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笙曲《微山湖船歌》表现意境分析
莫凤婷 华音网 2024-06-18

摘要:笙,是起源于我汉族的古老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有着音色清脆、音质柔和、歌唱性强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笙乐器在我国经历了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经过众多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创作出无数经典之作,《微山湖船歌》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简要介绍笙曲《微山湖船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分析此部笙曲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笙曲《微山湖船歌》对“山水”意境的表现。通过分析与研究表明,此部笙曲是对山东音乐与戏曲的融合与创新,汲取既能够体现齐鲁之风,又可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元素,在演奏时要结合作品的艺术特色以营造出音乐意境,用笙乐表现自然景象中山、水的诗韵与乐韵。

关键词:笙曲;《微山湖船歌》;牟善平;肖江;表现意境

中国的艺术,历来有载道与言志之作用。中国传统乐曲与山水花鸟画相同,其中最高的艺术境界并非逼真地再现、还原客观对象,而是重在表现出人与自然万物间相互依存、相互亲近、相互感应的精神。笙曲的创作与演绎亦是如此,重在以有形的、有限的意象表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无限境界,将笙曲作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载体,打造出主体、客体与本体三者同源的艺术形式。《微山湖船歌》是山东籍作曲家肖江与笙演奏家牟善平创作的笙独奏曲,汲取山东音乐与戏曲文化之精粹,承载先贤之思想,沿袭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价值追求,用音符与旋律展开一幅优美灵动的山水画卷,凸显出我国传统吹奏乐器—笙的音色与音质特点,增强了笙乐的艺术表现力。分析此部笙曲的表现意境,在演奏中实现声情交融,是推动笙乐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笙曲《微山湖船歌》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笙曲《微山湖船歌》作者简介

笙曲《微山湖船歌》是由山东籍作曲家肖江与笙演奏家牟善平合作创作的笙独奏曲。山东是文化先哲孔孟的故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成就了两位作曲家的文人气质,也给两位作曲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此部笙曲的艺术特色与意境营造,也与两位作曲家的乡土情怀、民族精神、创作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肖江

肖江,本名肖义璞,山东籍国家一级作曲,其创作的《锁链》《毛主席身穿蓝布长衫》等歌曲都获得过奖项,并且全国广泛流传。肖江创作的器乐作品包括民族器乐合奏《繁花似锦》,笙独奏曲《静夜思》《骑竹马》《微山湖船歌》《挂红灯》《织网歌》等,三弦与乐队《岱顶望月》等。肖江十分熟悉家乡的民歌、琴书、锡笛曲以及大弦戏、柳子戏等,在笙曲创作中也积极融入家乡音乐文化元素,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他创作的笙曲《微山湖船歌》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作曲家将山东音乐与戏曲揉碎、重组,经过艺术加工后凸显出齐鲁风情,也表现出人与山水意象间的和谐统一[1]。

2、牟善平

笙曲《微山湖船歌》作曲家之一牟善平自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笙的演奏、研究与教学,为丰富笙的曲目、增强笙的艺术表现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牟善平先生在笙演奏传统技巧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与创新,独创了笙独有的演奏技巧—锯气、顿气、剁气,业内人士称之为“三大气”,由“三大气”进一步衍生出顿吐、舌颤音等笙演奏技巧。例如在演奏笙曲《织网歌》时,牟善平先生便运用了锯气、剁气等创新化的演奏技巧。其中锯气技巧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加生动且韵味十足。锯气与顿气的衔接、交替,描绘出渔民在湖面上劳作的场景。剁气技巧的运用配合上灵活的手指技巧,使得乐曲的音调充满生气,描绘出山东人民含蓄内敛但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而《微山湖船歌》是牟善平先生汲取山东民间音乐的养分,展现齐鲁音乐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将牟善平先生的创作理念、演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2]。

(二)笙曲《微山湖船歌》创作背景

位于我国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内部的微山湖,有着秀丽的风光,也有着自然且洒脱的个性。微山湖中的山、岛、森林、湖面、渔船、芦苇荡、荷花池等众多景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和谐统一中构成美妙且神秘的画面。微山湖的动人美景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们来此寻找灵感。电影《月夜》、电视剧《花开的美丽季节》都在微山湖取景拍摄。在此也创作出诸多描绘与赞美微山湖的诗词,如“微山湖畔彩云低,薄雾蒙蒙草木齐。水漫河堤阡陌满,风吹岸石鸟鸦啼。荷开柳舞双重影,雨霁虹销几道霓。千种风情千种色,缤纷沁透夕阳西。”牟善平先生与肖江先生将微山湖秀美的风光、渔民的劳作场面作为此部笙曲的题材。在音乐素材提炼上,两位作曲家的灵感来源于山东微山湖地区的传统歌舞形式—端鼓。端鼓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目前已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傩文化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端鼓拥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演出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旋律优美,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奇巧多样。在早期,微山湖端鼓的伴奏乐器仅仅为几面羊皮鼓。伴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微山湖端鼓的声音不再单调,而是加入了扬琴、笙、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笙曲《微山湖船歌》的创作,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吸纳了山东民歌、曲艺与地方剧种之精髓,将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揉合进乐曲当中,也以精巧的构思、高超的创作技艺赋予笙曲以时代特性[3]。

