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扬琴四大流派概述
桂好好 华音网 2024-02-06

内容摘要:扬琴传统流派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域性音乐色彩,传统流派的形成标志着扬琴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表演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文章以中国扬琴传统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流派为研究对象,从流派来源、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和分析,希望对于扬琴传统流派的演奏特点分析和作品介绍能够为扬琴表演艺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扬琴;流派;民间音乐;民族乐器

扬琴起源于中东波斯、亚述等古代阿拉伯国家,于12、 13世纪传入欧洲,于17世纪传入中国,各国扬琴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乐器形制和演奏方法。扬琴于明末清初从海外传入中国,在民间广泛流传,之后逐渐遍及全国。演奏形式主要是为地方戏曲、曲艺伴奏,演奏者大多为民间艺人。清代后期,随着传统器乐的发展,民间音乐兴起,扬琴融入传统民间乐种,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四川琴书等,演奏形式更为丰富。老一辈扬琴名家把扬琴作为独奏乐器,改编创作扬琴独奏曲、创新整理演奏技巧,经过代代相传和积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扬琴传统流派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域性音乐色彩,传统流派的形成标志着扬琴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经过先辈乐师的实践与积累,中国扬琴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传统流派及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传统流     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四大流派”[1]。

一、扬琴四大流派的来源

广东音乐扬琴流派与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源自于传统丝竹乐种,其代表人物都是乐种的传承人,经典作品都改编自改乐种的合奏曲或是地方民间音乐。

1. 源于江南丝竹的扬琴流派

诗意雅致的江南文化孕育了精致典雅的民间乐种——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的中国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江南丝竹具有精致、柔婉、轻快、典雅的音乐风格,其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琴的音色特点是清亮悠扬,具有融合丝竹乐器音响的作用,扬琴是江南丝竹“八大件”①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主奏乐器。江南丝竹扬琴流派源自于民间乐种江南丝竹。流派的经典作品大部分改编自江南丝竹合奏曲,乐曲曲调优美抒情、平和流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演奏风格精致、细腻、轻巧、优雅,继承了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江南丝竹扬琴流派演奏技巧丰富多样,演奏时所用的琴竹较软,使音色更有弹性,不仅利于表现音乐风格,更易于发挥演奏技巧。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坐音、弹轮(单手弹轮、双手弹轮)、顿音、波音、轮竹(短轮、长轮)等,演奏中采用加花、减字、变奏、即兴发挥等民间旋律润饰、发展手法。

2. 源于广东音乐的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府方言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极具岭南音乐文化特点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粤剧、岭南画派并称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广东音乐具有轻巧、柔美、华丽、细腻、浓郁的音乐特点。

扬琴是民间乐种广东音乐的“三架头”②之一。通过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等老一辈广东音乐扬琴名家传承创新扬琴演奏技巧、改编创作作品、研究乐器改革,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扬琴流派。传统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曲目一部分改编自广东音乐合奏曲,一部分改编自粤曲、粤剧等。曲调大都清新流畅、华丽明快、轻巧活泼,音乐风格大都以轻松愉悦为主,展示了南国浓郁的风韵情调。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衬音(装饰音)、坐音、顿音、弹轮(单手弹轮、双手弹轮)、反竹等,这些技巧起到了对旋律进行润饰加花的作用。

四川琴书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曲艺说唱艺术,四川扬琴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演奏风格都源自于四川琴书。扬琴是四川琴书的主奏乐器,在曲牌中起到了润饰唱腔的作用。四川扬琴有9首独立的器乐曲牌,分别是《南庆宫》《迎送》《大开门》《小开门》《闹台》《哭皇天》《八谱》《狗舂碓》《将军令》[2]。

四川扬琴流派的代表曲目改编自独立的器乐曲牌,音乐风格刚劲豪放、浓烈粗犷、戏剧性强。四川扬琴流派极具特点的演奏技巧有压竹、咕噜音、浪竹等。四川扬琴所使用的琴竹较硬,演奏力度强,音色扎实浑厚,演奏风格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东北扬琴流派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不依附于任何乐种或曲艺,是独立发展的扬琴流派。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艺术宝藏,有高亢嘹亮的东北民歌、传统戏曲艺术辽南皮影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艺。东北扬琴流派吸收东北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和音乐语汇,借鉴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合东北地方人文风情,经过历代前辈传承创新,探索总结扬琴演奏技巧与技法,改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东北扬琴流派的传承人在创作改编作品时,为了表达音乐内容,塑造音乐色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例如,演奏家赵殿学创造的演奏技巧“吟揉滑颤”,王沂甫在此基础上提炼创新,总结了扬琴演奏八法弹(弹弦)、轮(轮竹)、颤(颤竹)、滑(滑竹)、点(点弦)、拨(拨弦)、揉(揉弦)、勾(勾弦)[3]等。

