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试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融合
詹皖 华音网 2022-03-13

[摘 要]扬琴是外来乐器,它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极吸取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不断和民间音乐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扬琴不仅在地域性的合奏音乐中是主要乐器,而且又从合奏中逐步演变成独奏乐器,形成了四大流派,成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语境和色彩的民族乐器。

[关键词]扬琴;传统扬琴音乐;民间;融合

作者简介:詹皖(1962— ) 男,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三期

中国传统扬琴音乐是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中成长起来的。民间音乐是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基础,戏曲和说唱音乐又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浩瀚如海,中国传统扬琴音乐在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背景里,历经了数百年民间音乐的洗礼,发展成多种不同演奏风格的中国民族风味的扬琴音乐。本文从地域性民间音乐对中国传统扬琴音乐的影响角度,阐述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相融关系。

一、广东民歌小调孕育出华丽奇巧的“雨打芭蕉”

广东民间音乐属闽、粤、台、海南色彩区。广东有优美的渔歌、抒情的山歌和独特的客家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广东音乐和广东粤剧就是在广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东民歌的调式丰富,羽、徵、宫、商调式都有,旋律态势较为平和。广东音乐以宫、徵调式为常见,以五声性旋法为主,但也时常使用清角和变宫;旋法有江南特色,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八度大跳在广东音乐中亦极具特色;乐汇时长时短,常在弱位开始,有时顿挫有力,有时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节奏较流畅、欢快,前休节奏和切分节奏时而糅合其间,使旋律在不稳定中进行,增强了曲调的活力。[1]广东是扬琴在中国流传较早的地区,正是在广东民间音乐中蕴育出了扬琴的一个流派——广东音乐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最早的作曲家、演奏家是严老烈,他是广东音乐扬琴的创始人,他将许多广东的民歌和民间曲调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如《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寄生草》、《到春雷》、《归来燕》等,这是我国最早编创的扬琴独奏曲,尤其是前三首,已经成为广东音乐扬琴的优秀代表曲目。[2]

广东音乐扬琴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顿音、密打等技巧,具有明快、活泼、爽朗、清新的演奏风格。代表作有《倒垂帘》,乐曲由古老小调改编而成。曲调悠扬流畅,并极富华彩和南国风韵,频繁出现的八度大跳和迂回曲折的级进很有广东音乐的韵味,演奏风格采用衬音、坐音、顿音、弹轮等加花手法,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雨打芭蕉》是根据广东民间乐曲重新整理改编的,曲调抑扬有致,优美明快,极富南国情趣。乐曲形式上采用了“中—慢—快”的布局,使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形成鲜明对比;演奏上运用了扬琴的花音、坐音、顿音、轮音等技法,中段慢板用反键击奏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既突出了抒情性,又增强了立体感。最后快板运用快速连续密打的竹法,在急驰急收和充满热烈的气氛中,使全曲达到高潮。经过改编后的《雨打芭蕉》,在继承传统技法和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表现手法,使乐曲既保留了富有南国情调的传统音乐风格,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时代气息。[3]

二、江南丝竹音乐衍生了委婉细腻的“弹词三六”

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人称“江南水乡”。它拥有吴越文化的传统,其中苏南民歌最能代表江南民歌的地方色彩。江南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民歌中小调居多,田歌和山歌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各种小调以幽雅、婉转、清丽著称,成为民间戏曲音乐的重要素材。江南民间音乐都为徵、宫调式。音阶基本是五音正音,偏音大多作装饰性的经过音。江南风格的民歌以级进为主,旋律流畅、自然、圆润。苏南民歌很讲究倚音装饰润腔,同音在级进中进行,使旋律更为委婉。江南民歌的乐句节奏以强起、方整为主,结构以起、承、转、合最为常见。

