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中国扬琴形制结构的演变
方 媛 华音网 2021-10-24

内容提要:梳理。探讨了扬琴在结构上的变化,尤其是建国5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对扬琴的形制结构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使大家能够更加了解扬琴在形制结构上的变化,为中国扬琴在演奏技巧、作品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中国扬琴   形制结构   演变


引  言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载:“扬琴,击奏弦鸣乐器。源于西亚亚述,波斯古国,11世纪传入欧洲,至今仍流行于东欧一些地区。明代(1368年——1644年)晚期传入我国,始称洋琴,又称蝴蝶琴、打琴、敲琴、扇面琴、铜丝琴等,流传至今已300余年,成为中国重要的地区性民族乐器”。①在演奏时用两支琴竹弹击琴弦,琴弦振动经过琴码传递,引起面板和共鸣箱腔体内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音响共鸣。它的音色清脆明亮、悠扬典雅,能够独立地演奏各种风格的乐曲,在乐队中亦能起融合和组织的作用。自传入我国以后,它受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独具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扬琴。中国扬琴的形制结构多样,至今尚未统一化,经过百年的演变和在各地区的流传,以及历代扬琴艺师对它的不断研究改进,当今中国扬琴的形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中国扬琴的琴体形状及各部件介绍

传统的中国扬琴的形制在徐珂撰《清稗类钞》中有如下记载:“半于琴而略宽,锐其上而宽其下…… 其行如扇”。②从丘鹤俦著《琴学新编》中也可知——在清代和近代,民间的扇面形扬琴和蝴蝶形扬琴是中国传统扬琴的主要形态。中国扬琴的形态经过400多年的流传与演变,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沿革与改良,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当代改革后的扬琴多呈梯形,与扇形相去不远,但琴体较传统扬琴有所增大,在外观上摆脱了以往“小家碧玉”般的纤小,呈现出一种“大家闺秀”的庄重、典雅之气。③

当代改革后扬琴的琴体结构,为了转调的方便、音域的加宽以及调弦、装弦,演奏时的方便,除传统扬琴所具有的部件以外又加设了许多新的部件。主要有:面板、底板、左右盖板、共鸣箱、音梁、琴码、滚轴板、山口、弦钉、琴弦。

此外扬琴还包括附件:制音器、琴竹、琴架。

下面是对中国扬琴各部件的介绍:

1、面板:琴身上的一层木板,是扬琴发音的共鸣板。传统中国扬琴的面板呈平面型,现今改革扬琴的面板一般呈弧度的拱面型,采用经过干燥处理的优质梧桐木,通常以宽50厘米,厚4—5公厘的整块剖板为宜,一般是高音区稍厚,低音区稍薄。扬琴的发音音量大小,音色好坏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2、共鸣箱:是扬琴的琴体,由横向的前后剖板(又称琴帮),斜向的左挂弦板和右弦轴板(又称琴头)四块木板连结成骨架,上下蒙以面板和底板,内装有音梁而成,承受全部琴弦的张力。共鸣箱采用坚实而有韧性的硬木,常用色木和桦木制成。由于当今改革扬琴音域的加宽,其共鸣箱比传统扬琴大了许多。

3、音梁:共鸣箱内的音梁又称为衬梁,纵向侧立,上与面板,下与底板相连接,两端与前后腹板相连接,共有5—6条,常用白松木料。每条音梁上均有4—5个圆孔,称为凤眼。琴弦振动在共鸣箱中产生音波共振后由音孔传出。因此,音梁除具有支撑共鸣箱的作用外,对扬琴发音的音质也有直接的关系。

4、琴码∶又称码条或琴桥,呈统长条型。传统杨琴的琴码多为两排(可细分为两排七码、两排八码、两排十码三种不同类型)。当代改革扬琴则为多排码条,常见的有三排多码、四排多码、五排多码三种,其中以四排多码较为常用。此外401型、402型、501型扬琴及其他改革扬琴还加有小桥码、半音码。它们的作用是支架琴弦和传递琴弦的振动于音板而引起共鸣。左码条的两侧的琴弦定弦为五度音程。码条常用花梨木、红木、骨料等材料制成。

5、山口:是在面板左右两侧凸起的长木条,左边的称左山口,右边的称右山口。它用来固定琴弦的有效长度,即从山口至琴码的弦长为琴弦振动发音部分。

6、滚轴板:传统扬琴无此部件。当代改革扬琴都设有滚轴板,在面板的左右各装有一块,左面的称左滚轴板,右面的称右滚轴板。滚轴板上的活动滚轴可以左右推动用来微调音高。这大大方便了扬琴的调音,改善了音准,同时也是支持琴弦使之更好地振动的基座。

7、弦钉: 传统扬琴均为挂弦钉。当今改革扬琴左右两边的弦钉各不相同,固定于琴身山口之外。左边为挂弦钉,起固定琴弦的作用;右边为弦轴钉,是特殊的金属螺钉,上方下圆,中有穿琴弦的细孔,下有较细螺纹,起系琴弦和调音的作用。