二、扬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

严老烈是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扬琴表演,钻研扬琴演奏技法,总结了扬琴右竹法演奏技巧。他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叠尾等民间音乐旋律发展手法,改编的乐曲有《连环扣》《旱天雷》《倒垂帘》等,这些作品是广东音乐扬琴流派早期的代表作。他的学生罗倚云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最早录制了《倒垂帘》《连环扣》独奏唱片。严老烈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形成,他也成为了该流派的创始人。

丘鹤俦是早期广东音乐名家之一,他不仅是一名演奏家,还创作乐曲,同时从事扬琴教学工作。丘鹤俦年少时师从“八音班”胡德高学习粤剧,善于演奏扬琴、唢呐和高胡。他曾经在我国香港创办音乐私塾,从事民间音乐教育。丘鹤俦于1917年编著出版民间音乐读物《弦歌必读》;于 1919年和1923年编著出版两部《琴学新编》;于1928年出版《琴学精华》,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扬琴的演奏方法,并且在每一首乐曲的工尺谱旁仔细标注演奏方法,为扬琴传统演奏技法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吕文成是广东音乐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擅长演奏高胡和扬琴,善于演唱粤剧,创作了大量的广东音乐作品。他在幼年时期随父亲旅居在上海,自幼酷爱民间音乐,曾经参与“中华音乐会”,担任指导和演奏员。他创作了近 200多首乐曲,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如《蝶恋花》《平湖秋月》《银河会》等,至今流传甚广。他还参与扬琴乐器改革,将传统扬琴高音区的铜丝琴弦改用钢丝琴弦,使音色变得更加清脆明亮。吕文成为广东音乐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任悔初有着高超的扬琴演奏技艺,善于民间音乐中润饰加花的演奏技巧,被誉为“江南丝竹扬琴开山大师”。 1917年,任悔初在上海创立丝竹团体“清平集”,他首先将江南丝竹合奏曲改编成扬琴独奏形式[4];上世纪30年代,他受邀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江南丝竹扬琴独奏作品《三六》和《花六》,乐曲音乐风格清新优雅,其作品成为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经典音响文献。

周惠是国家级非遗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演奏扬琴和二胡,并且从事扬琴教学工作,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先后担任上海民族乐团学馆、上海戏曲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扬琴教师,培养了一批扬琴教学和演奏人才。1935年,他参与父亲创办的“声扬国乐社”、1940年参与“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1941年参与“国乐研究会”、 1952年担任上海民间管弦乐队扬琴演奏员。周惠整理了

《三六》《行街》两首扬琴曲。1978年后从事民间音乐整理研究工作,1987年与陆春龄、周皓、马圣龙一起合作整理出版《江南丝竹八大曲》。

项祖华是扬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改编整理江南丝竹扬琴流派作品《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霓裳曲》等,出版扬琴演奏曲集《项祖华扬琴作品集》《扬琴大师项祖华作品精选》《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等。同时发表了40余篇学术文献,如《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扬琴的源流及其发展》《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广东音乐扬琴流派及其风格》《世界扬琴三大体系》等。项祖华潜心钻研扬琴表演、不断创作作品、编写教材、培养人才、撰写研究文献,他为中国扬琴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源,推动了扬琴表演艺术繁荣发展。

谢兆松是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他改革扬琴形制,在高音区使用钢弦,让琴弦能适应更大张力,使音色更为明亮。他将传统锥形长条琴码改为单个山峰样式的雉堞形琴码,减少演奏时琴码与面板之间的共振,减少杂音,提高了琴弦的受力能力,增强了演奏的力度。谢兆松对于扬琴形制的改良促进了四川扬琴流派演奏法、演奏技巧的发展。他采用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闹台》的素材,改编为扬琴独奏曲,流传至今,成为四川扬琴流派的经典作品。

