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双重人”视角下的唢呐系乐种研究——读《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
刘英 华音网 2022-09-03

内容提要:苏北唢呐班属唢呐系乐种,其历史已有数百年,流布于苏北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颇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社会功能。《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是赵宴会教授精心撰写的力作,探讨了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的历史发展,其基础雄厚、内容丰富、叙述独到,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创新精神凸显,尤其体现出作者既作为唢呐班乐手又作为音乐学者的“双重人”视角。

关键词:唢呐班;赵宴会;“双重人”视角;学术价值;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刘英(1963年生),男,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22年第1期,第83~89页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宴会教授的新著《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以下简称“《唢呐班研究》”)已于202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洋洋洒洒40余万字令我震惊,其内容和观点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不禁为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称赞。该书作者赵宴会教授与我有着类似甚至相同的艺术经历:一是他与我均出生于民间音乐世家,他来自江苏省睢宁县的民间音乐世家,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民间音乐世家,均自幼跟随家人学习唢呐艺术,长期受到民间唢呐艺术的滋养;二是我们后来均走出民间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和工作。他曾在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音乐班、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学习,现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我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现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如此看来,他和我的“缘分”颇深,尤其是在唢呐班研究这一领域,我们都兼有局内与局外“双重人”[1]的身份和视角。故推介赵宴会教授的新著也在情理之中。

一、苏北唢呐班和唢呐系乐种

“唢呐班”是苏北及其周边区域民间器乐演出社团的原生性称谓,它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其主要功能是为民间红白喜事等民俗仪式提供奏乐服务,具有“唢呐系乐种”的典型特征。当然,唢呐班在民间除具有乐种的含义外,有时还专指某一具体乐班,即音乐班社,如赵庄唢呐班、李家唢呐班。

关于“唢呐系乐种”,袁静芳教授1999年在《乐种学》中将其界定为“以唢呐类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乐种体系”[2],后于2018年在《乐种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将其“从‘鼓吹’‘吹打’的类别中剥离出来”[3],从而成为中国七大乐种体系之一。众所周知,乐种体系的划分具有不同的角度、原则和依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间器乐合奏的惯用分类是: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五大类。然而,袁静芳通过多年对乐种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在组成乐种艺术特征的诸多因素中,主奏乐器在乐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最主要的识别特征。换言之,在构成乐种艺术个性的总体框架中,主奏乐器以及由该主奏乐器演奏的代表性乐曲,更多地遗存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基因,是乐种最重要、最稳定的支柱。因此,袁静芳把主奏乐器作为乐种体系划分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将中国传统乐种体系划分调整为:鼓笛系乐种、弦索系乐种、丝竹系乐种、笙管系乐种、唢呐系乐种、乐声系乐种、乐舞系乐种。其中,前五大类是纯器乐演奏形式,后两类是综合艺术形式。[4]

作为中国唢呐系乐种的代表性载体之一,苏北唢呐班的历史发展长达数百年,流布于苏北各地,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颇高,与民众生活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其中有近百首曲目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由苏北徐州地区有关唢呐班参与申报的“徐州唢呐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可见,苏北唢呐班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对苏北唢呐班进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唢呐班研究》的学术基础

至20世纪末,苏北唢呐班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依然不多见。但有一项成果引人关注,这就是1998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其中收录了近百首苏北唢呐班的代表性曲目,其序言及概述部分对江苏“徐海鼓吹乐”(属于苏北唢呐班范畴)作了一定的梳理与描述。但遗憾的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重在集曲,而非理论研究。这就为苏北唢呐班的理论研究留出了空间。

2004年,赵宴会完成硕士论文《苏北赵庄唢呐班音乐文化之研究》,开启了苏北唢呐班理论性专题研究的序幕。次年,赵宴会将其主要观点集于《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6]一文并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作为赵宴会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关于苏北唢呐班的学术论文,对苏北唢呐班研究在学界的发端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故在苏北唢呐班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2009年,赵宴会和其妹妹赵士玮[7]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了《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8]一文。该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唢呐班在葬礼、婚礼仪式中的奏乐情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着重对唢呐班音乐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率先涉及唢呐班文化背景的研究。笔者对此十分赞同,因为包括唢呐班在内的诸多乐种的生存与发展,与历史、社会、经济、地理特别是民俗密切相关。唢呐班不可能脱离其依存的主要载体——“民俗”而独立存在。故音乐研究不但要注重音乐本体,还要把目光投向与音乐相关的诸多文化背景。也因为如此,赵宴会的这一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11年,赵宴会在《中国音乐学》上发表《论苏北唢呐班的重要传承方式“偷学”》[9]一文,在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传承规律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新材料、新观点。不少专家认为,该文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推动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实践意义。2015年,赵宴会在《中国音乐学》上发表了《从“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变迁》[10]一文。该文引发学界关注中国民间乐种音乐形态的变迁、强化民间乐种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同年,赵宴会还在《民族艺术》上发表《论乡村草根乐班的经济运作——基于20世纪苏北“唢呐班”经济运作习俗变迁的调查分析》[11]一文,将研究指向唢呐班的经济运作,引发学界从经营运作角度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讨论。2019年,赵宴会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融合相生,活态传承——近30年苏北乡村唢呐班乐器变迁研究》[12]一文。文章紧扣唢呐班乐器的变迁,从前后30年的比较中梳理归纳出其“变”和“不变”,并运用“文化涵化”的概念与视角探究和阐释唢呐班乐器变迁的过程、结果及其原因。笔者认为,该文论述的变迁现象可能并不仅仅发生于唢呐班这一乐种或艺术形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诸多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轨迹,体现出中国大部分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流变过程中的融合相生、活态传承及文化涵化现象。这对在当下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如何评估和应对其变迁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十余年来,赵宴会还发表了《苏北赵庄唢呐班传承探析》《苏北乡村唢呐班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重视乡村乐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苏北赵庄唢呐班曲牌音乐中的“核调”现象》等关于苏北唢呐班的系列学术论文,引发学界对苏北唢呐班的关注。

