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扬琴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高博文 华音网 2024-05-14

摘要:中国扬琴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音乐人类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交流越来越多,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启发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现如今我国的扬琴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提升价值,笔者将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扬琴的发展过程及文化特征。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中国扬琴;文化特征

扬琴又称洋琴、铜丝琴、蝴蝶琴,最早为古波斯乐器,14世纪风靡欧洲地区,明代万历年间波斯的桑图尔琴由波斯传入中国,后更名为扬琴。在中国,扬琴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四百余年的改造与创新,无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曲目创作上,都已具有深厚的传统特色与民族风味,如今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扬琴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皆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或以经济基础构建的社会文化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音乐人类学是指运用文化人类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称之为“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如今对于此学科的主流观念倾向于:“在地方性、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背景中,研究音乐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可以说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及理念对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扬琴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传入我国后深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我国老一辈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历史性价值。无论是中国扬琴、外国扬琴,其产生与发展都与社会生产、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引用音乐人类学的方法、视角观念,解读中国扬琴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一、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发展

1.扬琴的起源

起源于西方的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在中国,扬琴有着与钢琴同宗同源之说。由于音色、发声原理、起源传说等与钢琴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许多人戏称之为“中国的钢琴”。

扬琴是一种世界性乐器,在世界各地分布有不同种类的扬琴,可以说中国的扬琴,是世界扬琴家族中的一员。据史料记载,中国扬琴最早出现时间在明末清初,距今有四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有关中国扬琴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日本喜名盛昭的《冲绳与中国艺能》,书中提到:1663年,中国的册封使臣张学礼行至琉球,在其表演中使用到扬琴这一乐器,乐器外形酷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扬琴。到清末民初之时,扬琴在我国盛行,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盲妹,所唱为摸鱼歌,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其文中的“洋琴”即指如今的扬琴,从中可看出扬琴在当时的广泛盛行。扬琴在中国的流行,笔者认为并非因其传播过程中的偶然传入。在《战国策·齐策》中,记有“其民击筑”,在古语中,“筑者,其形为扇,木制之,张有弦,用竹制小槌打击成声”。从“筑”的描述不难看出,其乐器所属种类应为击弦乐器,其发音方式与当今扬琴颇具相似之处,虽不能就此证明扬琴起源于此,但可以直观看出扬琴这种乐器类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扎根我国土壤,为以后扬琴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对于扬琴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其一是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此种说法认为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西亚古国一带,由朝圣者和十字军传入欧洲,后由欧洲传入中国。放眼我国箜篌、琵琶等众多弹拨乐器,绝大多数都传自于波斯、亚述等西亚古国地区,扬琴作为中国弹拨乐器的代表之一,极有可能也同样源于此。但目前,波斯、亚述等西亚古国地区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扬琴乐器的相关记载,因此源于西亚古国一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然而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在中世纪以前就有大量的有关扬琴图文史料记载,故也有众多学者持第二种观点,即认为扬琴起源于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

在中国,由于扬琴是外来传入乐器,最早被称为“洋琴”。王光祁在其1934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一书中曾提到:“洋琴,欧洲乐器,公元十七、十八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不仅是王光祁,在众多古籍中,早于道光年间蔡显原在其《听西洋夷女弹洋琴》一文中,就有“洋琴”一词的记载,并就对其他外来乐器的担忧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外来乐器邪气太重、暴力且缺乏雅乐之声,不宜在我国发扬光大。古人虽对外来乐器多为排斥,但也有文人墨客会客观对其进行评价,如清代樊彬,在其所著诗集《问青阁诗集》中就有对扬琴艺术的客观赞美,从诗中也能客观感受到当时人们对扬琴艺术的审美倾向。对于中国扬琴的起源,通过当今学者的不断研究,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扬琴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经水路传入中国,最初传入并流行于广东一带,后逐渐扩散传播至闽、浙、江淮、中原地区,并逐渐扩散至全国。

