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力度探析
郭煜曦 华音网 2024-12-26

摘要: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件击弦乐曲,与钢琴同宗。经过一代代前辈的研究与实践,扬琴艺术表现力已经非常丰富。《林冲夜奔》是项祖华先生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对扬琴音乐的创作与扬琴乐器性能的延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作品根据《水浒传》中经典人物林冲的经历创作而成,采用了极具表现力的技术手段,以强烈的力度对比描绘出林冲经历的跌宕起伏,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演奏者需充分了解作品相关历史背景,将演奏力度、乐曲情感与个人技术有机结合,表达乐曲内涵,提升舞台表现和演奏水平。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通过对演奏力度重要性以及演奏力度在《林冲夜奔》这首乐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个层面来阐述乐曲《林冲夜奔》中演奏力度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对《林冲夜奔》中演奏力度进行具体分析,从单音、双声部以及轮音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明确演奏力度对提高舞台表现力以及音乐整体呈现效果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音乐二度创作的水平。第三章,通过上述分析和个人演奏实践,主要阐释对《林冲夜奔》的演奏力度感悟。总结力度演奏技术的重点及难点,说明对于基本功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项祖华;《林冲夜奔》;扬琴;演奏力度

引言

《林冲夜奔》是项祖华先生创作的扬琴独奏曲。项祖华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我国第一位扬琴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扬琴艺术的顺利发展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此外,项祖华先生对扬琴作品创作进行了改革,融合了其他乐器的相关技巧,创造出许多扬琴新式技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改进,前后共创作近百首扬琴及其他民乐作品,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项祖华先生对中国扬琴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创作使扬琴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使扬琴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林冲夜奔》取材于《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回。这段勇敢的英雄故事曾被改编为众多艺术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足以看出作者选材的精准。乐曲以我国传统的昆曲音调为创作素材,利用“起承转合”的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发展而成。力度变化极为强烈,极具感染力,轻松地将听者带入到情景中去,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心情起伏,展示出了项祖华先生深厚的创作功力。

研究缘起

第一,来自于个人演奏实践经验。在多年的扬琴学习生涯中,较之其他曲目来说,对《林冲夜奔》有着更深的演奏体悟。由于此曲演奏难度较大,在本科时期仅能够完成乐曲,没有细致的处理乐曲,所以在研究生时期对这首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发现演奏力度比较难以把握。因此,明确演奏力度如何在乐曲中的重要作用,对提高本人演奏水平有很大帮助。

第二,来自于《林冲夜奔》的代表性与演奏特点。这首作品突破了传统扬琴创作的形式,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是一首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进行演出。乐曲演奏时旋律起伏大,力度变化突出,音响效果雄伟宏大,曲子中包含了很多高难度与创新性的演奏技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第三,来自于对演奏力度的思考。扬琴曲《林冲夜奔》中通过力度的变化表达了故事的曲折性和林冲人物的起伏性,鲜明地塑造出了林冲不畏命运的安排,冲破命运枷锁,无比坚毅的人物形象。此外,乐曲很多深层内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演奏力度的熟练掌握基础上的。因此,演奏力度的熟练把握对提高乐曲演奏水平,丰富舞台表现力,以及个人对乐曲的把握和理解音乐内涵都将有极大帮助。

研究现状

针对本论文的论题,通过对前期学术成果的梳理,发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扬琴的历史发展、扬琴演奏实践研究、扬琴乐曲分析、扬琴教学实践这几个方面,以学位论文类和学术期刊类为主,着重介绍了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等方面。其中,中央音乐学院杨瑾怡的《从<林冲夜奔>谈扬琴演奏技术的运用及发展》①一文中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形式、演奏技巧及作品情感表达的分析,探索其独特的创作特征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自身演奏实践,对乐曲进行分析。赵艳芳发表于《中国音乐》的《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②一文中认为《林冲夜奔》是扬琴独奏曲中有标题、有戏剧情节,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既涉及诸多难度较大的扬琴演奏技巧,又对演奏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从音乐表现及技术要求两方面对该曲的演奏要求进行了分析。

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专门论述《林冲夜奔》演奏力度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在部分文献中有所提及,例如山东师范大学芦诗童的硕士学位论文《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③一文中提到要深刻体会乐曲在音乐力度、速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实际演奏中要把握好对力度的控制,将强音与弱音之间的转换更明显自然一些,将乐曲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半音阶的上下行演奏时要保持半音的准确性,并配合力度的变化,使乐曲富有戏剧性的震撼之美。南京师范大学罗伟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④一文中提到引子部分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导火线,在艺术表现上起到了渲染、定调的作用。在演奏时无论从气势上还是力度上,情绪要保持将,注意力度的把握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表达出林冲内心世界。

