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我国戏剧发展史和民族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它有着几百年光辉的历史,而且对其他剧种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昆曲在理论著作、剧本和曲谱等方面都有着系统的、丰富的文字材料流传下来。这是其他剧种所不及的。单就“曲牌”而言,现存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清·周祥钰等著)中约有二千余首。数目十分庞大、内容非常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佐证,是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
昆曲音乐是“曲牌体”。即音乐的基本单位是“曲牌”。“曲牌”可分为南曲、北曲两大类。南北曲的主要特点和区别如下:
1.南曲为五声音阶(上、尺、工、六、五,即do、re、mi、sol、la);北曲为七声音阶(上、尺、工、凡、六、五、乙,即do、re、mi、fa、sol、la、si)。
2.南曲流丽悠远、缠绵婉转。旋律进行多顺序级进;北曲则高亢激越、刚劲雄健,旋律进行多跳进,常有五、六度乃至八度以上的大跳。
3.南曲一般腔多字少。一出(折)戏中曲词不拘于一韵;北曲常常腔少字多。一出(折)戏中曲词一韵到底。
4.南曲有入声字;北曲无入声字。(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
5.南曲根据曲情需要,有时有“赠板”;北曲则无。
演唱上还有一些区别和细小差异,这里不一一赘述。
现选出几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南、北曲为例,并略加以说明。
“皂罗袍”“好姐姐”“忒忒令”“江儿水”“朝元歌”属南曲。“满庭芳”“上小楼”“寄生草”“喜迁莺”“梁州第七”属北曲。
“皂罗袍”“好姐姐”选自《牡丹亭·游园》,两个牌子是连起来唱的。腔调委婉,时连时断,连中有断,断中有连,把杜丽娘初到花园,为自然景色所吸引的兴奋、惊叹和联想自己感到惆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唱腔旋律较低而平稳,给人以景中有情、情中见景之感。也为突出下一句唱腔高而较激动的“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作了很好的铺垫。再如:“那荼靡外烟丝醉软”一句中的“丝”字细腻、轻巧。使歌者、听者能从声腔中感到红日初升,晨雾未散,荼靡架迷茫可见,柳丝柔软飘荡的情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名句。“奈何天”的“奈”字用滑音,把人物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出来。“谁家院”的行腔更把人物的感叹心情给予了充分的表露。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在多种昆曲曲谱版本中都有这个“便”字。但在《牡丹亭》剧本中并无此字。演员在演唱中有时加上一些衬字也是常有的。只是这两句中间加予“便”字,文意上有些牵强。也许是因“天”与“便”同韵,这“便”字是“天”字的拖腔错衍而成,以后以讹传讹所致。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忒忒令”是《牡丹亭·寻梦》中的唱段。唱腔悠远动听。和杜丽娘寻找梦中的情境时的迷茫心情十分协调。“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可是牡丹亭畔。”其中长腔多,但并不花梢。一个字的腔拖八拍乃至十拍之长,一个音拉四拍等较多。这种方式能表现回忆和沉思的情绪。把人物将眼前之景和梦中之地相对照,想寻找梦境,回到梦中去的心理状态,用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并给予演员在歌唱、表现方面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的唱腔更是婉转、轻巧。把一个古代少女在春光明媚的景色中,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憧憬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江儿水”也是《寻梦》中的唱段。它可以说是《寻梦》中的总结唱段。它表达了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禁锢、束缚的反抗。大胆地唱出了:“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呼声。追求爱情自由和理想如此强烈,在开始一句“偶然间,心似缱”的高昂唱腔中就能领会出来。全段唱腔节奏稍快、力度要强些。和前面几段柔和、纤细迥然不同。这正说明南曲以“柔”见长,但柔中亦有刚。主要要服从剧本人物性格的需要。老师们说:据传过去有一位演员《寻梦》演唱得极好,当唱完“守的个梅根相见”时,往台上一扑,真的晕死过去了。有此传闻,足以说明声腔感人之深。