二、笙曲《微山湖船歌》的艺术特色

笙曲《微山湖船歌》的创作灵感与素材,源于山东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深厚的文化基础。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以及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等为此部笙曲的创作注入了文化之魂。作曲家在继承、传播山东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求变,创作出此部艺术特色鲜明的笙曲。

(一)笙曲《微山湖船歌》曲式结构

笙曲《微山湖船歌》共分为四个乐段,分别为《湖水金波》《摇橹歌》《帆号》《撒网歌》。通过多种技法的巧妙组合与灵活运用,呈现出或浓或淡的层次性,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色彩。全曲以民族G宫、G徵调式贯穿始终,采用了山东民歌、戏曲、曲艺的音调,富有鲜明的山东地域特色。

乐曲的引子部分运用了笙演奏的舌颤音技巧,吹奏出如同微波荡漾一般摇曳的声音,生动描绘出红日初升、朝霞满天,微山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动人画卷,给人以美妙、祥和的感受。乐曲引子的结尾部分运用了自由节拍,起到衔接第二部分的作用,也为笙演奏者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有助于演奏者根据自身的感受与体验对乐曲的演奏进行个性化创造。

第二段为《摇橹歌》,运用顿气以及倚音、花舌等技巧描绘出渔民们欢快劳作的场景。复调的运用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出渔民在劳作中看似粗犷,实则细腻、有力、娴熟的动作。铿锵有力的曲调配以连贯性的吹奏,突出乐曲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体现出微山湖渔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第三段为《帆号》,可以划分为三大层次,每一层次的吹奏都以单音演奏开始,逐渐过渡到和音吹奏。聆听乐曲,仿佛可以看到众多渔民扬起白帆准备出船打鱼。渔民们哼唱着小曲,满怀着对丰收的期盼。该乐段中歌唱性的旋律以及悠长的乐句,也使得乐曲充满张力,营造出热烈欢庆的音乐氛围。随着层次的递进,情绪情感进一步增强,也体现出渔民们的心情更加高兴、激动。

第四段为《撒网歌》,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该乐段层次鲜明、充满活力。强弱乐句的鲜明对比赋予音乐以动态感,生动描绘出渔民们撒网、收网的画面。花舌、顿气等技巧的运用,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奏中不仅要领悟各种演奏技巧的要领,而且要注重情感表达与意境的营造[4]。

(二)标题意境性的音乐形象

《微山湖船歌》为山东风格笙曲。而山东风格笙曲大多为标题音乐体裁,即以主题情感为线索,用具象化的音乐形象打造深远的意境,表达出特定的情感与情绪,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山东风格笙曲的标题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一是以物象为表现对象,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如《玫瑰花开》《出水莲》等笙曲便是以物象为表现对象的标题音乐;二是将地方独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为音乐对象创作的笙曲,如《微山湖船歌》《织网歌》等便是此类标题音乐;三是以表现特定主题情感为目标刻画、描绘独特音乐形象的笙曲。例如《挂红灯》为红色主题笙曲。《骑竹马》是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情感的笙曲。不论何种标题类型,山东风格笙曲都注重在意境营造中表现出带有情感色彩与象征意义的音乐形象。山东风格笙曲中主题旋律的创作、各类演奏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营造音乐氛围、烘托音乐情绪的作用,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景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寓意。笙曲《微山湖船歌》也不例外。例如笙曲《微山湖船歌》中的《撒网歌》中,以附点音型与切分音型的组合为主要的节奏形式,复调的运用以及音乐的反复进行使得乐曲充满张力,生动描绘出微山湖渔民们撒网、收网的劳作场景。而在“撒网”这种具象化音乐形象的背后,可以感受到微山湖渔民们勤奋进取、豪爽朴实、不畏艰辛的精神气质。集中体现出此部笙曲在意境营造中突出音乐形象的艺术特色。