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的情况表明《林冲夜奔》演奏力度的研究空间很大,同时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人选择关于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力度探析作为选题,深入研究演奏力度的重要性,对演奏力度如何在乐曲中体现进行相关分析。

同时提出在扬琴演奏及练习过程中演奏力度的训练途径,为今后演奏其他作品提供借鉴。

——————

①杨瑾怡.从《林冲夜奔》谈扬琴演奏技术的运用及发展[D].中央音乐学院,2016.

②赵艳芳.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J].中国音乐,2002(03):40-41.

③芦诗童.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7.

④罗伟.论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D].南京师范大学,2018.

——————

研究意义

第一,有利于个人能够更好得演绎《林冲夜奔》这首乐曲。通过对演奏力度如何体现在乐曲的各个段落进行剖析以及对如何更好地诠释乐曲进行研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本人的乐曲演奏过程当中去。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内在的情感,有利于舞台表现力的更好诠释。

第二,有利于个人文化自信的养成。同时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林冲夜奔》的创作来源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很成功的一首作品,表现了气宇轩昂的民族气韵。因此在分析与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有利于在基本功训练上提高个人认识,加强练习,积累经验。《林冲夜奔》是一首力度变化起伏很大的乐曲,通过强弱的对比表现主人公林冲经历的跌宕起伏。力度变化贯穿全曲,对细节的演奏力度处理要求较高,需要对乐曲的力度有熟练的把握程度,从而在演奏力度训练上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演奏力度对《林冲夜奔》的特殊意义

《林冲夜奔》是项祖华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首扬琴协奏曲,自首演三十多年来,受到了扬琴演奏家及广大扬琴爱好者的青睐,时至今日仍然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进行演出。同时,由于作品对力度控制要求的细致性,因而也是扬琴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授课曲目,因此对乐曲演奏力度的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演奏力度对乐曲表现的重要性

想要表现好乐曲的内涵,需要增加人物形象的丰满性,增强乐曲张力、旋律的线条感、音乐的起伏性等内容,最终呈现出气势宏大、引人入胜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的实现是通过一定的演奏技术手段实现的,需要在演奏技术上对力度进行对比处理,这就对演奏者对演奏力度的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演奏力度大的片段时,是运用手臂的力量的加强实现的,以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手腕联动手指的方式,保证力度强的片段的演奏水平和呈现效果。在演奏力度较小的片段时,平衡手臂、手腕、手指三个点,尤其是手腕和手指的灵活性,将“弱而不虚”作为目标。在技术手段的支撑下,音乐才能最终完整呈现出来,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听众才能感受到乐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图例1.1:

(图例来自于本人绘制)

项祖华先生创作的《林冲夜奔》、黄河先生创作的《离骚》等扬琴作品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代表性作品。从乐曲内涵来看,这两首作品都通过力度的剧烈变化来抒发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愤之情。《林冲夜奔》表现了林冲被奸人所害,雪夜上梁山的故事,《离骚》表现了屈原壮志难酬,含冤投江的故事。两首作品的题材与构思,都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深处探求具有民族气质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从音响效果来看,旋律起伏大,乐曲富有张力,气势磅礴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从技术手段角度来看,演奏力度渗透在整首乐曲中,在不同段落营造了不同的气氛,用强的力度表现了热烈、激动的场景,用弱的力度表现了忧思、伤感的场景,演奏力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两首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活动都很纠结、悲愤,正是通过力度的大小变化来表现了故事的曲折,让乐曲更加的饱满充实,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通过上述理论总结发现,演奏力度是较好表现一首乐曲必可不少的组成部分,力度变化是演绎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扬琴,兼具了弹拨乐器和打击乐曲的特点,双手演奏的方式能够让强劲的力度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可以演奏细致的弱音,能够将力度很好的表现出来。

第一,演奏力度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乐曲的故事性。音乐是有关情感的艺术,尤其在以文学题材为依托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音乐与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以及完美呈现,离不开演奏力度的帮助。当乐曲表现激烈、高兴的情景时,演奏力度往往较强,衬托出人们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当乐曲表现悲伤的情景时,演奏力度往往较弱,表现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当聆听一首乐曲时,听者往往会将听到的音响与自己主观想象相结合,因此演奏力度的对比能够帮助听者更好的理解乐曲的故事性。

