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谈唢呐传统吹奏技巧——“箫音”①
张宁 华音网 2024-04-29

摘要:传统唢呐的“扩堂扩孔”为“箫音”吹奏技巧和技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扩堂扩孔”给唢呐增加音量的同时,也为唢呐发音增加了不和谐振波,影响到唢呐的音高控制,所以“缩堂缩孔”成为改良唢呐的重要方式,但在提升唢呐发音质量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箫音”吹奏技巧和技法带来冲击。笔者面对乐器改良给箫音吹奏带来的新情况,以科学为本,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吹奏实效证实方法的合理性②。

关键词:箫音;横向壁面阻力;气流射入角;下颌骨前伸;扣指双放

“箫音”顾名思义,就是用唢呐模仿箫的声音。“箫音”是起源于河北并流行于中国多地的一种唢呐传统吹奏技巧,其吹奏方法与弱音近似(mp),须要缩小簧片口、减少簧片振动面积等。但由于箫音(特指采用改良后的唢呐吹奏箫音)受“扣指单放”特殊指法的影响,发音孔(管道开口端)被人为缩小,因此改变了乐器厂家所设定的孔距关系,所以在用力大小、用力位置、气流走向、共鸣点的振动位置等方面均产生了更明确的要求——稍有偏差,便会出现音准、音质问题,为箫音吹奏增加了难度。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其产生根源,寻找其变化规律,精准把握吹奏技术,实现箫音的合理发声。