8、琴弦: 这是扬琴的主要发音体。传统扬琴的琴弦都由铜丝制成,所以它从前也被称为铜丝琴。但是铜丝发音音量小且质脆易断,后来改用钢丝。左码条高、中音区都用不同粗细的生钢丝,发音清脆明亮;中低音区采用金属缠弦或银弦,发音圆实浑厚。当代改革扬琴除使用钢丝弦、银弦外,同时注意到了弦的长短、弦的粗细与音高三者之间的科学比例。

9、琴竹:是弹奏扬琴的工具,具有传导手臂力量而作用于琴体的功能。琴竹又称琴扦、琴键、琴签、琴笕等。通常之所以被称为琴竹,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扬琴和当代改革扬琴的击弦工具都是用竹片削制而成的,称为琴竹更能贴切和形象地表现出它的材料与质地。琴竹包括竹头、竹身、竹柄及竹尾四个部分。全长约32厘米,竹头长5.5厘米,竹身长18厘米,竹柄宽约1厘米,长7厘米,总量约3.5克。竹头上可贴红木条,外包气门芯皮管,化学胶等垫料,上开5个小孔,轻巧而富有弹性,击弦发音圆润悠柔,在各国扬琴的击弦工具中,它是独树一帜的。在当代,为增添和声效果,加强音响厚度,经过改良后的琴竹出现了双头琴竹和活动双音琴竹。

10、琴架∶演奏时用来支撑扬琴,其大小根据扬琴的大小而定,高度根据演奏者的身高和坐椅高度而定。大部分演奏者使用的都是木制折叠式琴架,上面镂空有精美的古典图案,美观大方。


二 中国扬琴的音位排列及形制规格

(一)音位排列:传统扬琴音位排列采用“五二”序列,即码条两侧同一弦为纯五度,而相邻的两弦为大二度音程关系排列(少数为小二度)。但在音域上仅有两个半八度,没有半音,且不易转调。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改革,当代改革扬琴继承了传统扬琴的“五二”原则,但突破了原有的双排并列形势,发展成三排、四排、五排的多排形式。改革扬琴的变音一般通过推动变音槽的活动滚轴,改变弦长来进行临时变音,还有一些规格的扬琴半音齐全,属直接转调扬琴,因此没有临时变音槽。多排码的增加使得扬琴的音域大大拓宽,常用的401型、402型扬琴达到了四个半八度。

(二)形制规格:传统扬琴自十七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其形制规格由于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一直都为两排码的“双七型”、“双八型”、“双十型”等小扬琴,音域窄,音量小,转调困难。因此当代改革扬琴对其进行了改革,在建国的五十年当中经过几代扬琴专家的改进,相继研制出三种改革扬琴:

1、十二平均律大扬琴

这种扬琴是以中国传统律学中的“阴阳律吕”观念为基本原理并结合了十二平均律原理研制成的。它的音位排列规律且科学,没有半音槽,半音齐全并固定了所有音位,转调方便。其中最早的是由五十年代郑宝恒和张子锐改革研制的“律吕式大扬琴”,接着又出现了“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敦煌81型扬琴”、“501型扬琴”和“全律活码大扬琴”。其中501型扬琴在现在较为常用。

2、变音扬琴

变音扬琴通过在左侧第一码条C2—C3的音位上加设变音槽变换半音。其特点是琴体较小,在音位排列上为演奏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最早的变音扬琴是杨竞明先生于1959年研制的“五二多排并列式”,以及由此演变的“小转调扬琴”、“大转调扬琴”一直到现在运用最为广泛的401型扬琴。401型扬琴的研制与使用使中国扬琴的形制结构趋于统一化。继它以后扬竞明先生的学生黄富荣以及其它一些专家又研制了401型扬琴的改进型——402型扬琴,其半音更全,音质更好,目前它正在逐步取代401型扬琴。

3、电声扬琴。

它通过拾音器将振动声波变为电讯号,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由扬声器发出琴声,其特点是音质优美,音响宏亮,并且能模仿其它乐器的音色。电声扬琴的发明使扬琴改革进程又跨上一个新台阶。


结  语

综上所述,扬琴传入我国以后,始终发生着改变与进步。根据传统扬琴形制结构上的缺陷与不足,当代扬琴改革对琴体结构、部件、音位排列、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琴体结构上增加了以往没有的部件,如:滚轴板、变音槽、制音器等;在音位排列上使其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其音域,从以前的两个半八度到现在的四个半八度,甚至更多。这些演变及改进都为扬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注释:

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  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第

78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李向颖著《中国扬琴艺术发展50年》,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一期),

2、刘达章著《扬琴艺术》,

3、项祖华著《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睦与展望》一文,引自《扬琴论文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