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评项祖华的扬琴艺术
杨秀荣 华音网 2024-02-04

当今世界扬琴艺术,已成为三足鼎立的态势:欧洲扬琴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力量型,它琴体大、琴弦粗、大木徙,以表现刚劲有力的乐曲而见长;遍及西亚和南亚的波斯扬琴艺术的特点是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次大陆为背景的色彩型,它琴体小,琴弦较细、木徙轻巧,擅长演奏速度快捷、旋律流畅且装饰较多的乐曲;流行于东南亚的中国扬琴艺术却是东方韵味性的,它琴体适中、竹头适中,在表现东方神韵方面,具有其它扬琴艺术所不可项背的独特魅力。

在三大扬琴艺术体系中,中国扬琴是历史较短的一个。据传,从明代晚期欧洲扬琴传入中国南方算起,只有不到四百年的历史,近四百年来,中国扬琴艺术在历代民间艺人的艰苦努力下、发展迅速,流传广远。特别是建国之后,扬琴艺术事业的发展不仅有一定广度而且有一定深度。它在乐器改革、乐曲创作、演奏技艺、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应当说在这个领域中,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项祖华先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项祖华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虽是郎中,但却酷爱传统音乐,苏州闻名的吴平音乐团开创之初,即设在他家。项祖华自幼受到音乐熏陶,并受教于陆修棠学习二胡,师从任悔初学习扬琴。十岁时,他即登台演出,受到师辈们的好评。江南丝竹的饱满艺术乳汁哺育了少年的他。但是,几十年来,作为一位成熟的扬琴艺术家的项祖华先生,却孜孜不倦地从我国扬琴四大流派中吸取营养。无论是广东音乐扬琴的润饰加花、华彩明快,还是江南丝竹扬琴的优雅流畅、韵味隽永;无论是四川扬琴的侄镕有力、雄壮刚劲,还是东北扬琴的吟揉滑颤、刚柔相济;他都认真地学习继承。

为了更好地培育扬琴演奏人才,使扬琴教学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他还和扬琴界的表演艺术家们互相学习、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扬琴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姊妹乐器的特点,借鉴西洋乐器演奏艺术的长处,广采博取融汇贯通,将扬琴技法分类、术语、符号规范化,并写成四句六字顺口溜的口诀:

扬琴十大技巧,运竹击弦有法。

单齐轮滑又颤,点拨抓揉加花。

项祖华先生对中国扬琴技巧发展提炼成十六字琴诀:左右全能,点线结合。曲直相兼,纵横交错。

一、左右全能:传统扬琴演奏技巧,只偏重于一只手(或左手或右手)。这样,势必影响扬琴艺术表现幅度的扩展,也限制了这一乐器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在项祖华的创作、演奏和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左手、右手技艺的全面发挥。左右灵活、双手均衡以进一步挖掘扬琴的艺术潜力。他移植并演奏的圣·桑的《天鹅》,左手奏旋律、右手奏伴奏,红花绿叶相映成趣,听来耐人寻味。

二、点线结合:通常弹拔乐器所奏出音响表现为“点”的效果,拉 弦乐器所奏出的音响表现为"线”的效果。“点”和“线”的音响表现各有长短,各有千秋。为使扬琴奏出“线”的效果来,他在某些乐曲中,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特别加强了“轮” “全轮”技法的运用,以使“点”和 “线”的音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更臻完美的音乐形象。

