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
项祖华 华音网 2024-10-16

(本文系作者1991年10月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扬琴大会”上发表的论文)

一、中国扬琴的历史演变和传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种的乐器;此外还吸收了不少外来乐器。见诸历代文献记载的乐器名称,约有1200余种以上。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磬、鼓、陶钟、陶铃等敲击乐器和埙、骨哨等吹奏乐器。周代(公元前1121~前771年)宫廷以立音乐制度,包括音乐理论、歌舞乐队的编制、乐器制作方法和乐律的计算方法等;当时依照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施、竹”八类,称为“八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扬琴是中国器乐中比较后生、新兴的击弦乐器,它原本是西方的外来乐器。16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刚可渡过太平洋及大西洋,当时大批传教士、商入、水手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广东、澳门沿海地区,扬琴于明代后期就从海外传处我国。原称洋琴、瑶琴、敲琴、蝴蝶琴、扇面琴等。从迄今发现最早的史料看片图,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札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的瑶琴,琴身呈遍梯形音箱,面板上置二条琴马,其形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洋琴甚为相似,与欧洲音乐博物馆陈列的Dulcimer德西马几乎一样。

值得探讨的是:这种击弦乐器,在西方原先是从拨弦方式变为击弦乐器的;而在东方早在公元前700多年,中国就有用右手持竹棍击弦发音的“筑”,呈细长竹筒形,后来却从击弦方式演变为拨弹的筝,而这一古老的击弦乐器却从此失传消匿了;相隔2200年后,正值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中国又出现了从西方传入东方的击弦乐器杨琴,这是不是历史上偶然的“回归”!?

欧洲扬琴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早已成为欧洲社会上至宫廷、下至平民广泛流传的时髦乐器,呈现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扬琴传入中国后被视作“世俗洋琴”,最初的盲妹弹唱、应召卖艺;乃至说唱琴书、地方戏曲伴奏;后入民间乐种的演奏,它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层次,长期处于平民阶层、民间艺人的自发零散状态。

清代后期,宫廷音乐日渐衰落,民间器乐有所兴起,扬琴被吸收到民间乐种的多样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先辈乐师的实践与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及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的“四大流派”;还有潮州弦诗、山东琴曲、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以及各地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各具浓郁的民间风韵与乡土色彩。

二、当代中国扬琴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扬琴将近4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40余年以来,作为历史长河的一个短暂阶段,民族器乐及其扬琴音乐,无论在演奏、创作、教研、乐器改革、人才网络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标志着当代中国扬琴音乐已升华为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新阶段。

1、扬琴教学研究从民间化、自发性向正规化、高层次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先后创立9所高等音乐学院、50余所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及民族学院,都设置了音乐系科。50年代起,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民族器乐及扬琴专业,高等音乐学院还建立了附属音乐中学及部分音乐小学,形成从音乐小学(高小)、中学(六年制)到大学(四年或五年制)一套完整连贯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多年来,配备了综合的教学师资,积累了系统的教材理论,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根据“高等院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研究中心”的要求,1985年中国音乐学院率先招收扬琴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各音乐学院至今已有7人获得扬琴艺术硕士学衔。扬琴从民间走上专业舞台;从口传心授的即兴传承变为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科;从业余自发到组成一支可观的艺术家队伍,这是中国扬琴史的一个重大变革与发展。此外,北京、广州、成都、湖南、新疆等省市都成立了扬琴学会,从事扬琴教研、演奏、创作等学术活动。在重点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注意广泛开展社会业余音乐教教育,通过幼儿、小中学、少年宫、青年宫、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社会文教部门,举办业余辅导、培训班、比赛演出等多种方式,普及民族音乐及其扬琴活动,形成广泛的社会业余音乐教育的网络。

2、扬琴演奏创作走向民族化、现代化与个性化:

民族乐器的形制与改革,为优化演奏创作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条件。现代扬琴的形制,采用琴马纵横关系“二五”序列为原则,从三排,四排、五排的多马并列改革扬琴,特别是四排马的转调扬琴已被海内外广泛使用,音色圆润、明亮而厚实,扩大了音域(F-C⁴,达四组半),具备半音转调功能。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对击弦工具进行改革,即将外国扬琴的木槌改用竹竿击弦。由于琴竹富有弹性,形成了中国扬琴独特的音色个性和竹法技巧。在继承扬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广蓄并纳,拓展创新,当代扬琴演奏技巧可系统归纳为“十类技巧”,即单竹、弃竹、轮竹、颜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及装饰音十类。扬琴演奏技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我用十六琴诀予以概括:“左右全能、点线组合、曲直兼济、纵横交织”。扬琴的艺术表现力有了很大的丰富与提高,反映在音乐创作与表现形式上,都能感受到这件独特的击弦乐器所负载的艺术品格和文化内涵。音乐家克服了过去一度出的单一化、模式化的现象,创作出一批新的音乐思维与作曲技法的扬琴作品,有用西洋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扬琴协奏曲《林冲夜奔》(项祖华曲、戴宏威配器)、《声声慢》(杨青曲)、《黄河》(瞿春泉编曲)、《海峡音诗》(茅匡平、项祖华曲)、《沙洲掠影》(香港谭志城、黄英森曲),扬琴套曲《国魂篇》(项祖华曲)、组曲《山寨风情》(谢明山)、扬琴合奏《川江音画》(闻宝恒曲)、独奏《觅》(杨青曲)、《寂》(瞿小松曲)、《凤凰于飞》(桂习礼编曲)等。只要我们立足民族之本、生活之源,追求时代之新、个性之异,使艺术作品达到民族化、现代化与个性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3、中国扬琴自成体系,走向世界:

扬琴这件原本是地道的西方乐器,从最初传入到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象征,经历了一个悠长的历史年代,经过历代音乐家的耕耘与创造,终于命名之从乐器形制到演奏技艺、从作品积累到音乐风格、从民间传统到现代学派、都彻底地东方化,标志着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扬琴体系。充分反映出华夏民族广为吸取和融汇其它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1987年在亚太地区一次传统音乐研讨会上,许多外国音乐学者惊奇地指出:“在发展和利用本民族传统音乐方面,中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中国民族器乐及扬琴艺术家多次出国演出讲学,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受到世界朋友的赞赏欢迎。1991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来自欧、美、亚洲国家40余位扬琴专家切碰交流、演出讲学。中国扬琴的作品与教奏,引起强列的共鸣与好评,我作为中国扬琴界的代表,荣幸地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扬琴学会》主席,这是中国扬琴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扬琴已广泛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其他洲际国家。对于“走向世界”的理解,应该是包含双向的含义,即既是向世界吸收,又是向世界贡献。当代中国扬琴已和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鼎足成为世界扬琴三大体系,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