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如何欣赏民间吹打乐一一参加“2017第二届唢呐学术研 讨会暨全国唢呐展演”有感
华音网 2022-04-22

摘要:民间吹打音乐好听在哪里?听众和环境以及吹奏的乐曲在“天时、地利、人和” 条件具备,艺人通过对听众无言需求的理解,利用自己加花变奏、即兴发挥的能力,使 得听众感到非常好听、过瘾,同时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欢呼声。这是吹奏者的一种能力, 也是吹奏者一种更高的追求,这种音乐最能表达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形成了完整完美 的生活自然结构场景。本文立足于继承传统民间吹打乐,有意于推崇吹打乐的“室内化、 城市化”,并在历代民间啧呐艺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使其继承并发扬光大,以期 造就更多对喷呐音乐有情感的广大群体。

关键词:民间吹打乐;欣赏环境;音量大小

作者简介:隋景山(1964- ),硕士,安徽职业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卩如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喚呐艺术研究院会长。

2017年8月,陕西省“2017第二届喚呐学术 研讨暨喚呐展演”活动在榆林市米脂县举办。此 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 办,榆林市文广局、米脂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喚呐专业委员会承办。比赛共分独奏和组合两 个大类五个组别进行比赛,来自全国的喚呐艺人 欢聚在米脂县倾情献艺。展演期间还组织了专 题讲座、啖呐展演、专家大师班、喚呐名家音乐 会、学术研讨会、颁奖音乐会等活动,这是继 “2013年首届喚呐学术研讨暨喚呐邀请赛”后, 又一次为广大喚呐同仁及喷呐爱好者搭建的学 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参加展演的吹打班为 63组,均为陕北“老五班”①吹奏形式,比赛乐曲 基本都是《老三鼓》②。这是我第二次来陕北,很 荣幸被邀请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并且抽签到民 间啧呐班展演组。由于我出自民间艺人家庭,对 民间“吹打乐”有着与众不同的情感和酷爱,所以 非常高兴参加民间喚呐组的评审工作。

传统的民间吹打乐一贯是在户外演奏,而此 次移师室内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吸音装饰的会议厅 里演出,其音量更使人感到喧闹。在两天的民间 吹打乐组合展演过程中,第一天我就看到些许人 在听众席上用纸塞耳,结束后再掏出来,即便是作 为评委的我,看到这一现象,也颇感不舒服。刚接 触吹打乐《老三鼓》的人,会感觉到每个参赛班吹 奏乐曲以及风格都基本相同,甚至连整体音量的 大小都相差无几,如不仔细辨听,很难区分不同 变化之处。所幸作为老演奏员的我对啧呐音准、 音色、功夫深浅等技巧方面还能听出个所以然 来,否则,我坐在评委席上真是羞愧难当。由于 我来自民间艺人家庭的缘故,心知民间艺人最怕 不被人尊重,所以每支参赛队演奏我都非常认真 地听,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与走神,并对每一个参赛 队的比赛情况尽可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

