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为笙而活 一生无悔——访制笙名家赵宏亮
丰元凯 孟建军 华音网 2025-09-01

在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无数先贤用他们的智慧构筑了华夏文明的城郭。一代代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至今仍在流传并惠及后人。

笙,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是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且对一些西洋乐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一件乐器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当代制笙名家赵宏亮,就是笙的传承人。

四代家传 痴迷制笙

赵宏亮家住在河北涿州南寺村,祖辈上几代都定居在此。清朝末年,村边的寺庙香火就很旺,每逢举行法事时,都会有乐队鼓瑟吹笙,村里乐队中有一姓赵的男孩,不仅会吹笙,还会修笙,深得主持的喜欢,他就是赵宏亮的太爷——赵东笙,久而久之,赵东笙因其精湛的调笙技艺而闻名于远近十里八乡,以后,赵东笙又把他的技艺传给了儿子赵伯纯。赵伯纯长大成人的时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单身到北京谋生,先进入了首饰行,后又在北京艺华管乐器厂当了一名工人, 学作西管乐器。上世纪60年代,他由于技术出众,被调到北京民族乐器厂专门从事加键笙和加键唢呐的改革,赵伯纯因此成为民族乐器行业从事管乐器改革的专家。1976年他退休回到老家,这时“赵家笙”的第四代传人赵宏亮刚满8岁。

童年时的赵宏亮跟着爷爷耳濡目染,对笙的材料、结构、工艺就有所熟悉,1985年,16岁的赵宏亮正式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做笙,爷爷手把手把自己一辈子所掌握的精湛的制笙手艺传给自己的孙辈。为了学习制作笙簧片的技术,赵宏亮还专程到北京向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王慧中以及北京民族乐器厂笙制作师龚放学习笙吹奏和簧片技术,这样一来二去,年轻的赵宏亮基本上掌握了制作加键笙的技术,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刚刚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还没有全面放开,许多做笙的原材料在市场上不能随意买到,为此赵宏亮不得不休业了一年,第二年才正式恢复做笙。

笙界黑马 脱颖而出

赵宏亮并不是独家制作加键笙,北京的、上海的、苏州的,制笙大家比比皆是,哪个都比他名气大,资格都比他老。虽无任何优势,但是初出茅庐的赵宏亮始终牢记爷爷的教诲:“干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如何”。

二十来岁的赵宏亮就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执着精神,刻苦钻研制笙技术,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用了不到10年时间,便使其制作的36簧加 键笙因性能稳定、演奏手感舒适等特点受到国内各大音乐院校、民族乐团、港澳台地区加键笙使用者的青睐。那个时候,市场上同类的36簧加键笙价格为三千元人民币, 而赵宏亮的笙却卖到七八千元,尽管赵宏亮的笙价格要高于市场价的两三倍,但他的订单仍然供不应求,专业演奏者手中普遍使用的是赵宏亮制作的加键笙,没有多久,赵宏亮很快在国内众多制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制笙界的一匹黑马。

突破传统 锐意创新

笙属于传统民族乐器,是民族乐队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笙逐渐成为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吹管乐器,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都对笙的改革寄予厚望。由此,多少年来笙的改革不断,加键笙、扩音笙、排笙、抱笙,琳琅满目,虽然成果显著,但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指法不统一,按键手感及噪声、运输及维修困难、缺少低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笙发展当中的卡脖子难题,涉及许多基础学科的应用,制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在高等教育中才涉及的声学、数学、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而这些知识,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赵宏亮来说,过去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更别提在乐器改革实践中应用了。

但是,赵宏亮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干什么事情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性格,在工作当中他更有一股越是困难越向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赵宏亮作为一名年轻的乐器制作师,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站稳脚跟且已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养家已经没有问题了。但赵宏亮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决心向着制笙的更高境界发起冲击,他要在创新领域提升笙的发展空间。

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是赵宏亮事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最出彩的时期。在第一个十年中,赵宏亮为他的制笙事业打下了扎实基础。之后, 他深谙因循守旧没有前途,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得笙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从此,他发起了从传统笙向现代笙转变的第二波冲击。他用十几年时间,对笙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不断改革实践,赵宏亮的改革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笙在民族管弦乐队发挥基础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扩大音域,满足作曲家、演奏家对单笙音域的要求。36簧笙本来就是改革笙,十二平均律排列,但是36个音不到完整的3个八度,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作曲的要求,于是赵宏亮与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王慧中等人合作,在保持原有36簧规格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38、40、42簧笙,大大提升了加键笙的表现力。

