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我将无我 艺术为民——锚定时代发展目标 锻炼艺术实操本领
张俊丛 华音网 2025-05-07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涌现出一个个令人敬佩的艺术大家,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时代故事,不断激励中国从事艺术实践的青年前进,照亮艺术发展之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以“任者笃行,韧则行远”之精神,谱写爱国歌曲,铸就立国安民的精神力量;琵琶大家刘德海先生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之意志,采集民歌精华,树立兴国利民的精神榜样;桃李天下的陈泽民先生“耕耘奉献,馥郁传香”之品质,培养代代人才,灌溉强国富民的精神灵魂……可见,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的祖辈与榜样时刻关注艺术现实、艺术实践,将“艺术为民”作为人生追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代从事艺术实践的青年想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作出更多的艺术尝试,就要紧跟时代浪潮,锻炼自身艺术实操本领,以坚定信念、实干兴邦、敢于担当为准绳,谱写崭新的时代篇章。

心里有“数”,坚定信念是从事时代艺术实践的“定心丸”。圳背洞前,毛主席对于如何做好人民群众的传达员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要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这与本次大会的主旨不谋而合,吴玉霞会长在开班仪式致辞中讲到,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发表一周年。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致信回信,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勇铸文艺高峰,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优秀艺术,涵养文化生态。因此,作为新时代从事文艺事业的青年,不仅要做好人民群众的传达员,更要做知民情察民意的调查员、引导员、服务员。

手中有“策”,实干兴邦是从事时代艺术实践的“引擎器”。我们的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地方特色。它不仅是一首曲子、一段旋律,更是承载了人民对生活的体验与情感、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音乐并推动其创新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著名音乐学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先生的讲座《“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可谓正当其时,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锤炼自身本领,加深对乐器的熟悉和掌握、对作曲家及乐曲的理解、对技巧的熟练运用、对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与伴奏和乐队的协作,以及舞台表现力。将自身事业与国家利益深刻融为一体,将实干兴邦的“亮招子”作为基础,夯实艺术实践根基。

肩上有“责”,敢于担当是从事时代艺术实践的“擎天柱”。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的关键环节。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从而为其传承和创新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音乐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诚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让民族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当代从事文艺工作的青年要将责任视为己任,将敢于担当视为重点,帮助自身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持续发力,贡献自身力量。

时代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当历史的如椽巨笔标注下新时代的奋斗坐标,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中国文艺青年,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更要保持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想信念,继续在艺术事业上努力精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精神,继续在艺术道路中上下求索;以“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担当意识,继续在艺术追求里迸发活力。将艺术的乐谱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民族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