一、“箫音”的产生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唢呐演奏主要流行于民间,为了适应户外演奏条件,“大音量”成为唢呐吹奏的主要特征,所以除要求簧片的苇质偏硬、簧片偏厚、簧片口偏大(“北派”唢呐尤为突出)外,还强调扩大唢呐内堂及音孔。“箫音”就是在此条件下产生,其吹奏方法是通过“扣指单放”(除发音孔须抬指外,其它指均为按孔状态)夸大共鸣管的振动成分,减小音量使音色变暗,加之强调手指抬放力度而产生的边棱音,使其声效更接近吹箫发出的声音。但研究表明:“扣指单放”在改变唢呐音色的同时,也会降低音频。管乐器制作师告诉我们:管径粗细及开口端的大小与管长成反比,与开口端的音高变化程度成正比。这里须要明确的是,“开口端”的概念并非单纯指筒音孔,而是指包括筒音孔在内的所有开孔,统称为开口端。如吹奏筒音作sao的mi音时,被打开的第五、四、三、二、一音孔及筒音孔都是mi音高共同的开口端,除了相邻音孔的开合对mi音高变化会有明显的影响之外,其它音孔对mi音高变化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关于“管径粗细及开口端的大小与管长成反比”的观点,是来自唢呐工匠在制作中的经验,若要求唢呐扩堂扩孔,就要缩短唢呐共鸣管的长度,否则,音高就会下降;若要求唢呐缩堂缩孔,就要增加唢呐共鸣管的长度,否则,音高就会上升。这是唢呐制作中的基本要求,也是“管径粗细及开口端的大小与管长成反比”的由来。但这里读者必须明白的是,音孔作为共鸣管的开口端,它的概念既包含音孔本身,也包含与音孔同位的内堂直径。有时音孔并没有扩大,但由于内堂直径已经扩大,所以仍然起到了扩大开口端的作用。关于“管径粗细及开口端大小与开口端的音高变化程度成正比”的观点,笔者须要做更详细地说明:管乐器是由激声器及共鸣器组成,管中的空气柱振动为管乐器的发声源。激声器是声波的振动源,其振动所发出的声波会通过管中的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后形成的驻波。当入射波沿管道纵向延伸至开口端时,会形成反射波迅速返回③。声学研究证实:在自由空间传播的声波是球面波,在管道中传播的声波是平面波④,当管中平面波以入射波形式运行至管道末端时,会转换为球面波而产生阻抗,因而形成管道末端声波反射⑤,由于振动空气柱的运动“惯性”(声波压力),反射波并不是从开口端面返回,而是从开口端之外的一段距离反射回来⑥,球面波便成为管道开口端的重要特征,由于这段凸出管外的驻波缺少了管壁的限制,其变化度大大增加,为人为调控创造了条件。所以说管道直径及开口端的大小,均在影响着音高修正的范围大小⑦。换句话说,管道越粗、开口端越大,从管口向外凸出球面波就越大,音高的变化空间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越小。所以它们之间为正比关系。这一原理在吹奏中也会明显看到,唢呐第八孔和筒音孔,其单孔均可吹奏出小三度的音高变化。为什么呢?因为第八孔缺少了共鸣管长度的限制,相对扩大了管道的径向空间,所以同一音孔就可实现小三度的音高变化。在筒音的吹奏中,因面对的是最大的开口端(其它音孔相对而言均为小开口端),所以同一音孔也可实现小三度的音高变化。另外,从簧片自身也可解读音高变化范围扩大的原因。由于簧片的共鸣管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音高变化完全靠簧片自身条件及吹奏者的用力控制来实现。其发音特征:音高关系缺少确定性,从某一音高可以直接滑奏至另一音高。这些实例均说明,不论是短共鸣管还是大的开口端,均会减少对音高变化的限制,从而创造了扩大音高变化范围的可能。除了第八孔及筒音孔之外,其它音孔因受相对长一些共鸣管及相对小开口端的条件制约,在不同程度上也会相对减少音高的变化空间,使音高相对稳定。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缩小内堂及音孔来达到固定音高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传统唢呐在扩堂扩孔的条件下,采用扣指单放(缩小开口端)时,只要强调气息下沉的腹肌用力、加大气体流动速度及“掯哨”力度等手段来调动簧片自身的弹性,就可以实现箫音音高的平衡关系⑧。但随着国家民族器乐的发展、进步,舞台声学设计的合理化以及电子音响配置的完善,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倾向于乐器的优质声音。从声学的角度讲,唢呐内堂的扩大会增加共鸣管内空气柱振动的横波,而“乐音是由管中空气柱振动的纵波所产生”⑨,所以“横波”的增加必然要影响唢呐的音质,加之音孔的扩大、簧片口偏大、簧片偏短小等诸多因素,也给唢呐吹奏控制增加了难度⑩,所以乐团中的唢呐音准、音质等问题亟待解决。此时除唢呐演奏者须要强化训练之外,唢呐改良也成为制作商们的重要任务,其中“缩堂缩孔”成为最突出的变化。改良后的唢呐演奏性能得到明显优化(吴氏家族为唢呐改良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缩堂缩孔”使传统的箫音吹奏技巧受到影响。管径的粗细、管道开口端的大小与管长的反比关系告诉我们,当管径及开口端缩小时,也会缩小音高的变化范围,使传统的箫音吹奏技法无法适应改良后的唢呐变化———吹奏中出现明显的音高不平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音准,有些演奏者采用弱音吹奏替代箫音吹奏,有些演奏者则将箫音吹奏局限于改良前的传统唢呐,使箫音技巧的演奏及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笔者的研究及实践证实:只有改变传统箫音吹奏方法,才能适应唢呐改良后的新情况,完善箫音吹奏。

二、“下颌骨前伸”对箫音吹奏的重要作用

在唢呐吹奏方法的研究中,尽管“下颌骨前伸”多年前就被证实在唢呐吹奏中的重要意义⑪,但至今“下唇回收”的观点仍在影响着箫音吹奏,而且大家普遍认为“下唇回收”可使下方簧片振动面积小于上方,以减弱音量而获得箫音声效⑫。这一观点完全违背了声学振动原理,混淆了“振幅”与“共振”之间的概念,使之成为箫音吹奏问题产生的根源。“下唇回收”会造成上下唇控制簧片的振动面积不等,造成上下簧片振动频率不同而减少了共振,使音质下降。箫音是通过传统的“扣指单放”、弱吹、口腔的筒状控制及增加落指力度而获得的特殊声效,与“下唇回收”无关。为了有效提高箫音吹奏质量,笔者再谈“下颌骨前伸”给箫音吹奏带来的重要作用。