第二,演奏力度能够帮助情感的表达。每首乐曲的练习与演奏都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学会“入戏”。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力度的变化就是乐曲情感线的变化。如果没有音乐力度的变化,我们无法正常的完成乐曲,那么这首乐曲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情感的变化离不开力度的变化,一首乐曲中的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所旨,是创作者想要传递给听者的信息,而力度就是情感表达的前提。演奏者需要对力度均衡的控制,根据不同的风格来表现乐曲情感的浓烈或柔和。

第三,演奏力度能够使乐曲整体呈现效果更佳。试想一下如果一首乐曲缺少了力度的起伏,势必会逊色许多,可听性也会降低,无法吸引听众。我们比如在《林冲夜奔》中,在力度的起伏下,能让我们体会到林冲内心在不同阶段的心情,从开始的郁闷不堪到最后的豁然开朗,带着不同的心情去演奏每个乐段,最终的呈现效果必然是更令人满意的。

(二)演奏力度在《林冲夜奔》中的关键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全曲演奏的力度较强,与林冲夜奔的故事紧密相扣,在乐曲中演奏力度担任了极重要的角色,许多细节的准确表达都是通过演奏力度来实现的,在乐曲中也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力度变化形式,例如在引子部分在每一个乐句起始的位置都运用了渐强,使乐句更为清晰,增强了引子的气势。而在表达愤慨的段落则多用渐弱的处理方式,像是林冲在叹息着诉说内心的苦闷。此外,在表现风雪的段落还运用了突强的处理方式,营造了风雪交加,天气极度恶劣的环境。因此,演奏力度无疑是这首乐曲的重点把握对象之一,演奏力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奏力度使用广泛,贯穿全曲。《林冲夜奔》讲述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作品由“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段落既相对独立但又有机结合在一起。虽然每一段的演奏力度变化不尽相同,但纵观全曲可以发现项祖华先生对乐曲的每一处都将力度的对比变化发挥到了极致。前面说到乐曲由五个部分组成,从曲式结构上看是按照起承转合来进行发展的。

其次,力度变化具有多样性。从宏观角度看,整首乐曲是在力度的推进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将“林冲夜奔”的故事完整的呈现了出来,并且在不同的段落力度变化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乐曲的“愤慨”段,用连续的轮音表现出了林冲郁闷不堪的内心感受,力度整体较弱,氛围低沉。但是在最后一段“上山”部分,表现了林冲历尽千万苦,终于上梁山的场景。因此力度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在双音琴竹的配合下,力度层次更高,音乐也更丰富厚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与之前“愤慨”段落呈现出的情绪截然不同。从微观角度来讲,例如在乐曲的第四、五两小节中,第四小节力度很强且持续了一整个小节,在第五小节突然弱下来,配合上慢起渐快的处理方式。在力度上这两个小节产生了明确的对比,从细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项祖华先生在创作时的用心。两个小节过渡之后马上安静下来,利用无限反复符号为后面旋律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听众更加容易被带入到演奏者创设的音乐环境中去,手法堪称绝妙,在短短两小节中,力度就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既体现出演奏力度的重要性,又说明了这首乐曲是通过力度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的。

最后,力度的非常规变化多,对演奏技术要求高。项祖华先生在这首作品中大胆突破,运用了新的力度处理方式,不局限于刻板的力度变化处理模式,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表现林冲愤慨的音乐部分中,对装饰音的力度处理方式与其他乐曲有所不同。我们普遍认为装饰音是对旋律音起到辅助功能,用来丰富音乐的,在力度上不应过强。但是在这段中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大范围的使用了装饰音并且在演奏时将力度重心放到了装饰音上,将每一个装饰音都突出了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更加能够凸显出林冲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像是每一个音都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故事,一句一句都是叹息。因此,在练习时能够明显感受到难度增加,装饰音必须同时做到清晰且突出,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更加精准的把握。

《林冲夜奔》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乐曲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权,坚毅勇敢的英雄形象,为世人所歌颂。演奏力度对完整演绎《林冲夜奔》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当今社会一直在倡导要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林冲夜奔》作为传统文学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成功范例,研究价值很高,其中蕴含的正能量也将会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