扬琴自国外传入度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交融,以及中国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扬琴演奏风格与技法差异越来越大,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例如中国的主流四大流派广东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以及东北扬琴,它们各具特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中国扬琴琴制发展上,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优化创新,不断努力,其在制作工艺上完成了从最初的双八型扬琴、双十型扬琴、律吕式大扬琴、三排码小转调扬琴、四排码大转调扬琴到如今流行的402型扬琴的转变,成为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扬琴发展的概况

在我国,由于分布地域较广,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扬琴的民族性十分鲜明,种类也繁多。经过不断发展,我国扬琴从琴书这一传统表演形式逐渐发展为伴奏与独奏兼容的独立乐器,在流派上也发展为扬琴典型流派、广西文昌扬琴、新疆扬琴、内蒙古扬琴及北京琴书等多个流派。时至今日,仍有大量艺人对扬琴进行创新,使扬琴成为现当代一个独立的乐器体系。

如传统扬琴表演形式—琴书是一种民间艺术,因演唱时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种类众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四川琴书、贵州琴书、山东琴书等。各种琴书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及起源、特征。如山东琴书发展于长江以北淮河下游一带地区,所唱乐曲为“琴筝清曲”或“琴戏”,内容为《八仙伶寿》《湘子出家》等故事。1941年,定名为山东琴书,该曲中以唱为主,扬琴作为伴奏乐器,唱与伴奏常常由一人完成。北京琴书最初是由五音大鼓发展而来,以扬琴、三弦等乐器作为伴奏乐器。由于起源于农村,起初主要为农民娱乐,并没有专门的艺人从事工作。1949年,由于演员采用北京语言进行演唱,定名为北京扬琴。其唱腔借鉴了京韵大鼓的技巧与风格。

在近代,艺人及观众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扬琴用作琴书中的伴奏乐器,扬琴艺人们尝试对乐器构造进行改革创新,发明了小转调扬琴、律吕式大扬琴、四排码大扬琴、广州红旗牌平均律扬琴、401型扬琴、上海81型扬琴、501型扬琴以及402型扬琴等,中国扬琴音乐自此步入新的领域。

中国扬琴改革的最初目标,集中于音位排列及音阶线路走向等方面。最初的扬琴由于仅用作中国民间伴奏乐器,因此只有部分自然音,即钢琴中的白键,有音域窄、音不全、不能转调等缺陷,为演奏带来了诸多不便。扬琴艺人对传统的“双十型”扬琴琴制进行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一排低音码,制成三排码小转调扬琴,其音域为D—d3。1954年,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与张子锐等人初步研制成功了“律吕式大扬琴”。它在原有小转调扬琴基础上,通过琴码纵向延伸发展,制成了天津律吕式大扬琴,音域扩展到G—g3。由于琴体的加大,扬琴音量也有所增加,明显改善了扬琴的音质。

20世纪60年代,四排码大转调扬琴(又称“快速转调扬琴”)在三排码小转调扬琴的基础上研制成功,这种扬琴扩大音域到A—a3,共四个八度,大大增加了扬琴的实用性。之后,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陈照华先生、关东歌舞剧院演奏员陈其湛先生及广东民族乐器厂制作师傅依据大转调扬琴的研制原理,在60年代末期研制出广州红旗牌平均律扬琴。该扬琴最初为三排琴码,后扩展至四排或五排琴码,低音区更加丰富,其最大的改变在于横向相邻相隔由小二度关系变为纯五度音程关系,方便了八度音的演奏,这种扬琴适应广东音乐的演奏。

20世纪70年代,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出401型扬琴,更具规范化。该扬琴在大转调扬琴的基础上,将音域扩大至G—a3,琴码仍采用原来的排列方式,规范了琴体结构、琴体材料、面板制作等诸多方面,使音质进一步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艺人们不断创新,根据不同的演奏习惯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扬琴琴制,如上海81型扬琴、501型扬琴、402型扬琴等。其中,402型扬琴是当今最普遍采用的扬琴琴制。402型扬琴主要由四排码构成,因半音的需要,分别在左上角加入了一列三音码,右下角加入了一列单音码,横向相邻为八度排列,方便八度音的演奏。402型扬琴现已成为我国大多数音乐艺术学院的扬琴演奏专业的教学用琴。至此,中国的扬琴改革创新有了明显的进步,更加规范,摆脱了只能作为琴书形式的伴奏乐器,成为一类拥有独立系统架构的民族乐器。

