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华在广州改革乐器鉴定会上演奏新改革的扬琴
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扬琴教育家陈照华因病于2023年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陈照华,1938 年生于广东广州,自幼喜爱音乐,1959 年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师从黄龙练、方汉、黄锦培,1961 年起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附中教授扬琴,1963 年赴天津音乐学院进修,师从郑宝恒。毕业后回到星海音乐学院,任民乐系(现国乐系)及附中扬琴专业教师,后曾连任民乐系副主任、主任十年。1984 年,陈照华联同汤凯旋等行业专家成立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陆续举办扬琴音乐之花展评/音乐会、穗港澳扬琴演奏、弹唱交流音乐会、扬琴花蕾夏令营等活动,掀起广州的扬琴学习热潮。
陈照华一生投入扬琴事业,为扬琴教育、普及和扬琴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扬琴演奏家、扬琴教育家和扬琴改革专家,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陈照华(左)与他的第一位扬琴老师黄龙练(广东音乐左竹法名家、擅长多种乐器演奏)
1994 年,陈照华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一腔心血注扬琴,满园桃李艳中华
——陈照华扬琴教育、普及活动研究
本文以采访陈照华及其夫人翟远芳所获口述史料及陈照华捐赠给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教学工具为资料来源,从扬琴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两大维度梳理陈照华主要的扬琴教育、普及活动。
星海音乐学院是陈照华扬琴专业教学的主要阵地,在其教学生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陈照华三十余载如一日地扎根在星海音乐学院的扬琴专业教学中,基于坚实的母语音乐文化之上培养了大量扬琴专业人才。
(一)音专初执教鞭
1957 年,广州音乐学校在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相继成立的历史潮流中应运而生。1959 年,陈照华作为第一批学生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师从黄龙练、方汉、黄锦培。当时广州音专的民乐教师大多是由华南歌舞团等艺术院团的演奏员兼职、抽调入校或从民间请入学校,师资匮乏,陈照华成为广州音专自主培养的第一代民乐师资。1961 年,大学二年级的陈照华负责教授音专附中学生扬琴课程,从此开始了他的扬琴教学生涯。所教学生有陈钟瑶、罗小平,教授传统的两排码扬琴演奏。
著名的广东音乐演奏家、理论家黄锦培(右二)观看陈照华上课
(二)星海育人三十余载
广州音专建校初期,采取“立足岭南,博取众长”的教育理念,对民乐系学生的培养,首先让他们向本校的岭南音乐专家学习岭南音乐,然后公派往北方各院校学习北方民间音乐。1963 年,陈照华被公派至天津音乐学院进修,师从郑宝恒,学习律吕式大扬琴演奏及乐器改良。1964 年,陈照华自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回到星海音乐学院任民乐系及附中扬琴专业教师,一教便是三十余载,直至 1998年退休。
在星海音乐学院进行扬琴专业教学期间,陈照华在教材编写、扬琴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建立起自己的扬琴教学体系,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扬琴专业人才。
1. 教学资料:编撰教材
从事扬琴教学初期,陈照华发现教学资料十分匮乏,于是搜集了全国各地的扬琴资料,并自行创作、改编了大量练习曲和乐曲,编写了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扬琴教材,共九册十一本:包括《音阶、练习曲曲集》《广东音乐扬琴曲集》《独奏曲曲集》《重奏曲曲集》《外国曲集》,涵盖音阶琶音练习、竹法技巧练习、转调练习、乐曲演奏等内容。其中,《广东音乐扬琴曲集》吸收了传统和新创作的广东音乐、广东小曲、粤剧曲牌九十首,在保持原曲面貌和岭南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陈照华将这些乐曲按扬琴的演奏竹法和特点改编为扬琴演奏谱。这一教材把具有地方音乐语言特点、风格特质、精神内涵的乐曲纳入扬琴教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扬琴教材,使陈照华的扬琴教学建立在坚实的岭南音乐的母语音乐文化主体之上,解决了扬琴教学资料的不足,使他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为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提供了依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 教学工具:改革扬琴