李德才出生于扬琴世家,他从艺70年,是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艺术创始人,被称为“四川扬琴泰斗”。李德才精通四川扬琴五方乐器,扬琴演奏技艺精湛,于l936年在上海录制四川扬琴唱片,由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制作发行,收录了四川扬琴代表曲目《将军令》和《闹台》,这是最早的四川扬琴独奏曲。

赵殿学出生于民间艺人世家,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善于边弹边唱并售卖自己制作的扬琴,创作了大量以东北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是东北扬琴流派奠基人。他主要的贡献在于创新扬琴演奏技巧,他在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借鉴古筝的压弦技巧,创造了“吟揉滑颤”演奏技巧,并把这些技巧融入东北扬琴流派的作品创作中,将歌曲《苏武牧羊》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乐曲极富东北民间音乐特点。

王沂甫是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师从赵殿学学习扬琴,并根据赵殿学《苏武牧羊》的演奏谱重新整理了乐谱。在继承传统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吟揉滑颤”的基础上,创新扬琴演奏技法,总结了扬琴演奏八法,并且将此八法广泛用于创作改编作品,改编乐曲《汨罗江上》采用了拨弦技法;创作乐曲《春天》采用了勾弦技法等。王沂甫改革调整传统扬琴的音位排列,制作琴竹并规范琴竹尺寸等,出版了《扬琴教材》《王沂甫扬琴独奏曲选》,创作改编的作品有《汨罗江上》《春天》《苏武牧羊》《绣金匾》等。

宿英是我国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宿英于1957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开设扬琴专业、兼任该校民乐系弹拨教研组主任。他编著出版了《宿英扬琴独奏曲八首》《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作品选》等,创作改编的作品有《翻身五更》《秧歌》《秋思》《民歌》等[5]。

三、扬琴四大流派的经典作品

历代扬琴名家坚持不懈地挖掘传统流派经典作品,开展经典作品表演和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改编整理作品、开展以传统作品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编写扬琴传统音乐作品教材、撰写扬琴传统流派研究分析等多种传承方式,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经典作品传承至今,在专业音乐院校演奏教学中广泛使用。《华乐大典·扬琴卷》[6]在近百年千余首扬琴作品中选出了90多首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作。

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经典作品有《倒垂帘》《春郊试马》《旱天雷》《银河会》《赛龙夺锦》《连环扣》《雨打芭蕉》《双星恨》《昭君怨》等。

《倒垂帘》是广东音乐创始时期的代表作品,由严老烈采用古曲《三宝佛》的第三段素材,运用衬音、坐音、顿音、弹轮、短轮等演奏技巧改编为扬琴独奏曲。曲调热情明朗、欢快流畅,表达了一种喜悦、向上的精神风貌。

《旱天雷》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名曲,由严老烈采用《三宝佛》第二段“三汲浪”的素材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乐曲运用了弹轮、顿音、坐音等演奏技巧对旋律进行加花润饰处理,曲调朗朗上口、轻快活泼、清耳悦心。

《连环扣》是严老烈根据广东音乐《寡妇诉冤》的曲调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原曲《寡妇诉冤》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对生活的怨恨之情。严老烈在改编中采用了五度转调,改变了原本哀怨的情绪,使旋律更为轻快活泼、扣人心弦。乐曲采用顿音、弹轮等演奏技巧,表现了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特色和韵味。

《昭君怨》原是一首广东音乐的传统乐曲,柔婉悠扬、深沉哀怨的旋律细致刻画了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身处他乡的复杂心情。全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昭君怨、悲、愤之情,第二部分表现了昭君对未来的期盼之情。乐曲采用颤竹、顿音和快速加花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昭君和番时的内心活动和昭君出塞时的情景。

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经典作品有《老六板》《悦乐》《行街》《灯月交辉》《弹词三六》《云庆》《中花六板》《欢乐歌》《霓裳曲》等。

《弹词三六》是项祖华根据丝竹琵琶、三弦名家夏宝琛、金彼伯的《三六》演奏谱,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曲调秀丽流畅、节奏明快活泼、韵味清新隽永。乐曲采用了弹轮、轮竹、反竹、顿音等丰富的演奏技巧。