(三)变化丰富的音乐织体

笙是特殊的多声乐器,不仅可以吹奏富有歌唱性的单音旋律、和音旋律,而且在复调织体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体现。山东风格笙曲中大多包含对复调织体结构的运用,具体体现为固定音衬托式织体、固定和音伴奏织体、支声性复调织体。牟善平先生在多年的笙演奏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笙的每一个部件,在演奏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改善了笙的乐器形制,将原本的直键改为偏键,拓宽了笙的音域,增加了笙在现代和声、复调、大型协奏曲方面的特性,也强化了笙演奏中转调的自由性。牟善平先生对传统笙乐器形制与演奏技巧的改进,也对山东风格笙曲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推动我国笙乐逐渐登上世界音乐舞台。而由牟善平先生与肖江先生创作的笙曲《微山湖船歌》将笙的乐器特性、音色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此部笙曲中运用了固定单音衬托式织体。固定单音衬托式织体是指在双声部结构中,其中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进行,另一个声部则以固定的音高或音型与之相互映衬。《微山湖船歌》引子部分,开始由低音区奏出,运用了带有装饰音的调式主音,衬托出主旋律的发展与进行。第一声部主旋律起伏跌宕,第二声部包含着长时值单音,第二声部的“静”衬托出第一声部的“动”,仿佛是在微风轻拂下湖面波光粼粼、随风荡漾。使得《湖光金波》的意象与意境更加生动、真切与鲜明[5]。

三、笙曲《微山湖船歌》的表现意境

笙曲《微山湖船歌》凝练着作曲家的哲思与文化修养,体现出齐鲁之风与民族音乐特色。在演奏中不仅要把握好各类演奏技巧的处理要点,而且要表现出乐曲的音乐意境,表达出乐曲深刻的情感内涵。

(一)湖光金波

由前文论述可知,笙曲《微山湖船歌》中《湖光金波》乐段运用了舌颤音演奏技巧,通过对固定单音衬托式织体的运用,使得音乐形象、音乐意境更加真切与生动,重在表现出湖面在朝霞映衬下微波粼粼的美好画面,展现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寓意。在演奏该乐段时由舌颤音吹奏出主调低音区的下属音,依次加入中音区与高音区的主音、下属音。注意要把握好舌颤音的演奏技巧。即将舌头适当地收缩,保持舌在口中悬置,伴随着气息的倾吐,舌头快速颤动,发出“苏苏苏”的声音。舌头收缩会加快气息的流动速度,配合以舌头的颤动,使得气息形成波状而冲击簧片并使簧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如同微波荡漾。为表现出恬静而悠长的意境,演奏者在掌握舌颤音技巧的前提下要控制好自身的气息。应当保持唇力、舌力与腮力协调一致,尽量采用小口型,保证在吸气与呼气时口型相对稳定。唇部保持放松,嘴角呈“微笑状”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牵动舌尖自然收缩并悬于口中,通过嘴角的牵动以保持舌尖的灵活性。在吹气时要做到嘴角不漏气、两腮不鼓起,气息如同线条一般流经口腔,在舌头颤动的作用下使得气流平稳、集中。同时,舌的伸缩范围、舌体的长短与厚薄变化等也会对音色与音质产生影响,吹奏时用舌面接触上颚,更容易发出“苏苏苏”的声音,且声音柔和优美。这样便能通过舌颤音技巧的运用表现出乐曲的意境[6]。

(二)摇橹歌

笙曲《微山湖船歌》中的《摇橹歌》运用了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回旋合尾体”,以一个主题作三次循环陈述,在每次循环中插入内容不同的对比部分,并且在三个主要旋律中分别加入一个合尾。此种音乐处理方式也对笙演奏技巧的运用提出了更高标准。例如在乐段开始的前两个音的演奏中,并非单纯应用“吐音”这种笙演奏技法,而是将顿气、花舌、打指、历音糅合到这两个音中,以色彩丰富的音响效果表现出该乐段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意境。

吐音是笙演奏中的常用技巧之一,通过对吐音技巧的运用以突出音符,更加清晰地划分乐句,使得音乐旋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而《摇橹歌》的音响效果十分丰满,音乐动感较强,演奏中不能单纯依靠吐音技巧。尤其是在合尾句的演奏中,不仅要保持下属音,而且要通过演奏区分出上方旋律的高音,所以需要运用顿气技巧以突破合尾句的演奏困境。在演奏该乐段的合尾句时,保证下巴与舌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保持舌头自然放平并舒展,发出“xu”音,同时下巴瞬间向下、向外弹出,气流瞬间冲出,发出“xue”音。发声后,下巴在弹力的作用下迅速且自然地回弹到原本的位置并发出“xu”音,完成一组顿气演奏动作。顿气技巧对音乐有着独特的修饰性,演奏者要把握好顿气技巧的要点,尤其是在演奏情绪饱满且深刻的乐段时,通过顿气技巧的运用使旋律更加饱满有力,以此表现出乐曲独特的音乐意境[7]。

