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演奏技法是扬琴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几代演奏家的不断努力下,演奏技法趋于成熟,能够全面的展现扬琴演奏水平和艺术魅力。扬琴曲林冲夜奔是项祖华先生在1984年时创作的。曲目结合了昆曲音乐元素,融入了新颖独特的演奏技法,使得整个曲目抑扬顿挫、气势宏伟,将林冲这位英雄人物的心理矛盾描绘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第二章林冲夜奔的演奏技法分析;第三章林冲夜奔的艺术表现。
第一章主要对项祖华先生的生平、创作的背景进行概述,阐述林冲夜奔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点。第二章主要从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阐述林冲在奔上梁山前后的心理变化。第三章主要从作品的艺术表现中,阐述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和气息变化,并将演奏心得贯穿其中。
关键词:林冲夜奔;演奏技法;艺术表现
绪论
项祖华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扬琴教授。他对扬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创作的《国魂篇》中,《林冲夜奔》给演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本首曲目感触最深、表现力最强、情感最为丰富的作品。通过对《林冲夜奔》的学习和研讨,提升了演奏技巧,同时更注重音乐表现及内心情感的表达。结合长时间的演奏实践,更加了解项祖华先生在创作此曲的思路,感受到项祖华先生注入的心血和情感,使笔者更能驾驭音乐,演奏出更为扣人心弦的音色神韵。
本文从曲目的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方面着手。在说明创作背景的同时,引出演奏技法的运用,并结合演奏者的演奏心得,阐述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气息等变化,诠释作品的真谛。
作为新时期扬琴学习者而言,知识技能只是其中的一面,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的研究。传承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学习扬琴者的责任,要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不仅要树立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还要将扬琴事业的发展、建设与升华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让中国扬琴屹立于世界乐坛。
对于中国扬琴曲,国外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论文及课题研究。但随着中国民乐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其地位也随之提升。在许多有知名度的演出或比赛中,中国民乐也让世人逐步了解,让他们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研究和探析。通过检索,有十余篇关于《林冲夜奔》的分析,他们更多的是从表演、鉴赏等方面着手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有:
西安音乐学院赵新芝和马焕焕发表的《浅谈扬琴曲<林冲夜奔>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按照中国传统作品分析的原则,对曲子进行曲式分析,强调在演奏时,应该注意力度、速度、节奏、情感等方面;
上海音乐学院乌丽吉发表的《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思考—对蒙古扬琴演奏的启发》中,主要是从《林冲夜奔》中某些演奏特点,进行加工处理,运用到蒙古扬琴曲中,从曲式结构、配器等方面阐述了一些创作特色;
厦门大学音乐系刘恩娜《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中国音乐》2002年03期)主要从演奏要求出发,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
以上几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章,对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主要从演奏技法上对曲子进行详细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中阐述技法的运用,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演绎扬琴作品。