“朝元歌”是《玉簪记·琴挑》中的唱段。陈妙常和潘必正两人相爱,又碍于僧俗之隙不能明言。妙常唱这段《朝元歌》是向潘必正“夸耀”出家人生活的乐趣。此曲一句一个拖腔、旋律平稳悠扬、流丽婉转。给人以悠闲自得、冰清玉润之感。当然这和妙常的真正内心是矛盾的,这只是她的“伪装”而已。
北曲现存八大套曲。“满庭芳”“上小楼”是《焚香记·阳告》中的唱段。属于《正宫》一套中的曲牌。所谓《正宫》——“惆怅雄壮”的音乐特色在此戏此曲中是充分体现出来了。王魁负了敫桂英的爱情,桂英到两人曾经盟过誓的海神庙去诉冤。最后怨恨交织,自缢而死。“满庭芳”是此折中的重要唱段。开始“只听得雁声天际,嘹嘹呖呖……”散板的运用使之如泣如诉。好几处用fa、si音,加上顺音的使用。使凄凉的气氛、悲伤的情调更为突出。“耿耿凄凄”的“凄”字用升fa,就更加强了凄凉的味道。
敫桂英愈是回忆、对比,愈是气愤不已。“俺便是须臾做鬼视死如归心不成灰。”一句曲调旋律高亢、刚劲、有力。把女主角誓死如归的悲愤心理烘托得恰如其分。最后一句,“哭得咱眼枯双泪”。曲调转低,旋律起伏很小、音阶下行。把敫桂英哭千眼泪、欲哭无声的极度悲痛心理一泻无遗。
“寄生草”是《紫钗记·折柳》中的唱段。属《仙吕宫》一套中的曲牌。所谓《仙吕宫》——“清新绵邈”。曲调中fa和si的巧妙运用,给人以转调的感觉,使人耳目一新。其中以“这河桥柳色迎风诉”,一句最为突出。先是一个八度大跳,然后旋律进行像是在原曲调四级上的转调,十分清新动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霍小玉与丈夫依依惜别之情。曲调缠绵委婉不亚于南曲。南曲“江儿水”可唱得刚而有力,北曲“寄生草”也可唱得柔而缠绵。可见规律是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化,有所突破的。
“喜迁莺”是《长生殿·絮阁》中杨贵妃的唱段。唐明皇另有所欢,杨贵妃得知后,前去争风。此曲属《黄钟宫》——所谓“富贵缠绵”倒是很适合杨贵妃这个人物的身份。曲调流畅、闪板多,很有特色。低腔较多,适合人物当时情绪低落的心情。其中一句“倚着他宠势高。”一句突然一个十度大跳,唱腔翻高。把杨贵妃气愤、嫉妒暴露得恰到好处。此曲曲调优美、流畅,很多戏中均选用。
“梁州第七”是《南柯记·瑶台》中金枝公主的唱段。她因丈夫不在,自己带病披挂上阵时的唱段。唱腔旋律流畅,带有英武气概。富有北曲特色。“梁州第七”属《南吕宫》按说应是“感叹悲伤”,在这里就很不合适了。看来艺术上突破规律、有所发挥是一向如此的。
同一曲牌由不同行当、各类人物演唱时,在行腔处理上不尽相同。同一曲牌能演唱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也是昆曲中常见的。
以上这些曲牌在目前南、北昆的新编、新排的戏中已广为使用。如“晴雯”“李慧娘”“蔡文姬”“春江琴魂”等等。当然作曲者都有各自的独创之处,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这几首牌子中不难看出南、北曲的特点、区别。这里应说明的一点是:它们有一共同特点,即音域较为宽广(有两个八度,甚至更多)。给了演唱者充分发挥的余地,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增加了演唱上的难度,造成了高、低音的音色不好统一、不容易普及等缺点。我想,一方面昆曲演唱者应努力提高演唱技巧。另一方面作曲上应重视这一问题。使昆曲更为广大的观众所喜闻乐见。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里选的几首曲牌,与现存工尺谱中所载略有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是老师们在拍曲时对曲调的润色、处理。我是根据老师们的传授、参考了几种工尺谱并加上自己体会整理而成的。
以上几首曲牌是由叶仰曦、白云生、徐惠如、姚传芗、王传蕖老师传授的。并得到韩世昌、马祥麟、沈盘生、陆放、傅雪漪、周铨庵等老师的指导。
作者简介:洪雪飞(1941—1994),女,安徽省歙县人,著名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