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因口型问题而影响唢呐簧片的合理振动,引发音准、音色、音量以及斜音等问题的产生,这是唢呐学生的吹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以物理学、医学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证了“下颌骨前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唢呐簧片;下颌骨前伸;合理振动;
在唢呐教学中发现:学生吹奏时因簧片振动不充分,常引发音质、音量、音准甚至“斜音”等问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哨片干燥或哨口过小造成的,只要将哨口闷湿后扩大一些就可解决。可是事实证明,这样做,除音量有所改观之外,音色、音准、斜音等问题均未能得到真正解决,吹奏片刻后,改观的音量又恢复原样。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屡见不鲜。笔者在吹奏实践及科研中发现:解决此问题,下颌骨前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管乐专家们也持相同观点,如美国萨克斯专家拉里.蒂尔[1](第35页)、圆号专家菲立普·法卡斯[2](第6一10页)等)。但从目前来看,在国内唢呐界,不少人因对此方法不了解而有疑虑。为了证明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达到提高吹奏水平的目的,笔者试作如下论证,供大家参考。
声学原理要求“下颌骨前伸”
就唢呐的发声而言,它是由簧片振动、共鸣管振动、边棱振动等多方振动因素相互耦合后而成的;其中簧片振动是成声的重要因素,它作为音源对成声起基础作用。可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生理的因素,影响簧片的正常工作,可是对多数演奏者来讲却全然不知。为了清晰思路,我们先从唢呐簧片振动的原理谈起。
唢呐簧片的振动发声与其他簧管乐器一样,是以气流为动力源,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而发声。当气流射人簧片口时,会改变簧片腔体内外的气压差,使簧片口向中间合拢,簧片口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减少气流的射人量,簧片腔体内外的气压差就减小,随之簧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就会相对大于簧片口外的气体压力,从而使簧片口重新张开,这时又会有一定量的气流射人簧片口,使气压差改变,簧片口再次缩小,就这样如此反复地使簧片振动发声。但这仅仅是包括不合理振动因素在内的一般发声。如果想使簧片获得更高质量的振动发声,还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双簧振频相等。唢呐簧片作为双簧哨片,在振动发声中只有双簧振频相等,才会产生合理的共振,所发出的声响才能产生最大值,否则,虽然也能发声,但共振不佳,难于产生最佳的声音。二、气流的运动方向与双簧哨片的振动方向成垂直的角度。从唢呐簧片的振动特性来讲,应属于棒振动,它具有三种振动模式:1、横振动;2、纵振动;3、扭转振动[3](第143一146页)。吹奏中产生的和谐振波主要来自簧片的横振动,要想获得更多的和谐振波,就应尽可能地扩大簧片的横向振动,而要获得此种振动的方法就要使气流始终与簧片的振动方向保持垂直角度。我们知道,不论是小提琴还是二胡的演奏,琴弓与琴弦之间总是成90°角,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琴弓在琴弦上摩擦时产生最大的阻力,动能才会有效地转换成声能。簧片振动与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即只有当气流的运动方向与簧片的基本振动方向成垂直角度时,才会使气流遇到最大阻力而使簧片得到最佳振动。如果偏离这个角度,就会使气流与簧片之间产生一个平行的运动速度,当这个分速度激发起簧片的纵向振动模式时,簧片和谐振波的产生必然受到影响。在吹奏中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掌握这一最佳角度,所以虽用了很大的力,但并没有使簧片得到充分振动。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正确理解关于“簧片的充分振动”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当教师一谈到“充分振动”时同学就马上理解为“发出大的声音”,这是错误的。发出强音需要簧片充分振动,发出弱音也同样需要簧片的充分振动,音强的差别是由簧片振动面积的大小、簧片口的大小、气流的强弱、用力的大小等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因素仅仅使声音有强弱变化,而对簧片振动的更高要求~ 音质问题就无能为力了,而正是簧片的振动与气流之间的角度如何,成为解决音质的关键问题之一。角度正确,就可使声音达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要求。所以说,不论是吹奏强音还是弱音都需要气流与簧片的基本振动的方向保持垂直状态。双簧哨片之间的等频振动及气流与簧片振动方向相垂直是唢呐产生良好共鸣的两大重要条件。为了符合这两项条件,要求我们在控制簧片时,必须做到上下唇对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簧哨片之间的等频振动,使气流与簧片振动方向相垂直,而做到上下唇对齐的前提条件是下颌骨前伸。
“下颁骨前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唢呐吹奏中,当通往鼻腔的气体出口被关闭后,嘴便成为气体的惟一出口。这时嘴唇肩负着两大职能:一是只允许气体从哨口通过,而避免从唇缝流出;二是与口腔中的挡气功能系统各器官相配合,通过做各种变化动作来达到对簧片的控制,在使其得到合理振动,为发出纯正而丰富的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只有嘴唇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这一愿望,而从目前来看不少唢呐吹奏者的嘴唇都处于天然状态下完成吹奏的。那么“理想状态”与“天然状态”到底有何区别?这要从与控制簧片振动相关的人体结构谈起。直接与簧片相接触是嘴唇,双唇的内面均与牙齿相接触,当用力吹奏时,上下唇肌除自身收缩运动外,更需要借助牙齿的力量。从侧面的外表看,多数嘴唇都是一前一后的,上唇靠前下唇靠后,这种唇位的形成主要是受牙齿位置的影响(上齿靠前下齿靠后)。所谓“天然状态”的唇位指的就是这种一前一后的嘴唇位置。采用这种唇位来控制簧片,虽然也能发声,但声音质量已受到很大影响。原因在于这种一前一后的唇位在控制簧片时所接触的哨面就会有所不同,上唇相对靠近哨根,下唇相对靠近哨口,使上下簧片振动面积不同而导致簧片振频不同,而振频不同就会防碍共振。