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走进紫竹林——纵观建国以来笙的发展
丰元凯 华音网 2025-07-17

笙属气鸣乐器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耦合振动乐器,即笙簧片振动与笙管空气柱共鸣发音。笙管大多是由天然紫竹制成。所以,中国笙会副会长曹建国称首届中国笙艺术研讨展演会参加人数之多,他们的百笙齐奏,是走进了紫竹林。

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主办“全国首届笙艺术研讨展演会”于2003年4月18-19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集“笙”理论、作曲、演奏、教学、制作为一体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音乐院校、专业师范学校、表演艺术单位和乐器制作单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的代表。

乐器制作方面的代表有: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北京孙家冬乐器修理部、河北宏亮乐器厂、河南乐器研究所、天津静海县地区的民族乐器厂。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到会采访消息。

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学术研究和展演两部份,会上宣读了20篇论文,会上,乐器制作方面的代表,北京民族乐器厂管乐技师孙汝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助理沈正国、河南乐器研究所所长黄林潜等人介绍了他们从事笙研究和普及推广方面的工作。
















笙会展演部分,有来自全国从事笙专业演奏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演奏了不同形式的传统和现代笙独奏、合奏、齐奏曲目。充分展示了建国以来“笙”这件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乐器在创作、表演、改革、制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演开始时,舞台上有90人参加的各类笙(传统笙、加键笙、扩音笙、排笙、抱笙)的齐奏“边塞  ”成为建国以来,迄今为止参加人数最多的笙齐奏,其场面气势宏大,巍伟壮观。

这次会议受到国内民族音乐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秘书长张殿英、中国广播艺术民族乐团团长王大启等在会议期间参加了研讨和展演活动。朴东生先生还亲自指挥了群笙演奏。

笙艺术百花齐放 方兴未艾

在这次笙会上共有19人宣读了20篇论文,展演中有13首笙传统与创作曲目在会上演出。充分显示了笙这件古老乐器在建国以来所取得了辉煌成绩。

中国笙会会长,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说:这次全国笙的研讨和展演,使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笙的人才,那么多的作品,说明笙在几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笙过去没有独奏,只能是伴奏乐器,出现在吹打乐中。从1957年开始有了独奏,有了许多笙的独奏,重奏曲。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有关笙曲选的书籍、CD、VCD等。现在笙在世界上各个地区发展也很快,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都有人在开始学笙。

岳华恩教授在论文中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笙这种传统的民族乐器终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绝处逢生,走上了振兴之路。许多音乐工作者,特别是笙演奏艺术家,既继承传统笙艺,又开拓创新,使古老的笙乐重放光彩,再现辉煌。如今,笙艺术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乐器更新,曲目繁盛,院校师资队伍壮大,演艺人才辈出,处于历史上最繁荣兴盛的时期。岳教授总结了建国以来笙的演奏艺术群星辉映的现象,出现了胡天泉、阎海登为代表的数十位笙表演艺术家,为数大量的笙曲,其中有传统笙曲130余首,键笙曲60余首,芦笙曲50余首,以及国内14家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都普遍建立了笙的专业教学课,并有国内著名的笙演奏家教育家进行规范的笙教学。出版了各类笙的专业教材11本。

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高沛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内这几年笙发展的较快,现在学笙的人主要是学习21簧笙,这种笙的价格比较便宜。现在学笙的人分三种,一种是从事专业的,他们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学习,然后到艺术学校,再到音乐学院。第二种是特长生,他们通过学习乐器拿到区里的奖,然后中考或者高考可以加50分,获得全国笙一等奖可以加100分。现在学笙是一个冷门,学琵琶,古筝、钢琴有成千上万,10级的学生也有几千人,但学笙的人很少,只有学到四五级就可以被大学录取,如有所大学在 招生时说,我们现在就需要三种乐器的考生,笙、倍司、民族打击乐,学习其它乐器的人都落选,而学笙的考生却可以被选上。第三种是为了移民,有的人到美国,加拿大,要学一种乐器,他们就学笙。现在学笙的势头很好,特别是女孩子学笙的人特多,一些漂亮的女孩子,有的是跳舞的,有的是唱歌的,他们都找我来学笙,说学会笙以后,可以边跳舞,边吹笙,或者边吹笙,边唱歌。我到日本去演出时,一个节目要吹许多种笙,从大到小,有方笙,圆笙,大笙、小笙,还有芦笙,葫芦丝,演出效果很好,很有意思,外国人看了很高兴。

