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论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
钟珊 华音网 2025-02-20

摘要

中国扬琴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若从清朝康熙年间算起也就是十七、十八世纪之交,传入中国也就三百余年。这短短的三百余年中,扬琴从一件伴奏乐器发展为一件独奏乐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乐派,这与艺术家们不断地摸索创新是分不开的。本文以传统扬琴流派中江南丝竹乐曲及其江南丝竹合奏乐曲的分析为着手点,重点研究扬琴在江南丝竹乐曲中的演奏技法及风格,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体现本命题的理论、现实及应用价值。

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表明选题缘由及意义,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以及笔者采用的研究理论、方法和解决的问题等;第二部分阐述了丝竹乐与江南丝竹这两个乐种的起源,以及江南丝竹乐的乐队编制;第三部分是介绍江南丝竹乐种中扬琴加入的时间,以及在该乐种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来说明江南丝竹乐种中扬琴的重要性,以及在江南丝竹乐中扬琴的演奏技法,分析江南丝竹乐中扬琴的演奏风格特征;第四部分介绍了江南丝竹乐中扬琴的传承及发展,包括乐器改革、人才培养、音乐创作和代表人物等几个方面,音乐创作包括了江南丝竹合奏曲改编的扬琴独奏曲以及江南丝竹这一音乐元素在现代扬琴作品中的发展。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

希望通过本论题,能够给学习和研究传统扬琴流派中江南丝竹乐的人以助微薄之力,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江南丝竹作品独特的音乐语汇,培养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最终来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江南丝竹乐 江南丝竹扬琴 演奏技巧 风格特点 传承与发展

绪论

一、选题理由

江南丝竹是我国的一种乐器合奏形式,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地区,也是中国扬琴传统流派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多年来一直较少有理论资料。笔者看来,现如今论述江南丝竹的文章,大多数不够全面深入的介绍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或是江南丝竹扬琴曲,缺少具体细致的分析。本文以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为对象,试图对扬琴在江南丝竹这一乐种中的作用、演奏风格、意义及传统扬琴流派中江南丝竹这一乐种的演奏风格、音乐元素为对象,对江南丝竹扬琴在这一乐种中的演奏风格及技巧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也是本课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选题价值

本文对江南丝竹乐扬琴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别介绍了江南丝竹乐的起源,以及后来扬琴的加入,并进一步通过对江南丝竹合奏曲目的分析,阐释了扬琴在这些合奏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通过对一些江南丝竹合奏曲目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从扬琴独奏曲目中去分析其所运用的技巧与演奏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特有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笔者会在研究方法上选择宏观陈诉,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对这一乐种进行介绍,再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分析,深入到江南丝竹曲目中去,而在碰到探讨具体问题时,需要大量收集资料,研究过程中采用梳理和分析的方式对种类各异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分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有很多,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江南丝竹就是其中一种。尽管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其有不少论著及期刊,但论述江南丝竹乐中扬琴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却没有专题论述。通过翻阅这些论文可以发现,涉及到关于江南丝竹中扬琴演奏风格的文献较多,如邱怀生的《浅析<弹词三六>及其演奏风格》山西大学学报1996;项祖华的《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中国音乐1990;尹梅的《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特点与发展》剧影月报2008等。其次对扬琴所有流派的概括中也谈到了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如邱怀生、王珍的《中国扬琴流派问题的探究与反思》音乐研究2008;邹华的《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音乐探索2003;肖银芬的《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10等。可以看出,对扬琴曲中运用江南丝竹这一音乐元素的论述不够广泛、深入。

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

第一章 丝竹乐与江南丝竹

我国音乐的历史传承中,江南丝竹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抒情、优美等特点,演奏形式灵活多变,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文人雅士的钟情,可谓雅俗共赏,是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的乐种。本章节对丝竹乐与江南丝竹的起源作出一一论述。依笔者所见,要了解江南丝竹这一乐种何时起源,就必须清楚地了解“丝竹乐”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丝竹乐的历史溯源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类型中的一种地域化样式的延续,它历史悠久且作为地方性乐种,同时归属于“丝竹乐”。笔者在这里就丝竹乐的起源作一梳理。

1、“丝”“竹”类乐器的起源

“丝”与“竹”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八音”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①,这种分类法是用来区分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其中,‘竹’类乐器专指那些用竹筒作为吹奏筒体的管乐器。‘丝’类乐器,专指那些用丝线作为振动发音琴弦的弦乐器。”②我国早期的竹类乐器在远古传说和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主要有“簧、管、笛、箫、笙、竽”等,周代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丝类乐器,早期的丝类乐器主要有“琴、瑟、筑”三种,丝类乐器与竹类乐器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至此最早具有丝竹乐类型特征的乐器组合形式——“竽(笙)瑟之乐”就出现在了中国乐器和器乐发展的大潮中。“丝竹乐”是一种特定的乐器组合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丝类乐器和竹类乐器互相配合进行演奏的,另一种是以丝类乐器和竹类乐器为主奏乐器再加入少量且轻便的乐器来组合演奏的。