二、《林冲夜奔》演奏力度运用技巧

上一章已经说明了演奏力度对于《林冲夜奔》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演奏前要充分理解作者希望通过力度的变化展示出怎样的艺术效果。此外,需要演奏者明确作品的深层含义,用演奏力度的精准诠释塑造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将作品的故事性呈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所以,我将通过本人三年的专业学习与演奏实践,对本曲的演奏力度进行分析,并阐述在专业实践中总结的运用方法。

(一)单音演奏部分

单音是扬琴的主要演奏手法之一,它可以表现为几种具体的演奏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正竹、反竹、泛音等。反竹及泛音大多应用在需要增强乐曲色彩性的地方,例如反竹的演奏效果非常清脆明亮,可以形容鸟叫等场景;泛音的演奏效果较为空灵,适合用在乐段或乐曲结束的地方,给人留以想象的空间。但在扬琴的单音的范畴中,正竹无疑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尤其是在这首作品中,正竹的使用大量运用在了快速演奏的片段中,这就对演奏力度控制的准确性要求更高了。下面我就《林冲夜奔》中的几个重要的单音使用来进行分析并说明运用方法。

首先,在乐曲的第二段“夜奔”中,小快板的位置是用正竹来完成的。可以看到,这里的节拍是3/4拍,在整个乐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旋律线条是起伏变化的,这样的目的是增强乐曲的感染力,凸显了林冲此时身处环境的惊险程度之高。此外我们注意到,在每一小节的最后一拍都加入了重音的标识,这样做不仅可以推动旋律的进行,更像是表达林冲在雪夜中前行的不确定性,仿佛能够看到他艰难行走的身影一般。所以我们在演奏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的控制,要做到收放自如,突出重音。后面转到2/4拍,四个小节组成的乐句做渐强处理,将小快板推进到下一更加热烈地快板。我们再演奏的时候要把渐强做好,因为此处只有四个小节,很容易演奏出突强的效果,手上的力量要控制好,多运用手指的力量去完成,能够事半功倍。

谱例3.1: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其次,在乐曲的第三段“风雪”中,第一个音的出现非常关键,以强烈的力度变化营造出冷风呼啸的雪夜场景,力度为突强后弱,这种力度变化在音乐中是比较难拿捏的,对演奏者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音是紧承上一段的,中间没有气口,所以演奏时要注意连贯性,以及力度的剧烈变化。力度减弱后继续渐强,接一段快速的音阶上行片段,这一段音阶跨度较大,从倍低音5到了高音7,所以演奏时不仅要注意音符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对力度把控要到位,渐强的过程中不要犹豫。继续进行,出现一段快速半音下行片段,这里要注意把第一个音突出,因扬琴形制等方面的原因,高音区的音量本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要求我们演奏高音区的重音时运用上手腕的力量,下竹要果断有力且准确。许多演奏者最担心的就是演奏高音部分,到高音部分不敢弹,因而此处的演奏需多加练习才能达到准确效果。

谱例3.2: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最后,在“风雪”段的最后一部分,快速半音阶进行,音响效果类似风声,风的声音在速度运行下忽大忽小,形象于音乐中的强弱。上下行循环反复,强弱交替转换,不协和音不断回响,是在寒风凛冽,风雪交加中林冲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也形象的表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一段的演奏难度较高,演奏者在确保演奏准确性的同时,更加不能忽略对力度的把控。每一个乐句都是由高音下行再上行回到高音,我们可以对每一句的首音做重音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乐句,听觉上也更加清晰。其次在下行的过程中做减弱处理,上行的过程做渐强处理,这样可以增加旋律的起伏,丰富乐曲的色彩。

谱例3.3: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二)双声部演奏部分

双声部演奏在扬琴作品中出现频率是非常高的,因为扬琴本身就是需要演奏者左右手配合协作完成的一种乐器。双声部的出现,加入了伴奏织体,丰富了旋律的情感,使乐曲更加厚重。因此,扬琴中双声部的演奏是颇具难度的,左右手演奏的力度、节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许多演奏者也对双声部的把握经常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可以采取先分手练,熟练后再合手练的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更加的效果。下面我就《林冲夜奔》中的几个重要的双声部使用来进行分析并说明运用方法。

首先,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就出现了双声部的使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项祖华先生在《林冲夜奔》这首作品中使用了双音琴竹,这个演奏方法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它是在能演奏两音传统的演奏方法基础上,将左右手琴竹各增加了一个琴头,从而发展为最多可同时演奏四音。双音琴竹不仅丰富了扬琴演奏的色彩,更是为后来乐曲中使用双音琴竹提供了极成功的范例。《林冲夜奔》乐曲开始就使用了双音琴竹,第一小节是低音6的八度进行,这里是模仿击鼓的声音,并且不断地加快,为全曲的曲折变化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下竹要干脆,不拖泥带水,在力度上要发挥到极致,把气势演奏出来。

