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欣先生创作的唢呐作品《关中情》,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韵味十足。乐曲以全新的创作语言,突显了陕西风格的音乐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特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唢呐曲《关中情》;创作特色;演奏技法
唢呐作品《关中情》创作于1986年,原是梁欣先生应甘肃省音像出版公司邀约而创作的,2002年笔者演奏的《关中情》在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栏目播出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2020年10月,笔者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主题音乐会“戏彩长安”中再次演奏《关中情》,并对作品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梁欣,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曾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创作》等发表过民族器乐曲及歌曲数十首。其中《乡歌》《关中情》《草原素描》《山趣》等被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纳入教学曲目,《关中情》多次被选定为全国重大民乐演奏比赛的规定演奏曲目。
《关中情》
关中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人情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梁欣先生所创作的《关中情》就是向人们展现关中人民的生活点滴、酸甜苦辣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全曲跌宕起伏,变化多样,既有叹息时的诉说,又有激荡中的豪爽。乐曲为复二部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声,慢板(全曲的A段)为a—a1—b—b1结构的平行乐段,快板为再现性三部曲式(B—C—B)。其中C段民间唢呐风的运用将乐曲的音乐鲜活性提升至一定的高度,也使得快板部分整体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形式美感。
唢呐曲《关中情》巧妙地运用了陕西秦腔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苦音腔和欢音腔的音乐特色创作而成,深沉感人,极具艺术魅力。纵观全曲,它最大的创作特色是出新和对比。无论是从曲式结构的安排、调性色彩的对比,还是对秦腔元素的收集利用,无不显示出作曲家的良苦用心和大胆创新。
本文试图从创作特色与唢呐演奏两个方面对《关中情》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探索作曲家是如何利用秦腔元素不断创新,从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感受。
一、秦腔元素苦音腔的巧妙运用
秦腔中的苦音又称哭音,来源于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①、眉户②等地方戏曲中的苦音和欢音两大声腔体系。其中苦音腔最具特色,演唱时高亢、激荡、悲壮、伤感,表现出回忆、叹息、无奈和悲愁的情绪。它的旋律常用音是so1-si-do-re-fa五个音,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而fa这个音则略高于本律,因为徵音仍是其曲调主音,故属于一种特殊音阶结构的徵调式。苦音腔是围绕着最具特色的bB和微#F来展开的。我们在传统戏《周仁回府》里“夜逃”“哭墓”和大家很熟悉的三十六哭《下河东祭灵》及《五典坡》中,王宝钏的很多唱段等都能感受到苦音腔的魅力和感染力。《关中情》的引子和慢板部分就是利用它的元素创作而成的。
引子:散板,C徵调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作者用极具秦腔特色苦音腔的四度下行动机为乐曲开篇,唢呐用饱满扎实、穿透力极强的音量和较自由的节奏相呼应,八度大跳的极限音与高亢悲壮的旋律相呼应,声腔化唢呐音色与腹震音的技巧相呼应,把一个关中汉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震撼力。几处装饰音和倚音的巧妙设计,不仅使音乐更加流畅舒展,而且还强调了乐曲的悲戚感。这种声响效果,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关中人民的直爽和倔强。这种情绪的表达,形象地勾勒出一个饱受沧桑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坚强和不服输的性格,音乐形象鲜明,情绪把握准确。
谱例1第1-11小节
演奏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情绪,首先注意力度的把握,开始的四个音做到铿锵有力、干净利落;其次是注意唢呐声音的宽度和厚度以及强弱对比、张力变化,并通过频率较快的腹震音技巧,把悲壮高亢的旋律表现出来,听起来高亢激昂、荡气回肠。