人体解剖学指出:位于人体头部前下方的上颌骨和下颌骨与颅骨连接的方式有所不同,上颌骨是以“缝”的形式连接,下颌骨是以“关节”的形式连接。“缝连接”表现为上颌骨固定于颅骨之上,所以上颌骨及牙齿对上唇肌肉用力而言只起到支撑作用,上唇肌肉的运动是通过自身及周边肌肉群的拉伸来完成小范围的变化,这一运动特征确定了上唇在吹奏控制中的辅助作用。“关节连接”表现为下颌骨的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颌窝之间既接触又可灵活运动的关系,下颌关节上下、左右、前后的多方位运动,可改变口腔大小及形状。从侧面看,嘴唇的自然生理位置是一前一后(对绝大多数人群而言),这种上唇靠前下唇靠后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上颌骨靠前下颌骨靠后的生理结构。在唢呐吹奏中,与簧片接触的双唇内侧紧靠牙齿及牙床,上下颌骨的自然生理状态,也会造成上下唇的前后错开,虽然前后错开的唇位也能完成吹奏,但由于上唇靠近哨根,下唇靠近哨口,导致双簧的上片振动面积大于下片振动面积,上下簧片振频不同,会影响双簧之间的共振。反之,通过“下颌骨前伸”使上下唇对齐,实现上下簧片振频相等,达到最佳共振,完善箫音吹奏的音质。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获得正确的唢呐发声,“下颌骨前伸”只是表象,完善气流射入角才是根本。唢呐簧片振动发声是以气流为动力源,簧片为阻力器,“横向壁面”是气流经过簧片时所遇到的一种摩擦阻力现象⑬,横向壁面面积的大小与阻力成正比关系,与相对运动速度成反比关系。簧片振动发声是气流通过簧片横向壁面阻力,将动能转化为声能的过程,其中簧片振动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能量转化的合理性。簧片振动原理告诉我们:当气流进入簧片口时,因侧向流的拉拽,使簧片口趋向闭合,簧片口的闭合会使侧向流减弱,消除侧向流拉拽力的簧片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开口状态,气体再次流入,侧向流再次拉拽簧片闭合,如此反复而振动发声。若要求簧片获得更高质量的振动发声,必须要获得上下簧片的等频振动,而获得簧片等频振动,下颌骨前伸仅仅是通过上下牙齿对齐,来获得气流运动方向与簧片振动方向之间的直角。从簧片振动特性来讲,它应属于棒振动⑭,棒振动存在三种振动模式,1.横振动;2.纵振动;3.扭转振动。吹奏中所产生的和谐振波主要来自簧片的横振动⑮,而充分获得簧片横振动的重要方法,则是始终将射入流与簧片振动方向保持垂直角度。这与弓弦乐器的琴弓与琴弦之间关系相同,垂直角才能使横向壁面阻力处于最佳状态,使动能有效转换成声能。簧片横向壁面阻力与气流纵向动力之间的合理对抗,是簧片获得最佳振动的关键,如果偏离最佳对抗角度,气流与簧片之间就会产生趋向平行的运动分速度,这个分速度就会激发簧片的纵向振动模式,从而干扰簧片的横向振波,使和谐振波的产生受到影响。所以说,为了气流运行的畅通,确保投射角度的准确,以获得双簧之间的相等振频,我们必须要做到下颌骨前伸,而不是“下唇回缩”。

三、解决音高偏低及调整箫音音色的具体方法

吹奏箫音时最突出的难点就是某些音很容易偏低,其次是对箫音音色的具体把握。笔者在研究及实践中以气息掌控⑯为前提,总结出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1.解决音高偏低问题