其次,在引子中出现的运用到双音琴竹的位置我们要做到击弦准确,力度要强,将双音琴竹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第五小节,双手的四个音一直是保持在同样的位置上,往往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同音反复的问题,在心理上会有所松懈,但这里恰好是引子的中间部分,我们要将力度再演奏到新的高度,并且这一小节是不断渐强的。演奏的时候手臂要注意放松,如若力气用错了位置,音色会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力度也很难发挥出来,演奏者在结束后会发现手臂非常疲乏。所以,演奏力度与我们的发力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平时要多注意基本功练习,在演奏有难度的乐曲时才能得心应手。

谱例3.4: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在乐曲的第二段“夜奔”中,表现了林冲已经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上梁山。整个音乐情绪也随之更加明朗,演奏时由弱渐强,更加有力,表明心意。双声部的使用已经恢复了单音琴竹。速度由慢渐快,有力地节奏表现了林冲雪夜赶路的场景。

此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由弱渐强。本人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这一段在谱面上来看难度并不大,练习时也比较好掌握,但是当练习了一段时间后,问题才开始浮现。我发现将双手的力度平衡到理想状态是有难度的,并且力度与节奏的平衡也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演奏时务必要注意演奏力度双手的统一、平衡。

谱例3.5: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此外,在乐曲的快板部分,也有与上述相同的问题,双声部的练习最重要的就是双手音量的平衡,我们要分清旋律和伴奏织体分别在左竹还是右竹,在熟练的基础上,将旋律力度突出,伴奏力度适当减弱,音乐才会平衡。

谱例3.6: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最后,在乐曲的第四段“上山”中,再次使用了双音琴竹,因此段描写了林冲最终被逼上梁山的场景,也是全曲的高潮阶段,要将气势演奏出来。同时,要以强的力度演奏,每一小节都应加重首音,既是让旋律更具层次性,更能推动音乐的发展。在演奏乐曲时,我们要认真分析每一个乐句,可以发现此段八度双音出现的较多,这样写的用意实际是帮助我们突出力度的作用。本人在练习的过程中试验过弹奏八度双音与其他音程双音来寻找它们的区别,发现八度双音更加有力,在扬琴中适合用在力度大的片段。前面说到过此段是全曲的高潮,力度必然也相应地加强,由此可见项祖华先生创作的精妙之处。

谱例3.7: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三)轮音演奏部分

轮音是扬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在众多乐器中其实都有轮奏的演奏方式,但扬琴的轮音有其不同之处。由于在轮音时,演奏者需要左右手进行快速交替弹奏,因此轮音的音量与速度是否匀称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林冲夜奔》中的几个重要的轮音使用来进行分析并说明运用方法。

首先,我还是以乐曲的引子部分进行举例。前面说到,引子部分是用双音琴竹完成的,我们知道双音琴竹在质量上比通用的单音琴竹是要重的,那么无疑是增加了轮音的难度。比如引子的第二小节,首先要确认演奏位置的准确性,其次我们观察到谱面中表明了重音记号,在力度的控制方面需要演奏者的双手平衡能力过关,尤其是突出最上方几个旋律音,明确旋律的走向。

谱例3.8: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其次,乐曲的第一段“愤慨”是以大段的轮音进行的。这里主要描写高太尉想要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迫流放,过程中,不断遭遇凶险。林冲作为以前朝廷的重用之人,无法忍耐现在的困境,在报仇后选择雪夜奔上梁山。由于愤慨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不会过于外显,因此这一段在演奏时,演奏力度较弱,但连贯性要求较高。这里是描写林冲被设计陷害后的悲愤,音区也选择在了低音区,以较沉重的音乐来诉说林冲内心的苦闷。我们在演奏时,要注意把力度控制好,更像诉说的感觉,以中弱的力度为宜。在进行到第四小节时运用到了反竹,这里反竹表现的是凛冽的风从脸上刮过的感觉,显示了天气的极端,此外反竹的音色较为明亮,力度不宜过强,与正竹相比稍微减弱较好。

