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杜志阳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洞箫制作师。通常人们不叫他名字,只称呼他阿杜。
福建泉州是南音之乡,而洞箫是南音中的主奏乐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听到洞箫二弦发出的乐音。
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阿杜到学校上晚自习课,趁着教室停电的当口,阿杜来带校长办公室,他看到墙上挂着的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南音必备的几件乐器。校长虽然主管学校的行政事务,他同时还担任南音教学。阿杜顺手从墙上把校长的洞箫取下来,将V型吹口放到唇下轻轻一吹,洞箫竟然被他吹响了。校长很吃惊,觉得他有慧根。因为当时会吹洞箫的人不多,一般人想吹响洞箫都很不容易。校长问他是否吹过洞箫?阿杜笑着摇头。校长觉得阿杜天赋过人,于是就对他说:你每天下课后来找我,我教你吹洞箫。自此以后,小学校长成了阿杜学习洞箫的启蒙老师。
巧手制作洞箫
在一个学期里,阿杜跟校长学会了两首洞箫南音乐曲。小学毕业后,阿杜虽然离开了小学校长,但洞箫已成为这个少年心头割舍不下的爱。手里没有乐器,家里也没有钱给他买洞箫,于是阿杜决定自己上山砍竹子,亲手制作一根洞箫。他从老师那里借来洞箫作为样板,照猫画虎地画出基音孔、指孔的位置,然后用烧红的铁棍依次烫眼。阿杜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做的洞箫给老师品鉴,老师端详后夸赞道:还不错!只是吹口再稍微改一下就更好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阿杜心里美滋滋的。
一天晚上回家,阿杜习惯性的要吹洞箫,忽然发现洞箫不见了,就着急地问爸爸,爸爸告诉他:家里帮工的一个师傅说他老爸非常喜欢吹洞箫,我就把你的洞箫送给了他。阿杜非常生气,大哭一场。
对阿杜来说,失去了洞箫犹如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无奈之下,他只好擦干眼泪,继续上山寻找适合制作洞箫的竹子。泛音多是优质洞箫的标志初中毕业后,阿杜来到泉州打工。他修过汽车,做过技术工。因为喜欢洞箫,也认识了很多热爱南音的朋友。后来因为会吹洞箫,他去了文化宫的一个南音乐团,成为洞箫演奏员,跟着乐团四处去演出。
那时,除了日常演出外,阿杜最乐意坐在工作台前制作洞箫。他说,这一切都缘于对洞箫的热爱。离开文化宫的南音乐队后,阿杜从朋友处接手了一个乐器店,除了经销乐器外,他开始买工具材料,潜心制作洞箫。在泉州,因为洞箫,他幸识了著名国家一级演奏员陈强岑先生和泉州南音乐器演奏家曾家阳,他们在阿杜洞箫制作方面给予了很多指点和帮助。陈先生是福建歌舞团洞箫演奏员,他早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时,受教于冯子存、赵松庭等竹笛名家,除了演奏竹笛外,也吹洞箫。同时,陈强岑也制作洞箫,1981年,他就制作出低音洞箫,填补了低音洞箫的空白。通过向陈强岑老师学习洞箫制作技术,阿杜的洞箫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别处,他发现售卖的洞箫上面还刻着字和印章图案。觉得自己做的洞箫上面缺少装饰,于是在以后的制作中,他也在竹子上刻下一些文字和图案。他的洞箫标志是他的字号——“无非”,寓意自己远离是非,一心只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阿杜的动手能力较强,从小就在橡皮上刻图章,因此看了乐器店里的箫体上有图章,他便也尝试着在箫上镌刻图章和其他纹饰。阿杜的优势是会吹洞箫,因此他可以从所制洞箫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陈强岑告诉他,你制作的洞箫在吹奏时,看它能吹出多少泛音?泛音越多,说明声音越通透,这支箫就越好。于是,阿杜就将老师的话牢记于心,并将其作为衡量洞箫好坏的标准。
洞箫实际是法器
南音洞箫选材非常严格。阿杜说,南音洞箫要符合“十目九节”的标准,55公分到58公分之间,三目上开凤眼(基音孔),五目上开指孔,一目上要开两孔。他还说:洞箫讲究吹口是天,另一端是地,凤眼为人。一根短短的洞箫,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传统理念。阿杜告诉我,南箫讲究一根、二珠、三凤眼,意思是第一节要有根,第二节比根短一点叫珠,第三节上是开凤眼的地方。通常基音孔到吹口的长度是一尺八寸,但他认为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竹子内径粗,洞箫可能会短一些。”阿杜在制箫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经验,他认为竹子密度太高、年头太久也不太适宜做洞箫。“每一节竹子的厚度都影响振动与发声,三到五年的竹根做出来的洞箫音色效果最好。”他说。
阿杜还说,洞箫实际上是法器,很多人都在家里挂箫,寓意消灾辟邪。
