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器乐伴奏是京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合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并烘托剧情和演出的整体气氛。根据京剧乐队中演奏的不同器乐音色进行合理分工,配合演奏动听且美妙的音乐旋律,这是京剧伴奏的基本形式。本文以中阮与大阮在现如今京剧乐队中的演奏特点、技法和演奏特色来进行延伸。
阮最早起源于中亚,后传入中国,在汉时称为琴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1949年以后阮迅速改革和发展,改革后阮都为四根弦,分成了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四个声部来组成,在音域上得到了三个八度以上的发展。中阮与大阮在当今多为民族音乐所运用,因为阮的张力和音色特点往往以独奏和伴奏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中阮与大阮加入京剧乐队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国家京剧院的卜栋根老师提议并成功加入,本来只有“四大件”的乐器组成的京剧乐队如今形成了“六大件”。中大阮的加入填补了京剧乐队中的中音部和低音声部,烘托了京剧乐队整体的氛围,加强了乐队的声音厚度和层次感。
一、阮在京剧乐队中的运用及技巧
(一)京剧中阮的定弦
中阮在民族管弦乐团的定弦为(G-D-g-d),但为京剧伴奏的基本定弦为(A-D-a-d),这样定弦非常科学,它的固定调把位换算过来就是(5-1-5-1),这种把位适用于D、E、F、#F调。而遇到[二黄]正宫调(G调)把位,它的固定调把位是(2-5-2-5),如遇到[反二黄]以此类推,只需要更换指法而不是在场上去调弦演奏,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并
且乐队整体的配合程度会大大提高,让中阮演奏更加便捷。
(二)中阮在京剧乐队中的演奏技法
起初,阮加入京剧乐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现如今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现代戏、新编戏的出现,人们才逐渐对中大阮开始重视起来。一名合格的戏曲中阮演奏员应拥有基本的中阮演奏技法水准,应熟练掌握戏曲中的唱腔和节奏,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演奏出来。在京剧乐队中,中阮是伴奏乐器而不是独奏乐器,它的出现是为了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和演员而“服务的”,要明确自己与京剧乐队中的关系,要做到戏曲里的行话叫“托腔保调”。中阮在戏曲里演奏跟民乐中阮如出一辙,需要“弹、挑、轮、扫”等技巧。这里就需要中阮演奏员根据京胡演奏员的伴奏风格来演奏出适合自己的演奏技法,京胡拉长音,那么中阮也应以“轮”来配合京胡,做到“点”与“线”的结合。
在伴奏中,中阮的主要任务是跟腔演奏,除在旋律中有重音或者到了旋律高潮的部分加入适当的和弦外,其余都是只演奏旋律。要基本按照曲谱的旋律高低音来演奏,中阮的定弦方法偶尔会出现演奏旋律时高低音域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还是要避免出现高低音颠倒的演奏情况,如果不分高低音来演奏会使音乐的旋律性听感极差,更不能合理地为京胡伴奏,反而会扰乱乐队的视听感觉。例如在[原板][四平调][慢板]等板式中伴奏,这种板式的节奏往往是平稳、抒情的,那么中阮伴奏的技法应以“弹、挑、轮”为主,需要拖腔使用“轮”的密度不可以比月琴、三弦的“轮”密。在普通[摇板]中月琴与三弦基本是“弹、挑”来伴奏,它的节奏型是八分音符,那么中阮则是四分音符的“弹、挑”。不要跟月琴、三弦的搓点一致,要与之形成对比,凸显乐器的特性。在[快板]或节奏稍快的板式中,中阮演奏者不需要完全按照曲谱上的旋律进行演奏,可以把京胡的垫头略过,直接演奏演员的唱腔旋律,这也是需要中阮演奏者熟知演员的唱腔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戏曲中以《铡美案》为例,包拯唱[快板]之前有一个亮弦“1”,这里就需要和弦来加强,通常为首调的主和弦来演奏。还有一些唱腔里的切分音也需要和弦来凸显,这就需要根据中阮演奏员对和弦的理解并且能够合理运用。
(三)京剧中大阮的定弦
大阮的定弦是(D-A-d-a),在京剧中跟中阮一样,根据乐曲的调门使用变调夹来进行演奏,只需要更换指法来实现转调,也一样不需要调弦来演奏,大大节省了时间。大阮的定弦与中阮是反向的,中阮的固定调把位是(5-1-5-1),那么大阮的固定调把位是(1-5-1-5),这么定弦是因为它们两种乐器在京剧乐队中是同时出现的,中阮是中音乐器,大阮则是中低音乐器,这样的定弦方法使乐队的音域得到了扩充,使整个乐队视听效果得到了显著增强。
(四)大阮在京剧乐队中的演奏技法
