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扬琴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东北民歌、地方小调、戏曲影调音乐为基础,以街头卖艺的独奏形式出现,后来经过几代东北扬琴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集演奏、创作、教学一体的艺术家团队,创作了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专业院校以及演出团体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扬琴教育家和扬琴演奏家。东北扬琴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发展壮大为全国四大扬琴风格之一。从初始蕴育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歌、戏曲的土壤中,继以不离不弃的宗旨,始终坚持在东北这片沃土中丰富的民俗、民风、民谣,生存环境及民间音乐的滋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回顾百年中从稚嫩走向成熟,并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及技巧,赢得了扬琴界内的认可,无论是代表人物抑或是代表作品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的印迹。
关键词:东北音乐扬琴;东北扬琴
许多民族乐器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或者年久失传,或者散见民间,而扬琴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悠久的历史性,在几百年风雨的洗礼中不断进行音域上的拓宽和音色上的改进,丰富演奏技巧,受地域文化影响终于发展壮大为四大扬琴风格。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扬琴专业研讨会上,把早已形成的四大扬琴风格明确下来。按照从南到北的地域分布分别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和四川扬琴均是依托地方乐种得以发展。广东音乐扬琴是广东音乐五驾头之一,在广东音乐中起着重要作用;江南丝竹扬琴是江南丝竹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乐器;四川扬琴是说唱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这三个流派都是成长在地方乐种中,后分离出来继续发展壮大的。只有东北扬琴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东北民歌、地方小调、戏曲影调音乐为基础,以街头卖艺的独奏形式出现,后来经过几代东北扬琴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集演奏、创作、教学一体的艺术家团队,创作了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扬琴教育家和扬琴演奏家。
下面我们分别从东北扬琴的发展概述、发展成因、特色技法、创作特点、演奏特点、艺术成果、六个方面归纳分析东北扬琴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北扬琴发展概述
东北扬琴创始人是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先生(1887-1963)。赵老生于民间艺人世家,能熟练掌握扬琴、四胡、笛子、古筝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赵老先生将古筝的吟揉压颤技巧应用于扬琴演奏中,他凭借雄厚的东北民歌、辽南地区皮影戏、民间说唱音乐基础,运用自制的扬琴以街头卖唱售琴方式,创编演奏了较多以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为内容的作品,在1920年前后将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改编成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并创造性地使用了“吟揉压滑颤”等技法,使这首作品成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东北韵味十足的代表性曲目。
东北扬琴代表人物之一,王沂甫先生(1917-1989),辽宁海城人。大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师从赵殿学先生学习扬琴。王沂甫先生一生对扬琴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扬琴演奏八法“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八大技法。王沂甫先生于1957年开始执教于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扎根于陕西这片黄土高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几个春秋,移植、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优秀扬琴作品。使演奏规范化、教学系统化。王沂甫先生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中国音乐学院邀请,开设《东北扬琴演奏》课程。他对东北扬琴的贡献受到音乐界同仁的公认和高度评价。这些贡献不仅开拓了20世纪末西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育,也为现代扬琴作品的编创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艺术价值。
