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访问演出
[缩者按]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愈加广泛深入。记者采访了不久前赴向牙利参加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的项祖华先生。
问:请您谈谈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的情况。
答: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于199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匈牙利贝奇市举行,来自中国、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美国、伊朗等士余个国家地区的四十多位扬翠学者、演奏家、作曲理论家、乐器制作家参加了这次前所未有的盛会。大会主要有四项内容:1.发表论文,主要介绍各国扬琴的历史和现状;2.举行专场音乐会,介绍各国扬琴的传统和现代的作品和表演;3、系列展示各国扬琴乐器形制、图片乐谱、音响文献等资料;4.成立《国际扬琴学会》,通过会章并选举领导成员。大会开得紧凑而生动,成果丰硕。它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发展世界扬琴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问:扬琴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如何?
答:扬琴是具有广泛世界性的击弦乐器,它源远流长,布种繁广,遍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地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扬琴艺术,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从宏观的多元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着眼,结合扬琴本体的传播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艺、音乐风格、译名词意等各方面进行纵横多向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世界扬琴的传布和分支,可分三大体系,即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和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的名称,主要有德西马(Dulcimer英语系国家)、欣巴罗(Cimbalom来自希腊文,东欧都同此名或其变体词)、海克布里(Hackbrett德语系国家);西亚一南亚扬琴,通称桑图尔(Santur来自波斯语);中国扬琴体系包括朝鲜、蒙古、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扬琴的名称来自汉语,又称洋琴、瑶琴、敲琴、蝴蝶琴、钢丝琴等。
问:中外扬琴的亲缘关系如何?
答:16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刚可渡过太平洋及大西洋,这时随着大批传教士、商人、水手来到中国沿海地区,扬琴也从欧洲远渡重洋传入广东、澳门一带。明清时期始称“洋琴”,意指是从西洋传入我国的。当时的传统小扬琴为二排马条的扁梯形琴体,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洋琴甚为相似,同欧洲音乐博物馆中的德西马几乎一样。1139年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封面上就有德西马最早的记载,这种击弦乐器在12、13世纪已在欧洲各国流传。还有一种说法,扬琴是从西亚地区伊朗的桑图尔,通过陆上的丝绸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访问演出之路传入我国新疆而至内地,但迄今未见文献记载佐证。总之,从洋琴到扬琴,一字之变,说明扬琴这一外来乐器,传入我国近400年的演变与发展,已成为中国化的民族乐器。它是世界扬琴八家族在东方的亲属和后裔,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
向:看来扬琴是唯独兼有广泛的世界性的鲜明的民族性的乐器。可否谈谈欧洲扬琴和西亚——南亚扬琴的发展状况?
答:这是一个大的论题,我曾在1989年第6期《音乐爱好者》杂志上发表过《世界扬琴三大体系》的专文,在此只作简扼的介绍。由于世界各国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美学追求、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不一样,因此反映在扬琴艺术本体的乐器形制、演奏技艺、创作技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欧洲扬琴具有悠久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就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而成为时髦乐器。19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工业化的实施,推动了乐器工业和扬琴的制作改革,专业作曲家介入扬琴创作,使欧洲扬琴呈现了现代复兴。1874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司空达”家族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音乐会欣巴罗”,它的特点是琴体大、音量大、音城宽(包括全部半音的四个八度多)、能任意转调,设制音器踏板、击弦工具常用较硬的木槌为主、也有用藤质或钢质的变化音色。李斯特首先在《第6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作品中采用了这种改革的大扬琴;柯达伊、巴托克及斯特拉文斯基等很多作曲家在歌剧、管弦乐中采用了扬琴,并创作了一批扬琴协奏曲、奏鸣曲、重奏和独奏作品;涌现了一批扬琴演奏家;扬琴还成为东欧民间乐队的吉卜赛乐队中的主要乐器。这次世界扬琴大会上,大多数欧美扬琴家都已统一使用匈牙利的“音乐会欣巴罗”,工艺精良先进,低音区比中国扬琴还低五度(到C)。发音浑厚丰满,低音声威恢宏,演奏具有浓烈凝重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处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印度次大陆的文化圈。西亚曾被认为是扬琴最早的发源地,但这方面的史料文献尚待考证。这一体系的扬琴通称“桑图尔”,它在波斯宫廷古典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常用于伊朗木卡姆乐队,演奏达期塔加赫套曲及伴奏民间歌曲,在伊拉克也广泛流行,是巴格达乐队中的主要乐器,擅长演奏伊拉克木卡姆套曲。在叙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等高加索地区的国家,扬琴在民间音乐中也是重要的乐器。南亚印度的扬琴,历史较短,乃自西亚传入。这一体系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马便于临时移动变音,设两排马、每排马有9~13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质清脆明亮。由于音律调式体系不同于欧洲和中国,如阿拉伯音乐的二十四平均律,印度音乐每八度中有22个音,以及富有即兴演奏和凝固古朴的物点,形成和欧洲、中国扬琴完全不同的伊斯兰音乐的神奇色彩。
问:请谈谈您在这次大会上讲学演出情况及其反映如何?