①八音乐器分类法

②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2010年版,第16页

当时把以钟罄(鼓)为中心组合演奏的“金石之乐”和把以竽(笙)瑟为中心组合演奏的“丝竹之乐”,作为两种特定的器乐演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还出现在了周代礼仪的相关文字中,如《吕氏春秋.仲夏纪》的《侈乐》篇中,就有“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①,此处“丝竹”专指用丝竹乐器所演奏的音乐。实物材料的出现更强有力的证明了当时丝竹乐的存在,这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的考古结果显示,当时墓中除了有名扬四方的曾侯乙编钟外,还出土了编罄、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这充分证明了当时已经有“丝”和“竹”这两类乐器的存在。

2、两汉魏晋丝竹乐的发展

中国丝竹乐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在两汉魏晋时期。如《吴歌.大子夜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丝竹发歌响,假器拍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从这里不难看出当时的“丝竹”已经在为歌唱伴奏了。“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②《相和歌》之后常被人们视为是丝竹乐发展的前身。又如《宋书.乐志》中有所记载:“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宏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③琵琶、阮咸、箜篌、横笛、箫等“丝”、“竹”类乐器在当时十分流行,此种新型丝竹乐器组合形式也就取代了当时广为流传的“竽瑟之乐”。至此之后,中国丝竹乐演奏样式正式步入了历史的新篇章。

3、隋唐丝竹乐的盛行

到了隋唐时期,唐代的“大曲”、“法曲”中,亦可见丝竹乐的伴奏形式。唐代诗人的诗词中也常常提及“丝竹”,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由此可见,隋唐期间丝竹乐也广为流传。尽管隋唐期间有许多的战乱,但正是这些战乱使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之间传统音乐的相互交融,也为宋元以来的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吕氏春秋.仲夏纪》中《侈乐》篇

②《晋书.乐志》(下)卷23第28页,四库全书本

③《宋书.乐志》

④《陋室铭》刘禹锡

4、宋元丝竹乐的扩展

如果说汉魏隋唐间的丝竹乐是中国丝竹乐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宋元时期则是中国丝竹音乐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宋代丝竹乐艺术在类型上产生了新一轮的变革,出现了两种新的外来乐器:“奚琴”和“轧筝”。这两件乐器自宋代以来逐渐流行起来,经过艺术家的改良,就有了后来的奚琴、二弦、提琴、京胡、高胡、板胡、中胡等。两宋时期,经济繁荣鼎盛,这个重要条件也促使了市井文化的发展,所以宋代丝竹乐演奏可谓盛极一时,当时有许多小型丝竹乐演奏样式,所用的主奏乐器都属于丝竹乐类型。这种小型的丝竹乐演奏样式常见的就有“细乐”、“小乐器”、“清月”等,而这三种演奏样式是当时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器乐合奏形式。丝竹乐当时不仅在教坊大乐中出现,在市民音乐生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活跃于城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社团进行演出活动。这一变革,可以说自宋代以来,中国丝竹乐的演奏艺术乃至整个民族器乐演奏艺术领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变革。

5、明清丝竹乐的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都市生活的进一步繁荣,丝竹乐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城市、乡镇艺人群体中传承的小调、俚曲和清曲演唱等民间歌曲品种,大多采用不同类型的丝竹乐器伴奏。1814年清蒙族文人明谊(荣斋)所编写的《弦索备考》(现今常被称作《弦索十三套》),收录了十三套弦索乐的合奏谱集,所用乐器则是以琵琶、三弦、胡琴、筝为主。

图片1《弦索备考》总合奏谱①

丝竹乐种类地方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区域内多种类型的丝竹乐的诞生。其中,传播于环太湖地区,主要以“姑苏”地区为中心的那一部分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丝竹乐古老传统的一个地域文化分支,在吴越文化和苏南地区其他传统音乐类型的影响下,显现出灵秀、雅致的音乐魅力,这便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6、丝竹乐的乐种及特点

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和潮州弦诗等都是丝竹乐主要的乐种。不同地区的人民受到了各地审美情趣及物质条件的影响,在乐队编制上有所不同。如:“广东音乐以二弦、三弦、月琴、提琴和箫”②为主奏,“扬琴和秦琴”③为辅组成的;福建南音以琵琶为主奏,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为辅奏乐器所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主奏乐器的不同以及乐器组合形式的不同,可以给音乐带来演奏技法上的不同,让音乐的风格大不相同。有关江南丝竹乐这一地方乐种笔者在此作一着重的阐述。

①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版,第5页。

②广东音乐中“二弦、三弦、月琴、提琴和箫被称为“五架头”。

③广东音乐中“扬琴、秦琴被称为“三件头”。

第二节 江南丝竹的形成

“江南丝竹”是近百年来的一种新兴乐种,它是明清以来,环太湖地区的丝竹乐合奏演奏形式发展到了近代才出现的一种称谓。江南丝竹音乐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尤其是沪、苏、杭及其周边地区最为旺盛。下图是江南丝竹音乐流行的分布图:

图片2①

现在学术界对于江南丝竹的起源说法不一,但至少在1860年之前,丝竹乐曲已经在江南地区的乡镇广泛流行起来。“江南丝竹”的前身就是明清环太湖地区的丝竹合奏音乐,这种音乐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广泛传播。到了晚清和民国初期,一批志趣相投的清曲家和清乐家纷纷聚集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各大城市中,在追求“雅致”的思想下,相约到乐社,自娱自乐的演奏丝竹乐,并对传统丝竹乐演奏的样式进行了新的探讨,对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乐曲进行了新的演绎,并对一些江南丝竹乐的乐曲进行了新的编曲和创作。他们将这一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性极强的音乐形式推广到了城镇,特别是在受吴越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姑苏”地区和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南京等地,都相约成立了“乐社”、“乐会”等,活跃于上层阶级文化领域。