东北扬琴代表人物之一一宿英先生(1929-1991),辽宁营口人,先后拜王沂甫先生、赵殿学先生为师学习扬琴艺术。宿英先生曾经接受过钢琴、小提琴的系统学习,有着深厚的西洋音乐底蕴,受其科学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方式影响,并将其运用于扬琴的创作和教学。他多年来致力于扬琴技法研究和乐曲创作,在演奏技法方面创造性运用了连续颤竹、双竹滑颤等技法。创作的作品形式丰富,体裁、题材多样。使东北扬琴的艺术风格不断发展深化并进入理性境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宿英先生在演奏和创作上将东北扬琴再一次推向高峰。
宿英先生于1956年执教于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宿英先生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演才能,使东北扬琴从民间演奏形式走向音乐会演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录制了《秧歌》、《翻身五更》、《海滨的早晨》等扬琴独奏曲。使扬琴独奏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音乐会舞台上。
王沂甫先生、宿英先生两位扬琴大师在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及全国各地多所专业院校及演出团体,都培养了一大批扬琴工作者:高龙、李泽昆、刘希圣、张学生、潘广德、刘达章、甘永康、王自强、吴军、王丽懿、刘寒力、赵艳芳、李玲玲、王成一、赵新芝、于海英、薛澍等(排名不分先后)。这些东北扬琴文化传承人始终坚持“继承、发展、创作、演奏”于一体的发展理念,以独奏、重奏、协奏等形式创作、演奏了大量的扬琴作品,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以各种形式传播东北扬琴演奏艺术。
二、东北扬琴风格形成条件
(一)文化渗透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延续做不同阶段的对比,而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都会作为观念形态,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文化实践关系。而横向比较即是以东北地区的文化审美特征,放入汉文化圈的文化框架内甚至扩大至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框架内做横向差异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各地域的文化渗透是常见而不可避免的。各地域的形成的文化现象总体也可归纳为“和而不同”,绝对的文化对立与互不搭界的文化现象是不会存在的。正如我们的语言即使在东北地区也存在着差别,能够分辨哈尔滨、吉林、辽宁人,但总体“和而不同”。这正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挖掘地域文化特征的主要目的。在横向比较中包括:方言、生存观念、生活习惯习性、民俗民风、地方戏曲、民歌说唱等复杂关系,都要有大体了解。东北地区有漫长的冬季,一年中有相当长的时期要在寒冷的气候中生活。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在一望无垠的林海雪原里,铸就了东北人豪侠大气的性格,随着满清王朝的没落,大批中原人移民至东北,使原有的东北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东北地区文化审美的特有属性。
尤其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要有清晰的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从东北民歌、戏曲(尤其是辽南戏)说唱、语言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研究,进而挖掘东北扬琴风格形成的地区特征(以营口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地域)形成的必然条件,从地域的文化审美主要特征作为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中发现,东北扬琴流派最早活动在辽宁营口盖县一带,因此,我们必须审视当时的时代文化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回顾并挖掘符合东北扬琴流派产生的人文环境、地域环境,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对其产生的影响。
下面是辽南戏大桂的慢板
谱例1
在这个谱例中,多处的下滑音清晰的展示出东北扬琴下滑弹演奏技法的出处与必然。再如,诞生于海城的《苏武牧羊》:
谱例2
但东北地方方言延长即是
谱例3
这种方言的演唱风格,强烈驱使东北扬琴对方言的准确模仿。
(二)民俗民风
1、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是指审美的环境,并不能代替审美的主体。作为休闲文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追求幸福情感、舒适情感或“以物移情”,或“应景而生”,或俗俚或高雅,都可在闲适的氛围中,追求美感与产生审美过程。
在漫长的“猫冬”休闲中,乐友小聚弹唱高歌,或许是东北扬琴风格诞生的土壤。文人雅士自弹自乐又可能是东北扬琴流派吟揉压颤的初始。当然,休闲也可不闲。在重要的节日演演大戏,各地乐友相聚切磋,又使东北扬琴有了更为理性的发展。总之,休闲文化的审美追求为东北扬琴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环境空间。(秧歌或者农闲聊天照片、或者随便找几段浓郁的东北音乐)
2、快乐文化
与休闲文化不同,快乐是审美的主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快乐与俚俗是同义词。在快乐文化的心目中,快乐即是幸福。