第一章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第一节 作者简介
项祖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扬琴大师,集演奏、创作、教育于一身。他自幼酷爱扬琴,并通过专业的学习,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等领域有着巨大贡献。在他年少时,与志同道合的民乐大师们活跃在华东地区的乐坛上。他为人谦和、刻苦钻研,才华横溢,颇受好评。随着教育发展,他逐步涉及到音乐教育,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扬琴导师,后又应聘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对扬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形成了‘细致入微、跌宕多变、刚柔并济、韵味隽永’的音乐风格。”①他的扬琴创作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对扬琴理论研究独到、深厚。他创作或改编的类型有套曲、组曲、独奏曲、协奏曲等。其中演奏者较为熟悉的名曲有《林冲夜奔》、《海峡音诗》、《弹词三六》等,均列入扬琴考级教材。在国内,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培育出现大批优秀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在国外,他也深受人喜爱,为致力于中国扬琴推广,先后多次出国访问于美国、白俄罗斯、美洲等地,与国外音乐家共同研讨、学习,并逐渐将中国扬琴事业发展推向世界。
项祖华先生的音乐著作丰硕满满。《扬琴弹奏技艺》、《项祖华扬琴教程》、《项祖华扬琴作品集》等至今流传,许多演奏者在演奏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以项祖华教授为学习楷模。
第二节 创作背景
《林冲夜奔》又名《夜奔》,昆曲传统武生戏,是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传奇中的一折,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现在大部分扬琴曲以景象或心情为题材,但《林冲夜奔》这首乐曲却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林冲受到小人诬陷后,逃往梁山途中的情景。
项祖华先生创作的扬琴套曲《国魂篇》中,分别选择了四位历史人物,林冲就是其中之一。林冲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耿直、广交好汉、武艺高强、忠厚老实、仇憎分明,是位崇尚爱国情怀,受人爱戴的英雄。项祖华先生喜欢昆曲和京剧,为了能够将扬琴技巧和昆曲、京剧·相融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经过严查文献后,选择了林冲上山的故事作为叙事情节,创新了演奏技法手法,以“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使这首名曲与世人见面。
——————
①赵新芝和马焕焕家浅谈扬琴曲<林冲夜奔>的艺术风格》[J];音乐新天地2015.09
——————
扬琴曲《林冲夜奔》是项祖华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音乐主题悲壮有力、演奏技巧新颖独特,用音乐语言塑造出了“豹子头”林冲“雪夜上梁山”的英雄形象,成为当代扬琴曲中的经典之作。问世30多年来,一直受到扬琴爱好者的青睐,在多种场合下都会演奏这首乐曲。不论从演奏技巧,还是演奏难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项祖华先生对扬琴这门艺术的贡献。
第二章 《林冲夜奔》的演奏技法分析
扬琴,作为外来乐器,在中国发展已有400余年。通过对其他乐器技法的研究,形成了“拨”、“抓”、“刮”、“摇”等富有艺术特点的演奏技法,促进现代扬琴的种类、曲目、技法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大程度丰富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
扬琴的发音主要靠左右手相互交替击打琴弦。“50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①随着技法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竹法演成左右手相互“交流”、灵动便利的混合竹法。在发扬传统已有技法的基础上,中国扬琴已独立发展,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华丽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类:单音、齐音、滑音、颤音、点弦、拨弦、抓弦、揉弦和花音。