在两天比赛休息时,有老师和参赛选手几次 问我:“隋老师,你觉得好听吗?你不觉得太吵闹 吗?”我只是笑笑,感到真的无法回答。我琢磨该 用什么语言表述清楚我对这一问题的内心感受。 第二天又有朋友半开玩笑问我:“你觉得好听吗? 耳朵吵聋了吗? ”的确,刚开始我也觉得音量大,但 在比赛进行几组以后,我被吹奏者那种投入与自 信所感染,反而觉得过瘾、有意思。我回答他:“你 看打鼓的那种全身心地投入和自信,看那吹啖呐 的摇头晃脑、洋洋得意,自觉美不胜收的感觉,再 看一下参赛的五个人在台上整体配合的那种默 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反问他道:“你认为 那打鼓的、吹喚呐的他们五个人自己觉得好听 吗? ”从我内心说,答案是肯定的,民间艺人他们肯 定认为自己的演奏是好听的!而且非常美!陕北 的人民群众也是觉得好听、美(音乐熟悉的美)③。 很多地方的民间吹打乐曲以及吹打形式之所以能 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深受当 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吹奏者更是对于历经千锤百 炼的吹打乐曲吹奏得挥洒自如、不断地加花变奏 自觉妙趣横生,有些人没感觉到它的好听,没感到 它的美妙之处,可能是听得少了,甚至在这之前从来就没听过,话说重些没听懂,也可能是由于欣赏 环境不对,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民间吹打好听在哪里?有农村生活经历的 人们欣赏这些民间吹打乐曲,不难感受到浓厚的 乡土气息和活动情景。农村婚嫁,鼓乐一旦奏响 就等于宣布婚礼活动开始,人们便按照当地婚嫁 习俗各个礼节(活动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同 乐曲吹奏出不同礼节的场景感觉,对于初听者或 在不相应环境的外地听众来说,可能没有好的感 觉,甚至觉得除了吵闹就没别的,但是对于当地 群众和吹奏者来说感觉就大不相同,这种音乐当 地群众听多了既熟悉又亲切,听众和环境以及吹 奏的乐曲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艺人 通过对听众无言需求的理解,利用自己加花变 奏、即兴发挥的能力,使得听众感到非常好听、过 瘾,同时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欢呼声,这是吹奏者 的一种能力,也是吹奏者一种更咼的追求,这种 音乐也最能表达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形成了完 整完美的生活自然结构场景。

民间吹打好听在哪里?流行于陕北的《老三 鼓》、山西“八大套”《大得胜》、安徽的《花鼓灯》 《凡字调叫句子》等,这些乐曲本都是在乡间集 镇、大棚下、广场上演奏,演奏形式经过艺人多年 探索实践,已像我们现在城市中的民乐团、交响 乐团,其编制十分合理,演奏员之间的配合非常 默契。乐曲早期都是由非常简单的曲牌或民间 小调逐渐演变而成的,从曲名上看,大多数吹打乐曲类似西方的无标题音乐,没有用文学性语言出来的,而是由民间艺人在吹奏过程中不断地磨 练,随着技艺的掌握程度而不断地发展而成的, 乐曲结构的完整度甚至连作曲家都觉得不好改 动,他们的音量之高亢以及表演形式长期以来都 是以适应户外广场环境为标准,以乡镇大众为服 务的目标人群,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近 些年很多民间喚呐班社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文化部门对此进行了保护和传承。

民间吹打好听在哪里?环境很重要,不是取 决于音量大小。关于喚呐的来源,目前大家比较 认可说法是外来乐器(古波斯,今伊朗),2008年 我去法国参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交流,听土耳其 喚呐、塞尔维亚喚呐、英格兰喚呐以及我搜集的 印度喚呐视频资料等都没那么大的音量,由此不 难想象,当初喚呐进入我国时,其音量应该没现 在高亢响亮,后期我国民间艺人的吹奏大多数在 户外露天环境,基本是服务于婚丧嫁娶、祭祀以 及商业开业庆典,其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和情绪 抑扬都是随环境与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自 然而然地形成了现在的大音量。音量大是活动 环境的需要,现在民间《凡字调》《老三鼓》《大得 胜》这些吹打乐曲在民间依然非常盛行,在它产 生的地区、在婚嫁庆典活动中去欣赏,不可能有“室内音乐”放到开业庆典户外广场使用,可能要 加扩音设备。因此我认为“室外音乐室内化”需 要有前提,而且欣赏地道的民冋吹打音乐也需要 有“特殊环境”。