东北扬琴是生长在俚俗审美环境中的快乐文化。牢牢地影响了东北扬琴的风格特征。与快乐文化相对应的审美情感相对应的,是“哀”与“悲”。我们不妨把东北扬琴具有“哀”“悲”的曲目也可以归纳到这一类中。
漫长猫冬的“休闲文化”、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快乐文化”、严峻的自然环境斗争的“豪迈文化”、来自于五湖四海的“融合文化”、互帮互助的“哥儿们文化”等种种东北地区文化审美的特性,为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的基因属性。东北扬琴音乐的流畅、欢快、大气,无一不受到了地域文化的深深影响。
三、东北扬琴特色技法
(一)技法历史沿革
扬琴是点击性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颗粒性较强。在具有颗粒性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音乐歌唱性的弱点。东北扬琴的“吟揉滑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这三大特色技法让扬琴演奏的音乐线条减少了“直”而是“会拐弯”了。这三大技法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乐曲的歌唱性加强了音乐线条的流动感。
东北扬琴的技法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明于赵殿学先生,在改编《苏武牧羊》及东北民歌小调时创造性地使用了“吟柔滑颤”等技法,使这些作品成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东北韵味十足的代表性曲目。这些技法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东北扬琴流派的基础。对东北扬琴流派乃至中国扬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东北扬琴的技法发展于王沂甫先生。在“弹轮、揉压、滑颤”三大技法基础上,提出了扬琴演奏八法“弹、轮、颤、滑、点、拨、揉、勾”,扬琴演奏八法的归纳是对扬琴演奏技法首次提出分类,并首次使用了技法标记符号。颤竹的运用上,首次使用了左右手分手颤竹。东北扬琴的技法由宿英先生推向高峰,创造性运用了连续颤竹、双竹滑颤等技法。在改编的大量东北民歌中,东北扬琴的技术技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连续颤竹和双颤竹的使更是成为东北扬琴流派的瑰宝。近几年随着扬琴演奏技法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东北扬琴的演奏技法越来越多,下面我们把这些技法做详细分类。
(二)技法分类
东北扬琴从五十年代以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前辈们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及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东北扬琴的作品,这些作品也都大量使用了三大技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较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演奏的现象,依然需要教师的口传心授。这就需要我们将三大技法做细致的划分。东北扬琴的特色技法主要有三种:弹轮(颤竹)、揉弦(压音)、滑弹(滑颤)。
1、弹轮:现在统一称为颤竹。
(1)弹轮分为七种
(2)弹轮在演奏方式上分为四种
2、揉压:现在统一称为压弦。
揉压分为七种:
3、滑颤:现在统一称为滑弹。
滑颤分为四种:
四、东北扬琴作品创作特点
东北扬琴从二十世纪发展至今,历经几代扬琴演奏家数百人的努力,从街头卖艺或民间田头自娱自乐到五十年代走进高等学府进行系统教学,以独奏、重奏或协奏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其中既有演奏家们在演奏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这些演奏家在东北扬琴作品发展的道路上付出的辛苦努力。使扬琴作品从诞生时演奏的民间单曲小调到现在技术技法丰富的独奏曲、重奏曲和协奏曲。并形成了几代人不同的创作特点。
(一)赵殿学先生的创作特点
通过对王沂甫先生家人的访问、在与宿英先生学习过程中的了解,以及采访营口艺人申汉文先生(赵殿学先生唯一在世的学生)的过程中得知,赵老以演奏民歌小调、东北小曲及地方戏曲片段为主,并加以变奏。变奏的手法主要以中音区演奏主旋律一变化音区加花变奏一一通过速度变化将乐曲推向高潮结束全曲,或回归原速结束乐曲演奏等几种方式。作品在创作手段上方法单一,在情感、技术、写作方式上缺乏变化。
(二)王沂甫先生的创作特点
1、创作练习曲
已经开始重视练习曲的重要性,针对“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八大技法创作了大量的练习曲,以此加强基本功练习。
2、改编作品
改编、整理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古曲、民歌为扬琴独奏曲。作品以广东音乐、古曲、民歌为基调,在情感表达、技术技法方面追求变化。如:《妆台秋思》《汨罗江上》《绣金匾》等。
3、创作新作品
创作新作品。创作的作品主要以单线条旋律为主,旋律为东北音乐风格。节奏大多采用传统平稳的节奏音型。如《春天》。
(三)宿英先生的创作特点
1、创作作品运用转调创作的练习曲、乐曲中大量运用各种大小调近关系转调。如:《音乐会练习曲》
2、练习曲创作加强技术难度对各项基本功训练有针对性创作练习曲。如:《海鸥》
3、改编作品
改编整理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各地民歌、古曲,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风格韵味又增加了演奏的技术性。如;《娱乐升平》《翻身五更》《夕阳箫鼓》等等。