谱例3.9: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还是在“愤慨”段中,单声部轮音结束后紧接一段双声部轮音。前面我们说过双声部演奏是为了让乐曲旋律更加丰富,更厚重,这里也不例外。我们前面在演奏单声部时用的是中弱的力度,在这里要转为强的力度,一是将两段从力度上进行对比,二是为乐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们演奏时要通过力度演奏出气势。在谱例中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第三拍开始渐弱,这里一定要安静下来,在第三小节第三拍开始再渐强,这里可以理解为起到桥梁的作用,让这个乐句有起伏,乐曲更有深意。

谱例3.10: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最后,在乐曲“愤慨”段的最后的轮音部分,力度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速度也相应变缓,直至结束。作用是对这一段“愤慨”的心情做好总结,说明林冲已经结束了内心的挣扎,同时引出小快板,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充满对洗刷冤屈的信心。

谱例3.11:

(谱例来源于《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

通过上述的三个举例,可以看出轮音力度的重要性,而这一技巧的运用也影响着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轮音基本功的练习,多运用节拍器帮助自己提高对轮音的把控能力。注意演奏时手腕要放松,否则会影响到轮音的音色,演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林冲夜奔》演奏力度实践反思与启示

(一)本曲力度演奏总结

在演奏此曲之前,通过查阅相关文学资料,发现林冲的故事一直很深入人心,其中雪夜上梁山的故事就是《林冲夜奔》的创作来源。其实,在音乐界中经常可以见到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作品。想要完整地演奏一首音乐作品,必须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明确作者想传递给大众怎样的信息,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诠释作品。下面,谈一下对此曲力度演奏实践的总结。

首先,对乐曲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作曲家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林冲夜奔》由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五个段落组成”①,在“起”的部分,也就是乐曲的引子,运用了双音琴竹,前面在第三章力度分析中说过,这里要用较强的力度来演奏,因双音琴竹本身善于表现较强烈的乐段,要将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演奏时下竹要明确、果断,注意运用好手腕与手指等多方面的力量。许多演奏者在学习《林冲夜奔》前并没有接触过双音琴竹,会认为双音琴竹较难掌握,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双音琴竹左右手音程度数都是固定的,在练习时注意把击弦位置以及旋律音的进行关系找好即可。另外,“起”的部分是对全曲的铺垫,利用力度等音乐要素渲染出悲壮的气氛,由此可见引子段的重要性,要利用引子将听者带入到为观众创设的音乐世界中去。

其次,在“承”段,也就是乐曲的愤慨段。这一段以轮音为主,轮音在扬琴中多用于抒情性的乐段或是表现悲伤情绪的乐段,这一段属于后者,通过轮音诉说出林冲内心的悲愤,利用力度的变化表现他内心的纠结。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这一段总体的力度是一步步加强的,第一部分以单音轮音进行的,力度不宜过强,先定下这段的基调。到第二部分转为双声部轮音进行时,力度再加强,表现出林冲内心的变化,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尤其是回原速后,速度稍快,音乐更加从容,显示了林冲内心纠结在减少,由愤慨的心情逐渐转为动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充分了解乐曲的文学背景的原因,要读懂林冲这个人物的内心,有利于演奏者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

——————

①刘月宁.《扬琴名曲<林冲夜奔>赏析》[J].乐器,2004(01):42-46.16

——————

然后,在“转”段,是乐曲的“夜奔”和“风雪”两段,这两段主要以快板为主,力度上也相应较强,节奏铿锵有力。既然是“转”,就要出现新的东西。“风雪”中通过力度的变化渲染出了狂风暴雪的场景,快速的半音阶进行仿佛冷风在耳边刮过一般生动,凸显林冲路途中遭遇到的危难情况。三连音加重音的使用,更显示出了林冲顽强的意志。我们在演奏这两段时要注意“快而不虚”,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演奏速度快的片段时音符经常不够清晰,力度也达不到理想的音量,主要是由于手腕的力量不够,手指运用的不够灵活。力度实际上很考验演奏者基本功的一项内容,因此在日常练习中不能忽视对力度掌控的训练。

最后,在“合”段,也就是乐曲的“上山”这段,尾声的力度达到了最高点,同样使用双音琴竹进行演奏,与乐曲的引子进行了呼应。速度配合力度,最后一句的呈现也很戏剧性,强后突弱再渐强,林冲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挣扎呢,让听者和他一起陷入纠结,最后乐曲力度再次到达顶峰,以三个强有力的同音结束,无比的坚定,铿锵有力。冲破前面的纠结感,让人豁然开朗。这一段整个乐曲走向了最高潮,力度也达到了全曲的顶峰。在演奏时要学会放开自己,将力量释放出来,肢体动作要相应的配合好,比如在演奏重音时可以先抬手再果断下竹,通过动作来帮助我们完成好重音。此外,演奏不仅仅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肢体动作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乐曲更加能打动听者,是不容忽视的一项。

