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琴音外的思绪——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赏析
崔华琳 华音网 2025-02-26

[摘要]《苏武牧羊》是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于1978年创作完成的。乐曲取材于广为流传的同名歌曲,吸取东北扬琴的特点,运用滑抹吟揉,轮颤点泛等多种技巧,突出了乐曲的气韵,歌颂了苏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本文从音乐表现和演奏技法两方面着手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注重演奏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是为了更形象、贴切地表现音乐的内容。另外,这首乐曲也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关键词]技巧演奏技法分析爱国主义

茫茫的荒原上,一位老人手持牧羊鞭,久久的伫立在瑟瑟寒风中。虽然他衣衫褴褛,瘦弱不堪,但仍旧神色凝重,气宇轩昂……每当我听到《苏武牧羊》这首乐曲时,脑海里总会闪现出这样一幅清晰的画面。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被逼投降,苏武坚贞不屈,誓死不降。且革是侯单于逼降不成,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菇毛饮血坚持了19年,最终手持汉节,回到故乡长安。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乐曲《苏武牧羊》最先于1920年由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用自己独创的滑弹,揉弦等技巧将同名民歌改编而成,后经王沂甫整理,流传至今,并成为东北扬琴的代表曲目。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再次改编的。乐曲选取了“北海牧羊”这一生动情节,以同名民歌的音调为素材,充分吸收东北扬琴颤、滑、揉的演奏特点,并增加了滑抹音的新技法,更加突出了乐曲古朴、悲凉、深沉的气韵,歌颂了苏武正气凛然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苏武牧羊》的曲式采用了变奏性质的三段结构,即散板,坚定强烈的引子;慢板,苍凉的第一段;悲壮不屈的第二段;慢起激昂的第三段构成。在调式调性上采用宫微调式的交替变化即角的与清角的变更,调式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品的主题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但却奠定了乐曲坚定悲壮的基调,饱满有力的八度轮音配合慢起渐快的上行分解和弦的演奏手法,充分展示了苏武悲壮坚韧的英雄气质。

第一段,是凄凉的慢板。作者充分应用了揉弦,滑抹和颤竹等技巧,婉转抒情、如歌如诉地表现了苏武身在异域,思念家乡的凄凉心情。细碎的轮音弱奏出乐曲的主题,并在第二小节处出现了揉弦。揉弦又称吟音、压音,是吸收了古筝的技法,即在音码的另一方用中指无名指为支点揉动琴弦,这样弹奏后的余音会产生波浪形的动态音响,使旋律进行有特殊的韵味。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为了便于揉弦,应在左码条第一音码改装29号钢弦,音码两边定弦为a1-e1,作为G调2—6的异位同音。从慢板的第4小节起出现了颤竹和滑抹音技法。顿竹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传统技法,演奏时,手腕及拇指同时向下加力,其余手指自然收缩,利用琴竹的自然弹力,奏出密集的音点。这一技法的应用为乐曲增添了衷愁的色彩。滑抹音的应用是本段的重点。

滑抹音新技法是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教授为丰富和发展扬琴的演奏技法,增强扬琴演奏中的民族风格,于六十年代发明创造的。演奏工具有滑音指套,钢丝拨子等。演奏滑抹音时,指套戴在左手中指第二关节上,右手击弦后或击弦的同时,左手用滑音指套紧贴在弦根的山口左面向右面来回滑抹和颤动,而发出相当于古筝的压音,弦乐的揉弦、琵琶推位弦的演奏效果。这一技巧的发明,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在扬琴演奏中能硬不能软,能直不能圆,出音死板的现象,使扬琴这个“直嗓子"在演奏中也能“拐软变儿",增强了演奏中的诗意和耐人寻味的感染力。乐曲在慢板中充分运用滑抹技巧,对苏武身在匈奴心在汉的苦闷心情予以淋漓尽致的渲染乃至深化。

慢板中后半部分简短的4小节过门后,旋律重新出现在右手低声部,低沉而浑厚,而左手采用高音区的十六分音符固定音型作背景,使人联想到群星闪烁的寂寥夜晚,苏武凝望天空,泪光点点,苦苦思乡的情景。这时的演奏,右手旋律声部古朴、浓厚有力,左手伴奏声部轻盈、跳跃,给人一种空旷、静寂的意境。这时双手的独立性及相互的配合尤其重要。

乐曲第[二]部分是发展的段落。音乐情绪庄严悲壮。开始5小节,速度不宜过快,给人一种独自叹息和步履沉重的感觉。1小节的泛音乐句后,音乐的演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情绪由低沉转入积极向上,推出C调上主旋律坚定有力的变奏。

这部分的二声部演奏要突出左手旋律和右手伴奏声部的节奏型,准确地表现出苏武身处逆境,百折不挠,凛然不屈的高尚气节。第[二]部分的结尾处2小节,是[二][三]部分的过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戏曲里“甩腔”手法,增强了乐曲的韵味和作品的戏剧性。最后一个音的揉弦,采用慢起渐快揉,并稍加大力度,使其韵味浓厚,揉完之后留一个大的气口,使乐曲自然地进行到第[三]部分。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一个激昂的快板,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采用了“衬音”和“坐音”的写法,并充分运用了滑颤的技法来装饰旋律,使曲调更加丰盈华采,淋漓酣畅。滑颤也是东北扬琴的传统技巧。它是在颤竹的基础上利用琴竹的颤动,接音级顺序就势向上或向下滑颤触弦奏出一连串滑颤音线,音响效果丰满清脆,娓娓动听。"衬音"和“座音”都是扬琴的传统演奏技法,尤其适合快速演奏,并能使旋律线条鲜明,活泼而有力。作者用这样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现出苏武心存大义,乐观向上的精神。后半部分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作者用八度双音的强奏和快速的五声音阶上下行模进及3/4、4/4、5/4拍子的转换手法,描绘出苏武历尽19年艰辛终于手持汉节,不辱使命,回归祖国的自豪心情。(快板的力度与速度,都随着旋律的重复逐渐加大)最后6小节可以说是全曲的概括和总结,热烈、豪放的情绪保持至终。整段音乐的演奏一气呵成,情绪慷慨、激昂。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与学习,我有以下两点体会。其一,就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说,这首乐曲很好地体现了“音乐外在的表现形式要很好地为音乐的内容服务”这一思想。举例子来说,同样是表现楚汉战争的内容,琵琶曲《十面埋伏》侧重刻画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奋勇杀敌的气概,所以表现手法多用“煞弦"“绞弦”“双拼弦”等技法,来展示古代战场的激烈场面。而《霸王卸甲》着力表现和渲染西楚霸王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及楚军的英烈悲壮,所以表现手法上多用绵绵不绝的长轮,来表现项羽令人愁肠欲断的绝望心情。扬琴曲《苏武牧羊》这首乐曲在表现形式上(尤其是慢板)大量运用滑抹、吟、颤等技巧来表现苏武细腻的内心活动,这不是简单的技巧的堆砌,更不是刻意地卖弄技巧,而是发挥这些技巧的特殊音响效果,来贴切地表达音乐内容。其二,就乐曲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来说,这部作品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主人公苏武是一位典型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传颂。他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坚韧不拨,勇敢无畏的奋进精神。我们作为新世纪的艺术工作者,也应该用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感染民众,清晰的书写自己的艺术轨迹,为我们民族的强盛增添新的精神旋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