近年来已有一些喚呐演奏家在吹打音乐领域为了“喚呐室内化、城市化”大胆尝试和研究并 做出骄人的成绩,他们为“民间吹打乐”进入城市 舞台、进入室内乐范围,在吹奏方法上、吹奏形式 上以及在喚呐乐器改革上开先河,其不同于以往 吹打乐的音效和表现形式使广大听众和啧呐演 奏者耳冃一新。比较典型的是:1、中央民族乐团 的冯晓泉、曾格格二位顷呐、竹笛演奏家的民管 组合,由冯晓泉自己创作以及创编的系列作品在 央视及主流媒体传播,冯晓泉被称之为“新民乐” 奠基人和开创者,喚呐、竹笛合奏曲《天仙配》《长 白山歌》《阳光》等作品均由其创作完成。喷呐音 乐一贯给人的感觉声音高亢粗犷,他的这些音乐 作品让听众对喚呐有了新的认识。2、郭雅志先 生,他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岗位进入香港中乐 团喚呐首席,再从香港进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 院,目前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管乐演奏家,不 仅在吹奏上刻苦钻研喚呐音乐柔和细腻的吹奏方 法,还在啧呐构造上发明了喚呐“活芯”装置,在不 失传统喚呐音色的基础上吹奏出半音阶,在解决 了传统喚呐转调问题的同时,对喚呐音色音量也 有了明显的变化。《夜来梦江南》《大漠长河》等乐曲 他用“活芯”喚呐演奏,其音量比正常啖呐小了许 多,而且音色柔润,这是喚呐历史上的一大贡献。 3、石海彬,我国当代集喚呐演奏、教学、理论为一身的 实力派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2012年 “金磬吹打”在石海彬教授的组织倡导下成立,由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管乐、打击乐学生组成,与当 代作曲家通力合作,打造出了《醉想》《金磬》《功夫》 新型的吹打乐作品,使传统吹打乐的表现力得到 延伸,以期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气质、从 传承到发展等多层面的艺术追求。

民间吹打乐在室内、在剧场舞台,以上几位 演奏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吹奏技艺,大胆 尝试了不同的吹奏形式、吹奏技巧以及乐器上的 改革等,使得吹打乐组合、喚呐音色、音量都发生 了质的变化,得到广大听众和嘆呐演奏者的赞 同,在“室外音乐室内化、城市化'上取得了前无古 人的业绩,这些毋庸置疑,那么这些好听优美的 音乐作品和吹打形式,要是放在乡村集镇广场能 否取得预想效果?老百姓会不会觉得还是老五 班《老三鼓》《大得胜》在这种场合觉得好听过瘾 呢?所以说欣赏民间吹打音乐需要“特殊环境”。

民间吹打乐触及心灵的好听,是一种学习过 程和再创作的美。刚开始随父亲学习《凡字调》 时我也没感觉到好不好听,纯粹是被动学习,考 入安徽艺校后才对《凡字调》《包装台》《柳金子》 等民间传统乐曲有了一点感觉,再后来经过刘凤 鸣老师给我教学示范和欣赏他的录音以及学习 山东、河北等地的吹打乐曲,逐渐对民间乐曲产 生浓厚的兴趣,更进一步体会到吹打音乐的美妙 所在。学习民间吹打乐曲有些问题是在刻苦练 习熟练掌握,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方能解 决。例如:进入艺术院校学习,发现本来经口传 心授已经会吹的乐曲,不看乐谱吹奏得挺好,可 是对照乐谱吹奏反而找不到了感觉,这是怎么回 事?这一点看似不难,为什么老是吹得不像录 音?我读了大学、研究生了还不如没读过书的民 间艺人吗?修改两个乐句行吗?很多问题在初 始的学习时我建议不要问太多的为什么,就是要 一味地模仿,这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同样 的道理,否则告诉你为什么你也还是不明白。

简单地总结我学习民间吹打乐的过程,仅供 参考:1、被动学习阶段(从不会到会)。2、掌握感 知阶段(从会到熟练)。3、领悟变化阶段(从熟练 到创作性地发挥)。经历这三阶段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中的许多为什么会不解自破。俗话说: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了以上三阶段的基 础,在你全面感受熟练掌握后,你可以像民间喚 呐前辈,有意无意加花变奏,对此曲的音乐美感 你会有更全面的感受,自己在吹奏得意之处也会 有情不自禁的外在流露,以往掌握的各种啖呐吹 奏技巧有时会在有意无意中融入吹奏中,有时甚 至还会有些二度创作的成就感。