此前,扬琴转调一直是扬琴亟待解决的难题。1970 年开始,陈照华、陈其湛、张珠等与广州民族乐器厂合作,在郑宝恒改革的律吕大扬琴和杨竞明改革的 401 型扬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试验,成功研制出红棉牌十二平均律扬琴,陈照华因此获得了 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奖。红棉牌十二平均律扬琴使用十二平均律,采用五排码的音位排列,依据纵向大二度、横向四、五度排列,半音齐全,无需变音槽,彻底解决了扬琴的转调问题。改革后的扬琴音域突破了四个八度,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使得扬琴的表现力和使用的便利性都得到了提高,便于演奏更多的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乐曲,音色特点、演奏手法也更统一,提高了教学和演出的质量,使学生的学习、训练、演奏难度减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提升扬琴演奏技术技巧,深入钻研、体悟乐曲的内涵、意蕴。
1989 年,在北京西安两广扬琴研讨会上,陈照华用改革扬琴向广西艺术学院李广才教授(左一)展示四手连弹
陈照华女儿陈方文使用强力度方式演奏,测试琴的质量
陈照华的老师郑宝恒(前排中间)对其扬琴改革提出了宝贵意见
陈照华(右五)与广州民族乐器厂各民乐专家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民族乐器展览会
扬琴改革后,陈照华的学生开始使用十二平均律扬琴学习
1978 年,十二平均律扬琴改革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奖
3.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陈照华在教学中,提倡“我为人师,人亦为我师”的师生关系,他秉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学态度;根据学生资质、性格、兴趣、演奏风格等特点,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以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挖掘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陈照华根据学生学习进度的不同,提出了低年级多示范、高年级多讲解等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之余,陈照华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重视艺术实践,积极参加演出活动,积累表演经验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陈照华每次表演《南海战歌》后都坚持写心得作记录,在他指导学生周映云弹奏此曲时便有了详实深刻的依据和心得,后来周映云以演奏《南海战歌》获得了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优秀奖。
陈照华(右二)与甘尚时、罗德载、陈安华、陈茂坚合作灌录立体声唱片,合奏《花市漫步》时的封面照片
陈照华(右二)受邀至香港演出照片
1991 年,陈照华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了从教三十年师生音乐会,关注扬琴音乐文化的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应彬;时任珠海市长、书记吴健民;时任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松琦等领导均有出席。陈照华的恩师周玉琼、黄锦培、郑宝恒与陈照华的学生张高翔、周映云、张汝珠、赖应彬等三代扬琴人共聚一堂,上演了百人扬琴大合奏的恢弘场面。几十年来,陈照华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多已成为各大文艺团体和院校的音乐骨干,其中,扬琴演奏家张汝珠,在香港创办了“扬声音乐社”;张高翔现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华奖、国际扬琴比赛第一名;周映云、郑庆华曾获全国首届广东音乐演奏邀请赛一等奖,周映云现为扬琴演奏家,郑庆华现为加拿大知名音乐教育家……
陈照华从教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上众人演奏了《瑶山新歌》《快乐的少先队员》《金鸡凤凰》《雨景生情》《喜游春郊》等多首陈照华的作品
从教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上,陈照华为他的三个恩师(从左至右分别为郑宝恒、黄锦培、周玉琼)赠锦旗以表谢意
从教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上,陈照华与他的学生们
行业内多位扬琴专家在陈照华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上的合奏
陈照华的扬琴专业教育立足于岭南音乐的区域音乐文化之上,依托母语音乐文化建立起扬琴专业教育的教材、课程及人才培养体系,从高等扬琴专业教育这一纵深维度进行更高层次的扬琴人才培养。黄锦培认为陈照华使星海音乐学院的扬琴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个飞跃,其功不小”。
扬琴普及推广