二、调式布局和乐器选择安排得当
作品在整体调性布局安排上富有新意,在调式的选择上,《关中情》选用F调,黯淡的调性色彩直奔乐曲的主题,平行结构a—a1—b—b1的慢板从主调转下属,再回到主调,突出了下属调色彩的独特韵味,具有极强的沧桑感。通过拍子的转换,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形成调性色彩的鲜明对比,把慢板所表现的淡淡的悲愁刻画得淋漓尽致、沁入人心。
快板为再现性的三部曲式(B—C—B),情绪欢快热烈,作者巧妙地运用模进转调的手法,把秦腔中的苦音腔转化为欢音腔,听起来自然流畅。这种写法,既打破了调性的单调性,又彰显了音乐的对比。快板中C段主题的加入,是点睛之笔。这使快板既对立又统一,音乐的欢快情绪更进一步发展。同时作品在调式调性的不断变换中,获取了丰富多彩的表情色彩,推动着音乐向高潮处发展。
——————
a碗碗腔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因其通过敲击小铜碗来确定乐曲节奏而得名。
b眉户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又称“眉鄠”或“迷糊”。
——————
在乐器的选择上,作者也做了合理的安排。作者选择C调中音唢呐,其音色厚重,表现力丰富,既能表现高亢悲壮、具有沧桑感的旋律,亦能表现舒展流畅、热烈欢快的场面。全曲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慢板深情感人,快板欢快喜庆。C调唢呐既具有高音唢呐穿透力、震撼力的音色,又具有低音唢呐深沉、伤感的表现力,因此,作者选用C调唢呐演奏全曲恰到好处。
三、连接自然,情绪表达准确
引子过后,作曲家别出心裁,在乐队的衬托下,琵琶用其擅长的扫弦由慢渐快奏出苦音腔的主题,作为情绪的宣泄,把烦躁郁闷和发泄的心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之后独奏琵琶把最具特色苦音腔的旋律由扫弦自然过渡到轮指,渲染着情绪的变化。很快独奏琵琶由轮指的长音变为分解和弦,最后又把苦音腔的旋律以渐慢琶音的方式,使情绪逐渐安静下来,乐队缓缓奏出叹息、伤感的主题,把人带入遥远的回忆当中。这种由紧张到舒缓、由强到弱、递减式的情绪处理,连接自然,用之巧妙。
谱例2琵琶独奏段第11-20小节
慢板为叙事性乐段,4/4拍节奏,每分钟四十四拍。问答式的旋律语言深沉感人,充满伤感,表现了关中人民内心复杂的心里感受:命运多舛,生活的坎坷不由得涌上心头;思绪万千,流露出淡淡的悲愁。这种情绪的表达,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笔者有幸和《关中情》曲作者在同一单位工作多年,常听作者讲起他的经历和遭遇。那时的“家庭出身”像一把枷锁,束缚了不少年轻人。很多事情受到牵连,不论你自己多优秀,只要“出身”不好就很难重用你,留给自己的只有叹息和不尽的忧虑。生活的不易、多重的挫折常常伴随着自己,始终不能释怀。我们从《关中情》的慢板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情绪的表达。因此,为了吻合这一情绪,演奏时气息要平稳,音色圆润富于表情,力度控制变化要适中稍弱,注意旋律线条的流畅性、连贯性、歌唱性。乐句间不要出现强音头,做到气滑音的叹息之效果。同时尽量揣摩旋律中的秦风韵味,演奏效果流畅自然、深沉感人。
谱例3第21-28小节
随着情绪的发展和苦音腔的巧妙利用,乐曲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通过节奏的转换由4/4转3/4转5/4,调式的变化由C徵调式转下属,伤感的情绪更加强烈,秦风秦韵的味道更加浓厚,伤感的旋律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悲愁叹息的旋律在此乐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4第32-35小节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作者为什么在乐曲的慢板部分紧紧抓住bB和微#F这两个特色音进行创作?根据笔者对梁欣先生的采访得知,这两个特色音的原型,正是来自于陕西关中地区,男人和女人在遇到极度悲伤和坎坷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失态表情:男人常常会埋头蹲下、不知所措、唉声叹气,而女人遇到伤心的事情时,容易抽泣、激动、哀嚎。关中人民酷爱秦腔,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男人所发出的唉声叹气的“唉”字,它的声腔音高极似bB这个音,女人所发出的声调恰似微#F这个音,这两个音最适合表现哀伤叹息之韵味。因此,在《关中情》的创作中,作曲家把这两个音的特殊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并在乐曲中反复运用,使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了强化。
慢板的高潮部分出现在乐曲的第57小节,独奏唢呐与乐队以齐奏的形式再次奏出伤感的曲调,但伤感中透露着坚强,仿佛一个饱受沧桑的人,当再次面对重重磨难时,不是唉声叹气,而是沉着冷静、勇敢面对。这再一次彰显了关中汉子的吃苦、倔强和要强的性格,再一次增加了乐曲的悲戚感。
谱例5第57-64小节
在演奏方面,作曲家用唢呐特有的张力变化和极具穿透力、震撼力的音色语言,用幅度较大的腹震音技巧、大幅度的气滑音技巧,并通过唢呐的极限音G音的延长,把秦腔中最具特色苦音腔的旋律表现了出来,把乐曲推向高潮。慢板最后,作曲家又用起承转合的手法,把苦音腔的旋律很自然地结束在徵音上。至此,问答式的旋律语言,随着情绪的变化慢板结束。
