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一枝花》对当代传统唢呐作品创作的影响
郑杰修 华音网 2023-02-12

1 关于《一枝花》

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家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政策的感召下,各演艺团体和音乐院校,纷纷从各地民间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遴选高手充任演员和教师。

任同祥即是1953年在参加全国第一节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以一曲《百鸟朝凤》脱颖而出的唢呐演高手。1954年,他被上海歌舞剧院吸收为唢呐独奏演员后,乐友们希望他既要演奏唢呐传统乐曲,也要演奏能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他也觉得有道理。可是当时确实没有这样的作品。怎么办?在当时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专业的作曲家来为他量身定做合适的作品。最后,在一番冥思苦想中,他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在旧社会,吹唢呐被人瞧不起,受人欺负,生活困难;而自从在新社会参加调演后,接二连三地获得荣誉,工作后又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尊重。他感慨万千,激动中,不假思索地编了句“顺口溜”:“唢呐就像一枝花,旧社会是路旁花,任人踩任人踏;新社会是苑中花,人人爱人人夸。"于是,引发出"咱就用'一枝花'为名编个曲儿,表现民间艺人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生活”的念头。随后,经他认真构思、选材,乐曲终于在1955年成功编写出来。

2 情感因素和音乐形象在《一枝花》中的体现

2.1 情感和音乐形象在唢呐传统作品中的地位

从唢呐音乐艺术传承过程与方式及生存与发展史来看,它是在一种农耕文化环境、民俗生活语境中的“自幼传承”与“创造性生成”,同时通过特有的“口传心授”的方式而达成的。更多的是对不同唢呐流派音乐风格(“味”)的丰富性的“深度体验”,绝大多数唢呐传统作品更多地体现的是地方“味”,而很少涉及音乐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刻画。

大多数唢呐传统音乐作品,都是不同流派风格的唢呐音乐创作者对自己所熟悉的地方音调的一种自觉、单纯而质朴的表层感知。如在大量的唢呐传统音乐作品中,缺少一些对人类情感深层次刻画,而更多的是对喜、怒、哀、乐等这些生活现象的表层表象的简单创作,大量的《庆丰收》、《丰收的喜悦》等等类型的唢呐音乐作品就是其例。这类创作有一个直接意图,即以民俗性、场景性演奏为创作目的,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唢呐音乐发展的因素。

2.2 情感因素在《一枝花》中的显现

唢呐独奏曲《一枝花》,任同祥先生于1955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他有感于自己在解放后从一个民间艺人成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生涯,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培养。为了抒发这样的心怀,他着手编写了这首独奏曲。

全曲分散板(引子)、中板、快板三段。除此之外,还在中板和快板间加了连接部,在快板后加了尾声。

散板取材于山东梆子的“哭腔"音调,又经过和唢呐常用的悲调旋律相结合发展而成。旋律跌荡起伏,情思如泣如诉。通过装饰音、滑音、唇压音、和腹震音的运用,以及曲调中两次出现的四度音上行跳进,节奏上的忽慢忽快,力度上的时抑时扬,力度上的或明或暗,演奏上的且分且连,给人以凄楚悲壮、恸断肝肠悲痛欲绝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凄切地倾诉不幸的过去。

第二段为中板,取材于山东民间乐曲《十样景》。《十样景》本为一首速度较快,乐趣悠怡的小曲,经任同祥先生对其旋律、节奏、速度和情绪方面进行有意识地艺术加工、处理使其变成凄婉的诉说性曲调。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此部分旋律从容缓慢,采用了一问一答的表述方式,形象生动,简练舒展,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情绪低沉悲伤,如泣如诉。

连接部借用了“十样景”中的部分音调,旋律慢起,然后渐快,逐步进入快板。

第三部分为快板,旋律的运行,采用了山东民间乐曲中常见的“穗子”旋法,用《小桃红》中的片段节奏和音调,进行即兴展衍。音乐轻快,节奏活泼,旋律明朗活跃,气氛炽热欢腾,与前面凄楚悲壮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尾声,在作品最后,非常短小,速度渐慢。作者之所以加这个小尾声似乎是对前面乐谱的再现,其真正的含义则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无限珍惜和热爱之情。

2.3 情感的因素对唢呐现代作品创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感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追求和占有自己对象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毫无疑问,人从事任何创造性地劳动都离不开感情这个因素。音乐创作更是如此。作曲家总是将自己丰富的感情倾注于作品之中。这是因为:“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情感。”在浩如烟海的中外音乐精品中,无论是标题音乐或无标题音乐,无论是表现客观世界中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飞禽走兽等客观事物,还是表现主观世界中对生活的观察、命运的态度、历史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人物的讴歌、愤世嫉俗等主观认识,归根结底是抒发人的情感,都无一例外地要注入作曲家对这些内容的各种感情。尤其是那些被人们广泛传颂的经典音乐作品更是如此。《一枝花》,作为唢呐音乐作品中的一件佳作,确实是任同祥先生有感于生活,经过认真构思、选材,赋予真实情感而作。在这首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情感,而是代表那个时代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这首作品自面世以来,曾多次被运用到电影和电视剧的场景描述中,用以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山东电视台拍摄的8 集电视剧《武松》和40集电视剧《水浒传》曾多次被完整使用。在电视剧《武松》中则是表现武松被捕时已是坦坦荡荡,虽枷锁在身仍豪气不减的英雄气节。