“1911年(宣统三年),在上海福州路山西路口的‘文明雅集茶楼’出现了第一个丝竹乐集会。”②参加集会的人都是爱好丝竹乐的老茶客,他们对该地区早已有的民间丝竹乐曲加以修饰、润色、加工,编创新的乐曲从而对江南丝竹乐进行演奏和推广。1915年,在上海市的浙江路宁波路成立了名为“钧天集”的丝竹集会,这个乐社成为了对江南丝竹以后发展最有影响的音乐社团。它继承了“文明雅集茶楼”定期聚会的传统,还请了当时“文明雅集茶楼”的乐师们进行传授技艺,同一时期成立的乐社还有“雅歌集”。以下是钧天集在当时乐师们的合影:

图片3③

①《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版,第2页。

②金祖礼:《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中国音乐》1983年第三期。

③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2008年版,第34页。

1917年,在上海市南京路还成立了“清平集”等其它社团。下图是“清平集”全体成员的合影:

图片4①

当时成立的江南丝竹组织有“丝竹班”、“清客串”两种,“丝竹班”为职业性组织,通常在民间庙会节目、婚丧喜事时被邀请去演奏;另一种“清客串”为民俗自娱自乐的组织形式,被邀请参加喜庆节日演奏时不收报酬。

“江南丝竹”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乐种,也是受地域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乐种。它是中国丝竹乐的一个地域化乐种的分支,它与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都是由丝竹音乐发展而来的,作为地方性乐种,它有着鲜明的江南地区民间音乐曲调,明显在其他地区丝竹乐品种中独领风骚。从“文明雅集茶楼”开始,到“钧天集”、“清平集”等丝竹乐集会的纷纷成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前辈乐师,使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技艺得以提高,乐曲也广为流传。

第三节 江南丝竹乐的合奏形式

1、江南丝竹乐的乐队编制

江南丝竹作为环太湖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小型器乐合奏形式,其传统乐队编制自然是以一些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组成。江南丝竹重视“合”,即是乐队的整体合作而不是采用一件主奏乐器领奏的形式。由于它是一种小型丝竹乐合奏样式,所以组合乐器件数也不会太过复杂,其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也主要是以轻便类为主。一般情况下,乐队通常都是一人演奏一件乐器,或者是一人演奏多种乐器;在乐队音色组合上,江南丝竹并没有特殊的音色要求,且乐队组合的随机性较大,在编制上没有固定的“主位”与“次位”的区别,而是根据音乐表现所需要的人数而定,可多可少,一二人至七八人均可,这种灵活的组合形式,给乐手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也是江南丝竹得以普及的原因之一。在有些情况下,由于乐曲的需要,乐队编制有时还会出现一人兼奏多件乐器。总体来说,江南丝竹乐队编制,具有小型、轻便、精练的特点。

综合迄今所见各地丝竹乐社所使用乐器的情况来看,江南丝竹的乐器组合形式是以丝类乐器和竹类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故称为丝竹。打击乐器为辅,只起到了点板击节的作用。江南丝竹乐一般都是以民间“室内乐”的形式出现。通常使用的乐器如下:

丝乐器:二胡、琵琶、扬琴、中胡、阮、秦琴、三弦、月琴等。其中较常使用的乐器为二胡、琵琶、扬琴。

竹乐器:曲笛、洞箫、笙等。曲笛是江南丝竹乐社乐队编制上不可或缺的主要乐器。洞箫则被文人乐社使用较多,这与文人乐社成员大多习箫以度南曲、习箫以合琴乐的文化传统有关。

击乐器:木鱼、碰铃、怀鼓等。

①箫烨璎:《江南丝竹》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版,第50页。

2、江南丝竹乐队的基本组合形式

江南丝竹是一支小型的综合性乐队,乐队中,吹、拉、弹、打样样兼备,色彩丰富,音响丰满。丝竹乐社虽然所选的乐器各有不同,但演奏效果都是以细腻、优美、优雅、抒情、华彩、流畅等来引人入胜。这与吹打乐的粗壮、豪迈、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图是上海华联国乐会娱乐委员会在1940年9月29日演出的六首丝竹乐曲的乐队组合表:

图片5①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在每首乐曲中都有不同,每首乐曲所用的乐器除二胡会在某些乐曲中用到两把外,其余所用乐器都仅仅需要一件,且需要的乐器总量也都没有超过十件,这点不难看出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十分简单明了。

下面笔者以一般常见的江南丝竹乐队编制为对象,将其乐器编制以及座位编排情况制成一张简单图示:

图片6②

从以上两幅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主次之分,每件乐器在不同的乐曲中都显示了自己的特点,每首乐曲所用的乐器又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编排,但通常乐器位置的摆放还是会参考到需要演奏的乐曲。每样乐器之间的性能也要很熟悉,比如弹拨乐器声音较为圆润、轻巧,吹管乐器则声音明亮、欢快。这两类乐器的摆放就不能一边倒,需要穿插着进行,依次摆放,才不会显得突兀。