4、创作新作品
用现代创作思维、高难度技术手段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作品多采用复三部曲式。作品中开始运用复调思维。如《海滨的早晨》、《东北风主题随想》、《我的家乡真美好》等等
5、作品中运用多种新技法
在作品中首次运用了连续颤竹、双滑颤等技法。如:《海鸥》《秧歌》《民歌》等等。
6、创作题材丰富
创作题材多样,既有富于时代性的《春播》抒情性《我的家乡真美好》等作品,也有思想深邃的《渔翁》、《东北风主题随想曲》等作品。作品体裁丰富,既有扬琴独奏曲也有扬琴重奏曲、协奏曲等。如二重奏《红领巾圆舞曲》。
(四)当代东北扬琴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
l、练习曲创作细致化
对各类基本功练习曲创作更有针对性。如轮音练习划分出定速轮音和不定速轮音练习、半音阶练习、双音琴竹练习等。如:《双音琴竹训练曲级》(吴军于海英)《颤竹练习》(赵艳芳)
2、改编、移植作品
在改编和编配题材上,依然有民歌、古曲及外国作品。如:民歌《边疆的春天》(柴珏张学生)、《赞歌》(刘寒力)、《摇篮曲》(于海英);移植作品:《西班牙斗牛士》(李玲玲)《阳光照耀着塔石库尔干》(徐平心)
3、创作新作品
作品以创作为主,改编较少。扬琴工作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改编民歌或古曲,而是创作了大量的新作品。如:《木兰辞》(高龙)、《红河的春天》(刘希圣)、《雅乐清音》(刘寒力)、《舞风》(吴军)、《热土》(于海英)等等。
4、创作作品题材体裁丰富,更多地借鉴西方作曲技法。
体裁既有扬琴独奏、重奏,也有协奏曲等形式。题材不仅有东北音乐风格,同时也有全国各地不同地方风格特色作品;不仅有中国音乐风格作品,也改编创作了外国音乐风格作品。如:移植:《阿莱黛依》(李玲玲);独奏:《丰收歌儿》(张学生)、《尘世》(于海英);协奏曲:《舞风》(吴军)、《骊山池影》(刘寒力)、等。
5、运用新技法
作品和演奏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带动,互相在前进中得到发展。在演奏与创作中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技法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如:双音琴竹、回滑颤竹等技法。双音琴竹《林冲夜奔》(项祖华)、《边疆的春天》(柴珏张学生)、《扬琴双音琴竹训练教程》(吴军于海英);双竹轮音:,《雅乐清音》(刘寒力);回滑颤竹:《闹花灯》(于海英)。
五、东北扬琴艺术成果
东北扬琴历经几代东北扬琴人的努力,本着东北扬琴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演奏、创作、科研及乐改方面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一)创作作品
赵殿学先生编配了二十余首东北民歌、小曲及戏曲说唱。代表作品《苏武牧羊》。王沂甫先生作品有:练习曲,包括八大技法几十首练习曲;改编作品,包括古曲《汨罗江上》、《将军令》等,传统作品《欢乐歌》、《娱乐升平》等,民歌《绣金匾》等;创作作品《春天》等。出版了《扬琴演奏八大技法》。编辑成册的扬琴教材有八册,将赵殿学先生编曲的《苏武牧羊》改编整理为八段,现代教学演奏使用的都是在此基础上浓缩改编而成。这些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扬琴系列教材。
宿英先生作品有: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海鸥》等,这两首作品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最有难度的练习曲之一;改编作品:《秧歌》、《翻身五更》等,古曲《渔翁》、《妆台秋思》等创作作品:独奏曲有《我的家乡真美好》等,协奏曲有《东北风主题随想曲》等,重奏作品有《红领巾圆舞曲》《苏珊娜》等。出版了《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作品选》等专著。在王沂甫先生、宿英先生两位扬琴大师的辛勤指导下,培养了一大批扬琴演奏家。这些演奏家们秉承了东北扬琴流派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不仅创作了大量具有东北音乐风格的扬琴作品,还创作了大量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风格迥异的扬琴独奏曲:
《木兰辞变奏曲》(高龙曲1962年);《红河的春天》刘希圣、李航涛曲1975年1、《欢乐的火把节》(刘希圣曲1982年);《丰收歌儿传北京》(张学生曲1978年1、《赞歌》(张学生曲1982年)、《樱花》(张学生刘锦程编曲1985)、《边疆的春天》(张学生柴珏曲1986年);《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李泽昆改编);《红领巾之歌》(刘达章1983年)、刘寒力创作了《鹰蛇斗》(1984)、《心中的歌》(1985)、《金翎思》(1986)、《骊山池影》(2002)、《竹潇琴梦》(2012)、《雅乐情歌》(2013)、《童趣》(2014)、《云海龙吟》(2015);吴军创作了:《鹰迪恋》(1985)、《瀚海绿魂》(1988)、《塔什瓦依》(1988)、《风》(1990)、《牧歌》(1991);《幸福泉》(赵艳芳1992年),于海英创作了:《尘世》(1990)、《东北锣鼓》(1998)、《情思》(2002)、《闹花灯》(2003)、《热土》(2010)、《东北风情》(2012)。
(二)发表论文及著作
