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如何取得阮的理想音质和音色变化
苏素筝 华音网 2023-09-02

内容提要:要取得阮的常用音区的最佳音质,就要掌握触弦点、触弦角度、触弦方向等最佳运作。要取得理想的音色变化,也要研究以上各因素的变化及调控方法。


阮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早在秦代,就流传一种鼗鼓,后来人们在鼗鼓上拴上弦,便成为弦鼗。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为盘圆柄直的,具有四弦十二柱的“秦汉子”。晋代,由于“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最善于弹此器,因而又取名“阮咸”。后人简称为“阮”。

“琵琶”原指弹拨乐右手的两种主要弹奏技法,即是现代所说的“弹”和“挑”。在我国古代,三弦、琵琶、阮之类的拨弹乐器都被统称为“琵琶”。如“秦琵琶”、“阮咸琵琶”等等。现代三弦、琵琶、阮已经成为各种乐器的专有名词了。

阮与琵琶虽出自同一祖宗,但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之中,无论从乐器的改革发展、演奏技术和乐曲及承继等许多方面都不能与琵琶相比。琵琶早在唐代就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技巧,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苑中一件主要的乐器。而阮咸在中国民族音乐艺苑中却一直默默无闻,充当中低音的伴奏乐器。直到近几十年来,随着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进入音乐院校,开设专业。但是,无论在创作、教材及教学经验积累诸多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

“弹”与“挑”是阮演奏中右手的两种主要弹奏技法。无论是指弹法或拨弹法,从轮指到双弹、接、分、扫、拂到快速的滚奏等等,都是从弹挑技巧中演化派生出来的。所以,弹挑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演奏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决定音质、音色的重要因素。而弹挑方法的正确,触弦点的选择,触弦的角度、速度和力度,左手的按音方法等都是决定音质的好坏和音色变化的关键。在阮的演奏中,音质和音色是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音质和音色,是每一个阮演奏者所必须着重研究的问题。

阮是通过手的用力触弦使琴弦产生振动,引起乐器共鸣箱的共振而发音的。琴弦的振动除全弦振动发出基音之外,还有弦的1/2、1/3、1/4……等各段振动而产生许多的泛音,那是一个复合音。复合音中分音的多少与不同,就决定了这个音的音质。不同的弹奏方法、不同的触弦点、不同的触弦角度、速度和力度,产生不同的分音谐振,发出不同的音色。

由于阮四根弦的粗细不同,各弦最佳触弦点的位置和用力也各不相同。第一弦较细,一般从琴码向品的方向上移约4厘米处为最佳弦点;第二弦最佳位置在约5厘米处,第三弦在约6厘米;第四弦约在7厘米处。我们一般在这几个触弦点上触弦发音,可以取得较坚实明亮的音质。并且,触动这几个点时右手手臂手腕的摆动动作正好符合人体生理运动的规律。不过,我们不应只求一种坚实、明亮的音质,要有多种音色变化。所以不应该固定在一个触弦点上,要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改变触弦点,以产生较多的音色变化。当触弦点向上移动时,由于抑制了复合音中的高频音而减少高频泛音,使基音相对更为突出,因而产生一种柔和的音色;当触弦点向下移动时,相对的抑制了复合音中的低频音,使基音的振动幅度与音量变小而产生一种脆亮、较为僵硬的音色。在演奏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触弦点的变化,以取得多种音色变化。但对于开始学习弹奏者来说,如果没有掌握一个基本的触弦点,他在一般的演奏时如果触弦点离琴码太远,音质就会过于柔软,而不够响亮,缺乏颗粒性和穿透力;也没办法练出力度来。而触弦点太近琴码时,音质就会过于尖硬而不够饱满、浑厚。所以,确定上述最佳触弦点非常重要。它是决定基本音质的关键。在弹挑的基本功训练中,一定要掌握好最佳触弦点。在同一弦上弹与挑要求在一个点上触弦发音,特别是使用拨片弹奏的快速滚奏,更应该这样。因为在同一点上触弦才能使音色统一。但当使用指甲弹奏时,在快速弹挑中,食指与大指有时就要有少许的错开,弹与挑的触弦点也稍有不同,这是技术发挥的需要。