本章小结

江南丝竹乐是从丝竹乐逐渐演变而来的,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江南丝竹特色的地方性乐种、乐队演奏形式和乐队编制。

①《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第7页。

②《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浙江省杭州市丝竹研究社在演奏《三六》的座位表第10页。

第二章 江南丝竹乐中的传统扬琴

第一节 江南丝竹乐队中扬琴的加入

江南丝竹,是一种流传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丝竹乐器合奏乐种。“扬琴加入江南丝竹乐队的时间较晚,在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集”中才普及开来。”①江南丝竹乐队中所使用的扬琴是任悔初开的一家音乐店铺中制定的,这类扬琴的形状较小与现在普遍流传的402扬琴不同,1911年之后这种扬琴被广泛应用于江南丝竹的乐社中。如1934年上海“清平集”在黄浦江上举行复会庆祝,当时任扬琴演奏的就是江南丝竹乐中的传统扬琴代表人物任悔初先生。“霄兆乐团”、“中国乐会”、“俭德国乐团”这些乐社都在夜游浦江时用了扬琴这门乐器,“杭州江南丝竹研究社”在演奏江南丝竹曲《三六》时也用了扬琴这门乐器。(见附录建国之前江南丝竹乐队中的扬琴照片)。

第二节 江南丝竹乐中传统扬琴的作用

1、“中和”作用

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这些风格的定位,与其所用的乐器是分不开的,扬琴这一弹拨乐器就是江南丝竹乐队中不可缺少的。在笔者看来,它在乐队中起着“中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在乐曲的音响上起到了柔和的作用

江南丝竹演奏的特点是演奏者在演奏时尽量发挥不同乐器的不同性能,并且适宜的创造每件乐器的最佳表现力,从而使乐曲回味无穷、百听不厌。传统扬琴的作用“暗扬琴”指的是扬琴的音色,在演奏时不要过于猛烈,以柔和为主,从而凸显出其他乐器的音色。传统扬琴与其他乐器相比音色不那么的鲜明,不是一听就能辨别的,所以在乐队中它起着“调和剂”的作用。例如竹笛声音比较轻快明亮,而且音量较大,单独声部出现会显得比较突兀,全曲一吹到底又会把别的声部给掩盖,所以笛子声部一般只会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时而进时而出,加上扬琴声部之后,整首乐曲就会显得柔和细腻,它的调和也就体现在此。

①《江南丝竹在上海》原著:【美】韦慈朋译者:阮弘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3

1.2传统扬琴的演奏大多都是速度均匀的节奏且不分句逗,从而对其他声部起衬托作用

扬琴素有圆润悠扬、余音袅袅等特点,在演奏江南丝竹乐曲时,扬琴大都以其独特的音响贯穿于整首乐曲中,传统扬琴“一蓬烟”的这个词就很好的表达了扬琴独特的音响效果,以及它所处的位置。扬琴作为一件音域较广的乐器,它能扩充乐曲的音域,一些二胡、笛子不能演奏的音响都可以由扬琴来完成。江南丝竹音乐中,扬琴的演奏很多时候都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跳进,这使得织体更为丰富,乐曲更为饱满,乐曲《三六》中就运用了加花的手法。

谱例1《三六》节选 1=D 2/4

谱例1:二胡和扬琴两件乐器的分谱我们可以看出扬琴在整个乐节中比二胡声部要密实,且二胡声部大都是八分音符,扬琴则是多处弹奏十六分音符,从而使乐曲增加了几分生动。二胡、笛子这些乐器都属于线性乐器,而扬琴是点状乐器,这样线与点的配合,会产生新的听觉效果。

2、乐队的器乐组合形式更完善

在乐队合奏时,每种乐器的性能、音色、技巧及其在演奏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吹管乐器讲究气息的运用与音色的控制;弹拨乐器讲究音乐的颗粒性与音乐的律动;拉弦乐器讲究功法的运用与长音的均匀;打击乐器则注重节奏与乐曲的色彩氛围;乐队中每件乐器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扬琴的加入是江南丝竹合奏乐中众演奏者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及研究逐渐形成的,它完善了江南丝竹乐的乐器组合形式。所以,江南丝竹乐中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完善的组合就是由笛、扬琴、二胡、笙、琵琶、箫、小三弦和板鼓所组成的。在乐队演奏中,各种乐器发挥自己的特长,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第三节 江南丝竹乐中的传统扬琴演奏特色

江南丝竹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乐种,其演奏特点也极具特色。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江南丝竹八大曲中扬琴演奏的特点,来论证扬琴在江南丝竹乐中的重要性。江南丝竹乐曲的曲目大都来源于民间器乐曲牌,最为著名的乐曲有:《三六》、《慢三六》、《慢六板》、《中花六板》、《欢乐歌》、《四合如意》、《云庆》、《行街》,同时这八首乐曲被称为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此外《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熏风曲》、《柳青娘》、《鹧鸪飞》、《行街》等作品也很流行。江南丝竹乐的其他传统曲目就不在此一一列举。

1、声音特性

《艺诀》中曾有记载:“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①也有:“胡琴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②这些都是老一辈艺人们通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总结出的极为生动的描述。其中就以“暗扬琴”、“一蓬烟”来形容扬琴。