《林冲夜奔》描绘的是历史人物林冲在经历人世沧桑变化时,做出难以割舍但又正确的选择。曲子充满了悲壮之情、阳刚之气和反抗气魂,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给人以震撼之美。乐曲呈现五部分,分别是散板——引子、慢板——愤慨、小快板——夜奔、快板——风雪、广板转急板——上山,采用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起承转合,刻画出林冲的英雄气概。《林冲夜奔》这首乐曲是学习扬琴多年来感触最深、表现力最强、情感最为丰富的作品。
第一节 引子部分
一、双音琴竹的运用
传统扬琴琴键上只有一个竹头,除了在两根琴弦中间部位奏出三个音以外,只能奏出两个音,音色较差、效果单一。为了能够增大音量,后经过张学生和沈阳前进歌舞团谷成忠同志共同研制双音琴竹。左手执四度音程琴键,右手执三度音程琴键,双音琴竹的研制,增添了新的演奏技巧,力度、和声、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改良。
大部分扬琴曲开始部分都会以散板展开,《林冲夜奔》也不例外。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是,整段引子部分都是用双音琴竹来演奏。使用双音琴竹演奏,一是增强音乐力度、丰富音乐效果,加强音乐浑厚感,同时也表达出林冲一心为国,反遭迫害的双重心情。乐曲开头由点奏到连奏、由慢渐快、由舒缓到紧张的写作手法及大幅度的力度变化,为该曲奠定了悲壮的情感基调。
谱例1
——————
①阿娜《谈扬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
引子共有8小节(见谱例1)。第1小节,以倚音(又称装饰音)开始,力度从强到弱,手微微上抬,确保每个竹头接触琴弦,运用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手腕连接手指,一气呵成,连奏三个八度,连接小三和弦反复演奏,在乐队伴奏下,由慢渐快、由弱到强。第2小节连续使用三和弦,按照“小-大-大-小”的和弦性质排列,感情色彩不断变化,表达出林冲内心交错复杂、充满矛盾的心理。演奏时,需强调重音记号,增加轮音和四分音符力度,骤然停止,手指“换气”,紧接到七和弦轮音上,手腕动作幅度偏大,奏出气势,为三连音打下基础。第3小节,随着三连音和轮音来回交替,大二度极进下行,速度随之渐慢,运用琶音,音乐短暂停止,第4小节慢起渐快,反复重复,让林冲的心情得到了抒发和释放。第5小节运用平行和弦,和第4小节共同奏出林冲内心的思想斗争。第6小节同第一小节技法相似,但情感表达有着显著区别。这段的反复,刻画了林冲爱国之情,同时也为夜奔梁山打下伏笔。所以,在演奏时,左手纯四度的感觉要更加强烈、更加坚定、更加激情,直到引子部分结束。第8小节,随着速度和力量不断渐慢和减弱,逐渐回归平静。
第二节 呈示部分
呈示部分为慢板(愤慨)。主要描写高太尉想陷害林冲于死地,在判决流放时让他去把守草料场。过程中,不断陷他于不仁,深夜派人放火想烧死林冲,但事与愿违。林冲作为教头,已经忍耐数次,最终他失去对现实的幻想,拼命搏击,复仇后冒着大雪奔向梁山。
一、轮音的运用
慢板部分以轮音为主。轮音又称“轮竹”,是琴键交替加速后发展为密集的轮奏,是击弦及弹弦乐器中以点组成线的基本技法,也是扬琴乐曲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基本每首乐曲都会运用轮奏。扬琴是一件没有延音的乐器,而轮音可以起到装饰声音、延续情感的作用,增强音乐表演力和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轮音需要保持音乐的线条,即需要律动。
“律动,是音乐内在的推动力,它好比起伏的波浪,从波峰到波谷,循环往复,形成有生命的节奏组合。”①这种艺术表现,对扬琴演奏起到关键作用。扬琴在演奏中,更多的是以点连面,形成旋律,达到音响效果。
前半部分以低音为主,运用手指捻键,腕指配合,手臂相对放松,幅度偏小,利用琴键的柔软度,保持相对密集的击打速度,使音色相对均衡。在第4小节和第8小节中(见下方谱例2)出现左手反竹,运用高音区和低音区相融合,产生强有力的对比效果。左手力度要保持均匀和柔弱,仿佛听到人哭泣的声音,犹如感受到林冲对世道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的情感。
在回原速部分中,从低音转化到中高音区域,速度随之稍微加速,和前半部分有所对比,音乐更加从容。从情感上看,林冲的内心挣扎在不断减少,情绪从愤怒、失望转化为动力;从色彩上看,音乐从阴暗转变成光明;从肢体上看,比前半部分要松弛些。左手和右手轮音相互交替,犹如林冲内心在对话,一面是对朝廷的恋恋不舍,一面是对朝廷的万般无奈,也为“夜奔”打下基础。
谱例2
——————
①姚晓琴.《对扬琴演奏艺术的探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
二、装饰音的运用
用特殊的记号方式,来装饰某个音叫装饰音。装饰音虽停留时间较短,但结合昆曲的部分音乐元素,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在扬琴曲目中,或多或少会运用到装饰音,以起到一定的音色效果。