(三)帆号

笙曲《微山湖船歌》中《帆号》乐段包含三个层次,演奏时从单音吹奏开始,再进行和音吹奏。该乐段节奏较为舒缓平稳,但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大,富有歌唱性,体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生动刻画出既充满力量,又细腻的音乐形象。也凸显出渔民的劳动精神。在演奏该乐段时,保持喉咙肌肉放松,舌头尽量缩回,并快速地在口腔内伸缩,让口腔内的空气在舌头的动作下来回快速吹吸。手指则在音孔上有节奏地做出开放、闭合动作,配合气息的运用,使得音色更加优美。与此同时,为体现出该乐段平稳舒缓的节奏特色,展现出渔民们在劳作时细腻、娴熟的动作,在吹奏时结合乐曲的情绪、情感,以及旋律线条的起伏、速度的快慢等,让气流从口中徐缓地呼出与吸入,舌头保持自然平放与舒展,气流的倾吐与吸入要均匀有力,保持吹奏出的声音平稳、悠长,切忌忽强忽弱、忽高忽低、忽大忽小。除此之外,该乐段中包含着歌唱性旋律与悠长的乐句,在吹奏时要保证气息宽广。为体现出该乐段音响效果的层次性与音乐色彩的丰富性,吹奏时要在单音结尾部分作渐弱处理,和音开始部分作渐强处理。在气息运用上,后一层次演奏中气息要比前一层次宽广,表现出渔船渐渐远离,湖面上只留点点白帆,而渔民的心情愈发激动、欢快的意境。

(四)撒网歌

《撒网歌》作为笙曲《微山湖船歌》的高潮乐段,运用了大量笙乐器演奏技巧,如花舌加顿气、锯气、历音、吐音、剁气等。在吹奏该乐段时,要通过吐音技巧的运用体现出强弱乐句的交替与对比,使演奏出的旋律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且铿锵有力。在运用锯气技巧时,舌头在口腔内平放并伸展,前半拍发出“si”音,后半拍使气流冲出,下巴在气流的冲击下自然弹动,发出“sou”音,发音结束后下巴依靠弹力的作用自然回到原来的位置,完成一组锯气动作。在演奏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每一组动作完成后进行一次换气,呼气与吸气相互交替,结合乐曲的速度以控制好呼气动作的幅度与频率。

牟善平先生演奏的特点之一便是多方位的历音技巧,通过对历音技巧的运用推动乐曲进入高潮。其在历音的布局上也十分巧妙。笙曲《微山湖船歌》中《撒网歌》便包含着历音的运用。在演奏时要注意顿气、锯气、剁气演奏技能的交替运用。在运用顿气技巧时要保持手指灵活。在运用剁气技巧时发出“sekeisekei”的声音,类似于双吐音技巧,但比双吐音更加丰满圆润。且在演奏时要配合手指的打音,使得乐曲旋律丰满、连贯但不失颗粒感。在演奏时也需要控制好力度,避免音头过硬,或簧片振动不充分。通过对多种技巧的灵活使用,表现出湖面上渔民们热烈捕鱼的意境,衬托出渔民们的性格与精神面貌。

结语

笙曲《微山湖船歌》饱含着两位作曲家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从山东民间音乐资源、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中汲取创作灵感与素材,赋予此部笙曲以浓郁的传统韵味与鲜明的时代风格。在演奏此部笙曲时,不仅要把握好顿气、剁气、锯气、吐音、舌颤音等演奏技巧,而且要深入乐曲的音乐情境,感受乐曲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在演奏中注入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以美妙动人的音乐表现出乐曲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吕祥雨.浅谈笙在民族管乐中的特殊性[J].中国文艺家,2022,(12):19-21.

[2]周梦圆.论民族乐器笙的手指技巧能力训练[J].戏剧之家,2022,(28):72-74.

[3]田野.笙演奏技巧及其舞台艺术形式[J].艺术家,2022,(07):113-115.

[4]万金贵.浅谈多管芦笙的演奏技巧及练习方法[J].艺术评鉴,2022,(09):101-104.

[5]韩雪.笙演奏技巧及舞台艺术形式分析[J].大观(论坛),2021,(09):46-47.

[6]韩雪.笙演奏中呼吸的控制与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7):145-147.

[7]封鹏.笙曲《晋调》演奏体会[J].名作欣赏,2020,(18):175-176.

作者简介:莫凤婷(200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