1.1音色

江南丝竹合奏曲通常给人一种优美抒情,典雅明朗的印象,且乐曲曲调悠扬雅致,别有韵味。扬琴作为江南丝竹乐的主奏乐器音色较为柔和、圆润,在演奏乐曲时,与竹笛的“喧闹之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更为雅致,抒情的旋律中略带有一丝明亮。

1.2音量

高永厚在《从“中和之美”谈到江南丝竹的审美情趣》③一文中谈到“江南丝竹虽以‘轻’为特点,但需‘轻’‘重’相宜,不‘浮’不‘煞’”。由此可以看出江南丝竹的“轻”并不是乐曲音量的轻重,更多侧重于音乐的表现是轻快的。在乐曲的演奏风格及音调上,力度的细致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扬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演奏力度,要以柔婉为主,柔中有刚,不能过猛过刚或一味的柔腻,要服从该乐曲总体表现力度的要求。

①《艺诀》是由老一辈艺人在演奏江南丝竹乐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艺诀》是由老一辈艺人在演奏江南丝竹乐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③《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版。

1.3音区

扬琴刚加入乐队时江南丝竹乐队中所使用的扬琴都是小型的蝴蝶琴,琴身为木质结构,琴面为桐板,当时所使用的琴弦为铜丝,有两排码,每排装有八档琴弦,三根铜丝为一个音,码子的两边都可以发声,体型较小,便于携带,琴竹是用竹子制成的,琴竹头都较为厚重,大多会在琴竹头上黏上胶布,使得音色更为柔和,演奏者可以根据乐曲需要加以选择。它的音色优美、调音简易、发音清晰。这种蝴蝶琴总的音域为两个八度加一个d到a2的五度。扬琴是按照自然音阶的排列来调音的,但最上面的两档弦都调为a2,所以在高音区就没有g2。

图片7小型蝴蝶琴形质①

2、主要演奏技法

扬琴是江南丝竹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在江南丝竹乐中的弹拨乐器中扬琴与琵琶可谓是并驾齐驱。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就如同江南风景般清秀、委婉、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扬琴在江南丝竹中所使用的双音、轮音、装饰音、衬音、加花等技法更加烘托和展现了这一民间音乐的柔和、典雅。

①《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下)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第1120-1121页。

2.1八度双音及双音

扬琴通过两个相距八度或八度以内的音同时奏出,加强乐曲的节奏感,使乐曲听起来更为质朴,这样的技法叫八度双音或双音。江南丝竹扬琴常运用双音来增强乐曲的音量,以增强气势,烘托情绪。通常乐曲会在进入高潮时用多个八度双音,逐渐由慢渐快来把乐曲的高潮烘托出来,八度音的运用使得乐曲的节奏感更为强烈和坚定,给人以强烈的肯定,使原本单一的音色顿时增添了几分厚重感。(见谱例2)

谱例2《欢乐歌》节选 1=D 2/4

2.2轮竹

轮竹是指扬琴某一音位上用两只琴竹相互交替快速击弹的演奏方法,使得该音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延续,让音乐听起来更为优雅、和谐。运用轮竹的目的,就是想将一连串的单音连成像拉弦乐器长音一样的效果。

谱例3《三六》节选 1=D 2/4

谱例3:扬琴的第一小节第一个音就用了轮音来演奏,并与笛子、二胡的长音相呼应。由于有竹笛、二胡这类的线性乐器,使得乐曲听上去延绵起伏,饶有韵味,再有弹拨乐器的加入,自然就多了份轻快与灵动。

2.3装饰音

扬琴在不同的江南丝竹乐曲中,根据乐曲的音乐形象,有着不同的音乐处理,对于乐音的修饰常常会用装饰音来使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活泼。在演奏时,要注意乐音与装饰音的时值关系,装饰音一般会占用在前一音符或本音之前的时值,有时也会占用本音的时值。(见谱例4)

谱例4《欢乐歌》节选 1=D 4/4

2.4加花

扬琴通常运用各种加花演奏,来润色原本悠长的旋律。这些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很多其他乐器所无法做到的。扬琴在江南丝竹乐合奏曲中的加花,大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方式出现,以乐音的变化来对音乐进行润色。

谱例5《慢三六》节选 1=D 4/4

谱例5:主旋律是在单一的弹奏某个乐音,而扬琴却在原来的单音旋律基础上运用了其特有的加花技巧来对乐曲加以润色。这一乐段我们发现,这两个声部在乐曲中紧密相随,主旋律在演奏时多处乐音比扬琴来的更为稀疏,但两个声部都是同时变稀变密,而非交替进行。乐曲中大都采用的是同步演奏,没有主次之分,但又不会像是同音齐奏那样单调无味,使乐曲听起来多了份灵动感且华丽流畅。这些单音上的变化,使乐曲无论是在感官或是在听觉上都耳目一新。

2.5减字抢挡

减字与加花相反,在江南丝竹扬琴中很少用到,但抢挡则经常会用到,抢挡又称“嵌档”。所谓抢挡就是在江南丝竹合奏曲中,碰到长音或是休止时,适当的加入一些乐音,使乐曲听起来更为流畅细致。(见谱例6)

谱例6《慢六板》节选 1=C 4/4

注解:谱例1—6见《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周惠、周皓、马圣龙编订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节 江南丝竹乐中传统扬琴的代表人物