大阮在当今戏曲中可以说是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独有的低音声部使乐队演奏效果更加饱满,与中阮不同的是,它不仅需要为唱腔去伴奏,而且需要在节奏高潮起伏很大的地方加入适当的和弦,在弹奏唱腔时要适当地删减些音符,抓住主干音演奏。大阮不可以一味追求“大齐奏”,即使演奏员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演奏技巧,在面对音符和节奏密集的地方也不可以全部演奏,例如十六分音符可以简化成八分附点音符以此类推,要根据唱腔旋律进行灵活的删减,真正做到了贴合乐队,不要盲目炫技。在京剧中的念白音乐,有欢快的、抒情的、悲伤的等旋律,并在其加入适合的和声,能够丰富充实京剧乐队。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阮演奏者,应熟知戏曲的唱腔和念白,在此基础上需要掌握基本的乐理与和声学知识,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在阮的演奏上。大阮的音域很宽,四根弦由低到高可以大大满足京剧中旋律高低音走向的问题,基本不会出现低音高弹、高音低弹的问题。当今演奏员习惯性地只弹奏大阮的三弦和四弦,认为大阮的音域只适合演奏低音声部的旋律,两根弦演奏整场京剧,这是错误的,这不仅限制了大阮的音域,而且视听效果不好,明明旋律有上升的趋势,因两根弦演奏的限制导致演奏没有达到理想的感觉。这么旋律颠倒也会影响京胡演奏者,京胡只有两根弦,它的乐器特性使得遇到旋律走向会有些限制,不得不里弦外弦来回倒着拉。大阮是四根弦,音域很全,所以作为阮的演奏者要充分运用其优势来进行伴奏,使其在乐队中富有线条性、旋律性,更有美感和氛围。
二、传统戏与现代戏下的中阮与大阮
阮在京剧中的演奏技巧多为随腔齐奏,在传统戏中多以伴奏旋律为主,无需加入许多和弦。例如老生唱腔,特色就是干净、简洁,要保留其特色,中阮、大阮的加入只需要根据唱腔演奏,如果一味地运用和弦演奏旋律会使台下观众的实际听觉感受浑浊不清、迷糊不定。同时,作为京胡演奏者也会感到百般不适,扰乱伴奏唱腔的情感和节奏,所以在传统戏的唱腔中要合理运用和弦,要真正做到以伴奏为目的初衷。
以《杨门女将》为例:
这段是在佘太君被焦廷贵告知自己的孙子杨宗保战死沙场后,佘太君惊慌失措、悲痛万分的情境。此旋律下的功能符号是针对旋律而编配的。在演奏此旋律时仅凭演奏旋律音符不足以支撑乐队的整体音响效果,因为台上表演的是悲伤、震惊的情绪,中阮、大阮要把情绪代入到里面来,有了和弦的加持,会大大提高演出的视听效果,并且每一个和弦都要用足全力,因为音量的强弱变化可以区分唱词或音乐中的关键部分或者情感高潮,要把台上佘太君的悲伤情绪融入到里面来。
京剧现代戏的出现,使京剧的乐队编制更丰富了,这个扩充不仅是在视听方面的加强,更重要的是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及需要。改革开放后新的艺术思潮对京剧乐队编制有着深深的影响,“洋乐”加入京剧乐队,单管乐队及弦乐等乐器根据戏曲配器的需要,加入合适的乐器。21世纪后,为了弘扬中国传统乐器,乐队的编制是中国传统乐器与洋乐共同组成的混编乐队,这种形式被当今大多数院团所运用。中阮和大阮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配器的行列,可以说是把乐器的特点和“弹、挑、轮、扫”等技巧发挥到了极致。阮在配器里演奏的音符与传统戏大有不同,传统戏的阮可以根据情节、唱腔,安排自己要演奏的音符。但现代戏中的曲谱在配器的加持下,所有音符都是作曲家编配好的,只需要演奏配器下的音符即可,在某种层面上使阮的演奏变得简单了,但在技巧上会有难度,不仅要注意旋律配器的准确度,更要注意表情符号,渐强渐弱,节奏的快慢,对于演奏员的技术技法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此选段是来自国家京剧院创排演出的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一段唱腔,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以这段举例,用蓝色标注的是此旋律的大阮配器部分。在演奏此唱段时,只需要演奏用蓝色圈注的旋律即可,乐队中的其他乐器有着不同的配器,作曲家在分析唱腔时加入适合音乐的乐器,强化配器对戏曲音乐的深层次表达,对戏曲音乐的创作和研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相比京剧传统乐队,西洋乐队的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等乐器具有更宽泛的音域和声音效果,所以有了洋乐的加入,丰富了演奏的效果,在情绪烘托以及开幕、幕间、尾声上具有更好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它展现出来的音响效果符合时代特点。
本人在总结京剧中阮、大阮在伴奏中的心得与体会是:在演奏时要结合戏剧情节和唱腔情感的需求,运用声部的色彩对比与和声的张力变化,在实现演奏技法融会贯通的同时,正确地处理中阮与大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关系,将演奏与唱腔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持续提升和完善当代京剧音乐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