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现代阮演奏技巧变迁历程研究
赵欣 华音网 2024-09-11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现代阮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轨迹,对现代阮的演奏技巧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将阮的演奏技巧分为三个时期:以伴奏形式为主的演奏技巧时期(辅助配乐时期),演奏技巧规范与创新时期(风格性创作作品时期),演奏技巧快速发展时期(风格性创作作品时期),进一步丰富了阮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

现代阮 演奏技巧 变迁历程

阮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盛于唐宋,没落于元代,在清末已经成为了伴奏乐器。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阮初现雏形。随着阮种类的增加和作品的丰富,阮的演奏技巧也推尘出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演奏技法。本文通过对现代阮音乐作品的发展进行梳理,对现代阮的演奏技巧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辅助配乐时期:以伴奏形式为主的演囊技巧时期(1950年一1960年)

由于古代阮在民国以后基本消失,没有相关曲目、资料流传下来,现代阮产生之时,基本上没有独奏作品。传统阮音量较小,因此1950年张子锐先生在阮的面板上开了一对音窗,使之音量增大,并设计出四个品种阮的图纸,编配出“笙阮六重奏曲”《小骑兵与木偶兵》,之后专业作曲家谢直心先生为第一代系列阮编写出乐曲。1953年以来,王仲丙作为演奏者从阮的形制结构、音品排列到演奏性能做一次全面设计,1956年便先后试制出了小阮、大阮、低阮、初步构成了阮族系列,填补了乐队的中、低音声部的空白。

阮的音色柔和,这一特点使得阮普遍应用于民族乐队及戏曲、曲艺的伴奏中,但是阮只是起到陪衬或加重低音的作用,与其他乐器相比,阮的演奏技巧较为单一,主要为单、双弹挑,分解和弦以及固定节奏型的伴奏形式,起到衬托的作用。由于没有独立演奏的曲目,阮的演奏技术发展十分缓慢。此时,阮的演奏者多为琵琶、三弦等指弹类乐器专业的演奏者转而演奏阮,演奏家主要有王仲丙、庞玉璋、赵桂林等,在实践中把阮的指弹技巧充分地运用在乐曲中(张晓东,2010),右手更多借鉴了琵琶的大指、食指的演奏技巧,但是阮的琴弦较比琵琶的琴弦粗、硬,因此指弹法在演奏快速片断时颗粒性不集中,其自然音量较小,缺少张力。

二、鹉直作品时期:演奏技巧快速发展时期(1960年—1970年)

伴随着阮的发展,在没有“阮的传统”资料情况下,作曲家开始借鉴其它的音乐元素以创作、移植和改编其它乐器流传下来的经典古曲和外国经典曲目(邢晓丽,2015)。60年代起,阮曲独奏曲目开始产生,推动阮的演奏技巧大幅度提升,如王仲丙根据民歌改编的《瑶族长鼓舞》《拉萨舞曲》;宁勇根据民歌编配的小阮独奏曲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与此同时,阮出现了拨弹演奏技巧,以著名的阮演奏家、作曲家林吉良为代表性人物,林吉良创作了大量的阮独奏作品,起初的作品较为较简单,多移植古筝曲目而来,如《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山坡羊》等,其所创作的乐曲在紧紧把握阮的本质特点,能够有效突出阮的音质特色,极大提升了阮的表现力。其拨片演奏技巧融合了三弦、月琴在内的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开拓、规范、丰富了阮的演奏技巧。拨片具有发音音量强、富有弹性和杂音较少的优势,因此拨片演奏技巧大大提升了阮独奏过程中的演奏音量,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张力,突出了音响效果,非常适合表现要求强度和速度的乐曲或乐段。此时,大量阮独奏作品采用了拨片法演奏,而指弹演奏法多用于乐队伴奏中。

三、风格性创作作品时期:演奏技巧规范与创新时期(1970年一1990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阮的演奏作品越来越丰富,该时期的阮作品主要为演奏者创编,作品旋律性强,艺术风格突出,能够将阮乐器的优点突出,阮的演奏技巧进一步丰富,更能突出作品风格化的艺术形式。

70年代后,林吉良探索出严格意义上的阮独奏作品,如《草原抒怀》《游泰山》《满江红》《石林夜曲》等,此时阮常用的演奏技巧,如扫拂弦、长轮带音、打带弦以及各种揉弦、吟弦等技法大量使用在这些作品中。目前,林吉良的软技法与标记方法被普遍应用在中阮教学与中阮演奏中。在《草原抒怀》中运用大量的打带弦、滑音等技巧特点,并首次运用泛音作为旋律演奏,音乐体裁新颖,旋律优美动听。

