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扬琴传统流派之一的江南丝竹扬琴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简单梳理,并以代表人物项祖华先生改编的江南丝竹扬琴代表曲目《弹词三六》与《三六》为例,对江南丝竹扬琴中最常用的演奏技法“八度双音”“衬音”“加花”“轮音”“颤竹”等做了阐述。
关键词:江南丝竹;扬琴;曲式结构;演奏技法
扬琴——由于外形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故有“音乐园地里的花蝴蝶”之称。约在明末清初,由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国,当时称为“洋琴”。随着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不断发展,经过历代艺人们不断完善改进,扬琴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逐渐形成其特有的中国民族风格。因流传地域不同,由此也形成不同演奏风格与技法,产生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和曲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扬琴分为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四大流派。本文主要论述江南丝竹扬琴。
一、江南丝竹扬琴的形成及发展
“丝竹”之名,最早见于先秦典藉。《礼记•乐记第九》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这里所称“丝竹”,是“丝”类和“竹”类两型乐器的指代,丝乐器指用丝弦的弓弦乐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竹乐器用竹子为材料做成的乐器,如竹笛、笙、箫等。
明清以来,中国“丝竹乐”合奏样式,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流传,因受到生存地区本土文化影响,各地“丝竹乐”样式都显示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流传于四川等六省的“清音”;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的“白沙细乐”,在清宫中保留的“番乐合奏”等。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汇聚于上海的民乐界人士,针对集中于苏南、上海、浙北环太湖地区内早已流行的民间和专业的丝竹乐样式,为了给他们一个统一的能概括这一地域丝竹乐特定音乐风格的称谓,而在泛称的“丝竹”之前冠以“江南”之名,使之区别与其它地区丝竹乐种类。
从广义上说江南丝竹是指流行于浙江、苏南、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狭义上指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现有资料中最早演奏丝竹音乐的集社组织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在今上海福州路华美药房的旧址茶馆里成立的一个“文明雅集”。之后,又纷纷建立起多个类似“文明雅集”的国乐团体。江南丝竹在合奏时并不靠主奏乐器突出领奏,而是每个乐器声部既富个性又相互和谐,形成丝竹乐特有的“你简我繁、我繁你简”的演奏风格,表达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江南丝竹能在都市中得到发展呢?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诸多不雅音乐腐蚀人们的心灵,而江南丝竹健康向上的音乐风格给当时的文化氛围带去一丝清风,很快在人民中得到流传。而经常在固定场所演出,增进了演奏者之间交流,经过不断切磋和探讨,大大提高了演奏者的技术水平,发展了丝竹音乐合奏中支声性复调的织体手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演奏人才。因而使江南丝竹乐在全国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乐种之一。
作为“江南丝竹”中主奏乐器之一的扬琴,利用其圆润悠扬、余音袅袅的音色特点,巧妙地将各种丝竹乐器的音响融合在一起。在民间丝竹前辈中曾有这样的艺诀:“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双清当板压,扬琴一捧烟。”这种丝竹扬琴特有的音色,使乐曲更为柔婉、细腻。
从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一般性器乐曲牌,经过演奏者不断的艺术加工,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乐种。建国后,全国各地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为各流派致力培育后继人才,流派之间互相探讨,共同切磋,为完善“江南丝竹”的演奏艺术及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曲式结构及代表人物
江南丝竹的传统代表曲目有:《欢乐歌》《行街》《云庆》《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以上号称“八大曲”。
从“八大曲”的曲式结构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由多个曲牌组成的套曲,如《行街》《三六》。
2.由“母曲”用“放慢加花”或“加字减速”的手法发展为独立的乐曲,如《慢三六》是《三六》的“放慢加花”;《中花六》和《慢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
