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女性人物形象为创作题材的扬琴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多,却充分体现了扬琴音乐的民族性和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以项祖华和芮伦宝二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例,分类归纳,从一般性、特殊性及创新性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扬琴作品;女性人物;叙事;民族性;创新性
扬琴在中国发展至今,音乐作品琳琅满目。扬琴叙事作品最能够体现扬琴音乐的民族化特点,不乏上乘之作,如:大型扬琴套曲《国魂篇》中的四首作品《屈原祭江》《昭君和番》《林冲夜奔》《苏武牧羊》(项祖华),独奏曲《凤凰于飞》(桂习礼),独奏曲《黄河颂》、《黄土情》(黄河),独奏曲《归航——1997》、四首扬琴叙事曲《莫愁女随想曲》《香妃情》《文成西行》《西施泪》(芮伦宝),独奏曲《金翎思——满江随想》(刘寒力)。其中,一部分以女性人物为题材的优秀曲目,在扬琴音乐的民族性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对以女性人物为题材的扬琴作品分类及介绍
本文以中国音乐学院项祖华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芮伦宝教授的作品为例(下文中不再赘述),将这些作品分为如下三类:1.以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的扬琴作品
这类作品包括大型扬琴套曲第三部分《昭君和番》、第二扬琴叙事曲《文成西行》和第四扬琴叙事曲《西施泪》。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对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一位是汉朝的王昭君,一位是唐朝的文成公主。汉元帝年间的宫女王昭君,主动报名去匈奴和亲。唐朝贞观年间的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英雄松赞干布。她们以宽和柔腻的博大心灵和倾国倾城的美貌感化了边疆民族,用宝贵而绚烂的生命,将中原文化带到少数民族,避免士兵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为两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共处。这两位伟大的女性人物,都作为主人公登上扬琴音乐的舞台。这让人不得不感叹英雄所见略同,作曲家运用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抓住历史人物与扬琴音乐之间的某种联系,两部作品则是二者碰撞的艺术火花。
2.以古代传说为创作背景的扬琴作品
这类作品包括第一扬琴叙事曲《莫愁女随想曲》、第三扬琴叙事曲《香妃情》。
《莫愁女随想曲》作于1981年,以中国古城金陵的古老民间传说为背景。南北朝宋齐年间,河南洛阳有一女子名叫莫愁。她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出身贫苦,被迫卖身至金陵,在遭到种种迫害之后,不堪受辱,投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她,将她所投卢家花园石城湖改名莫愁湖。而2003年仲夏作者随江苏音乐家赴丝绸之路采风所做的《香妃情》,讲述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后宫中的一个来自新疆并身怀异香的女子“香妃”的传说。
3.以劳动人民为赞美对象的扬琴作品
这类作品包括1979年根据同名电影音乐改编的《潜海姑娘》和1973年创作的扬琴二重奏《纺织姑娘》。此类作品的创作时间属于1949——1979三十年民族器乐创作开放期和平稳期,作者用笔下音乐歌颂劳动人民,赞美祖国和社会主义生活,与当时的国情和创作背景有关。
二、女性人物题材的扬琴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1.具备叙事作品的一般特征
(1)故事性:每首作品以一个历史故事或传奇作为依托。史实,加之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个绝色的女子和他们的故事有血有肉,生动完满,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2)情节性:用音乐作为媒介讲述历史和传奇,除了有主人公之外还要有故事情节和发展。《莫愁女随想曲》中的主人公大家不陌生,但故事情节未必知晓。这部音乐作品有三个标题:采桑织罗——送别投湖——江天浩歌。创作灵感来源于鲁迅先生的题词:雨花台边埋断基,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标题音乐作品,清晰诠释故事发展阶段,同时听众也可以配合文字展开合理化联想。
(3)虚拟性: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作者在各个环节的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将已有的历史故事发展演绎,补充完整。当然,这种心理活动不仅存在于创作阶段。在二度创作和艺术欣赏阶段,同样适用于演奏者和观众。毕竟历史久远,有些传奇故事难以考证,但这几部扬琴音乐的结构环环相扣,叙事井井有条,就是艺术联想的力量和音乐艺术语言美之所在吧!