江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衍生了江南丝竹,为江南丝竹音乐提供了发展环境。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上海市和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其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突出地体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和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乐曲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著名的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等,号称“八大名曲”。其音乐在民歌基础加以发展,变化手法较多,旋律多用音阶式的级进,音势渐升渐降,形成“橄榄式”的音乐形态。旋律延伸较多采用“接音”、“接尾”的顺连手法,使江南丝竹充满着“柔情似水”的意境;其加花旋法基本上在连续性的音符中进行,旋律中倚音装饰较多,既清雅又富丽。

江南丝竹扬琴是从江南丝竹音乐中分离出来的音乐形式。扬琴本来是江南丝竹中的主奏乐器,其音乐功能主要表现在:衬音润饰使音乐丰满、宽润,双弹轮的润饰使音乐风格秀丽、典雅,连打的润饰使音响浓烈,八度双音的润饰方法多处旋律的后半拍,形成切分效果,增加了音乐的内在动力。此外,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扬琴常用倚音、换音、经过音等装饰旋律,增加余音的缭绕的音响,对其它声部起到了滋润、烘托作用。[4]江南丝竹扬琴的开拓者是任梅初,他是最早把江南丝竹的合奏曲改编为扬琴独奏曲的作曲家。江南丝竹扬琴的发展主要是和江南丝竹这一乐种密切相关,曲目是共用的,扬琴演奏风格突出了江南丝竹轻巧、雅致、细腻的特点,演奏技法上使用双音、衬音、坐音、轮音、颤音、长轮等,表现方法上要求音色纯净、圆润、柔和、明亮。江南丝竹扬琴的技法在江南丝竹音乐的技法上有所提高,艺术性更强。十六分音符的串音和华彩的衬音组合使乐曲流畅、色彩秀美,这种色彩赋予了江南丝竹扬琴音乐生气勃勃、行云流水的效果。江南丝竹扬琴中的力度处理讲究“橄榄式”的力度变化,使音乐的韵味轻重有序,虚实相间,抑扬起伏,柔和婉转,曲调优美波动,令人心潮起伏。

传统扬琴曲中属于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有《弹词三六》、《欢乐歌》。《弹词三六》原名《三六》,早在一八九五年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已有记载。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韵味清新隽永,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民间除用丝竹乐形式演奏外,也有以琵琶、三弦在评弹演唱前作为“开场音乐”,故又有《弹词三六》之称。经整理改编后的扬琴独奏曲,由于吸收并发挥了江南弹拨乐器的特色,和丝竹乐合奏曲相比,有着同曲异工之妙趣,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致。乐曲根据主题以“合头”的方式形成回旋的结构,使乐曲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统一中又有着变化。[3]

三、四川音乐曲牌孕育了铿锵跌宕的“将军令”

四川是天府之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巴蜀文化孕育了节奏铿锵的川江号子、川味浓郁的山歌和抒情秀美的小调。四川民间音乐属西南色彩区,民歌中羽调式最为常见,旋律平和、流畅,基本不用偏音,音域也不宽;山歌中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既有陈述性的曲调,又有抒情的曲调,表现形式比较自由和流畅。[1]四川扬琴又叫“四川琴书”,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因为一直使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四川琴书在唱腔的音乐性和器乐的独创性等方面都很出色,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音乐文学积累,其中作为开场和间奏的器乐曲牌极富特色。四川扬琴音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四川扬琴近代的杰出代表是李德才。他出身扬琴世家,艺术造诣很深,风格粗犷豪放。由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四川扬琴的个性很鲜明,强调音色清脆明亮,琴竹竹头往往不粘贴使音色柔和的材料,竹身也比广东、江南扬琴的硬而短;演奏时常使用咕噜音、浪竹、压竹音等技巧,具有刚劲豪放、浓烈粗犷的风格。其表演形式,最初是在说唱音乐中充当伴奏乐器,然后逐渐从伴奏说唱的过门、间奏发展为独奏乐器,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闹台》等。《将军令》常用于武将上场或战斗的场面,有时也用它作为“开场音乐”,后来便在李德才的演奏谱的基础上形成扬琴独奏曲。

四、东北民间音调发展了委婉苍凉的“苏武牧羊”

