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阮乐艺术事业50余年发展历程概述(上)
宁勇 华音网 2023-08-31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50多余年来,经过众多音乐界、阮界前辈与同仁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阮乐艺术事业无论在乐器改革与制作、人才培养、乐曲创作、理论与教材建设和演奏技艺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从以上各方面对阮乐艺术的发展进行概述,以飧读者。

一、乐器改革

由于历史原因,阮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解放前仍无起色,特别是乐器本身明显退化,其简陋程度十分严重,更无法与唐代嵌螺钿紫檀阮咸(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及宋代“天、地、元、黄”四件国宝阮(已失传)相比。上世纪50年代,阮乐器的改革开启,对阮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贡献。当时,正值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就读于学院作曲系的张子锐先生先从在旧式大软上重新开设了已失传的月牙音孔做起,到设计出分为小阮、中阮、大阮、低阮四个品种的第一代张氏系列阮;再到进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工作后,由北京乐器生产合作社(北京民族乐器厂前身)将系列阮制作成功;接着又编配乐谱,组织人员试奏、排练和录播等等。张先生扎扎实实地完成了第一代系列阮的设计、创作与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为院乐器的革新与使用奠定了基础,其成果已被载入史册。

此后,在阮乐器的改革方面不断掀起热潮,新的改革成果层出不穷。例如,从1964年起,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出王仲丙先生设计的圆洞形音孔的小阮、中阮和大阮;1976年,天津民族乐器厂研制出双层共鸣箱中阮;1979年,天津、上海民族乐器厂研制出电扩音中阮;1981年,笔者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张龙祥工艺师研制出新大阮;1982年,刘锡刚与徐州乐器厂研制出六弦中阮;1987年,笔者与苏州民族乐器厂李兆霖工艺师研制出八七型宁氏系列阮等等,不断出现的阮乐器改革成果对阮乐事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人才培养

20世纪60、70年代,一方面许多阮界前辈在阮乐艺术领域内所作出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许多专业文艺团中的民族乐队也需要阮的专门人才;加之文革后,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大好机遇,于是中央音乐学院在1978年率先开设了阮本科主修专业,从此结束了阮仅在民间以及文艺团体自发传承技艺的疏散状态,真正进入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与系统化发展道路。随后,各地的音乐学院以及一些师范大学音乐院系也相继设立了阮专业学科,接着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开始培养阮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阮专业学科有提升至研究生教育层次。

30年来,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阮乐表演人才和师资人才,同时也在各地成立了阮专业的教学基地与学术中心,为阮乐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乐曲创作

历史上极其丰富的阮谱文献均遗失,阮艺术要发展其乐曲创作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在这方面最早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仲丙先生。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编创了《瑶族长鼓舞曲》、《引水上坡》、《不唱山歌心不爽》等阮独奏曲,在阮曲创作方面成为当代开创之人,在全国产生极大地影响,后来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为首任阮专业导师。继王仲丙先生之后,在创作、教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例如,大连市歌舞团的林吉良先生辛勤耕耘30余年,所教授的众多学生先后考入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成为向高校输送人才最多的一位阮名师。更可贵的是,他为阮创作了30多首乐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侗歌》、《石林夜曲》、《满江红》、《游泰山》等等,其作品突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深厚的华夏神韵,极大地丰富了阮的教材曲目,在阮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的贡献。再如,在阮界独树一帜的刘星先生,巧妙地戏曲西洋吉他等乐器的演奏特点,成功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了一批富有新意和时代感的阮曲作品,如《心旷神怡》、《孤芳自赏》、《天地之间》等等,在阮的音乐境界中开拓出新颖的、极富特点的现代风格,扩展了阮的表现手段与审美视野。特别是他创作的的第一首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成功演出后,受到观众及音乐界的广泛赞誉,对于提高中阮的艺术表现力与影响力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笔者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习阮直到现在,出于对阮乐艺术的热爱及从事演奏与教学工作的需要,促使自己不断学习移植和编创阮曲,特别是跟随著名长安古乐世家余铸先生学习长安古乐的进程中,在先生亲传与指导下整理、创作了一批长安古乐风格的阮曲作品(其中包括与林吉良老师合作的作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30多年所积累的巨大部分阮曲结集出版于《宁勇阮乐作品集》之中,这些作品已不断地充实于阮的专业及业余教学之中。

可喜的是,阮引起了专业作曲人士的关注,许多著名作曲家热心于为阮而创作,使得阮曲创作水平大大提高,乐器的表现潜力被不断挖掘,例如饶余燕创作的中阮协奏曲《汉琵琶情》、周煜国创作的中阮协奏曲《山韵》、顾冠仁创作的《塞外音诗》、李滨扬创作的《楼兰寻梦》、周龙创作的《竹林一贤》、陈怡创作的《大地的讴歌》及《丝路之舞》等等。


四、理论与教材建设

50年来,在阮乐理论建设以及阮演奏教材的出版方面也成就斐然。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86年首次出版《阮演奏法》 (王仲丙 宁勇编著)、1987年出版《阮曲集》第一、二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之后,至今已相继有大量的出版物面世,例如《长安古风阮曲二十首》 (余铸传谱宁勇编著)、《阮技艺基础训练》 (宁勇编著)、《林吉良阮拨弹法》与《林吉良阮曲选》 (林吉良編著)、《中阮一现代技巧应用》(刘星著)、《阮名师指点》 (汪崇国编著)、《跟名师学阮》 (徐阳编著)、 《中阮自学入门与提高》 (魏育茹编著)、《从零起步学中阮》 (王勇编著)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考级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编辑出版的阮考级曲集教材等等。这一时期,大量有关阮方面的学术论文也纷纷发表,数量较多此处不再列举。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今后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充分说明,阮在創作、理论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显著,并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之前那种让学习阮的人感到无书可看、无谱可弹,研究者感到无当代文献可查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待 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