要过快过强,宜柔和均匀,如果演奏者控制不住腹部核心力量,就会出现抖动、飘忽不定、呼吸不均匀、气息不够的现象,破坏乐曲想表达的原有意境。练习时需放慢练习,合理分配气流速度,使波浪音更加浑厚饱满,演奏出优美如歌、抒情流畅的旋律。如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创作的新江南丝竹作品《江南美》,旋律清新委婉,极具江南韵味,乐曲中笙的旋律清新淡雅,配以板鼓鼓点,使音乐更加富有韵律感。演奏长线条的优美旋律时应加以腹颤音技巧,使发出的波浪音平缓适中,注意呼吸节奏,结合音乐情感律动的强弱变化,从而产生浑厚柔美的音色,表现江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色。
以民族室内乐作品《打令调》为例,该乐曲取材于朝鲜民歌,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于2013年创作。乐曲开端由朝鲜少数民族乐器长鼓代入,既保留了朝鲜音乐风格特色,又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元素。其他乐器依次交替进入,笙通过腹颤音模仿伽倻琴上下按弦的特效声响,整段音乐节奏欢快跳跃,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音乐风格特点,由弹拨声部演奏主旋律,笙声部则以伴奏和弦音型衬托。此时的笙演奏要注意减小力度,以饱满柔和的音量进行,节奏要准确,要把弹拨乐的主旋律烘托出来。当笙声部与筚篥声部同时演奏主旋律时,其他声部演奏伴奏音型,这时要确保笙声部的整体力度、音量与筚篥声部相一致,确保乐曲音色和音响的平衡。
结语
笙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因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因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民族室内乐中不可或缺的声部之一。现在的民族室内乐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乐器的改良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在全国涌现了一批优秀民族室内乐组合,活跃于国内外舞台。
在民族室内乐的演出中,要发挥笙的独特作用,实现笙演奏在民族室内乐演出中的完美表现。在演奏技巧方面一定要要注意呼吸的节奏与力度、技巧的掌握、音色与音响的合理运用,根据作品需要灵活调整自身的角色位置,准确把握乐曲的风格特征。掌握更多的乐器演奏技巧,丰富演奏经验,开拓视野,认真对待乐队排练的作品,提升笙在乐队中的演奏能力,力求使笙演奏适应乐队并能发挥出最大特性,以更充分地将乐曲的情感和旋律表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多年笙演奏经验与民族室内乐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最优化的视角,对笙在民族室内乐中的表现及融合进行讨论,为笙专业学生在演奏乐队作品时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以便更好地诠释演奏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跃进,韦建斌.再谈笙吹奏中的气息与吐奏[J].中国音乐,2007(3):112.
[2]申玉晶.浅析笙演奏中呼吸的教学重点与实践[J].乐器,2021(11):51.
[3]王秉义.笙演奏中的呼舌技巧[J].中国音乐,1991(4):75.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音乐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笙在民族室内乐作品中的运用与发展现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KL013。
作者简介:申玉晶(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讲师,研究方向:笙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