从上文对作品各个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任同祥先生在创作此作品时无处不融入情感,这是在《一枝花》之前的任何民间乐曲都不具备的。正是这首作品开创了唢呐作品创作史上的先例,越来越多的唢呐演奏家、作曲家开始进一步挖掘唢呐这件民族乐器所表现的人类更为深层情感,并将之赋予大量优秀的唢呐作品中。如郝玉岐创作的《全家福》、李保育、张道敏创作的《红旗渠上红旗羊》、张放创作的《川江情》、周东朝创作的《黄土情》、葛礼道创作的《社庆》以及唢呐协奏曲《霸王别姬》、《凉山随想曲》、《欢庆胜利》等。

3《一枝花》的曲式结构特点及影响

3.1 曲式结构

在我国很多唢呐传统音乐作品中,加花变奏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很多民间唢呐演奏家在他们演奏一首曲牌、民歌或地方小调时,往往以重复变奏或加花变奏的手法,作为他们重要的即兴演奏手段,并经常对同一首乐曲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奏。后来变奏手法逐渐在大量的乐曲中运用,所以大部分唢呐传统乐曲都属于变奏类型,如《婚礼曲》、《抬花轿》、《普天乐》、《六字开门》、《欧庆》、《喜庆》等。

《一枝花》则与其它传统的喷呐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曲式结构和创作特点。任同祥先生在创作该作品时,首先经过了一番精心细致地构思,他改变了在唢呐传统作品中一贯单一使用的重复、变奏的创作手段,而是精心设计了乐曲的结构。乐曲主要有散板(引子)、慢板、快板等三个部分组成,另外,在慢板和快板之间插入了连接部,快板之后还加了一个短小的尾声,整首乐曲设计的相当完整,既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色,又别具匠心地采用了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从曲式结构上讲应该属于较为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也许任同祥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不知道什么是单二部曲式,也并没有考虑运用什么单二部曲式进行创作,也许是一种创作灵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巧合。恰恰是这种巧合诞生了这部对唢呐传统作品具有革新和里程碑意义的举世佳作。

3.2 曲式特点在当代传统唢呐作品中的体现

然而就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创作,带来了唢呐音乐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自从这首作品由任同祥亲自演奏面世之后,即成了众多的唢呐演奏家喜爱并必奏的曲目之一,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唢呐演奏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诞生了大量与此作品曲式结构类似的优秀传统喷呐作品。如郝玉岐创作并演奏的《全家福》、张放创作并演奏的《川江情》、周东朝创作并演奏的《黄土情》、王高林创作并演奏的《山乡春》、吉吉创作的《怀乡曲》等。这些优秀唢呐传统作品的成功创作,大大丰富了唢呐独奏曲的空白和唢呐的教学曲库。这一系列唢呐作品的成功创作,应该说是由《一枝花》带来的一次对传统喷呐音乐作品创作的变革。

3.3 对当代作品创作带来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一枝花》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愈来愈为深远。更多的唢呐演奏家和作曲家不再把创作的目标单纯停留在唢呐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的表层表象上,而是更进一步地挖掘人类共同的深层的情感因素进行创作,更多富有戏剧性的作品得以诞生,如《霸王别姬》、《沧泱》等。唢呐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已不再停留在传统作品的那种单一变奏的形式上,而是从《—枝花》的曲式结构向更为广阔、复杂的曲式结构进行拓展。唢呐曲的演奏形式也从独奏、伴奏发展到了协奏,如《唤凤》、《霸王别姬》、《天乐》、《欢庆胜利》、《凤凰涅》等唢呐协奏曲的相继面世。这些唢呐协奏曲的成功创作,更为充分地挖掘了唢呐的表现力,同时也为唢呐演奏技术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给唢呐的演奏带来一次次地革新,促使唢呐这件民间乐器“响器”,逐步登上耀眼的舞台,大大提升了唢呐这件“乐器”地位和唢呐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总之,从以上各个层面上说,《一枝花》的成功创作开创了对当代传统唢呐音乐作品创作的先河,是唢呐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它对整个唢呐音乐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将随时代的发展更为久远。


参考文献

[1]张放.唢呐几类基本技巧的传统与现代演奏观念之比较[J].载《中国唢呐论文集》特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主编,2004年北京.

[2]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8.

[3]张放,论唢呐不同风格流派音乐向“音乐性精神"的"正向迁移"[J].载《中国唢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主编,2006年北京.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程氏生,等.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