东北扬琴传承人不仅在作品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科研方面同样为东北扬琴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我们前面提到的王沂甫先生的《扬琴演奏八大技法》、《论扬琴竹法》、宿英先生的《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作品集》以外,他们的学生以及喜爱东北扬琴的科研人员出版了百余篇关于东北扬琴的论著:张学生发表了《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及发展》、《扬琴演奏教程》等论文(著);刘达章发表了《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浅析王沂甫先生扬琴艺术理论》、等论文(著);李泽昆发表了《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概述》;王自强发表了《扬琴八大技法浅述》;刘寒力发表了《东北扬琴“吟揉滑颤”与三步骤教学》、《东北扬琴学派形成与发展》等论文;赵新芝发表了《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探究》、《扬琴演奏艺术中的八大技法以及颤竹应用技巧研究》;赵艳芳发表了《中国扬琴文化内涵的探寻》、《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一一世界性和中国品格》等论文(著);刘安良发表了《东北扬琴的衍生与发展》;于海英发表了《东北扬琴的演奏风格及技巧应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论文;李艳发表了《广东音乐扬琴与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刘栋发表了东北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之音乐学分析;魏敏发表了浅析东北扬琴曲《渔翁》、《东北扬琴演奏技法之探究》;庞卓发表了《东北扬琴学派演奏风格及音乐创作研究》;王惠发表了《社会变迁中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刘明月发表了《东北扬琴的辉煌成就一宿英先生艺术成就》等大量的东北扬琴流派的论文和著作。
(三)、乐器改革
东北扬琴演奏家们不仅在演奏与创作上始终不懈的努力着,还通过乐器改革更进一步地推进了扬琴事业的发展。在乐器改革方面,张学生先生、谷成忠于1973年共同研制了双音键,又称双音竹(左手琴竹四度、右手琴竹三度),与作曲家柴珏创作了《边疆的春天》,采用双音竹技巧,使扬琴能较自由地奏出一至四个音及较完整的三和弦、属七和弦,使扬琴音响立体化,双音竹的诞生,赢得全国扬琴同行的关注与好评。并随之涌现了大量的扬琴作品。如《林中夜奔》《打虎上山》等等。张学生近期研制了琴竹系列产品:滚轴垫、哑竹、交叉双音竹、移动双音琴竹等等。前进歌舞团一级演奏员陈捷研了锣鼓扬琴,前进歌舞团一级演奏员谷成忠研制了电声扬琴;刘寒力制作了601改革扬琴本人的扬琴单音止音器在研制与制作中。
结 语
东北扬琴风格的创立与发展是民间艺人与众多的东北扬琴传承人在与东北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术产物。东北扬琴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从初始蕴育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歌、戏曲的土壤中,继以不离不弃的宗旨,始终坚持在东北这片沃土中丰富的民俗、民风、民谣,生存环境及民间音乐的滋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以体现东北音乐风格为主的扬琴教学、表演创作的群体,并拥有众多代表性曲目和一些代表性演奏家的学术团体。
回顾东北扬琴在百年中从稚嫩走向成熟,不仅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及技巧,赢得了扬琴界内的认可和喜爱,还将东北扬琴传承人特有的坚忍不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带到了全国各地,使东北扬琴的特色技法不仅在东北扬琴音乐中得到使用,还广泛地运用在其他地域音乐风格中。无论是代表人物抑或是代表作品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的印迹。而更不可忽视的是现代众多的东北扬琴演奏家创作的扬琴作品,如高龙《木兰辞》、张学生《丰收歌儿》、刘希圣李航涛《红河的春天》,刘寒力《金翎思》,于海英《闹花灯》等。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开拓了与时俱进的东北扬琴的新技法、新风格,使东北扬琴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壮大,为我国扬琴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沂甫《扬琴演奏八大技法》、《论扬琴竹法》。
2、宿英《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作品集》。
3、张学生《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及发展》、《扬琴演奏教程》。
4、刘达章《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浅析王沂甫先生扬琴艺术理论》。
5、李泽昆《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概述》。
6、王自强《扬琴八大技法浅述》。
7、刘寒力《东北扬琴“吟揉滑颤”与三步骤教学》、《东北扬琴学派形成与发展》。
8、赵新芝《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探究》、《扬琴演奏艺术中的八大技法以及颤竹应用技巧研究》。
9、赵艳芳《中国扬琴文化内涵的探寻》、《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一世界性和中国品格》。
10、刘安良《东北扬琴的衍生与发展》。
11、于海英《东北扬琴的演奏风格及技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刘明月《东北扬琴的辉煌成就一宿英先生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