二、扬琴的文化价值

扬琴自17世纪从欧洲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四百多年的碰撞与融合。从乐器的发展史角度来看,扬琴这件乐器历经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及演变,在中国这片广袤的文化土壤之中生根发芽,最终融入了中国音乐体系之中。中国扬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渲染、改造,因此它凝聚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

1.中国扬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国扬琴也不例外。所谓“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扬琴自传入我国后扎根我国民间土壤,大部分作品反映我国民间各地人文风情,如扬琴作曲家项祖华创作的《弹词三六》《苏武牧羊》;黄河创作的《黄土情》《川江韵》《古道行》《巫峡船歌》;桂习礼创作的《流水欢歌》《凤凰于飞》等,这些作品以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进行编创,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苏联百科辞典》中提到,“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艺术的世界性要求艺术拥有包容、接受多民族的能力。扬琴相传起源于波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存有不同种类的扬琴。如英国、北美等地的Dulcimer扬琴,东欧国家使用的Kimbalom扬琴,印度、埃及等地区的Santur扬琴等,拥有广泛的世界性。

中国扬琴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表明,在发展民族文化时需要将视野看向整个世界。世界文化由民族文化构成,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源。我国的扬琴发展经过四百余年的不断洗礼,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如今保留下来的扬琴文化更是经过时代洗礼、提炼过后的优秀文化。在如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中,将我国优秀的扬琴文化“带”出国门并交流创新,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文化的民族化表明,世界可以看成一个大民族,在扬琴的发展上,应该将视野放展至整个世界,本国扬琴的发展其实质上也是世界扬琴的发展。

2.中国扬琴的民间性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属于重要部分。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五个部分。从人文视野上看,民族艺术中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拥有多维度性质,其中民间性尤为重要。由于中国扬琴产生发展于民间,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因此中国扬琴的文化价值中,包含浓厚的民间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从曲艺音乐中的运用上看,由于扬琴演奏时音色拥有较强的颗粒感,音高适中,加之它传入我国时正值戏曲、曲艺盛行的黄金时期,因此它最早以曲艺的音乐形式融入民间。根据流行区域的不同,分为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众多流派。

从戏曲音乐中的运用上看,扬琴主要作为乐队的伴奏乐器融入其中。由于早期扬琴音域窄,弹奏以单音为主,转调少,因此根据戏曲剧种的不同,扬琴会针对特定曲目进行特定的调弦方式,后经过不断发展,扬琴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有所增加。就目前看来,大部分戏曲剧团的乐队编制中,都会有扬琴的影子,其中还有一些作为主奏乐器,例如山东吕剧、南方沪剧等。

从民族器乐合奏中的运用上看,扬琴主要应用于广东音乐以及江南丝竹等。其中广东音乐以广东民间小调为基础,吸纳了省外其他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演出形式。江南丝竹是江南地区流行的民族丝竹乐合奏,盛行于上海和苏、杭各地。

三、结语

中国扬琴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之中。我国扬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使得中国扬琴有了更强的多样性与独立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扬琴普及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所以在音乐上就有了多样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便成为我国扬琴事业发展中的一种独特优势。岁月如同筛子,将不好的文化摒弃,将好的文化保留,中国扬琴需要不断地发扬与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晓辉.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60-64.

[2]刘思瑶、刘强.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J].乐器,2021(04):18-21.

[3]侯笑.中国扬琴地域风格特征之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DOI:10.27408/d.cnki.gxmzc.2019.000054.

[4]何星亮.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8(02):48-68.

[5]何为.论戏曲音乐的民间性[J].文艺研究,1980(02):86-97.

[6]刘怡.论中国扬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J].音乐天地,2022(09):10-15.

高博文:湖南科技大学2020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