2.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
正如茅原先生为芮伦宝教授《扬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一书的序中所说“传统音乐的精华有三,其一它是调性音乐,其二优美的旋律占主导地位,其三协和的和声占主导地位。这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以女性人物为音乐题材的扬琴作品恰恰具备这三大特征:调性、旋律、和声。《昭君和番》作品结构和调性如下:引子和慢板D大调——中板G大调——快板C大调——广板F大调。从开始的D大调,三次转向下属方向,线条清晰,调性明确。中国传统音乐的横向线性美是这类作品的显著特征,代表主人公的音乐动机多次出现,并在不同的段落发展变化,包括速度变化、板式变化、织体变化等作曲方式,重复强调而不乏新意。当然,协和的和声才能使音乐立体化,在长期舞台实践中经受时间的考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并流传下来。
3.展现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
(1)拓展扬琴技巧的表现空间
《昭君和番》和《西施泪》的慢板部分不约而同地采用指套滑抹技巧。滑抹有效克服了扬琴的“直嗓子”,多配以泛音的虚幻音效,用扬琴模仿古筝、琵琶的揉弦音效,如泣如诉,将古代女子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西施泪》引子运用大量抓奏技巧,作者旨在营造一种神秘虚幻遥远的意境,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香妃情》快板段落中的击板技巧,在竹法上有所突破。以往的击板多用齐竹,四分或八分音符。而在《香妃情》快板,作者运用“齐右左”竹法,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展现节日欢庆的场面和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突破传统扬琴作品的结构模式
多数传统扬琴作品结构一般为:引子(散板)——慢板——快板——尾声(多为广板或慢板)。但在《香妃情》快板之后,没有进入最后的再现主题,而是又进入一个非同一般的慢板。之所以称其“非同一般”,芮伦宝教授曾经说过,这部作品的关键在于“情”字。如何体现深情这个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反复揣摩,细心对比,发现只有慢板的含蓄深情,才能深层次反映主人公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认同。此段落在旋律方面,仍采用慢板主人公旋律动机,但寻求主题的变化发展,听觉效果上既有延续性又时刻充斥着变化的新意;织体方面,将主调音乐发展为复调音乐,一条主线变为两条,音乐动机错综复杂、相互依托,成功塑造了主人公的纠结心绪;节拍方面,在二、三和四拍子之间切换,重音出现频繁但不规律。本文认为这个部分是全曲创作难度最大、最为精彩,留给演奏者二度创作空间最大的一个部分。
(3)融合扬琴音乐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
地域性和时代性是扬琴音乐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作品对地域音乐和时代特征的巧妙运用正是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表现。例如:《香妃情》,融合优美抒情和热情欢快的西域风格的旋律语言。《文成西行》则汇聚了青藏和大唐时期的音乐风格的精华。而《莫愁女随想曲》则利用了地域优势,运用抒情的江南风格音乐发展而来。
(4)丰富了扬琴音乐的演奏形式
在演奏形式方面,此类作品做出不少大胆的尝试。首先拉开了扬琴作品中的伴唱先河。如《昭君和番》和《莫愁女随想曲》都在广板部分加入了人声演唱,用以尾声部分的音乐升华,用文字歌颂赞美主人公,将音乐推向高潮。其次,芮伦宝教授的扬琴叙事曲全部配有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比独奏曲更能够烘托舞台效果,展现音乐魅力,诠释作者的音乐思想,增强背景音乐烘托。另外,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纺织姑娘》采用扬琴二重奏形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也充实了练习和演出曲目。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扬琴作品的舞台实践性,扩大了作品的演出规模,开拓了扬琴音乐的传播渠道。
(5)增加了历史文化传播的艺术样式
对于王昭君和她的故事,《汉书·元帝记》等历史书籍均有记载。但她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多种艺术门类都有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流传和发展为史实的传播做出贡献。例如,在音乐领域有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二胡独奏曲《昭君怨》、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戏曲作品有关汉卿杂剧《哭昭君》,川剧《汉贞烈》,秦腔《昭君和番》,滇剧《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剧、徽剧等剧种均有此剧目。另外,还有不胜枚举的诗词、小说、雕塑、绘画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独具慧眼的作曲家令历史文化与扬琴结缘,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和进步,他们的成功不言而喻。
结 语
以女性人物为题材的扬琴作品,严格地讲属于叙事类扬琴作品,有叙事作品的一般风格,也有不同于其他叙事作品的特征,无论其一般性还是特殊性,都充分展示了中国扬琴音乐的民族性。中国扬琴发展四百年来,独树一帜,与西亚、南亚扬琴和欧洲扬琴鼎足于世界三大扬琴体系。这不是偶然,优秀作品就是中国扬琴音乐民族文化特性光彩闪耀的最有力证据!本文对其文化内涵、音乐特性深刻挖掘探讨的同时,感谢艺术家们为扬琴音乐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课题项目:本文受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JSD178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3]芮伦宝.扬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项祖华.项祖华扬琴作品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项祖华.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J].中国音乐,1993(3):31-32
[7]苏燕.中国扬琴艺术民族化演变特征[J].音乐创作,2009(1):138-139
[8]黎胜元.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J].人民音乐,1998(5):14-18
[9]张馨.浅谈中国扬琴作品的音乐形象[J].大舞台,2010(12):17-18
[10]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乐特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