2.形成笙群,使笙成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声部的重要组合乐器,并实现了高音、中音、低音笙演奏指法的统一标准化。以往民族管弦乐队中也有高中低笙的组合,如36簧笙、排笙、抱笙,但是不仅外观形制不一,同时指法也不一致。经过赵宏亮的创新研制,将笙组形成了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系列化,全音域达到了5个八度,完全可以和西洋交响乐队相比。最突出的一点,是全部系列笙的指法完全一致,只要会吹一种笙,其它各声部的笙都可以演奏。目前国内大型民族乐团以及香港中乐团都已经开始采用赵宏亮的系列笙组合。

3.演奏性能满足现代民族交响乐的要求。现代民族管弦乐曲不仅增加了对音域的要求,同时在演奏速度和强弱变化上都有更高的要求,以往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原因,很难达到,影响了演奏家演奏技术的正常发挥。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赵宏亮深入研究力学杠杆原理,精心选择材料,并借鉴了钢琴琴键下沉和回升负荷标准,对笙键制作与安装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良,最终使他制作的笙键在稳定性和速度上满足了演奏家的要求,不仅完全消除了噪声,触感灵敏,基本上可以满足演奏者按键速度每秒8~12次的要求。演奏者在吹奏时可以没有任何技术负担,随心所欲地演奏各种高难度中外名曲,大大提高了笙的表现力。原中央民族乐团笙首席王慧中介绍说,他演奏世界名曲《野蜂飞舞》就是用了赵宏亮制作的40簧笙,用别人的笙就吹不了那么快的速度。

4.对笙的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赵宏亮对笙的改革大大小小约有20余项,但最主要的改革是对笙斗的创新改革,一是由笙盖板和笙斗固定连在一起的斗,改为笙盖板与笙斗分离并可自由拆卸;二是由多个笙管共插在一个气室里改为分割为若干个气室, 每支笙管独立安装单独的气室中,有多少个笙管就有多少个气室。赵宏亮创新改革的活笙斗,实现了拆装方便,不跑气,维护修理调试技术难度降低,运输安全性提升,使演奏员吹奏技术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卫生环保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是多气室的创新是笙发音原理的重大创新,其中涵盖了复杂的声学振动技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使笙的音量明显增大,同时也减少了演奏员演奏时的用气量,演奏技术有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硕果累累 赢得殊荣

以上无论是哪一项,把它提出来都是对中国民族管乐发展的重大贡献。赵宏亮的改革成果,受到专家们一致赞扬。著名笙演奏家王慧中说:赵宏亮为中国笙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中乐团特聘笙专家朱家明老师表示,赵宏亮制作的笙非常非常完美,他制作的笙已经被当做国宝送给外国友人;武汉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谭军说:赵宏亮是目前中国笙界一位非常有情怀,具有伟大工匠精神的乐器制作师,他不计报酬,毫无保留地到学校为学生讲授制笙原理和维修方法,受到学生们的敬佩和喜爱。

赵宏亮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受到民族音乐和乐器制作界对他的肯定和信任,他相继获得了各种头衔和职务: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荣耀理事、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吹奏乐器改良领导小组组长,北京乐器学会笙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赵宏亮曾经五次入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所设立的中国民乐荣誉榜,两次获得中国民乐十大制作师(2013年,2014年),两次获得中国民乐十大企业家(2015年,2016年),一次获得中国民乐十大改革家(2016年)。


为笙而活 不虚此生

赵宏亮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制笙工匠。他在现代笙的发展道路上并未止步不前。赵宏亮深入学习笙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的灿烂历史,充分体验了 “笙文化”带给人类的无穷魅力。他不断在事业的高地上发起冲锋。他要通过“笙文化”的广泛宣传,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关注。他开启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企业发展战略。此后,赵宏亮制作的所有笙皆命名为“赵家笙”。他还根据历史资料复制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笙,其中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还有古代用葫芦作笙斗的笙, 以及各种改革形式的笙。为此,赵宏亮还在他的家乡建起了“赵家笙乐器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笙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馆中以笙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笙的历史文化、笙的制作、演奏等方面内容,通过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增加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几年前,河北省保定市授予赵宏亮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表示:要努力争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54岁的赵宏亮说:“我一辈子做笙,我为笙而生。我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要把笙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打造到极致,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