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演奏民族器乐的最美音色
张倩渊 华音网 2025-09-30

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副教授 张倩渊

随着国力强盛、时代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已从初期较多参考西方教育体系,逐步走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和理念。全国美育培养中,民族器乐学习的占比也大大提升。做一名中国传统乐器的传承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诠释作品内涵,还要思考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器乐的美育实践。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两条路径展开。

一方面,开启中国传统器乐美育的“请进来,走出去”多元交流模式。我有幸曾多次受邀参加传统器乐艺术走进校园的教学活动,面对不同年龄层受众,开展不同方式的民族器乐的美育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小学生群体,我自2014年起参与了北京市“高参小”建设项目,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方向的团队担任小学民族乐团的授课指导老师,通过每周唢呐专业课程和民族器乐合奏课程,让传统艺术的教育融入小学生的课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协作能力。每学期结束时,同学们还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小学里开展多种民族器乐的美育教学,不仅能进行全方位综合美育实践,更能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从中发现艺术天赋较高的少儿人才,为国家的传统艺术做好人才梯队培养工作。‌

面对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我曾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美育大讲堂”活动中,针对有一定器乐基础的初高中学生,从音乐文化知识入手,结合器乐艺术作品赏析,以音乐为载体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小学的美育教学同样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开展,比如举办具有一定深度的器乐艺术展演,让学生挖掘和感悟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民族器乐在教学中的多样化展示形式,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认识美的能力。

另一方面,民族器乐的美育教育需结合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在中小学的民族器乐实践中,可以将丰富的演奏形式和作品内容进行搭配,巧妙运用演讲结合的方法,传达艺术多元化的同时传播红色音乐文化,增强孩子们对中国音乐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艺术以美育人的功能。

把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器乐美育,是在民族器乐美育过程中凝练思想政治和时代价值的一项极具意义的文化实践。我的艺术表演与教学实践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诗词的启发,用唢呐艺术歌颂人民英雄焦裕禄,创新演绎了唢呐协奏作品《焦桐丹心》,并多次将此作品带进不同校园的美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良好反响。将唢呐的艺术特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能发出红色主题美育教育的最强声音。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中民族器乐融合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民族器乐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扎根于人民生活、亲近于人民情感。运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进行美育培养,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精神美、品格美浸润到青少年的审美培养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真挚的传递和表达,同时也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