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心系“蝴蝶”终成正果——记全方位为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竭力奉献的李玲玲教授
修海林 华音网 2022-05-11

引言

李玲玲入选我国“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弹拨乐、打击乐)之唯一扬琴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是不负恩师培养、前辈提携,同仁首肯,实至名归。

对于李玲玲而言,扬琴就是她的天地。她的天地就是“蝶梦扬琴”,而她,就是活在“蝶梦扬琴”中那颗矢志不渝的心。常言“梅花香自苦寒来”,李玲玲能有今日之成就、福报,是与她一生钟爱自己的事业,勤于事上磨炼、艺上用心分不开的。如王阳明所言,“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艺术作为人生一途,其才艺、机遇,特别是起步阶段或重要转拆点上的贵人相助,固然不可缺,但若要成就一生事业,需要的则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何况,人之一生,命运机遇、坎坷顺逆、人情事变,有许多并非个人之力所能把握。因此,孔子所言“君子求诸己”,并非不知命运机遇之偶然、人情事变之难测,而是强调,最终影响个人事业之能否成功,除了命运机缘的眷顾、恩师贵人的教导与提携这些外因,个人以行胜言的努力,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不可缺的。所谓“德者得也”(《乐记》),强调的正是其德在于重行、其得在于实践。《尚书》所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强调知行合一、知易行难,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生哲理的精髓所在。

李玲玲作为一位享誉全国乃至在世界扬琴舞台上颇具代表性的当代扬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如同许多才艺过人的艺术家,其一生的许多时刻,不乏舞台上的鲜花掌声、风姿绰约,同时也曾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过许多师长同仁的热心帮助。但是,真正成就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活境界的,却是她一生以诚待人的处世态度与做事的踏实与勤勉。

1、襁褓时期的传统戏曲音乐“母语”薰陶

人之才艺,莫不由习;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此前半句是讲才艺获得的途径,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承与习得,后半句是藉韩愈的话,讲文化环境对才艺形成的影响。这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中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来说,从小才艺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无一例外,往往是影响其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说,身处传统文化艺术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薰陶和滋养,是养成一位民族音乐杰出演奏家所必须具备的传统音乐素养的重要条件。

李玲玲出生于安徽亳州。亳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当地的传统戏曲安徽梆剧(现称淮北梆子戏,当地俗称“高梆”),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种。安徽梆剧与河南豫剧同属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李玲玲出生时,她的父亲李音,是安徽亳州梆剧团的指挥兼作曲,也会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她的母亲石玉霞,是当地的名角,剧团的台柱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最擅长表演的是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和现代戏《朝阳沟》。当时剧团经常要到各地巡演,父母同团又同行,所以,到哪里演出,都不得不带上尚在襁褓中的李玲玲。每逢戏台上在排练、演出,小李玲玲就被包着裹着,装在吊篮里,挂在舞台的梁柱上。就这样,从刚出生几个月起,她的耳朵里成天被灌入的,都是淮梆的唱腔音调。可以说,她是在传统戏曲音乐的薰陶中成长起来的。

2、参加全国汇演崭露头角,考进最高学府

1975年,刚小学毕业的李玲玲,通过全省从人民公社、县、地区至省的层层选拔,作为安徽省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全国的独奏、独唱、重奏、重唱汇演。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全国的汇演,她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扬琴,是可以登上艺术大舞台的。当时,李玲玲的扬琴独奏曲目,一首是据儿歌改编的《我是公社小社员》,一首是据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唱段移植的《打虎上山》。这两首扬琴独奏曲,都是她父亲移植改编的。汇演结束后,省音协主席在作总结时说,“最火的是一老一小”。“老”的是位古琴家,“小”的就是李玲玲的扬琴独奏。也因为这次参加汇演的成功,李玲玲小学毕业后,被破格保送进安徽省艺校学习。

1978年5月左右,李玲玲听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在上海招生的消息,就下定决心要去报考。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传达室师傅问她找谁,李玲玲大着胆说:“我找贺渌汀!”没有扬琴,她就听哪儿有扬琴声,依声寻琴,结果在琴房找到了一位弹扬琴的学生。说也凑巧,琴房对面拉坠胡的丁胜利,正是她在安徽艺校学习时专业老师赵荫河的邻居。这样,就解决了借琴练习的问题。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上海参加“上海之春”的活动。更巧的是,有一天,她看到一位大人的身影很像父亲,便叫了一声:“爸爸,是你吗?”结果真是在大上海的人堆中遇到爸爸了!这下她就有依靠了。考试时,爸爸帮她搬琴,并激励她说:“考上了,就请你吃一块猪排!”最后,由于李玲玲不到15岁,她最终收到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而不是大学的录取通知。当李玲玲还在犹豫是否再上一次中专时,她的父亲丝毫没有犹豫,说:“读书还嫌多吗?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绝对不能放弃!”还有令她终身难望的是,省艺校的全班同学,为她凑了50元,买了火车票去上海考学。每当回忆到这段经历,李玲玲总是说:“靠我一个人,不可能有今天!我的一生,遇到太多的好人,方方面面的帮我,我是满满地感激!”