弹挑的触弦角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音质和音色。触弦角度包括如下内容:1.触弦时应用拨片或指甲的哪一角度,哪一位置触弦;2.指甲、拨片入弦触弦的深浅度;3.拨片或指甲触弦时作用力的方向。

一般当乐曲进入慢板,需要奏出带有连线色彩,余音较长、声音饱满浑厚的效果时,我们使用拨片或指甲的上偏锋与面板垂直方向触弦发音。因为这样的触弦角度能使琴弦的振动幅度、方向与面板的振动方向一致而产生共振。它符合乐器的发音原理,易于产生最佳共鸣,使共鸣、共振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发出饱满、浑厚的音质、音色;使琴弦振动的衰减缓慢而延长余音。当我们使用这种触弦角度时,手腕摆动动作和触弦幅度要稍大,触弦的速度要稍慢。

在演奏快速滚奏或活指练习曲时,就要使用拨片或指甲的正锋与板面平行方向触弦,拨片和指甲入弦要浅些,手腕摆动动作要小,触弦速度要快。因为一般演奏快速时需要颗粒性强,发音清楚、清脆,不需要较长的余音,使用这种触弦角度就能得到理想效果。手腕摆动动作要小,否则速度就快不起来。

在演奏过程中,指甲、拨片触弦时需要使用多大的力度,是很难以数字来标记的。它需要演奏者在长期的训练中培养一种弹挑的触弦感觉,也就是指甲、拨片触弦时用力的感觉。当手指用力触弦时,力量作用于弦上,弦产生反作用力,使手指产生遇到阻力的感觉,这叫触弦感。在演奏的时候,由触觉来体会触弦的感觉,由听觉来感觉触弦后所产生的声音,这样触觉与听觉的信号反映到大脑,来调节手的运动和用力。当触弦的力量过大时,会使发音嘈杂;触弦的力量过小时,弦不能充分振动发音,共鸣、共振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使音量小,音质飘而虚。只有适度的力度,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音质和音色变化。这种适度的力度是随着演奏者功底的深浅而有所不同的。功底深厚者用力大也不影响琴弦振动频率的稳定,而且具有发音坚实、功夫独到的特点。功夫深者对触弦时用力的大小、触弦感以及各种力量所产生的不同音质有着敏锐的辨别力。只有准确地掌握好触弦感觉,才能掌握弹挑的力度、速度,取得理想的音质和音色变化。反过来说,只有在各种变化中准确掌握触弦感觉,才能掌握好弹挑。

除掌握以上右手的各种演奏技巧之外,左手按音方法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到音质和音色变化。正确按音方法应以手指作抬起和按下的动作,指尖肌肉将琴弦按于品的上缘,使琴弦紧贴在品位上。指尖不要直接按于品的上面,否则会影响琴弦的振动而影响发音。按音时手型和手指要保持自然弯曲,指的各关节要稍突出而不应将指间关节压平或软凹。也就是“立指”。一般说来,按音用力要适度。用力过小,不能将琴弦按实于品上,发音不实;用力过大,增加弦的张力,使音升高。但是,有时品位不准,为了调节音准,需要临时调节力度以控制音准,这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在阮的演奏中要取得理想的音质和音色变化,应该掌握如下几条法则: 1.要掌握阮的发音原理,使音源、共鸣、共振能尽量发挥作用;2.要掌握上面提到的左右手的各种弹奏技巧的特点; 3.演奏动作要符合人体生理运动的规律,并要有利于技术的发挥。

所有这些,须在长期的练习中,多动脑筋,总结经验,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使阮的演奏推上更高的层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