在昆曲唱腔中,常用的装饰音有两种,一种是用于四声腔的装饰音,包括豁腔、曜腔、晖腔、断腔和撮腔;另一种是用于装饰曲调的装饰音,包括带腔、叠腔、擞腔、拿腔、连腔等。本曲中,运用装饰音主要是为了模仿筝的下琶音音色,采用下行三音列来装饰音律。装饰音集中在慢板前半部分(第9-27节)(见谱例2),突出传统戏曲韵味。
装饰音看似简单,但在曲目中装饰音音较多,需要具有连贯性。可以想象,当林冲遇到陷害时,他的内心世界是无比的愤怒和无奈。为了能够很好的塑造出林冲面对家破人亡等茫然之时内心的“哭泣”、“叹息”之情,在演奏时,左右手手腕需柔软,配合要流畅,还要注意气口。
三、摘音的运用
从28小节开始,C调转到F调,对慢板的主题进行重复。不同的是,左右手形成和声效果。左手为主旋律,右手是低音下行音阶伴奏,将音乐表现的更加现实、更加悲壮,从而更加具有戏剧性。
谱例3
“摘音是用左手大指、食指捏紧“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离琴码三公分处拨奏这根弦,发出“锝”的清脆音响,这表现是戏曲中“板”的音响模拟。”①这里采用“摘音”手法,一是丰富了演奏技法,二是反映了林冲当时内心矛盾之情。幻想与绝望、愤怒与无奈,使现实黑暗与人心向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演奏时,尽量做到动作快、技术准、情感细。在摘音结束后,迅速还原演奏姿势,连接32分音符。演奏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手腕要放松,确保音质和效果。
四、山口外侧滑拨的运用
图片1
乐曲首次运用山口外侧滑拨技法。奏方法较为简单,就是用左手将左侧扬琴盖打开,右手向前倾斜大致成45度,用琴键尾部从山口(琴弦左侧顶端)由下向上、自上而下循环滑拨,使扬琴发出清脆声音。滑拨时需注意上行速度较快,下行速度较慢,跟随演奏意境进行何时终止。
在整个慢板中,要注意情绪、力度、节奏的把控,在用好技法的同时,不断强化情感的释放,表现出林冲人物在悲愤中隐藏的力量,同时为后续“夜奔”、“上山”埋下伏笔。
——————
①张贝贝.《扬琴曲《林冲夜奔》的主体分析及演奏技法的运用》,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第13期
——————
第三节 展开部分
一、和声双音与八度双音的运用
双音,也叫和音。即左右手同时弹奏两个音,包括和声双音和八度双音。和声双音是指左右手同时弹奏不同的音,之间存在一定的音程关系,在本曲中用到四度、五度、六度等和声音程。八度双音是指左右手同时弹奏具有八度音程的两个音。在演奏时,通常左手在高声部,右手在低声部,要求和声需整齐,并突出主旋律。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林冲因为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的残酷,内心对朝廷已经绝望了。“夜奔”表现了林冲已经下定决心、义无反顾投靠梁山。整个音乐情绪需要表现坚定的理想信心,演奏时手腕要加力并富有弹力。右手低音基本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有规律的下行进行,和左手声部互相交错,弹奏时需紧凑、有力和坚定。第92小节进入第二段(见谱例4),即C调转G调。音乐表现上看,具有传统戏曲风格,每个小节似“鱼咬尾”,旋律步步紧密。林冲此时此刻是决心已定,前途未卜,演奏时的速度应该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结合音乐发展,随着变强变快,重音落在第二拍,再加上打击乐伴奏,形象的表现了“逃亡”的林冲与官员之间“追逐”的情节。
谱例4
第116小节重复转G调的主旋律,运用十六分音符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效果,每个乐句要求有紧密的节奏感,弹奏时要注意重音的发音,手腕微微上抬,留有气口,保证音质。
二、颤音的运用
这段散板,主要是“风雪”的情景。“风雪”部分也是整个乐曲的华彩部分,技术难度高、表现力强,运用颤音、三连音、半音阶和摇拨滑抹手法,表现了风雪交加的场面及林冲内心世界的兴奋和忐忑。演奏力度需变化复杂,且又要连接自然,必须熟练自如,音符清晰,不带杂音。
谱例5
颤音,是指在左右手以大二度为音阶,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比如音符是“2”,演奏出来效果就“232323232”。在“风雪”一开始,运用了颤音的手法。要求力度是突强弱,由慢渐快,再由弱渐强,到达一定情绪时再进行上行音阶。虽然颤音只有两小节,但在整个乐曲中却是举足轻重的。通过故事情节中不难看出,林冲的梦想是为朝廷做实事、干大事,然而却事与愿违。现实生活回不去,未来生活在何处。那么颤音就主要表现林冲“夜奔”的兴奋与忐忑之情。
三、半音阶的运用
所谓半音阶,就是以半音为单位组成的音阶。扬琴是一种高密度音列排序的乐器。在速度极快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双手相互干扰,出现“击码”、“掉觅”的情况,甚至“裹”在琴弦里。