《行街》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江南音乐特色,常用于民间风俗、节日庙会和喜庆婚礼,以边走边奏的形式演奏此曲。项祖华将此曲整理为扬琴独奏曲。乐曲慢板部分悠扬抒情,速度布局由慢到快,快板部分欢快热烈,节拍转换灵活,具有向前推动、挺进的力量。随着情绪不断高涨,最后以急板的速度和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曲终时戛然而止,余味不尽。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常用于民间喜庆场合演奏。项祖华将此曲整理为扬琴独奏曲。乐曲运用八度衬音、双音、花音、波音、颤竹、轮竹等润饰加花演奏技巧。乐曲结构是倒装单曲板式变奏曲式,慢板部分细腻、秀雅而流畅,快板情绪欢快而热烈,表现了人们在喜庆节日里的欢乐情绪。

四川扬琴流派的经典作品有《将军令》《闹台》等。

《将军令》是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集中展示了四川扬琴的演奏技术,常用于“三国”戏中武将等人物出场时,经过历代扬琴名家整理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广泛使用的版本有三个:第一,李克贵根据李德才和李克贵演奏谱整理的版本;第二,黄吉芳和潘广德根据卓琴痴的演奏谱整理的版本;第三,李小元和项祖华根据李德才和李德元的传谱整理的版本。乐曲展现了将军排兵布阵、在战场中呐喊厮杀的宏大场面,充分展示了四川扬琴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音乐特点。

《闹台》原是四川扬琴器乐曲牌,是演唱前的“定场”乐曲,起静场作用,预示演唱即将开始。广泛使用的版本有两个:第一,苏休荣和李克贵整理的版本;第二,黄吉芳和潘广德根据卓琴痴的演奏谱整理的版本。乐曲以四川扬琴大调《六头板子》和《三板》的前奏音乐为主要素材,由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组成,慢板采用了弹轮、顿音演奏技巧,快板运用了浪竹的演奏技巧,展现了热闹喧嚣的气氛。

东北扬琴流派的经典作品有《绣金匾》《渔翁》《秋思》《关山月》《翻身五更》《苏武牧羊》《秧歌》《汨罗江上》等。

《苏武牧羊》最初是由赵殿学采用同名学堂乐歌的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了扬琴演奏技法 “吟揉滑颤”。王沂甫、宿英、刘希圣和项祖华都整理了该乐曲。全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慢板,曲调苍凉悲壮、凄婉深沉,描述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在北海边坚持十九年坚贞不屈、誓死不降的壮烈情景,以及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第三、四部分快板情绪激昂,展现了苏武最终手持汉节回到故乡长安的高尚民族气节。

宿英以东北的秧歌曲牌为基调,改编扬琴独奏曲《秧歌》。乐曲大量使用上、下滑音和弹轮演奏技巧,模仿唢呐的吹奏手法,将全曲推向高潮。曲调热烈欢腾、灵活有力,呈现了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

《汨罗江上》是王沂甫根据古曲《罗江怨》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板的揉弦技巧和第二部分中板的固定滑竹技巧,描绘了汨罗江的秀丽景色以及对于诗人屈原的凭吊;第三部分随着速度逐渐加快,力度加强,情绪逐渐趋向明朗;第四部分采用上下滑竹技法,第五部分快板采用了快速、强力度的十六分音符密打,展现了汨罗江上赛龙船热烈的场面;第六部分慢板,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以对于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结束全曲。

结语

扬琴是一件“舶来品”,因为融入了中国传统地方民间乐种,经过历代扬琴名家对于乐器形制的不断改良、创作改编音乐作品、创新演奏技巧技法、培养演奏与教学人才,这件乐器才被赋予了它的中国名字——扬琴。传统流派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扬琴立足于中国、持续传承发展的根基,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扬琴演奏、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应当在保护、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不断促进扬琴表演艺术发展。

注释:

①江南丝竹“八大件”有曲笛、二胡、扬琴、琵琶、小三弦、箫、笙、鼓板。

②广东音乐“三架头”分别是粤胡、扬琴和秦琴。

参考文献:

[1] 项祖华.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J].中国音乐,1993(3).

[2] 黄河,刘艮.传统扬琴艺术中的四川扬琴流派[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5).

[3][5]张学生.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与发展[J].乐府新声,1996(2). 

[4]项祖华.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弹词三六》[J].解放军歌曲,1991(1).

[6]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扬琴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