3.由“母曲”用“放慢加花”的手法发展为新的慢板段落,接着乐曲由慢渐快、由缓而急的渐层发展,如《欢乐歌》。
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名家纷呈,二十世纪初,丝竹扬琴前辈任悔初先生(李鸿章之婿),江苏宜兴人,擅长传统民间音乐和诗文,他的音乐表现细腻而有内涵,擅长润饰加花和变化音色,誉称江南丝竹扬琴开山大师。1917年,在上海创建著名丝竹团体“清平集”,为各地名家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与当时旅沪的广东音乐大师吕文成笃谊甚深,常切磋交流。任悔初先生首先将丝竹乐《三六》《中花六板》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灌制了唱片。这两首乐曲是右竹法演奏的杰作,别具细腻幽雅、流畅悠远的特点,也是江南丝竹扬琴流派优秀传统曲目留下来的经典音响文献之一。同时,他为了改善扬琴的音色,将原为铜钉的弦轴改为微动螺施式的弦轴。
张志翔先生,浙江湖州人,擅长扬琴、琵琶等丝竹乐器,在上海成立了最早的江南丝竹团体“文明雅集”,并在茶楼以“清客串”形式,定期聚会合乐。闲暇之余,以教授丝竹为生,为“钧天集”丝竹乐社传授技艺。他培养了不少丝竹扬琴乐手,并有丝竹扬琴谱——《南风操》,流传至今。
和他们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俞樾亭、郁鼎铭、唐继香、周惠等都是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奠基者。特别是江南丝竹前辈任悔初的弟子、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授项祖华先生,在丝竹扬琴乐曲的整理、加工和教学方面,在继承和发展丝竹扬琴传统音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改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江南民间乐曲《弹词三六》,原名《三六》,曲调流畅,节奏灵巧,韵味清新,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
三、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技法特点
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技法,除去扬琴演奏之共性技法——齐竹、拨竹、加花、颤竹、上下滑颤等演奏技法外,擅长运用连打音、衬音、花音、倚音、波音、反竹等。在应用“加花”“倚音”等几种技法时,又有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地方,并有一定的规律,演奏者可以在熟悉旋律骨架的基础上,依据乐器性能即兴发挥,而这些即构成了江南丝竹扬琴演奏技法的特点。
以项祖华先生改编的江南丝竹扬琴代表曲目《弹词三六》与《三六》原曲的曲调进行对照。
例如:谱例1《三六》原曲与《弹词三六》
从上述谱例中,我们看到了“八度双音”“衬音”“加花”“轮音”“颤竹”这些在江南丝竹扬琴中最常用的演奏技法。
“加花”的手法多样,它常在旋律中加入“辅助音”“经过音”“插入音”和“装饰音”等,在江南丝竹中扬琴的加花规律是“慢繁快简”,慢板每拍所用音符增多,可以将原谱旋律予以曲调化的延伸;快板每拍所用音符相对就不增多了,使抒情连绵的曲调增添起伏跳跃的情趣。江南丝竹乐旋律流畅、节奏平稳,句法悠长,为扬琴演奏的润饰加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适当的“加花”可以丰富原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有一定规律、按一定方法去进行的“加花”正是民间戏曲音乐必不可少的修饰手法。
除此之外,添加装饰音也是江南丝竹扬琴的一大特色。装饰音是用来修饰旋律的小音符及某些旋律型的特别记号,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着特殊的作用。装饰音的种类有很多,如:倚音、波音等等。倚音的形式又分很多种:有单音倚音,也有琶音倚音;有的倚音是主要音的八度低音,有的倚音与主要音是级进关系。各种类型倚音的运用都在乐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细微处理,使丝竹乐更为灵巧、流畅。
结语
我国的传统扬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流派特征,江南丝竹扬琴——作为其中一部分,更有其独特浓郁的地方风格。随着中国扬琴艺术的不断发展,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江南丝竹扬琴必将日趋完善,在世界扬琴艺术中体现中国扬琴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刘月宁著.《广东音乐扬琴演奏艺术研究》,《民族器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0月出版
[3]李玲玲.《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华音网www.huain.com,扬琴专题
[4]张志远.《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齐鲁艺苑》,2004年第三期
[5]邹华.《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音乐探索》,2003年第三期
[6]肖银芬.《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演奏技法之比较》,《科教文汇》,2010年7月中旬刊
[7]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