平时训练时,可运用“交错音位”法,分组练习,速度由慢而快,最后再把整个乐段连贯训练,最终达到练习的效果。从扬琴曲目中,具有一定技巧或难度的乐曲中,常常会注入半音阶,如《海燕》、《天山诗画》等。半音阶练习方式学会了,《林冲夜奔》也就掌握三分之一了。在练习时,切记急躁,做到心静、心境。
四、滑抹音的运用
郑宝恒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精心研制发明了滑音指套(见图片2),使扬琴音色的死板、单一效果得到改良,从固定音高改变成可变音高的乐器。
图片2
演奏时,右手敲打琴弦的同时,左手迅速将滑音指套带在中指,从琴弦左侧山口处向右来回滑动,使音滑到制定音高。但同时要注意,在滑音时,要将滑音指套捏紧,放平,才能滑出音色悠扬、音响扣人的效果来。
滑抹音技法的音效是故事情节风雪和上山的“连接线”。在风雪中,林冲的愤怒之情不断增强,随着滑音音效的增强而增强。当愤怒的情绪达到顶点时,也预示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上山)。演奏者在演奏时,情绪需要把控好,展现出高涨的、澎湃的、激昂的状态,将整个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章 《林冲夜奔》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林冲夜奔》演奏中情绪的运用
情绪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以主观需求、认知为导线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通常情绪包括惊喜、愤怒、惊恐等,在特定状态下,还具有猜忌、自卑等微妙情绪。
在音乐中,演奏者的情绪是随着旋律、节奏、技法的变化而变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时,演奏者的情绪一般是舒心、快乐的;旋律沉重、节奏缓慢时,演奏的情绪一般是悲伤、严肃的;旋律宏伟、节奏紧凑时,演奏的情绪一般是高亢、激情的。
在引子部分是在描述林冲内心感慨和悲愤,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导火线,在艺术表现上起到了渲染、定调作用。在演奏引子部分时,无论从气势上,还是力度上,情绪的表现是一种激烈、亢奋、忠心,同时夹杂着晦迹韬光、生不逢时之情。演奏时,情绪上保持激昂,注意力度的把握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并结合故事背景,表达出林冲内心世界。
在慢板中,描述的是林冲遭遇陷害后内心的愤怒与无奈,通过不断的轮音冲击,演奏者在力度上稍作变化,要保持气息连贯、技法连贯,但情绪需充满愤慨、悲壮的。只有演奏者内心表现这种情绪,才能深刻描绘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才能体现演奏的价值。
谱例6
在小快板后半段中(见谱例6),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演奏时,要注意音乐需清晰、旋律有起伏、力度有变化。尤其在十六分音符后紧跟的八分音符,在力度上需要加重,表达出林冲“恨铁不成钢”的心情。通过速度、重音、强弱等艺术表现手法,演奏者需具有紧张、急促,甚至带点“兴奋”的情绪,描绘出林冲内心矛盾但义无反顾走向梁山的过程。
在上山部分,由于风雪交加,迫使林冲脚步放慢,但内心急切的心情为改变。此段也是本个乐曲的华丽乐段。采用半音阶的艺术表现手法,音响效果类似风声。风的声音在速度运行下忽大忽小,形象于音乐中的强弱。乐曲中,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神情需“凝固”,情绪需保持愤怒、激动、无奈等交杂心情,犹如风雪天气。上、下行循环反复,强弱交替转换,不协和音在音乐中不断回响,是在寒风凛冽、风雪交加中林冲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也形象的表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林冲心中的愤怒在风雪声中不断涌现,最终在进入最后一段乐章的同时得到释放。
广板部分,也是乐曲的结尾部分,重复慢板部分主旋律,达到首尾呼应。但情绪完全不同。慢板中夹带着失望、无奈和愤怒的情绪,而广板部分则是充满激昂、高亢、希望的情绪。从力度、三连音、切分音等表现上都需达到高潮,最终以三个重音结束音乐。
第二节 《林冲夜奔》演奏中情感的运用
《林冲夜奔》是一首大型扬琴独奏曲,题材构思巧妙、结构宏伟庞大、旋律气势磅礴、节奏多变有序,富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可通过作品分析,结合演奏技法和演奏经验,从旋律、节奏、力度、情绪等方面体现作品内涵,同时展示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魅力。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可谓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但却被朝廷陷害,被迫上梁山。乐曲运用昆曲音乐元素和大量技法来描绘林冲内心变化过程,呈现出封建思想和世界黑暗。