(二)力度演奏训练提升途径

通过对《林冲夜奔》演奏力度的分析,对扬琴演奏力度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要重视对力度的设计。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乐曲前,首先要对乐曲的曲式结构、创作背景及风格、乐曲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结合乐曲的各方面对力度控制进行设计。在分析力度的时侯,先把握好力度的对比,再去实现力度的变化发展。有了力度的对比,才能展现出情感的起伏,有力度的变化,才能体现出乐曲表情的丰富。对乐曲要学会整体把握,再慢慢渗透到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最后到达每一个音,要有顺序性,并且要在日常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学会找不足并更正。乐曲的练习与演奏,也需要演奏者进行二次创作。我们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想法,然后对自己对演奏力度的练习经验加以总结,在乐曲中加入个人的理解,使乐曲更有灵魂。总而言之,想要表现好演奏力度,要重视提前对力度进行设计,有无设计最终效果相差甚远。根据设计好的去演奏,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要把握好力度的层次。力度的层次既是强弱的变化,也是音色的变化。对演奏力度的把握,是根据演奏者对力度的个人理解进行的。如果对力度进行严格的规定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对pp(很弱)与p(弱)的控制,更多的依靠演奏者在实际练习中的总结去完成的。但是,可以加强对力度的掌控训练。可以由最强与最弱开始,之后层层递进,在这循环往复的练习中,对演奏力度的控制能力会逐渐增强。此外,不同作品的力度也要灵活运用。同一个f(强)在不同的乐段,要根据乐曲情感的起伏进行变化演奏,不要机械性的照搬。

在把握力度的变化时,模仿练习相关演奏家的力度表现手法,也是一条提高掌控能力的途径,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辅导的演奏者尤其重要。对同一首乐曲,大师的演奏力度处理方式往往不同,都有个人的演奏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能够要明确他们对力度的不同处理和表现方法,选择对自己的演奏有帮助的部分。在聆听的过程中,要对照乐谱,把他们对演奏力度的处理作详尽的记录,以便查看。除了对一首乐曲的力度把握作全面的学习外,可以针对个人在演奏力度中不够满意的部分,不断地进行模仿、练习,直到弄通为止。

最后,力度的基本功训练也极为重要。在练习单音时,可以在同一个音上进行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的练习,感受不同力度的音响效果,并运用到乐曲中去。在练习双音时,可以赋予左右手不同的力量,比如左手力量大,右手力度小,同时击弦,以应对部分作品中对于两手力度的要求。此外还要运用好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加强个人对琴竹的掌控能力。

结语

《林冲夜奔》是扬琴作品中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作品的题材与构思,从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学深处探求具有民族气质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用扬琴倾诉了林冲的悲愤以及气宇轩昂的民族神韵,在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方面都达到了新高度,推动了扬琴事业的不断前进。

乐曲讲述了林冲雪夜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将林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的段落之间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演奏力度起伏大。因此,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力度进行研究能够对乐曲把握有更深的理解,弥补个人之前对演奏力度理解存在的不足,增强个人舞台表现力,对分析和演奏其他扬琴作品也能够发挥普适性作用。

本篇论文从演奏力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林冲夜奔》这首作品,第一章对演奏力度的重要性以及演奏力度在乐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从单音、双声部、轮音三个侧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明确演奏力度对提升舞台表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乐曲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三章从演奏实践出发,将演奏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今后演奏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练习的方法。

随着扬琴创作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扬琴界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作品,演奏技巧非常华丽,速度也是再攀高峰,成为了许多扬琴演奏者竞相演奏的对象。但是,我们在演奏创新作品的同时,更要重视传统的优秀扬琴作品进行研究。《林冲夜奔》不仅在演奏力度上难以把握,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也很高,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准确的把握好乐曲。我们要重视基本功和传统乐曲的练习,让传统乐曲绽放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立足传承,完成创新。我们要实现文化自信,就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传承传统音乐作品,还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内容。扬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作为一名扬琴专业的学生,今后我将通过对传统音乐体裁的演绎与研究,培养个人文化自信,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赵艳芳:《中国扬琴考级曲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2]黄河,刘艮:《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

[3]李玲玲:《扬琴当代音乐作品精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学位论文类:

[1]古维迎:《中国当代扬琴作品研究——项祖华扬琴作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2]刘燕子:《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张馨:《论项袓华扬琴曲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奏技巧》,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4]田超:《谈“音画通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以项祖华音乐作品为例》,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5]杨瑾怡:《从<林冲夜奔>谈扬琴演奏技术的运用及发展》,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6年。

[6]乌丽吉:《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思考——对蒙古扬琴演奏启发》,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6年。

[7]马晟皓:《浅谈<林冲夜奔>中昆曲音乐元素的应用》,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

[8]王文佳:《项祖华扬琴组曲<国魂篇>中<屈原祭江>、<林冲夜奔>两阕分析》,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

[9]罗伟:《论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10]芦诗童:《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11]张力群:《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色与演奏诠释》,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

[12]毛嘉琪:《扬琴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探析——以<林冲夜奔>和<离骚>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13]崔岩:《民族音乐<林冲夜奔>的接受美学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6年。

20

学术期刊类:

[1]李向颖:《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五十年》,《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第95-103页。

[2]赵艳芳:《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中国音乐》,2002年,第3期,第40-41页。

[3]王义茹:《百弦颂祖国双竹奏华章——项祖华教授从事扬琴艺术教育50周年》,《人民音乐》,2009年,第7期,第60-62页。

[4]何昌林:《风云变色星辰失度——听项祖华的扬琴新作<林冲夜奔>》,《人民音乐》,1989年,第5期,第4-5。

[5]杨清:《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的音乐学分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98-100页。

[6]黄艳:《扬琴曲<林冲夜奔>曲式结构新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65-169页。

[7]赵新芝,马焕焕:《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音乐天地》,2015年,第9期,第51-54页。

[8]李艳:《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色》,《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1期,第52-153页。

[9]赵芳:《浅谈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25期,第243页。

[10]刘月宁:《扬琴名曲<林冲夜奔>赏析》,《乐器》,2004年,第1期,第42-46页。

外文文献:

[1]QiangZhang,“TheTraditionalChineseDulcimerofSichuan‘WuFang’Art”,JournalofInternationalEducationandDevelopment,2020,4(4).

[2]ZheXiao,XinChen,LiZhou,“Real-TimeOpticalMusicRecognitionSystemforDulcimerMusicalRobot”,JournalofAdvanced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lligentInformatics,2019,23(4).

[3]YaWang,XiaojinLa,ChunyuTian,YushanDong,FengQi,ChanglongQiu,XiujuanGao,Ji’anLi,DarrenR.Williams,“EfectsofModifiedSanziYangqinDecoctiononTyrosinePhosphorylationofirs-1inSkeletalMuscleofType2DiabrticRats”,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8,18.

[4]ThorngateRussell,“‘book-review’HisVoiceastheSoundoftheDulcimerSweet”,TheChoralJournal,2017,58(5).

[5]BanksJon,“‘UnapoverafanciullaTedesca’:thedulcimerplayerinFilippoBonannis’Gabinettoarmonico”,EarlyMusic,2015,43(3).

[6]AlveyR.Gerald,PenRon,“DulcimerMaker:TheCraftofHomerLedford”,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2015,

[7]BenjaminY.Christensen,KentL.Gee,BrianE.Anderson,AlanT.Wall,“Modalresponseandsoundradiationfromahammereddulcimer”,ProceedingsofMeetingsonAcoustics,2014,14(1).

[8]YanGeng,XinhuaWang,“YangqinTeachingReformofUniversity”,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2013,9(5).

[9]IrenaMiholic,“dulcierinmusiclifeofnorthernandnorthwesterncroatiaattheendofthetwentiethcentury”,CroatianJournalofEthnologyandFolkloreResearch,2003,40(2).

[10]MetroVoloshin,“TheAppalachianDulcimer”,MusicReferenceServicesQuarterly,2001,8(1).

[11]SeanDonnelly,“AGermanDulcimerPlayerinEighteenth-CenturyDublin”,DublinHistoricalRecord,2000,53(1).

[12]RosalieCastleberry,“TheAppalachianDulcimerandItsUseintheClassroom”,GeneralMusicToday,1994,7(3).

[13]JordanSmith,“ForDulcimer&DoubledVoice”,TheGeorgiaReview,1986,40(3).

[14]XinhaoZhang,“Integrationof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YangqinanditsNationalCulture”,2020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rdisciplinarySocialSciences&Humanities,2020.

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