陈照华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对社会上的琴童进行扬琴普及教育,又成立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举办多场扬琴音乐活动,凝聚行业专家、琴童及其家长等群体、力量,从而进行扬琴音乐文化的普及、推广。
(一)送教上门育新苗
从 1984 年起,年逾不惑的陈照华为进行扬琴社会音乐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更多的扬琴人才。他凭借一辆单车,不惧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每周 5 个晚上,傍晚 6 点自广州沙河出发为三元里、西关、东山的广州琴童上门授课,直至 1991 年,8 年里他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个琴童间,坚持送教上门。为了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他收费极低,还将学费用来购买六十多台扬琴与其他教学用具,分置学生家中,供学生上课和参加各种扬琴活动使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寓教于乐,以儿童歌曲为素材,编写了三册符合儿童特点的少儿扬琴教材,培养学生爱好扬琴音乐的情趣,使学生把上课当成愉快的活动,在游戏中学到扬琴的演奏技术和知识。
当年报纸对陈照华扬琴教育贡献的报道
(二)成立扬琴爱好者协会
1986 年,陈照华团结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歌舞剧院等艺术院团的扬琴演奏家、音乐家和社会上的扬琴音乐文化支持者成立了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杨应彬、黄锦培、郑宝恒任名誉会长,陈照华任会长,汤凯旋任副会长。扬琴爱好者协会是广州扬琴爱好者的群众组织,是我国第一个扬琴爱好者协会,成立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在于加强广州扬琴爱好者联系,交流学习、演奏经验、开展扬琴活动及振兴扬琴;专业扬琴工作者和业余扬琴爱好者均可自由加入,会员人数众多,年龄从三岁到七、八十岁均有,以儿童、少年为主。广州当时已有一百多名扬琴琴童,扬琴爱好者协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既可为扬琴事业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又有利于开展扬琴普及工作。陈照华的女儿陈方文也是扬琴爱好者协会的第一批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现在也投身于扬琴教育工作。陈照华是凝聚这些力量的核心,他任会长期间先后举办五届扬琴音乐之花展评/音乐会、两届穗港澳扬琴演奏、弹唱交流音乐会以及扬琴花蕾夏令营、扬琴迎春音乐会、欢乐扬琴庆“六·一”等活动,首次建立扬琴考级制度,掀起广州扬琴学习热潮。扬琴爱好者协会后来发展到拥有五百多名会员,成为“广州最大的民间乐器音乐学术团体”,成员遍布各专业文艺院团及少年宫、少儿音乐学校。
1986 年,广州羊城晚报报道扬琴爱好者协会成立
陈照华女儿(左一)是扬琴爱好者协会第一届的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成年后也投身扬琴教育事业
陈照华举办欢乐扬琴庆六一活动
1. 扬琴音乐之花展评/音乐会
1987 年 2 月 7 日、1988 年 2 月 28 日、1989 年 2 月 18-19日、1990 年 1 月 30 日、1991 年 2 月 27 日,第一至五届扬琴音乐之花展评/音乐会陆续在广州上演,其中第一、二、三届于广州市文化公园举办,第四、五届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第一至三届将 一百余位参赛者划分至多个初赛区,接受观众、评委现场即席点奏,并由评审团评选出优秀者,再决赛争夺优秀花蕾奖。第四届是为迎新春而举办的新春联欢音乐会,同时也举行了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特设礼品交换环节。第五届安排了扬琴独奏、重奏、合奏等表演节目,既有姚朝、周天相、谷承纲等扬琴演奏家登台献技,也有一众扬琴琴童同台亮相表演,大放异彩。扬琴音乐之花展评/音乐会是扬琴爱好者协会自筹资金组织的音乐活动,不向国家要钱,也不向参加者收费,集聚琴童和琴童背后的家长为主的群众,融入扬琴音乐文化圈子,推动群众性的扬琴音乐普及工作。同时也选拔好的扬琴苗子,为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输送扬琴人才。
1987 年广州日报报道了首届扬琴音乐之花展评大会的举办
1994 年扬琴迎春会上陈照华与学生合奏
1996 年扬琴迎春会盛况
2. 穗港澳扬琴演奏、弹唱交流音乐会
1987 年 8 月 22-24 日、1989 年 2 月 18-19 日,第一、二届穗港澳扬琴演奏、弹唱交流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由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中国音协广东分会民族音乐委员会、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广州民族乐器厂、广州文化公园等多个单位联合举办,邀请了香港粤乐演奏家冯华、弹唱家朱剑帆、王文添;澳门扬琴演奏家张浩然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西安、四川和广西等省市的扬琴演奏家及其他民乐演奏家出席。音乐会上演了近百名琴童扬琴大合奏、穗港澳扬琴演奏家合奏、扬琴演奏家与扬琴爱好者大合奏、优秀琴童扬琴独奏、广东小曲演唱、粤曲演唱/弹唱等节目。以粤港澳两岸三地为主,辐射全国多个省市的扬琴演奏家、音乐工作者集聚一堂,共襄扬琴音乐、民族音乐交流、发展盛会,集聚不同音乐家的群体力量。这一活动加强了广州扬琴工作者与香港、澳门还有其他地区的扬琴工作者的友好联系和交流,同时,也让扬琴音乐与粤曲等其他音乐形式的结合更为密切,不同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工作者产生碰撞,加强对不同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音乐的文化内聚力。