自从任悔初先生在1911年将扬琴加入到江南丝竹乐队中以来,各个乐社培养了一批具有江南丝竹传统扬琴演奏风格特点的扬琴演奏者,并涌现出了不少著名演奏家和教育家,如任悔初、张志翔、俞樾亭等人,他们对江南丝竹传统扬琴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任悔初(1887--1952),江苏宜兴人。江南丝竹传统扬琴的代表人物之一,丝竹团体"清平集"的发起人之一,江南丝竹传统扬琴的开拓者。李鸿章之婿。在上世纪30年代,他最早把江南丝竹合奏曲目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并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最早的丝竹扬琴独奏唱片《三六》和《中花六板》。他的扬琴演技尤为精湛,擅长加花和变化音色,音乐表现极为细腻。他对扬琴乐器上弦轴的改进,大大改善了面板震荡的音色,从而使江南丝竹传统扬琴形成细腻优雅、韵味隽永的风格。

张志翔,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老一辈的江南丝竹传统扬琴教育家、演奏家,擅长演奏琵琶及扬琴。他是上海最早的丝竹乐团体“文明雅集”的前辈,与此同时也是几个丝竹团体的乐师。在上海时,主要以教授丝竹乐为生,培养出了许多丝竹扬琴家,并著有流传至今的丝竹乐扬琴谱《南风操》。

本章小结

江南丝竹传统扬琴自1911年加入乐队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它的发展与扬琴先辈们地不断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是所有扬琴爱好者对江南丝竹传统扬琴作品做更深的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并涌现出了不少江南丝竹传统扬琴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江南丝竹的演奏技巧采用各种插入音、经过音等音型加花演奏,演奏技法上擅长运用轮竹、连打音、八度双音等技巧,时而补充时而让当,时而又抓住时机奏出优美动听的主旋律,把人带入江南水乡那种清新淡雅的意境中去。它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特别是对音乐作品细微处的处理特别细腻,乐曲的音乐织体,力度都有着其独特的诠释,使音乐听起来颇为流畅、甜美。若是想要把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对演奏者在技术和风格的掌握上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从音色细微处的处理到音量上的把握,从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到音乐表现更为完善,扬琴在江南丝竹这一乐种中俨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如箫烨璎在《江南丝竹》一书中就曾写到“在行云流水的旋律中,江南丝竹的乐章慢走轻顿,盈盈转转,似顾盼流波,如回眸嫣然,常给人以纤影摇曳、温玉暗香的遐想。”①江南丝竹乐大多是抒发欢快情绪的,细腻优美的乐音,婉如江南景色般清丽委婉,令人赏心悦目。

①《江南丝竹》箫烨璎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

第三章 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传承及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使江南丝竹进入了科学的传承和发展的新阶段,扬琴在乐器改革、演奏人才的培养和音乐作品创作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第一节 乐器改革

建国后,扬琴专业工作者对扬琴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在传统丝竹扬琴的“双七型”、“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扬琴,例如: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扬琴演奏家杨竞明先生在1959年研制成的“快速转调”扬琴(又名“变音扬琴”),此琴克服了传统丝竹扬琴不能转调的缺点,后来又研制出“小转调”、“大转调”扬琴;“401型”、“402型”、“501型”等扬琴。目前普便使用的是“402型”扬琴:具有音域宽广G-a3,音量增强,音色优美,音位排列上具有半音更便于转调等特点。(见附录建国后改革扬琴图片及音位排列。)

第二节 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个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先后建立了扬琴演奏专业,培养了一批丝竹扬琴的优秀人才,如在6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外聘周惠先生传授江南丝竹培养了郭敏清、丁言仪、庞波尔;南京艺术学院钱方平教授培养出芮伦宝、雷达、王文礼、赵扬琴等演奏和教学人才。

第三节 音乐创作

江南丝竹扬琴独奏曲一部分是在原合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如轮竹、衬音、八度音、倚音等扬琴特有的演奏技巧演变而来的,代表曲目有《欢乐歌》、《弹词三六》、《行街》等。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江南丝竹的音乐元素创作的现代作品。

1、江南丝竹音乐移植曲《弹词三六》 项祖华整理

轮竹、装饰音、八度双音等技法一直是江南丝竹扬琴的重要技法,在合奏曲目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同时也被用于传统扬琴中。乐曲《弹词三六》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江南丝竹传统扬琴的代表曲目,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活泼,极具江南特色。

谱例7《弹词三六》节选 1=D 2/4

谱例7::全曲的引子部分,这几组八度的轮音使乐曲的情绪逐渐由强渐弱,情绪跌宕起伏。演奏这一段落时要注意强弱的对比,双音轮竹演奏时力度较强,给人产生一种热闹、宏大的场面,其后的单音再马上弱回去,强音过后,乐曲恢复平静,产生一种对比的音响效果,使乐曲在听觉感官上不那么的呆板。乐曲不仅运用了八度轮竹,同时还运用了颤竹技法,使乐曲在听觉感官上有一种跳跃的感觉,装饰音的运用使乐曲气韵生动,焕发艺术魅力。