笙是建国以来改革最为成功的乐器之一

“笙”是建国以来改革最为成功的民族乐器之一。中国民族乐器是世界乐器宝库中的珍品,但由于长期受到中国封建主义生产力低下的影响,大多数民族乐器落后,甚至濒临灭绝。建国以后,中国民族乐器有了空前的发展,从50年代开始,针对民族乐器落后不适应现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状况,一场持续、全面的民族乐器改革工作在中国音乐界的作曲、指挥、理论、演奏、教育、制作等领域广泛开展。特别是“交响化”的大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对民族乐器在音域、音质、音律、转调、演奏手法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应当说,几十年来,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声部、管乐声部、弹拨声部、打击乐声部,特别是各个声部中的低音声部都曾进行过大量复杂的乐器改革工作。在这期间,无数民族乐器演奏、教育、制作工作者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目前民族乐器的改革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但是,笙作为民族管弦乐队中比较齐备的系列乐器,是改革最为成功的民族乐器之一。










在这次笙会的举行过程中,集中了全国从事“笙”艺术研究各方面最高层次的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制作家,在这次会议上,他们通过论文宣续和演奏的形式全面展示了笙这件乐器所取得的成果。

西安音乐学院岳华恩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长篇论文《历经沧桑 笙乐逢春》,回顾了二十世纪笙演奏艺术的发展史,其中对建国以来笙的改革进程进行全面的总结,文中说: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簧管乐器,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能够吹奏和声的气鸣乐器。因其和声丰富、音质优美,“鼓瑟吹笙,吹笙鼓簧”(《诗经》)在先秦时期已成风气,而且笙成为重大礼仪音乐中的主奏乐器。然而,这种辉煌延续了两千年之后,到唐代就走下坡路了。外族音乐尤以燕乐之传入、弹拨乐器的广泛使用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传统笙型制单一,长久无改进,从而造成笙在音域,音量、音色、转调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管簧数目是笙的重要型制特征之一。《说文》称“三十六簧名竽,十三簧至十九簧名笙”,其它史料亦如此说。看来,十三簧至十九簧已成为历代传统笙之定制。北宋初年曾出现过一种三十六簧的“凤笙”,高中低各十二个音,各音间成连续半音关系;元代也曾出现过九十簧的“兴隆笙’,有十五个按键,每键按六音。可惜这两种笙都没能流传下来。明代以后,只剩下十七簧笙,甚至十七管十四簧笙、十七管十三簧笙和十四簧(方)笙了。即使著名的“长安鼓乐”,  自清代以后也都用的是十七管十簧笙。型制的落伍,必然制约着笙艺术的普及、繁荣和发展,这已经是现代众多笙演奏艺术家的共识。于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张子锐、吴仲孚、王仲丙、杨大明等几位先生,与北京民族乐器厂笙制作师孙汝桂先生等,就根据河南方笙的排列形式改革成功了三十二簧键笙。尔后,在三十二簧键笙的基础上,王惠中、孙汝桂,杨大明先生又改制成功了三十六簧键笙。不久,香港中乐团郑德惠先生设计,笙制作师赵宏亮先生精心制作,又制成了音域g—c4的四十二簧键笙。在笙不断改进的同时,张子锐、吴仲孚、王仲丙、孙汝桂等先生又协同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主制作师强汝康,严根山先生,运用苗族芦笙乐队(包括高、低音芦笙和大筒)的簧管加共鸣筒扩音的原理,再结合传统笙的特点,设计制作成了三十六簧中音抱笙、中音排笙、次中音抱笙、三十二簧低音抱笙、低音排笙、五十一簧键盘排笙、四十二、三十七、二十五簧键钮笙。根据抱笙、排笙特点制作的抱排笙等。这几种采用机械加键,通过键子操纵气门关闭发音的笙,是笙形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改革后的这几种笙,半音齐全,音域也比较宽,形成了高、中、低几个音组,弥补了传统圆笙的不足,能够适应现代乐队演奏的需要。

然而,历史最为久违、流传最为广泛的传统圆笙却命途多舛。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兴衰变迁,经历了由辉煌到没落的历史,特别是在宫廷文化中失去地位而流入民间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限于使用范围、制作工艺条件,加之民间吹鼓手的悲惨命运等原因,传统圆笙的形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民间流传的笙,大都是十七管十三簧,而在仅有的十三个音中还有几个同度音,如果按照传统五、八度和音的要求来演奏,这种笙连一个八度的音阶都吹不出来。因此,传统笙的这种落后型制和有限的音域使它越来越不景气,在上世纪初已经衰落到历史的最低谷。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赵德震先生在原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支持下,才制成了音区不同,高音采用加键形式的两支二十六簧编组笙。赵先生的这一贡献,可以说在传统笙的改革史上有着一定的启蒙和促进作用。他当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转调和临时离调,费气以及音位排列方面的问题。二十六簧笙试制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不过,赵先生的改革当时在全国还没有形成气候,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笙的改革普及工作,还是从胡天泉、阎海登两位大师以其精湛的演奏技艺确立了它的独奏地位以后才开始的。在他们之后,一批中青年笙演奏家加入了乐器改革的队伍。这一时期传统笙的改革基本上还是二十一簧至二十四簧,可以算是一个开端。之后,胡天泉先生又在二十七簧的基础上,结合巴乌的特点,改革成功了巴乌笙,设计制成了三十簧笙。蒋朗蟾和蒋无间先生改革成功了三十六簧椭圆形折叠管笙,牟善平、翁镇法。徐超铭先生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师傅们共同努力,试制成功了三十七簧笙。这几种笙都是目前传统笙改革中比较完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




