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析20世纪扬琴的发展与技法的应用
李爽 华音网 2024-11-05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扬琴在我国民族音乐中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此文通过介绍扬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我国形成的不同流派和不同的艺术特点,试图让更多的人对扬琴及其艺术形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20世纪上半叶时期扬琴的发展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大变革和西方音乐文化的流入这一重要历史背景下,五四运动将封闭锁国的僵局打破,为中国新文化和新音乐的复兴开拓了新路。扬琴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并形成多种流派。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

从扬琴领域看,主要分为5个流派,广东音乐扬琴流派,江南丝竹乐流派,四川扬琴流派,东北扬琴流派和新疆扬琴流派等等。各个流派在音乐风格,作曲技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1.广东音乐

先驱严老烈(1850~1930)首先创编扬琴独奏《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丘鹤俦(1880~1942)于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广东音乐扬琴的专著《琴学新编》,论述了扬琴演奏的“竹法十度”及“竹序规律”,还创作了《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等粤曲;广东音乐大师吕文成(1898~1981年)擅高胡,扬琴及粤曲演唱,先后创作约200首、录制唱片70余张,如扬琴曲《银河会》、粤曲《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蕉石鸣琴》等。

2.江南丝竹扬琴

泰斗任悔初(1887~1952年)于1917年在上海创办著名丝竹乐社《清平集》。他最早将江南丝竹名曲《三六》、《花六》改为扬琴独奏并于30年代在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录制唱片而蜚声乐坛。

3.四川扬琴

一代宗师李德才(1903~1982),首先用扬琴独奏《将军令》于30年代在“胜利”公司录制唱片而誉满巴蜀。

4.东北扬琴流派

创始人赵殿学、王沂甫等创编演奏的代表曲目有《苏武牧羊》、《汩罗江上》、《春天》等。

5.新疆十二木卡姆

音乐大师吐尔地阿洪早于30年代就精擅演奏新疆第一代扬琴(锵),并全面整理了维吾尔民族音乐珍贵遗产,并由万桐书记谱出版。

二十世纪上叶,南至广东音乐、潮州音乐扬琴,东至江南丝竹扬琴、山东琴曲,北至东北扬琴、内蒙二人台,西部的四川扬琴、新疆木卡姆,形成中国扬琴传统八大流派的成熟期。40年代少数专业作曲家也介入扬琴创作,如张定和的扬琴独奏《桃源行》等。还有为二胡独奏配伴奏谱,首创用扬琴作为单项伴奏乐器。乐器名称从外来的“洋琴”改称“扬琴”,击弦工具从西方的“琴槌”改用“琴竹”这二个“一字之变”,正是这件击弦乐器民族化、特性化,传衍质变的重要标志。

(二)20世纪下半叶时期——至今扬琴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扬琴艺术无论在演奏、创作、教学、研究、乐器改革、对外交流等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标志着当代中国扬琴已迈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走向世界韵新阶段。

(1)扬琴的乐器形制及改革趋向民族化、定型化

现代扬琴的形制与改革,对音位排列、琴体结构及工艺进行全面的改革,50年代郑宝恒、张子锐改革研制的律吕式大扬琴,扩大了音域和音量,改善了音质,可任意转调,设置了制音器踏板,是新中国初期最早比较成功的扬琴改革成果:1959年起,扬竞明改革研制的“五二多排并列”的三排、四排马转调扬琴相继问世,70年代起以401扬琴为主流,被海内外广泛使用。

(2)扬琴演奏技法的改革与运用方法

中国扬琴的传统流派纷呈,风韵多采,经过几代人的耕耘创造、随着时代的前进,技艺在发展,流派在流动、兴替和交融。当代扬琴演奏技巧,我将其综合归纳为“十大技巧”即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及装饰音十类,是对扬琴的传统技巧、常规技巧及创新技巧的总体概括和系统分类,每种母类下,又分若干子项,各类技法又可组合成新的复合技法。形成了中国扬琴独具的音色个性,竹法特点和演奏技巧。扬琴演奏技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用十六字琴诀予以概括:“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扬琴的艺术表现力有了很大的丰富与提高、无论在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特有的击弦乐器所负载的艺术品格和文化内涵。