谱例8《弹词三六》节选 1=D 2/4

谱例8:乐曲的片段从演奏技法上运用了颤竹和反竹,通过颤竹这一技巧将乐曲带入高潮,使节奏更为欢快,同时还运用了反竹技巧,在音色的处理上更为明亮,上声部与下声部在音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江南丝竹合奏曲《春晖曲》 顾冠仁曲

这首江南丝竹合奏曲采用了江南丝竹音乐素材创作的。曲调抒情优美,描绘出了冰雪消融、流水潺潺、万物舒醒的美好景致,使人犹如置身于盎然生机的明媚阳光之中。

谱例9《春晖曲》节选 1=D 散板

谱例9:乐曲在开头的散板部分中扬琴以其特有的音区结构和音色,在延长音上做了加花处理,运用了琶音、三连音和多个六连音这种密集的音位排列使乐曲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也使整首乐曲听起来更为饱满,充分发挥了扬琴装饰音与华彩性的装饰加花的演奏特色,使乐曲更为生动。

3、现代创作扬琴独奏曲

具有江南丝竹风格特点的现代扬琴作品是与分析、研究、创新江南丝竹乐中的风格特点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有一大批扬琴作曲家去研究和创新编了一些具有江南丝竹风味的新作品,这些新作品拓宽了扬琴在江南丝竹乐中的演奏技法以及音乐表现力。下面笔者就其中的几首新作品展开分析研究。

3.1、《莫愁女随想曲》 芮伦宝曲

该乐曲就是以江南丝竹与昆曲为音乐素材,采用叙事的形式,描述了在南北朝时期,莫愁女卖身葬父,送夫远征,受尽欺凌,最后投湖自尽的凄惨遭遇。

谱例10《莫愁女随想曲》节选 1=G 2/4

谱例10:乐曲引子部分,极具江南风味,乐曲的开头也是以轮竹开始,且曲调柔美,委婉,表现了莫愁女勤劳善良的性格。乐句中不断出现颤竹、装饰音等加花手法,用颤竹演奏,给人一种兴致勃勃的持续跳跃感,并使乐曲轻巧明快,伴随着歌唱式音调像春风拂面,像一汪清泉沁人心田。

3.2、《春满江南》 项祖华曲

这首乐曲取材于苏州评弹音乐,可谓是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发展与创新。江南美丽的景色不知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水乡的风俗不知道抒发了多少乡情风韵。这首乐曲就是用回旋曲式来描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景色。

谱例11A《春满江南》节选 1=D 2/4

谱例11A:乐曲的快板部分,具有浓厚的江南丝竹风格,且运用了江南丝竹特有的加花,八度双音等演奏特点。

谱例11B《春满江南》节选 1=G

谱例11B:运用了现代扬琴技巧琶音、泛音,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继承了江南丝竹乐曲的华丽,细腻的特点,也使乐曲更趋于现代化。

3.3、《春雨》项祖华曲

这首乐曲是根据朱毅同名琵琶曲所改编的,同样取材于苏州评弹。全曲向人们描绘了清明时节,春雨绵绵,绿色江南,青草碧绿,山清水秀,到处充满着盎然生机的景色。

谱例12《春雨》节选 1=D 2/4

谱例12:乐曲的片段运用了反竹、泛音、摘音、颤竹、上滑音、下滑音、滑音指套及两手较为复杂的和声复调的演奏。这些技巧的运用丰富了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技巧

综上所例举的现代扬琴音乐作品中,除运用了江南丝竹传统扬琴的演奏技巧:双音、轮音、装饰音、加花和东北传统扬琴的演奏技巧:颤竹、上滑音、下滑音以及现代扬琴的演奏技法:琶音、泛音、反竹、摘音、二声部复调性的演奏技术等技法。曲式上也由原来的单二单三部曲式发展成为复三部曲式和协奏曲形式的扬琴作品,使扬琴艺术得到了升华。

第四节、代表人物

周惠(1922—),上海人。其父就是江南丝竹演奏家的前辈,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了二胡、琵琶。1935年参加了声扬国乐社,1941年参加国乐研究会等演出活动,1947年1月随中国文化剧社赴美国旧金山等十余个城市演出。1952年10月进上海民族乐团任扬琴演奏员。1958年著作有《三六》、《行街》两首扬琴独奏曲发表于杨竞明所编的《扬琴曲选集》,1983年又将《阳春白雪》改编为扬琴独奏曲,1987年由周惠等人整理的《江南丝竹八大曲》(合奏总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周惠对江南丝竹乐中扬琴的传统演奏技巧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取其他乐种的演奏技巧,并把向来传统丝竹扬琴只用软琴竹及只用手指用力的演奏方法改为用硬琴竹及手腕与手指相结合用力的演奏方法,这使得扬琴的音色更为饱满,同时也扩大了音量与速度的变化起伏。

项祖华(1934—),江苏苏州人。从小酷爱音乐,跟随任悔初、陆修堂学习扬琴和二胡,十岁就登台表演。五十年代初,项祖华时常活跃在民乐界,国乐大师蒋风之、陆修棠等人亦不时约他同台表演。1952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任扬琴演奏员,60年代初兼任上海音乐学院扬琴教师,其后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他擅长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传统流派扬琴,曾创作改编了近百首古今中外的扬琴曲和多首丝竹扬琴曲,同时还出版了《扬琴弹奏技巧》、《扬琴艺术研究》、《项祖华扬琴作品选》、《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等专著。