1982年,宁勇创作了一首大阮独奏曲《丝路驼铃》,乐曲以左手的推拉音展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格。1987年刘星的《云南回忆》上演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引发轰动,作为第一首中阮协奏曲,把现代的作曲、配器法与中阮柔美的声音相结合,成为民族器乐创作改革的典范之作(邢晓丽,2012),乐曲中采用大量流行音乐的元素切分音的运用、非传统的和声进行、短乐句的连续重复、近乎电吉他的技巧运用等(黎家棣,2011)。1988年,宁勇开始尝试八七型系列阮族艺术形式,并参加了1988年初春的“龙年龙乐音乐周”;之后,阮族以组合形式多样、舞台阵容壮观、艺术表现丰富被更多的媒体、观众所喜爱,对于阮的演奏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20年间,阮的演奏技巧日趋成熟、多样,但同时也较为混乱,越来越多的演奏者开始对阮的演奏技巧进行系统梳理、规范。1984年宁勇与林吉良将阮定弦进行了规范化,提出了中阮以Gdgd为基本定弦较宜;大阮以DAda为基本定弦较宜,1986年王仲丙、宁勇合作出版了《阮演奏法》更是将阮的排品、定弦和记谱、演奏姿势、把位等方法进行规范,并有效梳理出右手26种弹法,左手8种指法,书中提出指弹与拨弹两种演奏技巧,其主要技巧融入了琵琶、古筝等其他乐器的演奏法,书中的谱子采用“五四五”定弦(中阮)。

四、思想性创作作品时期:演麦技巧成熟时期(1990年至今)

进入90年代,随着大量独奏阮作品出现以及阮族的广泛推广使人们认识到了阮的独特魅力,阮的音乐作品进一步丰富、风格进一步多样、鲜明,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了解阮,阮作品开始出现更为复杂的协奏曲,许多大型作品不断出现,如何占豪改编的中阮协奏曲《长安遗恨》,顾冠仁的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饶余燕为中阮创作了大型协奏曲《汉琵琶情》等;随着系列阮乐团的组建和实践,众多的作曲家还为系列阮和以系列阮为基础的室内乐团创作了很多曲目,如关铭的《玉关引》、张晓峰的《迅》、王宁的《水赋三叠》、徐昌俊的《凤点头》、王丹红的《翡翠》、周煌国的《舞》等(张晓东,2010)。此时,作曲家们往往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灵活地组合乐队,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不断的造出新奇的音响色彩与音响效果,为此阮的演奏技巧更加突出音乐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地表达作曲家深刻的理念与内心情感。

此时,阮的演奏技法进一步成熟,1994年林吉良先生出版《林吉良阮弹拨法》一书,书中采用了“五四五”定弦(中阮)法,提出9种左手指法和20种右手技巧,进一步科学规范了阮的演奏指法和演奏符号,突出了阮的技术特征。

90年代,刘星的阮风格趋于成熟,1999年出版了《中阮——现代技巧应用》一书,以此展现其创新技巧的体系,全书以吉他的音乐创作类型开展教学,书中以左手吉他式持琴方法为主,采用吉他的记谱法,提出11种左手演奏法和16种右手演奏法,其中“提”“横按”等典型的吉他技法被大量使用。

这一时期,由于拨片演奏中速度快、音色好,以及右手新技巧的丰富变化,越来越多的专业老师和演奏者采用拨片弹阮这种演奏方式。并且,演奏家对于阮的发音原理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音源、共鸣、共振角度来取得阮的理想音质和音色变化。

结语

70年代后期,阮专业进入高等音乐院校以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奏和教育研究人才,阮的演奏技巧日益提升。在阮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演奏技巧不断丰富,但是其饱满、浑厚的音质、音色依然是演奏的首要技巧,弹挑的触弦角度与力度仍然是每个演奏家面临的最首要的难题,手腕摆动动作和触弦幅度、触弦的速度是阮演奏技巧变化的根本。除了上述论文中提及的演奏技巧,在阮的演奏技巧发展过程中,还出现过宁勇使用的指拨弹法、陈文杰设计的“摇片”弹法,方锦龙的“拨指法”,但是都没普及推广,因此本论文中未进行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志伟.阮的腾飞[J].人民音乐,1993(4)

[2]刘佳迪.中阮演奏艺术简说[J].音乐探究,2014(06),129

[3]丁梓崴.阮音乐风格与茶文化初探[J].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

[4]石一冰.由衰落走向复兴——现代中阮改革60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17

[5]黎家棣.古代阮与现代阮的比较——阮的身份、定位和发展[J].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

[6]张晓东.二十世纪阮史通考[J].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宁勇,系列阮艺术的开拓与发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2),40-44

[8]梁茂春.当代民族器乐合奏创作四十年[J].音乐探索,1992(7-1)

[9]宁勇、林吉良.谈阮定弦的规范化问题[J].乐器,1984(01),8-9

[10]邢晓丽.文化艺术研究,2012(2),132-136

[11]邢晓丽.阮演奏形式的嬗变与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99-102

[12]付月.阮演奏技巧的形成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5(6)

作者简介赵欣(1979—),女,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讲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