现主要介绍扬琴最基本的技法:

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

在继承传统、吸收、借鉴姊妹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技法特长的基础上,我国扬琴已自成一体,具有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单音技术、双音、轮音、弹轮、分解和弦、两声部配置和色彩技巧。

其中单音技术和轮音系扬琴的基本核心技巧。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常用于装饰旋律,使之轻快活泼、华丽多彩;双音丰满有力,主要用于曲调需强奏的音上,以增强气势、烘托情绪。

轮音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常用于慢,中板歌唱性旋律,使之更加缠绵婉转;弹轮密集紧凑,多用于时值较短的音符,使之轻巧明快;分解和弦则宛如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常用于描绘秀丽的山河景色和大自然的迷人风光;两声部配置增强音响的立体感,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丰满。

在各种色彩性技巧中,反笕和拔弦使旋律清新悠扬;吟音、勾揉使曲调深沉醇朴,清幽典雅;顿音似马蹄轻踏;泛音使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滑拔模仿流水,浪花声,强如瀑布飞溅,波涛汹涌,弱似霏霏细雨中流淌的小溪。

鼓音、木音、摘音、才音、击板模拟打击乐音响,强如节日里鸣锣道鼓,弱似深山远寺和钟鼓楼里飘逸出的仙声雅乐;指套滑音既获琴瑟之韵,高雅清音,又可模仿莺啼燕转,瑟瑟风声和惊涛拍岸。惟妙惟肖,如诗如画......。在乐曲中准确、洗练、灵活、巧妙运用扬琴的这些技法,能够增强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3)扬琴音乐创作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作为发展音乐文化最关键的音乐创作,扬琴的创作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历程,在一段时间内,政治标签模式化、创作技艺平庸化,创作意识凝固化也波及我们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文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呈现出创作园地的春天,专业作曲家与演奏家陆续创作出一批新的音乐思维与作曲技法的扬琴作品。有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的;有包含哲理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有描绘江山多娇和风俗人情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技巧风格向广阔、多元、个性转化,其中用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有《海峡音诗》(项祖华、茅匡平曲)、《满乡随想》(刘寒力曲)、《黄河》(冼星海曲、瞿春泉改编)等;用西洋管弦乐队协奏的《林冲夜奔》(项祖华曲、戴宏威配器)、《声声慢》(杨青曲)等;扬琴套曲《国魂篇》(项祖华曲)、扬琴组曲《山寨风情》(谢明曲)、《芳季篇》(项祖华曲)等,扬琴合奏《川江音画》(郑宝恒曲)等,独奏曲《万年欢》(郑宝恒曲)、《木兰辞》(高龙曲)、《映山红》(桂习礼编曲)、《龙船》(田克俭改编)、《春到清江》(刘维康曲)、《美丽的非洲》(于庆祝曲)、《欢乐的火把节》(刘希圣曲)、《双手开出幸福花》(丁国舜曲)、《海岛新貌》(李小刚曲)《忆事曲》(刘富荣、周煜国曲)、《海燕》(韩志明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钢曲、徐平心改编)、《竹林涌翠》(项祖华曲),《凤凰于飞》(桂习礼编曲)、《离骚》、《天山诗画》(黄河曲)、《觅》(杨青曲)、《屈原祭江》(项祖华曲)等。扬琴创作实践的成果是可喜看好的,但从总体来看,精晶、传世之作还不多,但转机变革、开拓、创新毕竟已经呈现眼前。只要我们立足民族之本,生活之源,追求时代之新,个性之异,使艺术作品达到民族化、现代化、个性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①张天彤著《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原载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②詹皖著《试论中国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与融合》,原载于《音表乐演》,2004年第3期

③《中国文化大百科》(艺术卷)

④《民族器乐、传统独奏曲》(扬琴专集),人民音乐出版社《扬琴演奏基础教程》,安徽文艺出版社

⑤李向颖著《扬琴起源诸说述评》原载于《中国音乐》,2001年第1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