四、欢音腔的巧妙利用
秦腔中的欢乐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mi五个音组成,常多用mi、la两个音,也叫“欢音”,一般表现愉快、活泼、欢腾的场面。
《关中情》的快板为再现性三部曲式。进入快板,作曲家用二度上行模进的转调手法,把慢板中苦音腔的动机,自然转换成快板中欢音腔的旋律,音乐欢快喜悦。
谱例6第68-77小节
作曲家紧紧抓住秦腔中欢音腔的特色,用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旋律欢快流畅,一气呵成。
第一部分几个长音的延长和变换,仿佛表现赶集上会的人们,走在大路上,你来我往、人流涌动,好不热闹。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节奏感十足,给人以乐观向上之感,表现了关中地区的人们丰收后的欢乐场景:金黄的麦浪在炽热的阳光下摇曳着身姿,热浪卷积着麦田,汗水沁透了衣衫,鸟儿在歌唱,马儿在欢跳,人们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演奏方面,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演奏效果,首先注意音色的圆润和音色的统一,强调附点音符的强劲和长音的强弱对比。利用气、指、唇等滑音技巧,把连续下行的附点音符,演奏得既轻松又准确且不留痕迹。长音后的吐音做到清晰自然、活泼俏皮,具有颗粒性。
谱例7第76-113小节
快板中B段的主题旋律是以欢音中首调的长音sol开始,通过点状乐器打击乐和弹拨乐的轻轻点缀,突出了唢呐歌唱性的音色语言,曲调亲切舒展、优美自然。紧接着,欢快的旋律通过吐连结合和控制自如的附点音符的演奏,很自然地转换成欢音中mi的长音,并通过后十六的节奏型和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欢音中re的长音,之后通过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又回到了欢音中sol的长音。这种环环相扣、层层进入叠加式的写法,使欢音腔的骨干音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增加了欢乐的气氛,而且极具新鲜感,把欢乐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快板中最大的特点是:在B段的旋律中,欢音腔的骨干音都是以长音的方式来呈现,这些长音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考验着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大大提升了乐曲的演奏效果。
为了更加突出热烈欢腾的场面,作曲家用近关系转调的方法,在B段之后巧妙地引出C段民间吹打风格的旋律。该乐段诙谐俏皮、跌宕起伏,演奏者用唢呐饱满的音色,大气量圆润的滑音,通过循环呼吸、吐连结合,使整个乐段一气呵成、潇洒酣畅,令人陶醉。
谱例8第157-167小节
此段旋律的加入之巧妙令人叫绝,小鼓小镲加笙的伴奏,把极具个性的唢呐衬托得严严实实、天衣无缝。无论是表演形式、视觉效果还是演奏特色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旋律朴实大气又不失民间吹打风格。演奏者运用快速的打音花舌音和上下把连续大跳的手法,把民间唢呐粗犷豪放的吹奏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吹打乐段结束,作曲家又利用近关系转调的手法回到主调,以完全再现加补充的方式,再次奏响B段的旋律,乐队全奏,唢呐用快速而有力的双吐,奏出了秦腔音乐中最具特色的欢音调式的旋律,深化了主题。尾声以唢呐的独白,把欢音腔的旋律拉长渐强后,结束全曲。
在唢呐曲《关中情》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秦腔中的苦音腔和欢音腔元素,创作了一首雅俗共赏的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唢呐独奏曲,深受音乐界同仁们的喜爱。说它雅,是因为曲中问答式的旋律语言,深沉感人,充满故事,而且极具歌唱性。全曲在突出陕西风格的同时,又没有照搬固有的秦腔旋律,听起来清新典雅。说它俗,是俗得直接,俗得到位接地气。尤其是民间唢呐风格的加入,从旋律走向、织体设计、技巧运用,到演奏形式、演奏效果,把“俗”的气氛表现得恰到好处。这不但不俗,反而提升了乐曲的亮点,给人以新鲜感。此曲既有深度又有难度,既表现了关中人质朴深沉而又豪放乐观的情怀,又突出了陕西音乐风格特色。作品问世三十年来,至今仍是各大音乐院校的必修曲目和国内重大赛事的指定曲目之一。
《关中情》是陕西作曲家梁欣用本土音乐元素创作的代表性民乐作品之一,作品以陕西民间音乐秦腔等为元素,其思想内涵与陕西关中民俗文化密切结合。对唢呐曲《关中情》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的分析,既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又有助于演奏者准确把握作品的地域风格,使作品在二度创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杨会青: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