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扬琴的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的演奏音色无论强奏或弱奏都应是颗粒性强,音色纯净、饱满、坚实、富于弹性的音响效果。要特别注意强奏时声音不噪,弱奏时声音不虚,发音的好坏实际上也是检验击弦动作和用力方法正确与否的一个方面。要想得到良好的音色,就必须做到击弦动作和用力的方法合理,在击奏每个音时,都要用视觉(音位)、触觉(击弦)和听觉(检验)来区分音质、音量和音色的差异,力求达到击弦与发音的统一。
由于发音好坏的关键在琴竹头触弦的一瞬间,要特别注意培养击弦时手腕和手指动作的有机配合。只有这种灵活敏捷的动作才能使琴竹产生巧妙的弹击力,也只有这种巧妙的弹击力才能使琴弦发出美妙异常、令人回味的音色。
六十多年前,杨竞明先生首创的“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法”的演奏技法成为扬琴弹奏技法的典范,至今使用甚广。
一、 “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法”创设的背景
1959年,随着具划时代意义的“小转调扬琴”研发成功,必然引起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变革,例如,“小转调扬琴”较老式扬琴琴体加大,共鸣箱也随之增大。这必然给扬琴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杨竞明先生首创“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法”。
“指腕结合”演奏法是专为发挥变音扬琴优越性而创设的先进演奏法。“指腕结合”演奏轻松灵活,“惯性击弦”发音清晰纯美。它是利用手腕向外轻松灵活的“侧转”促动大指向前下方揿、中指向后上方顶的演奏原理,故指腕结合又可直接简称侧顶法(杨竞明先生语)。
二、三指持键
图1所示约6毫米的距离可使中指稳贴琴竹发挥顶击演奏的作用。以食指的二节和中指的中节托住键柄(两指自然分开),用大拇指从上面在食、中两指中间压住键柄,其他手指在中指下面呈自然弯曲,这就是三指持键法。民间有大、食两指捏住琴键,这是两指持键法,但不如三指持键法稳固,便于发挥力量,发音坚实。
三、指腕动作
图2是指腕结合演奏法的指腕各部分旋转侧顶的击弦动作。注意:图中手腕上部分向外方向侧转,中指顺着下部向后内方向侧转的同时,向后上方顶击琴弦。
四、惯性击弦
图3表示食指在B点将琴竹控制或放松,使琴竹用惯性向下击弦,发音纯美,食指还可控制演奏轻重强弱的音乐感。

五、指腕回松上扬
击弦后的回松上扬也要灵敏放松,指腕要顺着琴竹被琴弦反弹之力灵敏轻松地从C点上扬到A点,好像琴弦直接把琴槌从C点反弹到A点,而不是用指腕把琴竹举回到A点。在整个击弦或回扬过程中,除击弦的AB送力区内用一点侧转揿顶之力外,其余全部处于放松状态。回扬到A点处,上腕向后内侧回转,大指甲背面对向演奏者胫部。
六、横向击弦法
图6为左右横向跳动的演奏,以腕关节为圆心,用指腕作左右转动演奏,减少用前臂左右摆动的演奏。此法常用于双手左右交叉的演奏。
七、最佳击弦点
要奏出好的音色,除惯性击弦外,不同的弦长有不同的最佳击弦点,图7是变音扬琴高、中、低三个音区不同的最佳击弦点。
转眼瞬间,六十年过去了,六十年前家父为适应扬琴改革的需要,创造出“小转调扬琴”,加之与其一同诞生的“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演奏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扬琴人,使扬琴的琴声更悦耳动听,这美妙的琴声响彻祖国大地,飞向世界。
六十年后的今天,重温家父的“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演奏法”,备感亲切。现将家父的“三指持键、指腕结合、惯性击弦演奏法”献给扬琴界的朋友和扬琴爱好者们,希望对大家的扬琴之路有所启迪、帮助。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了杨竞明先生亲传弟子任守一的热情帮助,在此对任守一先生表示真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