钱方平(1933—1993),生于江苏无锡。著名扬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从小擅长演奏江南丝竹扬琴并且十分热爱民族音乐。1950年初,参加了华东地区民族器乐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奖,1957年,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扬琴专业教师。1963年,钱方平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比赛并荣获扬琴伴奏奖。1981年调任到北京师范大学(今首都师范大学)任音乐系

扬琴专业教授兼音乐系主任。其整理出版的江南丝竹扬琴曲《行街》等,为传承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著作有《扬琴演奏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本章小结

从任悔初先生把第一首江南丝竹合奏曲改编为扬琴独奏曲至今,经一个世纪来的扬琴作品,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改编的、移植的、整理的,还是自创的;无论是从一开始的伴奏角色发展到后来的独奏角色,还是传统两排码扬琴发展到402扬琴,或是一开始的民间口传教授发展到音乐院校正规教学,都是广大扬琴工作者和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研究的结果。

结语

江南丝竹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本文笔者通过阅查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了纵向横向的综合研究。笔者对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的研究,从以下几点来论述:

第一,据历史记载江南丝竹音乐是从丝竹乐逐渐演变而来的。江南丝竹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江南丝竹特色的地方性乐种,并初步确立了江南丝竹乐队的编制及其基本组合形式。

第二,扬琴这门乐器在1911年加入江南丝竹乐队后,使乐队的乐器组合形式更为完善,扬琴在江南丝竹乐中起到了“中和”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扬琴在江南丝竹合奏曲中的音色、音量的控制,音区的选择来对其“细”、“雅”进行论述。通过使用轮竹、八度双音、加花、抢档等的一些技巧使旋律上更为灵活,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期间,产生了一批江南丝竹乐社和江南丝竹扬琴传统流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笔者综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在器乐改革、人才培养、音乐创作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笔者有幸观摩见证了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28届“上海之春”中“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业余的演奏团队、乐社,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和代表人物。

展望未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断探索,科学研究,江南丝竹扬琴必将进入到崭新发展的新时代。

本文《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其具有丰富的内容研究话题,笔者在本文中的轮述远不能涵盖,且由于学识所限,文中必有误错和不足,只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请各位老师、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2、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

3、项祖华.《项祖华扬琴作品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4、【美】韦慈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5、周惠.周皓.马圣龙.《江南丝竹八大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年

6、《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M]

7、《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下)[M]

8、箫烨璎.《江南丝竹》[M].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

期刊、文章类

1、田克俭.《谈谈中国扬琴的形成及发展》【J】.乐器1998.1

2、邱怀生.《浅析<弹词三六>及其演奏风格》【J】..山西大学学报1996.2

3、邹华.《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J】.音乐探索2003.3

4、刘达章.《探研中国扬琴表演艺术历史及发展》【J】.交响1994增刊

5、芮伦宝.《借鉴与创造扬琴曲创作体会》【J】.艺苑1995.1

6、尹梅.《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特点与发展》【J】.剧影月报2008.3

7、牛矾琼.《江南丝竹乐扬琴音乐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12

8、王琳.《论江南丝竹乐在演奏过程中的审美定位》【J】.乐器2008

9、戴丽叶丽莉.《浅谈江南丝竹中的扬琴》【J】.大众文艺2008

10、张志远.《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04

11、邱怀生王珍.《中国扬琴流派问题的探究与反思》.【J】音乐研究2008

12、项祖华.《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J】.中国音乐1990

13、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8

14、王文礼.《扬琴演奏“点”“线”概述》【J】.艺苑2000

15、阮弘.《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与展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16、项祖华.《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J】.中国音乐.1990

17、陈应时.《江南丝竹雏议》【J】.上海音讯.1985

18、金祖礼.徐子仁.《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J】.中国音乐.1980

19、周大风.《漫谈江南丝竹》【J】.中国音乐.1982

附录:

建国之前江南丝竹乐队中的扬琴①

上海“清平集”举行复会庆祝夜游浦江,任悔初(扬琴)

“中国乐会”浦江夜游,沈秉庆(扬琴)

“霄兆乐团”浦江夜游,俞樾亭(扬琴)

①图片引自《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版,第1页至第四页

“俭德国乐团”浦江夜游,郑若孙(扬琴)

“杭州江南丝竹研究社”在演奏《三六》

建国后改革扬琴图片及音位排列①

小转调扬琴及音位图

大转调扬琴及音位图

401型扬琴及音位图

402型扬琴及音位图

①图片引自桂习礼《中国扬琴之再造》,摘自《扬琴设备与科技》,2005年5期

改进型402扬琴及音位图

501型扬琴及音位图

建国后举办的江南丝竹演奏会节目单

1951年9月15、16日由上海市敬业中学教工会和上海国乐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国乐演奏会。①

1954年9月17、19日由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举办的国乐观摩演奏②

1957年4月15日由上海市国东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举办的观摩演奏会。③

①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2008年版,第130页

②《江南丝竹集成》(下)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第1491页。

③《江南丝竹集成》(下)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第1499页。

1987年江苏省苏州市“吴平国乐社”在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的开幕式上演奏①

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011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

①《江南丝竹集成》(上)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辑委员会2003年版,第12页。

江南丝竹邀请赛相关报道①

①《上海音讯》,2011年3月25日,第55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