首届穗、港、澳扬琴演奏会上学生照片
首届穗、港、澳扬琴演奏、弹唱会
3. 扬琴花蕾夏令营
1987 年 8 月,扬琴花蕾夏令营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开幕式,陈照华指挥八十多人完成两两配合进行的四手联奏《铃儿响叮当》《欢乐颂》,星海音乐学院的周映云、甄丹彤、温燕娜师生演奏《非常的非洲》;陈照华和老师郑宝恒合奏《步步高》,广州粤剧团14七十岁的扬琴老前辈邓楚峰示范《连环扣》,其他专家合奏了《孔雀开屏》《娱乐升平》等经典作品。整个夏令营为期两天,组织了各种演出和游戏活动,参与对象主要是广州市的少年儿童,也有来自湛江、台山、海南的小朋友,共一百多人,年龄最小的仅 3 岁半。夏令营邀请了广州扬琴工作者和以郑宝恒教授为首的天津、西安、湖南、江西、香港、澳门等省市的扬琴专家来进行教学指导。活动将夏令营的形式引入民乐学习中,让一百多名琴童聚集起来相互交流、学习,营造愉快、良好的扬琴学习环境。同时,邀请广州及天津、西安、湖南、江西、香港、澳门等省市的扬琴专家,对这批小朋友进行教学指导,以老携新,让小朋友接触、学习到不同地域风格的扬琴音乐。
广州首届扬琴花蕾夏令营上,广州粤剧团七十岁的扬琴老前辈邓楚峰为孩子们示范《连环扣》
4. 扬琴考级
1984 年 1 月 17 日,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星海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学组和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广州市首次业余扬琴定级考试在星海音乐学院举行。这次考试,对报名的社会上的业余扬琴琴童及扬琴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扬琴练习、乐曲的演奏和视奏,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按统一的专业标准,考核考生的演奏方法、熟练程度及音准、节奏、音色、乐感、力度、速度等。陈照华身兼两职,既是专业音乐学院的扬琴专业教师,也是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这一群众组织的领头人,他作为扬琴专业教育和社会扬琴音乐教育、普及的中介者,组织专业院团的专家对社会业余扬琴音乐教育成果进行考核、评定,对接社会扬琴音乐教育和学院专业扬琴音乐教育,对此后业余扬琴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1984 年,扬琴爱好者协会举办首届扬琴考级
1991 年,陈照华获广东省“热爱儿童”荣誉奖,为当时全省文化系统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代表。陈照华主动承担继承和发扬扬琴音乐文化的重任,通过送教上门和多种多样的扬琴音乐实践活动形式,调动社会的积极力量,普及与推广扬琴音乐文化,为群众提供更多欣赏扬琴音乐作品的机会,提高社会大众对扬琴音乐的兴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扬琴音乐学习环境,积极带动扬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几十年来,陈照华作为民乐教育的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典范,在扬琴教育、普及推广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崇尚西方音乐的大环境中,在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冲击之下,陈照华长期坚守构建母语音乐教育的民乐阵地,从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这两个纵深维度,整合各种建设广州扬琴的母语音乐教育资源,携手行业专家推动广州扬琴事业的发展,为广州扬琴音乐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生态,不计付出,不逐名利,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扬琴人才,为普及扬琴和振兴民族音乐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一:呕心沥血育英才
赠人民音乐家陈照华先生从教扬琴音乐三十年纪念
——广州师范学院团委会学生会 一九九一年十月
图二:贺陈照华副教授从教三十周年
宏扬民族文化 振兴民间音乐
——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敬赠 九一年十月
图三:精心育能人 桃李满天下
祝贺陈照华教授从事音乐教学三十周年志庆
——广州市六十五中学六一 六四届 叶顺帆 黄德兴等全体同学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