3、跟随名师深造,全国大赛新秀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直到中国音乐学院复院后的学习,李玲玲接受了系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有了跟随名师深造的机会。

在中央院附中学习时,李玲玲跟随扬琴教育家桂习礼、张镇田老师学习。1981年,她被破格免试,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跟随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项祖华学习扬琴。在安徽艺校的时候,李玲玲曾师从杨荣耀、赵荫河先生学习扬琴。杨荣耀先生是广东扬琴代表人物,也是扬琴界的前辈。她跟杨先生学了《行街》《雨打芭蕉》等广东音乐的曲目,日后她在演奏广东扬琴时奏出的声音、状态、味道,均来自于杨先生的传授。她的大学期间专业导师项祖华先生很尊重杨荣耀先生。而此前杨荣耀先生就曾对她说:“你上大学,一定要和项祖华老师学琴!”两位老师的互相敬重以及学习上的自然衔接,让李玲玲深感幸运。李玲玲还向王沂甫教授学习东北扬琴,向成都老艺人学习四川扬琴,跟项祖华先生学习江南丝竹扬琴。对此,项祖华先生评价她对传统的学习,“为她全面地继承发扬扬琴传统流派的技巧、风格、韵味奠定了丰厚的基础。”(1)

项祖华先生是江南丝竹代表人物,他的老师任晦初是李鸿章的女婿、江南丝竹扬琴泰斗级人物,很有名望。当中国音乐学院复院后,李玲玲自然跟随项老师到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在此期间,黎英海、王范地、刘明源、刘德海、黄晓飞等名家都很器重李玲玲。1982年,文化部举办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全国民族器乐大赛——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当时由李凌院长、蒋风之副院长带队,还在读本科的李玲玲被举荐参赛并获优秀表演奖,位列扬琴专业组第一名。

1985年,李玲玲被免试推荐保送研究生,除了在导师项祖华先生的指导下继续专业深造,还随王沂浦教授学习东北风格扬琴演奏,并在李西安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1987年,李玲玲以题为《建国以来扬琴音乐的创作与反思》的扬琴专业方向学位论文及硕士毕业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国首批及第一位扬琴女硕士。

4、丰富的舞台实践——从“五朵金花”到“华韵九芳”

李玲玲虽然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表演团体任过职,但并不缺乏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李玲玲作为扬琴界的新秀,参加了国内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演出活动,其中包括:1985年参加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独奏比赛获奖音乐会演出;同年参加华北音乐节,首演了项祖华先生的《林冲夜奔》;1986年,作为中国弹拨乐合奏团的成员,参加了“第十四届香港艺术节”的演出;1987年,参加由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主办的“振兴中华之声音乐会”的演出。其中还包括参加弹拨乐组合“五朵金花”和小民乐团“华韵九芳”影响遍及海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

1991年7月,由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不仅获得圆满成功,还受到音乐界的高度关注。刘德海先生在节目题辞中写到:“传统-民族-世界,互为汇融是中国音乐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青年扬琴独奏家中的佼佼者李玲玲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显示了这一特色。她的扬琴音色、音质甜美圆润而富于变化。在她之外,少以听到。她把技巧、风格、情感溶入音乐内涵和整体把握之中,故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项祖华先生则用16字高度概括、评价这场音乐会:“古今中外,高新深度,阴阳刚柔,情意韵美。”并认为李玲玲的演奏,“充分体现了我对扬琴教学提出的十六字审美特征:‘左右全能,点线结合,曲直相兼,纵横交织’。也就是当代中国扬琴技艺的发展趋势与优势。”(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演出活动不仅奠定了作为“中生代”的李玲玲在扬琴界乃至民乐界的地位,并且因其代表性,“引发出人们对这场音乐会及扬琴艺术发展的思索”。(3)