第一段开始,装饰音以十六分音为切入点,直接将音乐情绪带入紧张的气氛。紧接着变为八分音符的连奏,以轮音收尾。这种形式出现两次,足以表明乐曲的中心思想。在演奏时,随着连奏力度不断增强,幅度不断增大,音乐效果也不断宏伟。演奏者的肢体幅度不断变化,运用手臂带动手指的力量,紧张、严肃的情绪,进行干脆利落的弹奏。第二段中,音乐的气势有所减少,更多的是以轮音的形式表现人物内心复杂之情。演奏时,肢体幅度不宜过大,基本呈水平面,速度稍作变化,通过指尖的力量来描写内心愤慨、无奈之情。第三段中,为了刻画出人物的愤怒在不断增强,演奏时力度需明显增大,肢体幅度也随之扩大,与第二段形成对比。这三段中,能够确定的是林冲一直在忍受自己的遭遇,对官府还保存一定念想,所以前三段力度、旋律、节奏虽有变化,但主要意念未发生过多变化。从第四段风雪部分开始,林冲内心的怒气达到一定界限,决定要与官府抗争,并快速产生了心理变化,无论从情绪上,还是节奏、旋律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颤音和三连音的运用,更加坚定林冲的选择。从力度上要具有爆发性、从旋律上要具有坚定性、从节奏上要具有急促性。整个这一段的速度以急板为主,演奏者的身体随着弹奏音域的变化而“摇摆”、情绪随着旋律的高涨而奔放,以强烈的“反抗”心理将林冲内心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广板部分,随着脚步不断加快,内心急切心情不断涌现,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遐想的念头油然而生,坚定的心理、激昂的情绪、宏伟的音响、稳定的节奏,在演奏者的肢体、神情、内心中畅快淋漓的表现出来。
结语
扬琴作为本民族乐器,经数百年的发展,其技法、创作、型制等方面得到显性发展。经过演奏家、教育家们多年的继承、推广、发展和创新,从常见的扬琴“401”“402”型制到现今的“蝶梦”扬琴,“蝶梦”扬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琴音音效,其稳定性也得到了增加。
项祖华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扬琴艺术家和第一位扬琴硕士研究生导师,对扬琴音乐的传承、推广、发展、创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誉为“集演奏、创作、教学、研究四位一体的扬琴艺术大师”。《林冲夜奔》作为他的经典之作,融合了昆曲的音乐曲调,用扬琴艺术形式表现昆曲中林冲的气质,富有戏剧性和哲理性。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创新手法,演奏技法独特新颖,以形成多段体结构,并与西方的奏鸣曲式完美结合,推动了整个扬琴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谈扬琴的技法与艺术表现[J].姚晓琴《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
[2]对扬琴演奏艺术的探讨[J].姚晓琴《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扬琴双音琴竹的研制与应用[J].张学生.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09
[4]论扬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感知[J].肖笛《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5]扬琴训练的基本要素[J].姚晓琴《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
[6]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J].赵艳芳《中国音乐》2002年07期
[7]琴名曲《林冲夜奔》赏析[J].刘月宁《乐器》2004年01期
[8]扬琴曲《林冲夜奔》创作特色[J].李艳《福建论坛》2009年09期
[9]扬琴曲《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J].郭雪燕《北方音乐》2017年第7期
[10]扬琴曲《林冲夜奔》曲式结构新论[J].黄艳《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11]略谈扬琴教学[J].芮伦宝.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03)
[12]扬琴的颤竹与滑竹技法[J].宋建栋.乐器.1995(02)
[13]扬琴——竹尖音乐艺术的魅力[J].刘浩.乐器.2011(01)
[14]浅谈中国扬琴作品的音乐形象[J].张馨.大舞台.2010(12)
[15]中国传统扬琴演奏艺术特征分析[J].周邦春,石瑾.科技信息.2010(14)
[16]审美情感在扬琴演奏中的运用[J].王静.魅力中国.2010(11)
[17]项祖华《扬琴技法分类、术语、符号规范化之我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