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王珑与“东艺”的不了情
徐巾然 华音网 2025-07-07

撰文 / 徐巾然

受访者/“上海雅乐”品牌创始人 王珑

2009年的上海,浦东新区丁香路上的“蝴蝶兰”正绽放第五个春秋。这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未来主义建筑,在打破传统剧院“高冷”形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同年9月1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敦煌新语»的琴音如丝如缕,在仅有四五十人的观众席间缓缓流转。

彼时的扬琴、古琴演奏家王珑(字玖拾),正站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十字路口,她深知千年雅乐不能囿于博物馆式的陈列,唯有重新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系方有未来。“传统音乐必须走出学院高墙,回归鲜活的生活现场。”作为东方艺术中心四大系列演出之一,“海上雅乐”这场近乎冷清的首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剧场融合的里程碑。

扎根: 从45张票到三代人共赏

2007年起,东方艺术中心开始更多地筹划引进各种形式的民乐音乐会,“海上雅乐”的构思恰与其文化方向不谋而合。2009年,“海上雅乐”于东艺正式创立,自此扎根东方演奏厅,开启长达16年的驻演历程。这场“双向奔赴”的选择,不仅催生了全国首个具备年度乐季概念与专属场地的传统音乐品牌,也成为中国剧场史上的一个文化突破。

“东艺更像是‘母体’,为‘海上雅乐’提供超越场地的生态支持。”谈及与东艺16年的深度合作,创始人、音乐总监王珑如此形容。十六年来,“海上雅乐”以“月月有雅集”的节奏,将剧场转化为一座流动的文化道场。“东艺沉静、坚定与开放的气质,与我们在文化理解上的追求高度一致。”她说。

在这种高度契合的共生关系中,“海上雅乐”在16年间呈现200余场演出,更培育了跨越三代的观众。某位母亲自孩子幼时便开始带娃观演,年复一年,从一子到三娃,在“海上雅乐”年均12场的节奏中,每年观演6场以上,如今长女已在奥地利学习作曲。而在不久前的一场谢幕中,一位三代同堂的观众起立鼓掌,这位观众感叹:“今天我们是外婆、女儿一起来的,一家三代观演。”此刻的观众席,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成为代际情感与文化认同的微缩镜像。

在东艺的舞合上,“海上雅乐”不仅是一个演出品牌,更构建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体系。多年来,东艺以”观众艺享日“培育近40万核心受众,演后谈、非遗工作坊、亲子互动等活动,让不同群体的观众参与进来。这种传承深入文化肌理,剧场已演变为动态的文化基因库,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续血脉。

东渡:从上海到世界的“新”雅乐

如今,“海上雅乐”在东艺的驻演即将走过16年光阴,而这一路并非坦途。从首演仅卖出四五十张票,到2017至2019年接近满座,再到疫情期间的行业低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舞台生命力的极致考验。

2020年5月20日,上海演艺界因疫情停摆的第121天,东艺与“海上雅乐”以“破冰者”的姿态回归。当《长相思》的琴歌跨越云端,抚慰百万线上观众时,传统音乐完成了从实体剧场向数字空间的跃迁。

“海上雅乐的理念,从第一天起就不只是‘继承传统’,更是‘创造传统’。”王珑如此定义自己的路径。面对代际审美的快速更替,“海上雅乐”以跨界融合为桥梁——2025年“春夏三章”中,《一念三千》以纯古筝编制重塑当代表达,《兰》则将古琴、巴扬手风琴与电子乐融汇一体,构建虚实交织的听觉幻境。

与此同时,“海上雅乐”始终坚持与民族音乐界泰斗级人物深度合作。

闵惠芬、龚一、李祥霆、孙文妍、吴玉霞等大师均曾登台献艺,千年古琴“九霄环佩”亦曾于此奏响传奇。此刻,传统不再是玻璃柜中的静物,而成为可触摸的当下。

在东艺二十年与“海上雅乐”十六年的交汇点,王珑将品牌的未来锚定于“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她计划在东亚文明的琴弦上续写新声,“我们正在寻找属于东亚文明的声音。整个传统音乐在东亚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共呜,我们希望从东艺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区域。”同时,“海上雅乐”也将深化美育路径,将音乐会扩展为更具沉浸感的文化旅程,包括演奏家工作坊、讲座、夏令营等立体化体验项目,传统音乐的边界在不断打开。

对于东艺,王珑期待剧场继续扮演“文化转译者”角色:既要守住传统音乐的魂,也要为未来留出破圈的可能。暮色中的东艺如振翅蝴蝶,承载着“海上雅乐”从非遗活态传承到全国性文化IP的蜕变,而这段旅程也见证了一个真理:传统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未来的种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