5、敢为人先,为推动扬琴艺术的发展持续加力

在民族器乐的各类乐器中,扬琴虽然并非属于“显学”,但却一直居有主流地位;虽然“声势”不大,但却以其独特的个性而不可或缺。曾几何时,李玲玲歌唱得很好,唱到红火时,曾与韦唯、刘欢同出过一个专辑带。虽然著名声乐艺术家王玉珍老师想收她为徒并请她抉择,但是项祖华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能唱出你这个水平的,有千千万;能弹出你这个扬琴水准的,只有你一个!”自此,李玲玲确定以扬琴立身立志,并将扬琴视为自己的生命。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玲玲出版了第一张扬琴专辑(1989);在北京音乐厅开了第一场扬琴独奏音乐会(1991);第一个在台湾巡演7场音乐会(1994);第一个在香港开了扬琴独奏音乐会(1998),并首次作为中国的国际扬琴艺术家,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作国际巡演(1999)。在扬琴表演艺术舞台上,李玲玲首演的扬琴名曲如《声声慢》、《竹林涌翠》、《觅》、《土家摆手舞》、《林冲夜奔》等,经过她的音乐诠释而受到听众与演奏家的喜爱,广为传奏。

6、培养优秀人才,创建“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

对于一个以教学为己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师而言,其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表演专业的教学评价而言,虽然各类大赛的奖项排名,在许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演奏才能,但是高级别演奏奖项的获得,却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李玲玲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全国重要比赛中获大奖。自2004年李玲玲创建的“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至今已有14个年头,在这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乐团不仅经常举办有师生音乐会、重奏合奏音乐会,与专业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并且还参加国内外各类民族器乐组合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还多次参加了世界扬琴大会以及中国扬琴艺术节的活动,演出并开展交流。此外,李玲玲在教学改革中,还率先开设了扬琴重奏课程,以及聘请国际著名扬琴教授、演奏家面授的外国扬琴课程,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7、促进国际扬琴艺术交流、展示中国扬琴风采的“音乐使者”

在当今民乐界,李玲玲可以说是少有的、能够在更大的视界范围,持续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推向国际交流舞台,与世界同类乐器的发展融为一体的民乐演奏家和教育家。1991年,李玲玲随项祖华先生参加了在匈牙利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师生二人举行了中国扬琴专场音乐会并获极大成功。项祖华教授踌躇满志地说:“制作精良的中国扬琴,完整的扬琴教育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扬琴曲目,已引起世界的注目。”此次活动,《人民日报(海处版)》、《北京晚报》、《音乐周报》皆做了报导。1999年,受邀参加在比利时、法国举办的“首届国际扬琴艺术节”国际巡演;2005年,作为艺委会秘书长筹办及参加了由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并于开幕式演出;2006年,作为艺术总监发起、组织了“2006国际扬琴音乐周”并于开幕式演出;2008年,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扬琴艺术节”,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扬琴协奏曲《林冲夜奔》;2011年,事隔20年,再赴匈牙利参加“第十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并举办扬琴专场演出。同年,李玲玲被选为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2017年,受中国音乐学院委托,成功申办将于201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李玲玲表示,世界扬琴大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扬琴艺术的特有风采。

8、站在扬琴学科建设前沿,科研、创编并举

从1987年完成我国第一篇扬琴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建国以来扬琴音乐的创作与反思》,到撰写并出版我国第一本《中国扬琴乐器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专著、与解飞(第一作者)编译《新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德西玛琴(Dulcimer)》词条(收录于《华乐大典·扬琴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同时她也是《华乐大典·扬琴卷》副主编,主要负责文论的编撰工作)以及扬琴论文多篇,在民族器乐舞台表演的聚光灯之外,还有一个伏案写作、专心于扬琴演奏理论、教材编撰、乐器改革研究等学科理论建设的李玲玲。对于李玲玲在李西安先生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萧兴华先生曾评价到:“她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扬琴从民间状态发展成为近代专业化乐器的过程。她对两百多首扬琴创作作品,从创作背景到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数扬琴的创作‘还缺少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相称的艺术价值,同时还缺少时代思想感情的深刻挖掘’这样一个基本现状,指出大多数作品还存在着‘创作思想上的简单化和表面化’的严重倾向,主张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民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生活所给予我们的激情去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使中国扬琴加入‘世界性发展的整体’,希望关心扬琴艺术事业发展的理念家、作曲家参与中国扬琴学派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的扬琴能在世界众多流派中建立具有雄厚作品基础的新风格,……由于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清楚的奋斗目标,因此她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按照这个目标去安排自己的追求步骤。”(4)令人颇感欣慰的是,李玲玲日后的所作所为,确实是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并有所成就的。