民间艺人大多没有上过学,有的甚至不认识 字,没有什么保障,用现在话说:体制以外人士。 那么他们为何有那么完整美妙属于自己的吹打乐 作品?而且有的艺人吹奏方法、吹奏技巧、吹奏风 格自成一派。在我们当今一些音乐院校、专业文 艺团体的喚呐人(老师和学生)当中,很少有这样 现象出现。原因是艺术成长环境不同于前辈,他 们也不需要为了生计而长年累月钻研反复吹奏那 些乐曲,对于有些吹打音乐乐曲希望先明白后学 习,但在学习地方吹打乐曲时,是必须要经过踏踏 实实、勤学苦练后才能感知其中奥妙所在。

此次赛事除被邀请来的相关专家老师,一般 人感觉不到陕北“老五班”或《老三鼓》陕北啖呐 的好听,那是因为这些聆听者不常听,偶尔不经 意听到,由于对曲牌不熟悉,也没往深里琢磨,感 觉不到它的好听美妙之处。当今,我们音乐聆听 环境中可能存放有交响乐、小提琴曲、钢琴曲,民 乐如二胡、琵琶曲等一些音像资料,但很少有人 在自家音响资料中、车载视频中存放啖呐吹打乐 之类的乐曲,大家听的少也没得听,就无从谈起 好不好听。由于啖呐吹打乐曲长期一直活跃在 民间、发展在民间,相当一部分喚呐乐曲又在民 间形成,这些民间吹打乐曲在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这 些体制内的人士在今后继承发扬啧呐传统时,需 充分尊重农村乡镇群众的需求,对纯粹地道民间 吹打多给予一点爱护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共同努 力探索研究“吹打乐室内化、城市化”发展,这可 能是个长期工程,也可能是需要下一代才能完成 的课题。

我从事喷呐演奏、教学几十年了,也快退休 了,在不知不觉中非常迷恋喚呐音乐的美妙与动 听。在本次比赛过程中,我通过认真仔细的边听 边分析,发现“老五班”虽从头至尾不间断吹奏, 但因为它是多首曲牌的联奏,其曲牌联奏时曲牌 与曲牌之间转换自然与否,每次的提速自如与 否,以及浑板清板音响变化的明显与否等,都显 示不同的班社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奥妙之处。参 加本次活动,使我体会到与我以往演奏风格完全 不同的陕北喚呐吹打乐之美,继而我想到中国传 统啧呐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其前景取决于我国民 俗生活传统的延续以及对啖呐演奏者的培养,同 时更多地造就对啖呐音乐有情感、有聆听欣赏能 力的广大接受群体。

总之,民间吹打音乐的美,是耳熟能详的美, 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环境美,是吹奏者淋漓 尽致自由发挥、自我陶醉的美,是学习者达到一 定娴熟高度的二度创作的美。无论多么好听、多 么美妙的民间吹打音乐,都凝聚着民间喚呐艺人 数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吹打乐(顾呐)与广大人民 群众的关系,民间艺人是最大、最有力的传播人 群,现在我们在有关喷呐资料上看到的经典优秀 的吹打乐曲,都是历代民间喚呐艺人留给我们的 宝贵遗产和财富,我们当代喷呐人在享受着前人 成果的同时,理应不折不扣地继承发扬光大,对 待民间喚呐艺人理应最大限度给予尊重和重视。

责任编辑:田壮

①一个吹打班一般由五个人组成:上下喷呐手、鼓 手、擦手、锣手,分别操作一件乐器 两只大喷呐、一面 小鼓、一对小擦、一面疙瘩锣(铜鼓),俗称“老五班”。

②《老三鼓》,陕北传统大喷呐曲牌套曲。

③ 听众对于长期耳闻目染的音乐有一种亲切感’自 然觉得好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