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的六个暑假,北京市爱好民族器乐的少年儿童,纷纷云集市少年宫,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由北京市少年宫牵头,社会各界赞助的这项比赛活动,坚持连续举办了六届,居然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参赛人数越来越多,比赛规模越来越大,演奏水平越来越好,社会影响越来越广。它已成为北京市广大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少儿美育与智力开发,使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灵上播下良种,具 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本届比赛的参赛人数,达734人次,为历届中最多;年龄层次,从5岁到17岁,分幼儿少五组;演奏形式,有合奏、重奏及独奏,大中小并举;比赛曲目,约130首乐曲,古今兼有;这是历届比赛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竞争最剧、水平最高的一届,经过九天的初赛和决赛,有32人获独奏奖,16个单位获集体奖;杨硕(男6岁、扬琴)、翁远(男9岁、琵琶)、杨阳(女10岁、筝)、吴韵竹(女13岁、二胡)、吴莹(女16岁、杨琴)分获四个组的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17人获三等奖。另外,首钢古城第二幼儿园、八角幼儿园民族乐队,丰台第五小学民族乐队,西城35中金帆民乐一团的民乐合奏分获三个组集体一等奖,4个集体二等奖,6个集体三等奖及3个优秀伴奏奖。8月18日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了颁奖会和获奖者音乐会。北京市教育局长陶西平和各主办单位负责人参加颁奖并观看了精采的演出。
这届比赛的少儿选手的个人素质和艺术水平比前五届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高。独奏项目的曲目大多是传统、民间或现代创作的名曲,如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江河水》、《一枝花》、《光明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草原小姐妹》、《渭水情》;筝曲《高山流水》、《将军令》、《秦桑曲》、《战台风》;扬琴曲《弹词三六》、《映山红》、《春到清江》、《美丽的非洲》等,这些曲目的技艺程度和风格韵味都有较大难度,但很多选手对此皆有娴熟而出色的表演。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儿童二组的选手,其中拥有在去年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少年业余组获奖的几位优秀小乐手,如吴韵竹的二胡独奏《江南春色》,音色优美、表现细腻,展现了鱼米水乡的锦绣景色;杨阳的古筝独奏《将军令》,技艺精熟、气势恢宏,显示了浙江筝派的光彩;还有筝手李牧、刘琳琳、孙乐多、马佳,她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长;另外,翁远、崇敬的琵琶、吴莹的扬琴、邸扬的柳琴,他们的演奏都显得天真、朴实和生动。我领悟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浸染了童心的灵感与稚气,给人增添了新鲜的审美吸引力和艺术生命力。
同前五届相比,这届比宙的集体项目增多了,共计507人次参赛。它展现了群体参与意识和表演的多种形式。这次参赛有15个单位。30组集体节目,其中民乐队大合奏就有4个单位:首钢幼儿园33人的民合奏《儿歌联奏》、《彩云追月》,丰台5小55人的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渔舟,凯歌》,怀柔教育局校外办30人的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喜洋洋》,35中金帆民乐一团63人民乐合奏《忆亲人》等,都各尽其能,各展所长。19中17人的吹打乐《斗鹌鹑》《放驴》和35中6人的打击乐《鸭子拌嘴》,技艺熟练,别具诙谐逗趣的风俗气息和浓郁的乡土色彩。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古筝一、二班9人齐奏《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个个得心应手,彼此配合整齐,显露群体实力,令人赞赏不已。
当前民族音乐的专业活动不很景气,笔者参加了几届少儿民乐比赛的评委工作,深深为少年儿童喜爱和勤练民族乐器的热情所感动,可以说北京青少年民乐的业余活动,在不断升温与扩展,出现红火的趋势。我不禁想起培育这些民乐蓓蕾而辛勤耕耘的园丁,其中大多数出自艺术院校及演出团体老师,也有社会的有识之士。其中如丰台的5小与12中,多年来已建成梯级结构的民乐业余中心,丰台5小承办了金帆艺术学校,民族乐队已发展到60余人,他们小学毕业大都以优良成绩考入12中重点中学,并成为12中民族乐队的梯级生源,保持民乐活动的连盛不衰。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不少专业老师,以19中少年广播民乐团和35中金帆民乐团为重点,也培养出不少业余的民乐能手,排演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曲目。市少年宫在薄占武等老师的出色指导、组织下,已成为培育民乐蓓蕾的摇篮。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自84年组建开设的“古筝班”已达50人,在中国音乐学院邱大成老师的严格训练下,小乐手们打下厚实的基础,巳有六人在前年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中获奖,赢得社会舆论的好评。历届少儿民乐比赛的获奖者,巳有很多选手考入音乐院校或输送给演出团体,走上从事民乐专业的道路。这次比赛对获名次奖选手的指导老师颁发了“园丁奖”,是对他们耕耘奉献的尊敬和肯定。
通过本届比赛,也联想到一些有待改进和思考的问题:
一是参赛独奏乐器中,二胡68人占最多数;其次是扬琴与古筝各57人;琵琶为33人;而吹管乐器(笛、笙、唢呐)仅有6人,只占独奏乐器总人数的2.6%。吹管乐器的冷落,有待平衡与补缺。
二是少儿参赛的曲目,绝大多数是成人演奏的乐曲,希望音乐家多创作些具有少年儿童特点的民乐作品。建议设立少儿民乐作品奖以资鼓励,也可专门征集评选少儿民乐作品出版。
三是为使业余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并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中国音乐家协会已成立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拟先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试行钢琴、小提琴(业余)定期考级制。我认为民族器乐业余教育事业在广大青少年中已呈现出良好喜人的局面,北京市连续六届少儿民乐比赛越办越好,就可成为民族器乐再度起步复兴的象征。对波及面广的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筝),基本具备试行级制的条件,希望中国音协有关领导予以重视与考虑。
四是业余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与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持。据我了解:香港文化部门和台湾有关方面,每年都举办西乐和中乐的青少年比赛活动,并对获奖的优秀乐手在升学招考时予以推荐和适当照顾。希望北京市文教部门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能坚持将全市少儿民族器乐比赛年年办下去,全国性的少儿民乐比赛也要定期举办,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