答:我在这次大会上发表了《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和发展》的论文,内容其一:中国扬琴的历史演变和传统;其二,当代中国扬琴的现状和发展,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和注视。扬琴传入我国近四百年来,经历代前辈的耕耘,逐渐形成自己优秀的四大传统流派——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并广泛用于民间乐种和地方曲艺。从乐器形制到演奏技艺,从曲目积累到音乐语言,从口传心授到进入高等音乐学府,从伴唱伴奏到音乐会独奏协奏,从民间型态到建成一支可观的专业演奏家队伍,从国内到走向世界,都标志着中国扬琴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在演奏、创作、乐改、教研、育才和对外交流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与会代表对中国扬琴在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学情况尤感兴趣,我想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实际体现,五十年代中,我国音乐院校相继开设民族器乐及扬琴主科专业教学;八十年代中国音乐学院等率先招收扬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从音乐小学(高小)、中学(六年制)、大学(四年制)到研究生(二年)的“一条龙”的系统完整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次大会上,我教授的新中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1987年毕业)和我一起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出,受到强烈反响与好评。由于外国的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至今从未设置过扬琴硕士的学位,他们自然很羡慕和赞赏中国在这方面的设施和成就。音乐会上,我们演出了中国扬琴优秀的传统的现代作品,其中有我创作的《林冲夜奔》、《苏武牧羊》、《竹林涌翠》及《弹词三六》,杨青的《觅》、刘希圣的《欢乐的火把节》、桂习礼的《映山红》等曲,这些作品的表演,显示了中国扬琴的民族神韵和艺术魅力。每次演出结束时掌声不息,多次谢幕;会后纷纷拥抱祝贺,签名合影留念。外国音乐界及观众赞誉中国扬琴“在东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作品和表演是世界级、高水平的”。
问:在目前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撞击中,我们既受到挑战,也同时以魅力吸引着别人,您认为我们应在世界扬琴音乐文化中,以何面貌确立中国扬琴艺术这一特殊的位置?
答:不能想象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发展。中国扬琴只有立足于自己民族的基点上,放到世界这个开放性的大环境中去,寻求新的撞击和交流,探究新的融汇和发展,才能建立自已的民族学派和艺术体系。通过这次大会,我进一步顿悟到,在对外交流中要注意“三要”:一要承认我们有落后于西方的一面。例如在乐器制作和理论研究方面,和欧洲扬琴体系相比,我们存在着差距与不足。前面谈到的匈牙利的“音乐会欣巴罗”,在工艺、结构、音响及制音器踏板方面,都值得吸收和借鉴。另外专业作曲家和理论家的综合参与,也是促进欧洲扬琴艺术整体发展的主要环节。二要看到我们有别于西方的一面。东西方在社会生活背景、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差别。例如“音乐会欣巴罗”的音色音量接近于钢琴、击弦工具采用较硬的木槌,在交流中我们不必模仿或照搬。我们的扬琴音色明亮圆润,采用琴竹更灵巧富于弹性,形成中国扬琴独特的竹法和韵味,这正是我们的民族特色和个性,是我们有别于欧洲扬琴的一面。三要认识到我们有优越于他们的一面。妄自尊大理应反对,但对自己传统中的精华又应理直气壮地发扬。这是一种建立在自己的传统和对它与世界扬琴界音乐文化横向比较的非常知已知彼的基础上的民族自信心。我曾譬喻欧洲扬琴如浓烈重彩的油画,而中国扬琴却似水墨泼彩的国画,西方东方各有其长,总不能互相取代。又如中国扬琴的滑抹吟揉推拉,“曲直相兼,以曲为美”的民族神韵和审美特征,恰恰是我们优越于外国的长处。只有扬长避短,标新立异,只有民族化、现代化加个性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特殊的位置,别人才会真正尊重你、承认你。中国扬琴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反映华夏民族广为吸取融汇其他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杰出的印度思想家维尔卡南德曾预言:“中国将担负起综合西方和东方文化的伟大使命”。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与评价。
问:您可否介绍一下《国际扬琴学会》这个组织的领导机构、宗旨及会务计划?
答:这次大会上,欧、美、亚洲各国的扬琴专家发起成立了《国际扬琴学会》,无名投票选举匈牙利欣巴罗大师海伦莎·维克多莉娅为主席,我和伊朗桑图尔大师候赛因·马立克为副主席,这正是世界扬琴三大体系的代表;还选了德国、荷兰、捷克的三位专家为理事、加上一位秘书长组成一个精悍的领导班子,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今后将定期举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出版学会刊物。我荣幸地当选副主席,是我国扬琴工作者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成果和光荣,也是中国扬琴走向世界的突破和标志。《国际扬琴学会》将为促进推动世界扬琴的发展和繁荣,为增进各国扬琴工作者的交流和友谊,发挥积极作用并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