笔者之所以将赵宴会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主要是以此证明他20年来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的学术定力。的确,正是得益于他曾在苏北唢呐班的实践以及实实在在的考察和潜心研究,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正是《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著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唢呐班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书系统描述了苏北唢呐班这一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内容,还对苏北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试图回答唢呐班“怎样变”“变成什么样”“为什么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全书主体内容分六章。第一章着重对苏北唢呐班的历史进行追溯与梳理。作者将苏北唢呐班的历史流变分作“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个时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超然、隐形、恢复、发展、繁荣、巨变六个阶段。如此分期、分段,既颇具新意,其论述也言之有理。第二章至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苏北唢呐班流变而展开,具体涉及物质构成、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在物质构成方面,唢呐班的乐器制作由民间手工制作为主转变为由专业乐器厂制作为主,乐器组合由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转变为中西乐器以及电声乐器混用,交通、联络工具及乐器存储设备的现代化和时尚化。就音乐特征而言,唢呐班所用音乐的曲目、调式、律制及旋律发展手法均发生了变化——由以传统曲目为主转变为流行歌曲为主,单一传统民族调式转变为以传统民族调式为主和西洋大小调式为辅,由“模糊律制”转变为“混合律制”、新增“乐器变奏”“多声指法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等。在表演方面,由“纯乐器”演奏转变为奏、歌、舞、喜剧小品、杂技等表演形式并存,并偶有低俗的表演;其演奏技法日益丰富多样,但一些技法,特别是那些绝技,已经即将失传;表演队形越来越“丰富多样、灵活机动、规模壮大”;表演空间由“走在人前、坐于下位”转变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这些正是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则主要聚焦于苏北唢呐班的生存境况。作者在这一章细致论述了苏北唢呐班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并表达出对其生态环境的担忧。该章还探讨了苏北唢呐班的传承机制问题,并洞察到苏北唢呐班的传承主体已由“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转变为“内外均传、男女均传”、传承类型由“祖传为主、师传为辅”转变为“祖传与师传并重”,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和“偷学”为主并新增准专业教学的新变化。第六章对苏北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并基于兼具“局内与局外”的“双重人”身份,采用“近—远”两极变量思维,对唢呐班的流变路径、过程,特别是流变的内驱力与外驱力,进行了深度描述。

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最后在结语部分针对苏北唢呐班的西化倾向与传承危机,认识和把握唢呐班的活态流变规律,提出“五个结合”(“静态”与“动态”保护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结合、“间接”与“直接”保护结合、“无为”与“有为”保护结合、“原生态”与“次生态”保护结合)的保护举措。[13]总之《唢呐班研究》的内容丰富翔实、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声有色”。

(未完待续)

注释:

[1]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89页。

[2]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1999,第278页。

[3]袁静芳:《乐种学的理论与方法》,载《中国音乐学》,2018年第4期,第54页。

[4]同[3],第52-62页。

[5]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序一),人民出版社,2021,第1页。

[6]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9-35页。

[7]赵士玮现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副教授。

[8]赵宴会、赵士玮:《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72-77页。

[9]赵宴会:《论苏北唢呐班的重要传承方式“偷学”》,载《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41-44页。

[10]赵宴会:《从“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变迁》,载《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1期,第130-137页,第144页。

[11]赵宴会:《论乡村草根乐班的经济运作——基于20世纪苏北“唢呐班”经济运作习俗变迁的调查分析》,载《民族艺术》,2015年第5期,第61-68页。

[12]赵宴会、赵士玮:《融合相生 活态传承——近30年苏北乡村唢呐班乐器变迁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33-142页。

[13]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