同时,气流不能垂直于簧片的振动方向,气流与簧片之间不能达到最大阻力,簧片就无法达到最佳振动,其结果就会造成发声质量下降。所谓“理想状态”的唇位是:专为簧片合理振动而设定的那种上下对齐的嘴唇位置。这种唇位能使上下簧片振频相等、气流垂直于簧片振动方向,从而使簧片达到最佳振动,为唢呐产生高质量的声音创造条件。但是要想实现上下唇对齐,首先要实现上下牙齿的对齐。由于牙齿是生长在上下颌骨上,所以说颌骨位置的改变才是唇位改变的根本。我们从生理解剖学那里得知:颌骨分上颌骨和下颌骨,由于上颌骨是以缝的形式与颅骨相连,具有很强的固定性,它对唇位变化不起决定性作用(在此不必细谈)而下颌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下颌骨形似马蹄铁,位于人体头部的上颌骨下方,其上缘处为牙槽弓,容纳下颌各牙齿,下缘为坚硬的下颌底。从各颅骨的连接方式来看,大部分的骨与骨之间是以缝的形式连结,还有个别部分是以软骨形式连结。这些颅骨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而只有下颌节结是以关节的形式来连结。这种连结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使下颌骨能够灵活运动,以达到进食及语言表达的目的。这种灵活性取决于下颌骨的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颌窝所构成的下颌关节,关节面呈球窝形,球窝关节的关节头是球形的一部分,球与窝之间松弛地接触。这些条件可使下颌关节上下、左右、前后全方面运动,是改变口腔大小、形状的重要条件。由于下唇依附于下颌骨,所以说下颌骨前伸成为决定唇位在唢呐吹奏中是否处于正确位置、产生正确用力控制簧片的关键。
另外,下颌骨前伸不仅在唇控簧片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咽喉腔打开、气流通畅、完善共鸣创造了条件。我们知道,咽喉腔是影响气息通畅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下颌骨前伸为打开咽喉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耳鼻咽喉科的医学专家证实:下颌骨前伸可带动舌骨向前运动,舌骨前移可使咽喉腔打开。
以上论述充分证实了在簧片控制中下颌骨前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一步说明下颌骨前伸在唢呐吹奏中的重要作用。
“下颌骨前伸”在吹奏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下颌骨前伸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吹奏原则。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随着唢呐音高、音强、音色的变化,下颌骨前伸的程度也会有所变化。
在唢呐音高变化中,下颌骨的变化规律是:一、吹奏下把位的低八度音时,与下把位的高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下把位的高八度音时,与下把位的低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小些。二、吹奏下把位的低八度音时,与上把位的低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上把位的低八度音时,与下把位的低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小些。三、吹奏上把位的低八度音时,与上把位的高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上把位的高八度音时,与上把位的低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小些。四、吹奏下把位的高八音时,与上把位的高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上把位的高八度音时,与下把位的高八度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小些。
在唢呐的音强变化中,下颌骨的变化规律是:吹奏强音时与吹奏弱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弱音时与吹奏强音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小些。
在唢呐的音色变化中,下颌骨的变化规律是:吹奏明亮的音色时,与吹奏柔和、暗淡的音色相比,下颌骨的前伸程度就要大些;反之,吹奏柔和、暗淡的音色时,与吹奏明亮的音色相比,下颌骨前伸的程度就要小些。
从以上可以看出,下颌骨前伸变化程度的大小。决定于自口腔空间的大小,口腔空间大,下颌骨前伸的程度就大,反之则小。我们从侧面观察,下颌骨的外型是向下回收的,为了实现上下牙对齐,下颌骨必须前伸,而且随着口腔的打开下颌骨必须向前下方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腔的变化下保持住上下牙齿的对齐。所以,在吹奏中要特别注意口腔空间扩大时,下颌骨前伸一定要到位。
我们应该懂得:吹奏训练的过程就是肌肉重新建造的过程,这是每个演奏者都要经历的。所以说,克服因下颌骨前伸给我们生理上带来的不习惯是件很正常的事。我们应正确看待,尤其是从旧的吹奏习惯向新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要求。如在下颌骨前伸之前,是上下外唇相接触的,前伸后则改为:上唇的外唇与下唇的内唇相接触。同时要注意两臂的抬起使唢呐杆与人体成垂直角,与气流相平行。另外,下颌骨前伸后两嘴角仍要保持向唇中央收缩用力,口腔内仍要保持小而用力的空间及舌身的自然用力按放,更要保持几个腔体(口腔、胸腔、腹腔)的正确用力位置及气息的下沉,使推气功能系统与挡气功能系统[4](第94一98页)之间保持良好的控制。在养成新的吹奏口型习惯之前,有些学生常常忘记对口型的要求,这是自然的事。吹奏中除对照镜子观察外,一旦出现气息不畅、音不准、出斜音、音质不好等情况时,可试着将“下颌骨前伸”、“两臂抬起”,问题就会有所改观。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下颌骨前伸”对完善唢呐吹奏方法、提高声音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能引起唢呐界对此方法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美]拉里.蒂尔.萨克斯演奏艺术[M].董克,崔如峰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2][美]菲立普.法卡斯.铜管乐器演奏艺术[M].姚文华译
[3]唐林,张永德,陶纯孝,音乐物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宁.中国唢呐演奏与教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