广袤无垠的东北平原和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赋予了东北扬琴粗犷豪放的基调。广阔的社会背景、现实的创作态度和创作主体对自身命运鲜明的感触,使东北扬琴增添了厚重的内涵,在欢乐的高潮喷发中往往透过“天苍苍、野茫茫”的苍凉,在悲愤至极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东北扬琴音乐的魅力。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小调为主。整个地区语音接近,音乐风格差异较小,形成具有东北色彩区的特色。东北民歌以宫调最为常见,音阶以变宫六声为主,音调平和、柔润,旋律以级进为主,流畅、上口,五度跳进很有特点,六度大跳令人回味无穷。民歌终止处独具一格,常常是进入调式主音后,添加辅助音,再加长、加花处理,使节奏具有动感和活力。乐句强起方整,常用的闪板加强了东北民歌的生动性,成为东北民歌中具有独特性格的节奏样式。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立的东北扬琴,是扬琴艺人和文人音乐家与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产物。东北的民歌、皮影戏、蹦蹦戏和鼓吹乐对东北扬琴的发展影响较大。赵殿学是东北扬琴的奠基者,他家传皮影戏,擅弹扬琴,还会演奏古筝、笛子等乐器,其精湛技艺在东北颇有名声。1920年,他将广泛流传在各地的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他在改编中借鉴了民族器乐演奏技巧中的精华,如二胡的揉弦、古筝的压弦、民族唱法中的滑腔和甩腔等,通过博采众长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滚竹、压音和上、下滑弹等技巧,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音乐风格。《苏武牧羊》迄今仍作为东北扬琴的优秀曲目被广泛传奏。东北扬琴的另一个开拓者是王沂甫,他继承并发展了东北扬琴的独特技巧,使左右手全能化、规范化和系列化。早在 1935 年以前,他就首创扬琴拔弦、滑拔的技巧,1958年又发明了“勾弦”和“右竹和音”技巧,到 60 年代中期,他又进一步总结出扬琴演奏八大技巧:弹、轮、点、拔、颤、滑、揉、勾。东北扬琴的琴竹与众不同,其外形笔直不弯,竹尾厚而竹颈薄,使琴竹颈部有弹性。由于东北扬琴独特的颤竹、滑竹、揉弦等技巧,使演奏风格以深沉、委婉、细腻和韵味浓郁而著称于世。[2]

东北扬琴的形成不同于其它流派,它一开始由个别艺术家使用源于民间流传的音调,直接用扬琴表达,不依存于某一种地方戏或曲艺。《苏武牧羊》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东北扬琴中韵味十足的代表性曲目。乐曲在传统扬琴演奏基础上,除创造性借鉴运用了古筝的吟揉手法外,还发明了弹轮及弹轮滑音技巧,极大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形成独特新颖的演奏风格。乐曲以散板形式出现,将音乐主题展开成一个舒缓的旋律,在每一个停留音上用轮音持续,并在轮音尾部又加上一个弹轮,使旋律音在左手弹轮中得到渐弱式延长,又为右手奏下一乐句做了动作和情绪上的准备。乐曲第一段后的加花旋律演奏,不时出现一缕缕滑颤音,将旋律上下行小三度的两音连接起来,给人清秀华丽自然的感受,似筝似琵琶但又有所不同;接下来以轮音细腻表现着如诉如泣的情感,运用我国传统的主题变奏形式,形成八次加花变奏,在速度逐渐加快乃至急板时,然而止,再现主题如泣的音乐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扬琴音乐是在地域性民间音乐中成长起来的,它归功于中国民间音乐善于接纳外来音乐的宽广胸怀,归功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和”的思想。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在扬琴的未来发展中不断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丰富中国扬琴的语境, 以创造出更多的风格和更美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杨瑞庆.中国风格旋律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 詹皖.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J].南通师范学院报,2001(4).

[4] 傅利民.论江南丝竹乐的声部润饰及织体[J].音乐艺术,1994(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