阿杜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每到一地,他会观察窗花和各种新奇的图案,如果发现简洁明快的图案,他就默默记下来,回去后将其移植到洞箫制作上面。有一次他去上海,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地漏的图案非常好看,于是他就拍下照片,回去后就将此图案用到了洞箫上。阿杜让徒弟拿过来一支2008年制作的洞箫,上面居然刻着奥运标志——中国印。他还拿出2002年制作的一支箫让我欣赏,上面刻着山水楼台和月亮。每当洞箫被吹响,这些景物仿佛随着乐音晃动起来。
低音二弦一直等待我来制作
阿杜说,会吹洞箫,优势非常大,能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为了制作方便,阿杜愿意动手自制工具,他说干活一定要想办法动脑筋。
阿杜是一个知恩图报、重感情的人。他的洞箫启蒙老师——那位校长身患重病的时候,阿杜带着几位南音弦友为病榻上的老师演奏南音,为老师带去精神上的慰藉;老师去世后,他也带着弦友在葬礼上演奏,含泪为老师送行。
每一支洞箫从头到尾都是阿杜一个人制作完成,他认为手工洞箫的含义就是制箫师独立制作完成一支洞箫,包括刻字,每处细节必须亲力亲为,从设计、选材到制作工程所有关键环节都要一手完成。他说这样才会感觉自己的底气十足。
除了制作洞箫外,阿杜也做南音的二弦。当年,他的老师陈强岑研制了低音洞箫,阿杜觉得有低音洞箫就应该有低音二弦,这样乐队的声音才能和谐。于是他萌生了制作低音二弦的念头。2009年前后,他开始着手制作二弦,次年他完成了低一个八度的低音二弦。低音二弦问世后,泉州一些媒体给予了报道。阿杜笑着说:“陈老师的低音洞箫于37年前就制作出来,与之相配套的低音二弦始终无人问津。可能低音二弦一直等着我来做。”说到这里,阿杜笑了,一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表情。阿杜制作的低音二弦声音清澈通透,下把位亦无狼音,非常顺手。目前他制作的中音二弦、低音二弦、倍低音二弦被全国各地的南音社团使用。环顾工作间的各个角落,除了有制作洞箫的原材料,还摆放着许多二弦琴筒。
阿杜刚制作完成了一把倍低音二弦,他称正在试验阶段。他说要请一些专业二胡人士过来拉一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问及阿杜制作倍低音二弦的初衷,他说想让倍低音胡琴进入高甲戏乐队中。他看见民族乐队里用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显得很突兀。他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倍低音二弦能够取代大提琴的位置,这样乐队看上去就比较和谐。
善待每一根竹子
“当初,整个家族、整个村子只有我一个人干这个(洞箫制作)。”阿杜说,父亲曾经反对自己干乐器制作。“我以前想考艺校,父亲阻拦说不要去,他认为演戏是下九流行当。”阿杜说,也许考艺校就只是从事演奏,而没有考艺校,我既可以演奏,也制作洞箫和二弦。看来阿杜庆幸自己没有考艺校。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阿杜老家是泉州洛江区,距离泉州市中心34公里。2014年,阿杜先后去区里和市里申请洞箫制作项目,两年后得到批复。经过一系列的拍摄短片和有关人员实地考察,阿杜于2016年被定为泉州洛江区洞箫非遗传承人。至此,阿杜申报的项目填补了泉州的空白。后来他申请洞箫制作非遗传承人也获得了批准。阿杜认为,南音作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整个民族、城市的巨大财富,保护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其传承下去。
阿杜的作坊目前是泉州专门制作洞箫、二弦规模较大的。近年来随着他的知名度提升,北京几大音乐院校和广东、深圳、温州等地专业、业余吹南箫的人士都来找他定制乐器。他坦言:不能敷衍别人,否则就会失去市场。“要善待每一根竹子,就像善待每一个人一样。”说这话的时候,阿杜的语气里凝重而真诚。
那天傍晚,阿杜开车带着我去泉州洛江区一个叫双阳的地方,那里有弦友在等着他。他的车后,放着洞箫、低音洞箫和低音二弦。路上他告诉我: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就是陈三的故里,南音中有许多有关陈三的唱段,唱的就是陈三与黄五娘流传甚广的传奇爱情故事。
汽车到了双阳一个公路段大院里,几位来自阿杜老家的弦友已经到了。阿杜从车上把他的乐器拿出来,在雨后清凉的院子里,南音爱好者陶醉在南音舒缓深情的旋律中。
阿杜称,过去在文化宫南音乐团天天演出,现在只是偶尔与弦友一起演出。“以前我是玩儿南音,现在我被南音玩儿了。”说到这里,阿杜笑起来。阿杜热爱南音,无论是制作南音乐器还是演奏南音洞箫,他把音乐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在一个有南音的地方,阿杜是幸福的。
阿杜今年38岁,儿女双全,父母健在。他感觉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同时也深感肩头的担子很重。“必须拼搏”是他心头常涌起的字眼,这让人不由得想起闽南的一首歌:《爱拼才会赢》。“拼搏”二字不断激励着阿杜,让他的事业越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