三、曲直兼济:一般演奏扬琴需左右手持竹,击弦后发出的音高是延续不变的,这称之谓“直"。为了某种场景和感情的需要,有时要在一个音位上击弦后发生起伏高低的变化,称之谓“曲”。为了达到曲直相兼的效果,项祖华在艺术实践中作了多方面的尝试,把古筝和琵琶的一些技巧借鉴到扬琴上。他在创作井演奏的«苏武牧羊》一曲中,为了塑造寒风凛洌、风雪交加的音乐形象,刻画苏武其时其地的复杂心情,巧妙地运用了滑音和颤音的技法。增加了扬琴演奏、音乐表现的曲线美,从而使得音乐形象更为鲜明,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四、纵横交错:中国传统扬琴过去受乐器本身的限制,大多是演奏单旋律,绝少对位、复调、和声的运用。当然单旋律也有单旋律的美,犹如中国画也有中国画的特色一样。但是项祖华认为,中国扬琴除了演奏单旋律的传统乐曲外,也应在纵的方面加以发展,使之具有多声部的功能。他创作和演奏的一些乐曲,不但需要双手持琴竹同时击弦,而且有的地方还使用了双音琴竹,这样便可同时击发出四个声音来,构成和声的效果,增强了声音的厚度和立体感。他在演奏自己创作的«林冲夜奔邓时,把弦定为减三和弦,运用摇拨加滑音的手法,奏出了在一般扬琴上不可获得的特殊效果,使得这一乐曲表现更为生动真切。

多年来,项祖华在扬琴艺术领域中辛勤耕耘。在教材建设和乐曲改编、创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为中国音乐学院编写的扬琴教材达八本之多,其中包括基本技法训练的乐曲,传统乐曲、外国乐曲、移植改编的革命现代舞剧、现代京剧片断以及创作乐曲。他自己改编、创作的扬琴曲达80多首。经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项祖华著的《扬琴弹奏法》一书中就登载有创作乐曲国魂篇:《屈原祭江》《苏武牧羊》《昭君和番》《林冲夜奔》;风情录:《海峡音诗》《春满江南》《丝路掠影》、《竹林涌翠》以及《情系山村》《洪湖随想》《潜海姑娘》《乌苏里船歌》以及新改编的传统乐曲:《弹词三六》《将军令》、《娱乐升平》、《渔舟唱晚》等多首。

他创作的扬琴曲,有这样一些特点:

1. 扎根于民族传统。项祖华创作的扬琴曲技法是民族的,音乐语言大多是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展提炼而成,他创作并演奏的《海峡音诗》采用了大量台湾民歌为素材。在台湾演出时,听众们被他的真挚感情所感染,台湾同胞热爱祖国的心弦被拨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创作演出的《林冲夜奔》,受到传统文学”起”、“承“、“转”、“合”结构的启发,在形式上起落有致,与中国听众的欣赏心理和习惯十分吻合。

2. 十分讲究曲式结构的严谨和形式美。可能和项祖华从事过建筑设计有关,他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有着深切的体验。他的作品听来是种美的享受,而把乐曲细微分析也是回味无穷的。我仔细研究过他的"林冲夜奔》,十分有意思的是,该曲“转"的部分,正好安排在全曲的0.618处。这种黄金分割线的巧妙结构,不知作者是下意识的偶然,还是有意识的构思。

长期以来,项祖华在自己的艺术生活里,在发展、移植、改编传统乐曲、外国乐曲的同时,为创作、演奏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扬琴艺术倾注了巨大热情。他的力作国魂篇,曲曲无不吐露当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他创作的诸多乐曲均已流传国内外,成为音乐会演出和教学的优秀保留曲目。

他发表的学术论著《扬琴的源流及其发展》《论中国扬琴的传统及其流派汃《从扬琴特点看它的演奏技巧的发展》《扬琴技法分类、术 语、符号规范化之我见汃《扬琴发音与音色探究》《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广东音乐中扬琴流派及其风格》等,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他应邀去香港、台湾、菲律宾以及赴匈牙利参加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进行讲学演出,报刊舆论界称赞他:"扬琴大师学术精深”,“教学有方”,“他的演奏、创作整理扬琴曲目方面均有相当出色之成绩", “对扬琴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长期耕耘于扬琴教育事业,悉心培养了众多的扬琴专业师资和表演人才,还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扬琴硕士研究生。其学生有十余人在全国性会演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出国独奏、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好评。

项祖华的扬琴艺术是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的缩影,正象在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期间外国音乐界及观众赞誉中国扬琴”在东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作品和表演是世界级、高水平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