首先,要做到缩小簧片口,减小气体流动速度。箫音作为弱音的一种,是以缩小簧片口为前提的,而缩小簧片口恰恰是减小簧片振动面积提升音高的有利条件,但这一条件常常被我们忽略。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由于簧片入口段效应而产生的局部阻力⑰,所以我们在吹奏中气流不宜过急,簧片口不宜过大,否则,簧片口在气流作用下很容易被吹开,造成簧片振动面积加大,导致音高降低。很多唢呐演奏者遇到某些音偏低时,往往会下意识地用力吹奏,其实这种增加用力的方式不但不会解决音高偏低的问题,反而会因为加大了气流对簧片的冲击,导致簧片的振动面积增大,最后造成音高不升反降(振频与振动面积的反比关系⑱)。其次,改“扣指单放”为“扣指双放”。簧片的苇质坚挺、有弹性是吹奏箫音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此条件下再采用“扣指双放”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扣指单放”基础上,再打开相邻音孔,这样既可扩大开口端提升音高,同时又不会影响箫音的音色。再次,如果遇到筒音作sao的xi音偏低时,xi音只按半孔即可。

2.对箫音音色的调整

箫音音色的产生不止是乐器共鸣管在起作用,还有人体共鸣管、发音孔及声音的振动幅度的影响。所以说除通过“扣指双放”来增加共鸣管振动成分之外,也不能忽略人体口腔的共鸣作用。口腔是人体中的可变共鸣管,增强口腔中的“筒状”控制,暗化音色、增加共鸣也是产生箫音音色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能忽略音孔边棱音的辅助作用,手指抬放的动作要干净利落,要用一定的速度、力度及瞬间扣严音孔的准确度,使音孔的边棱音得到充分的振动。另外,弱音的控制也可起到暗化音色的作用,所以强调音量弱化也是产生箫音音色的条件之一。

演奏作为听觉艺术,它是以充分发挥我们听觉神经系统“监听”功能为前提的,在掌控箫音音高平衡及音色把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听”,不但要让我们的意识集中在所听到的每个音,而且要让每个音与我们的想法及肢体动作控制融为一体。这就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小提琴教授在天津音乐学院讲学时,对学生们反复强调的:“你听了吗?你听到了吗?你的身体听到了吗?”

结语

虽然唢呐“缩堂缩孔”后,使箫音吹奏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只要看清其中的变化规律,准确把握吹奏方法,就可以产生良好的箫音声效。箫音吹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得益于科学吹奏方法的进步。虽然我们的感官认知在演奏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但演奏实践证实:人体感知既不能准确掌控演奏的宏观变化规律,也无法精准地感受到演奏中细微的用力变化,甚至良好的演奏控制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是怎么悄悄地消失掉的,人们一头雾水。这种现象古今中外大有人在。只有借助自然科学,通过理论上的逻辑推导,掌握其中的演奏变化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认知更接近演奏的本质。这就是近年来,国际上不断召开“演奏科学化”会议⑲的重要原因。其实“科学化”不仅体现于演奏,它更存在于艺术的宏观概念,如绘画教学中也体现同样理念:我们在把握绘画色彩时,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按照色彩理论上的变化规律来绘画。科学研究证实:在我们寻找方法的过程中,人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知更可靠、更有效、更深刻。

注释:

①仲冬和编著:《唢呐吹奏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36页。

②笔者演奏的“箫音”音频是以殷二文改编的山西民间乐曲《青天歌》片段为例。

③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57页。

④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声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第237页。

⑤同④,第241页。

⑥梁广程编著:《乐声的奥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67页。

⑦唐林、张永德、陶纯孝:《音乐物理学导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09页。

⑧胡海泉、曹建国编著:《唢呐演奏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78页。

⑨同⑦,第104页。

⑩张宁:《论影响唢呐吹奏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艺术教育》2006年第9期,第74页。

⑪张宁:《试谈“下颌骨前伸”对唢呐发声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8—120页。

⑫同①。

⑬张宁:《对“雷诺实验”原理的重新论证———“横向壁面”阻力是改变流体流态的重要条件》,《教育科学》(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2019年第1期,第362—363页。

⑭同⑥,第63页。

⑮同③,第161—166页。

⑯张宁:《中国唢呐演奏与教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⑰陈卓如、金朝铭、王洪杰、王成敏编:《工程流体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次印刷,第372页。

⑱龚镇雄、董馨:《音乐中的物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94页。

⑲2019年,笔者以论文《谈声、管乐器奏、唱中的“推气”与“挡气”———再建奏、唱中的“动力系统”》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召开的国际级“演奏科学化”会议。

作者简介:张宁(1964—),男,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天津,30017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