在笙形制改革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专家同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刘荣光先生设计制作的采用推键、封键、按孔等不同方式来演奏的三十四簧笙;范元祝先生在传统十七簧笙的基础上,采用复合式音管形式增加九个管键而成的三十七簧加键笙;刘绪昌先生改革成功的二十八簧合成双音苗加键笙;苏天生先生改革成功的二十四管、二十七音的豫剧用方笙;于学洪和王俊华先生共同设计制作的四十九簧加键圆笙。此外,赵喜道、邹春良、朱杰先生等也有独到见地,做出过有益的贡献,比如笙斗的保温装置,螺旋笙斗、活盖笙斗等方面的改进也都是相当成功的。一种笙不可能包罗万象,不管多少簧的笙,只有形成编组,才能适应现代乐队演奏的需要。五十年代以来,各地涌现的不同型制、不同风格的笙,奠定了笙编组演奏的坚实基础,开拓了笙在现代乐坛展示风采的新天地。北京民族乐器厂管乐技师孙汝桂研讨会上回忆了他一生从事笙改革的经历,他说:“我是北京民族乐器厂作笙的工人,我从1949年学徒,1955年进入北京市第一生产合作社,1959年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并,我从1956年到1959年与张子锐先生共同进行排笙的改革,第一个排笙是41个音,全部半音阶排列,在1959年这个笙参加了在北京的乐器改革会,改革笙正式在社会上亮相。1967年我受张子锐的排笙共鸣管的启发,我和张之良在17簧笙上加上了铜制共鸣管,以后在24簧、36簧笙上都加上了共鸣管。1970年在苏州乐器改革会上,我介绍了加共鸣管的扩音笙,此后,扩音笙在全国遍地开花。以后,我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之良又改革成了24、36簧方管加键笙,并对共鸣管的物理性能音色分析研究。在1980年琴筝瑟改革小组,与中国歌剧舞剧院笙演奏家方浦东,在24簧笙的基础上改革成功了32苗34簧笙,一根笙苗上发两个音。我还与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王惠中研究成功36簧加键扩音方笙以及高中代系列笙,这种系列笙是在高音加键笙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中音、低音笙,中低笙比高音笙低五度,低音笙在音域上要比高音笙低一个八度。这种系列笙还在2000年、2001年被文化部推荐参加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

笙是所有民族乐器中发展最慢的乐器

建国以来,笙的改革工作所取的成绩是世人公认的,它把中国民族音乐演奏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笙的改革发展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胡天泉说:“现在制约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规范化。目前笙的指法确实是百花齐放,有许多样子,目前国内吹笙的把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西把,一种是河北把,由于指法过多,把位太多,造成你的曲子我不能吹,我的曲子你不能吹。”

“第二是笙的质量问题,一个乐手没有好的乐器是无法表现音乐的。有些笙吹不响,呼舌都吹不出来怎能表现音乐的强弱?特别是有些小孩吹不响,就无法演奏了。现在国内笙的制作生产大多数是好的,但做笙的人太多,也很复杂,许多地方都在做,现在作笙有一种现象,搞竞争,互相斗,你卖500元,我就买300元,你卖300元,我就200元。而不是在质量上进行竞争。”

“第三是价格问题,现在笙的价格太高,有些学生家庭生活并不富裕,花了1000多元买笙,买的笙还要修。”

“第四,修笙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笙不如古筝琵琶二胡发展的快,就是因为修笙是一个大问题,天气一冷,笙就坏了。会吹笙,不会修笙,等于会了一半。学笙,笙不响了找老师修,再没办法,只好不学了。”

高沛说:“笙的普及和传播,在所有乐器中是最慢的。我在武汉,经常有些琴行的老板来找我,说,高老师,我们从天津进来的笙1300元买的,现在坏了,没有人要。我说没有关系,我给你修一修,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把笙修好了,很快这个笙就卖出去了。”