在扬琴教材建设方面,李玲玲编撰有不同课程教学之需的扬琴教材。其中包括入门、考级等类型教材,尤其编辑出版了一整套专业扬琴教学系列丛书,包括《扬琴演奏基础教程精编》《扬琴现代演奏技法训练教程》《扬琴传统音乐作品精选》《扬琴当代音乐作品精选》《外国扬琴音乐作品精选》《扬琴音乐会作品精选(附伴奏谱)》《扬琴协奏曲作品精选(附总谱)》《蝶梦扬琴原创作品精选》《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曲集》《中国扬琴乐器法》等,填补了扬琴专业教学领域的空白。

李玲玲深知,民族器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要以创作为第一动力。这方面,不仅要依靠作曲家,并且还要通过演奏家自身的努力,通过创作、改编和移值来推动扬琴作品创作的发展。这方面,李玲玲身体力行,创编、移植了一些传统乐曲和外国音乐作品。这样一种努力,反映的正是我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历来就有的好传统,并且也能对扬琴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9、完成新一代乐器改革成果——“蝶梦系列扬琴”

对于扬琴而言,一位扬琴表演艺术家,完全可以守成、传承,不必去做乐器改革的事。但是李玲玲不会,当扬琴成为她人生相伴之器,扬琴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当她拥有国际扬琴的视界以及对中国扬琴发展的理想和期望,扬琴就注定要旧貌换新颜。李玲玲深知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以杨竞明先生为代表的众多前辈,为扬琴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她充分肯定“402型扬琴”以“多排并列、横五纵二音阶式”的音列排位,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扬琴特色。但是,她也看到目前使用最广的“402”扬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刘文金先生曾诙谐地表示:“扬琴有了制音器,我才敢给你们写作品,否则我是不会碰扬琴的。”因此,肩负着一种责任,从2002年便开始了扬琴的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玲玲设计、研发了中国新一代扬琴——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和Mini小扬琴的“蝶梦系列扬琴”。通过研发和改革,这一系列的扬琴更具抗压力和张力,提高了琴体结构及音准的稳定性,并且在强调优质的音质音色是乐器改革的核心同时,提出只有通过研发高、中、低系列扬琴(包括“系列琴竹”),才能从整体上实现扩大音域、保证优质音色、拓展扬琴在乐队中的应用的目标。李玲玲认为,随着扬琴创作的发展及演奏的需要,扬琴改革必须考虑适合制音器的安装问题,有效控制演奏中的余音,适应现代扬琴作品演奏的需要。毋庸置疑,当一位顶尖的扬琴艺术家与乐器厂的乐器师们合作,用演奏家的听觉、手感和想象力去制作并呈现理想中的扬琴时,艺术家的感觉与期望,就能在最大限度上,通过艺术和工艺、科技的联姻,孕育出符合其艺术理想的中国扬琴——“蝶梦系列扬琴”。“蝶梦系列扬琴”的创制,是中国扬琴乐器改革的重要成果,其研发获得六项国家专利。完全可以说,李玲玲及乐器厂的扬琴改革团队,对扬琴制音器的研发、推广及制音类演奏技法的研究,以及整体性、成系统的扬琴改革,为中国扬琴的乐器改革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2004年,李玲玲的“蝶梦飞竹”师生音乐会在京举行,这场音乐会所用乐器,是她数年研制的制音器扬琴的第一次亮相,收到了很好的演奏效果。琵琶教育家王范地先生认为,这场音乐会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表演价值,给人以新的思路,让人对扬琴这件乐器有了重新的认识。

结语

如前所述,李玲玲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扬琴艺术家,在与扬琴艺术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取得有不同凡响、堪称卓越的成就,其成就和贡献,全方位地体现在“表演-教学-科研-创编-器改”这5个方面,堪称“五位一体”。李玲玲在其扬琴艺术实践中,坚持并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再加上超群的才艺、命运的眷顾、师长的提携以及睿智而谨严的处世态度,最终实现其“扬琴之梦”:在表演,其谓“蝶梦飞竹”音乐会;在教学,其谓“蝶梦飞竹艺术团”;在教材,其谓“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曲集”;在器改,其谓“蝶梦系列扬琴”。昔者庄周梦蝶,“自喻适志与!”其志在蝴蝶的自由自在;李玲玲,以“蝶”为梦,却是以扬琴这具中国民乐之“蝶”为“适志”的对象,最终达到人琴合一、物我同心,“蝶”琴即她、她即“蝶”琴的人生境界。

注释:

(1)项祖华:《扬琴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听后》,《人民音乐》1992年第5期,第32页。

(2)项祖华:《扬琴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听后》,《人民音乐》1992年第5期,第33页。

(3)萧兴华:《听“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后的思索》,《中国音乐》,1991年第4期,第30页。

(4)萧兴华:《听“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后的思索》,《中国音乐》,1991年第4期,第30页。

(中国音乐学院李虹代读修海林评论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