“笙比较复杂,也比较贵,比笛子、唢呐都要贵,比200元的琵琶、二胡也贵,而且容易损坏,特别是到冬天更是没有办法,一些人只会吹笙,而不会修理,这是笙普及不了的原因,尤其是到外国去,笙坏了就无法学了,一些修笙的工具在国外也买不到。在美国学古筝的特别多,可是学笙的却屈指可数,苦于不会修理。而且笙还需要经常调音,有时笙的音不准了指挥马上不让笙上台了,所以国外有些学生,看到笙的声音很好听,但是就是可望而不及。我在武汉担任音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时,曾经组织了多次大型的器乐演奏会、音乐会,琵琶、二胡参加的人都是几百人,几十人,可是笙只有8个人。”

“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笙的规范化在奔走。第一次武汉笙规范化会议是由是我搞起的。我当时任武汉音乐研究会会长,为了开这个会筹集了8000元,邀请了全国演奏和制作笙的专家都到会。主要是解决笙的指法不统一,规范化问题。笙的基本调差别很大,同样一个曲子,有用D调吹,还有用E、F调吹。在会议上大家把笙的指法原理上统一到26簧笙上,但是其它类别的笙还是允许存在的。”“现在笙的演奏家多,教育家、理论家少,说明目前笙的教学工作还处于口传心授中。”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助理沈正国在接受采访时,他说:“目前笙与其它乐器相比,属于濒危状态,在工厂中仍然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工序效率低,并且操作比较脏,工人象走马灯一样,留不住人,工人干二三年就呆不去了,又要换人,2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况,由于笙的生产效率不高,所以在乐器制作上的地位总是提不高。”

着眼未来,把笙的改革推向前进

笙发展到今天,它所取得的进步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家都有目共睹,首届中国笙会的全体代表表达了如下的心声:

胡天泉说:今后我们要加强笙的物理性能研究工作。笙角、笙管、特别是簧片问题都需要解决,要了解笙的各部位尺寸究竟是什么样的好,现在天津王俊华的簧片比较好,我们要进行总结,有的簧片要软一点,有的簧片要硬一点,簧片和响眼是什么关系都需要研究,许多科学的问题需要解决。”

高沛说:“现在对笙宣传不够,笙的资料也很少,在电视中很少看到,在今后我们自己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我们的老师要有一点奉献精神,虽然学费不如教其它乐器的多,但是为了笙的事业,我们提倡一点奉献精神。”

沈正国说:“目前我们企业根据笙的前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将逐步采取以下措施,其中有的正在落实之中。

1.实现笙簧片制作的机械化。目前笙之所以无法推广,主要是维修困难,现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技术科正在研究将口琴簧片移植到笙簧片中,未来笙簧片的簧框是模具冲压出来的,簧舌也是用机械加工出来的,通过两者之间的铆合,达到传统簧片的工艺要求,吹和吸完全一致。通过两年的工作,部分17簧笙已经应用了这种工艺。今后在笙的制作中就不需要作簧片了。

2.实现笙斗和笙苗的模具化,降低笙的造价,使笙的价格达到100元左右,这将给笙的普及工作带来好处。今后我们力图使笙成为象口琴一样的自娱自乐,自已练习的乐器。

3.在完成笙普及化工作的另一方面,要加强笙的专业品制作,在质量上更加注重传统工艺和配件精加工。

4.为了发展和推广笙的普及工作,我们厂在上海市一小学建立一个笙团,其中有三十多个学生学笙,邀请了上海著名笙演奏家翁正发和徐超铭进行辅导教学。笙团的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也十分重视,他们从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进行训练,用24簧笙和24簧低音笙进行教学。目前最困难的是维修和保养笙的知识。我们就先培训老师,教他们如何修笙。通过一段的时间的学习以后,准备六一时让这些学生上台表演。这项工作以后会给大家带来启示,在如何推广笙的工作上积累一定的经验。

5.最近,我们上海民族一厂在莘庄与区政府共同筹办了上海市民族乐器博物馆,共投资300万元。内有历史和现有的各类乐器数百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将筹办建国以来笙改革的成就展,把全部改革笙的实物、照片、文字资料进行展出,供参观者了解笙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希望得到中国笙会的支持和帮助。

沈正国最后说:虽然制笙和推广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厂坚持每年解决一、二项问题,十年以后,必见成效,我们笙的产量将会有所递增,恢复到笙所原有的地位。”

古时候曾有一个成语:滥竽充数,说的是当时在皇宫中有数百人吹竽为国王演奏。有时国王喜欢听齐奏,有时国王喜欢听独奏,而没有演奏技能的人,在齐奏时,还能糊弄过去,可是一到独奏时,就显出原形,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了。这个成语是讲几千年前,在皇宫里曾有一群笙演奏的辉煌场面。而那时,琵琶,古筝还不曾出现,更谈不上辉煌了,说明笙在那个时候,是多么的华贵而富有魅力。今天我们现代人,要比起古代人,不知聪明多少倍,那么我们一定可还笙以“华丽堂皇”的原貌,作出更加伟大的事业来。(丰元凯,2003年4月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