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
蒲 海 华音网 2022-11-20

摘 要:中国民族打击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追遡到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土鼓、陶铃、陶钟、石磬等原始打击乐器。随漫长历史岁月发展,中国民族打击乐已发展为表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艺术样式。但在跨入信息化时代后,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打击乐的问题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其次要培养打击乐接班人、培养人才,同时发展创新与普及推广并举,才能使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民族打击乐;继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打击乐,俗称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恢弘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无论在农村和城市,作为大众喜乐的民间锣鼓乐得到了空前而迅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锣鼓乐,伴随着各类活动的开展而活跃于各种舞台和民俗活动。如今,可以说是锣鼓声声已响彻中华神洲大地,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民族打击乐经过这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以及谈论较多的,就是中国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重要课题。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这一课题尤显重要。本文就中国锣鼓乐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内容,作一简要论述,供大家商榷。

一、历史发展轨迹

商周时代,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铜属乐器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前,夏代(公元前 2070-公元前1600年)在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带翼铜铃,合瓦形,铃体略扁状,通高6.3、舞径5.8、口径8.8厘米。有玉质铃舌,圆柱状,顶略圆,平底,有一穿孔,通高6.3、径1.8~2.8厘米。其声之美可谓金声玉振。商代(公元前 1600-公元前1046年)有回字纹铜铙出现,在河南温县小南张村出土有大小不同的三件铜铙,为商代殷虚晚期。铙体为合瓦形,最大高 20.5,铣间 17.0 厘米。同时期还出土有五件编铙,其音列已构成五声音阶。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出土的还有兽面纹铜编铃(6件)和兽面纹铜钲[3]。春秋战国时代,出土有铜铎、錞于、蟠螭纹甬钟、特镈、铜鼓、编钟、甬编钟等青铜制打击乐器。特别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公元前433年)大型编钟的发掘,共六十四件。其中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最大甬钟高 153.4 厘米,重 203.6 公斤。西架长7.48米、高2.65米,南架长3.35米、高2.73米。中层甬钟共有三个半八度音阶,是这套编钟在演奏时的主要部分,每件可发两音,为小三度关系,故其变化音较为完备[4]。

整套编钟,其雄伟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准确的音律,显示我国古代青铜打击乐器制造的高度发展,以及打击乐在当时宫廷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在这个时期盛行以编钟和建鼓为主,配以其它管乐器如排箫、笛、篪、笙和瑟等组合而成的乐队演奏形式,史称“钟鼓之乐”[5]。

汉代盛行鼓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歌唱,文献中称其为“般鼓舞”、“盘鼓舞”、“七盘舞”,表演时还伴有编钟、编磬、建鼓、小鼓及其它吹奏、弹拨乐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鼓吹乐,它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演奏形式有“骑吹”、“横吹”、“黄门鼓乐”等[6]。汉唐之后随着锣的产生(广西贵县泊湾羅墓出土的汉代铜锣距今有两千多年)以及钹的传入(于公元四世纪中期随天竺乐由印度传入)和发展,打击乐器品种繁多,就其不同品种和不同形制的各种鼓就有一百多种之多,其中羯鼓最受推崇,并逐渐形成了以鼓、锣、镲三类乐器为主体的中国打击乐器体系。至宋、元、明、清之际,打击乐不仅在说唱、戏曲、歌舞、器乐等音乐中得以广泛运用和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还独立地与吹管、丝竹乐一起形成众多而富有特色的地方乐种,完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锣鼓乐也获得高度发展,如西安鼓乐、苏南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锣鼓、浙东锣鼓、四川闹年锣鼓、山西绛州鼓乐、威风锣鼓、辽南鼓吹、陕北腰鼓、安徽花鼓灯锣鼓、土家族打溜子、新疆手鼓、朝鲜族长鼓、内蒙抓鼓、壮族铜鼓、苗族猴鼓、佤族木鼓、藏族神鼓、傣族像脚鼓等,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近代发展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器乐和大型民族乐队的发展,打击乐作为独立声部而出现;音乐院校开始设置民族打击乐专业学科,培养专业打击乐学生。五十年代末,新型民族鼓类打击乐器——五音排鼓,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蔡惠泉、杨竟明先生与苏州民族乐器厂共同研制成功,并广泛运用于民族乐队(团)之中。自它诞生那天,就受到演奏家和作曲家的高度关注和青昧,同时也相继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如60年代的《海上锣鼓》、70年代的《渔舟凯歌》、《丰收锣鼓》、《龙腾虎跃》等,深受听众欢迎,久演不衰。后来,由五音排鼓发展到今天的六音排鼓、十三音排鼓。

八十年代,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突破民族器乐发展困境,开创了中国打击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各地民间锣鼓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蓬勃发展。1982年,安志顺先生创作的打击乐作品《老虎磨牙》、《鸭子拌嘴》在北京首演获得成功;1984年李真贵先生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打击乐》专场音乐会;1985年由陕西省文化厅、省歌舞剧院主办的七省市打击乐演奏家《金石之声》音乐会在西安举办;1989年李民雄先生在上海举办《中国打击乐》专场音乐会。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民间鼓乐活动异常活跃。各地锣鼓协会相继成立,各种赛事如火如荼,一个锣鼓比赛,可将整个省城闹得热火朝天,家喻户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民族打击乐呈现多元化局面,以红樱束打击乐团和绛州鼓乐艺术团为代表的民营团体相继产生,并活跃于各类舞台和表演场所。他们的表演风格既传统又现代,有的节目已发展为运用多媒体手段,集鼓、乐、舞为一体的情景剧。如红樱束打击乐团表演的《木兰》、绛州鼓乐艺术团表演的《杨门女将》,以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鼓手“击缶而歌”的宏伟壮观、美轮美奂的艺术视觉冲击,征服了世界五大州亿万观众,足显中国鼓乐风采和魅力。这一时期,一批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多首优秀打击乐作品,如周龙的《大协奏曲》,陈怡的《打击乐协奏曲》,关乃忠的《龙年新世纪》打击乐协奏曲,郭文景的《戏》、《炫》,谭盾的《水乐》、《三个音的交响诗》,唐建平的《仓才》等。此外,中国打击乐器大量运用于各类音乐作品,更是枚不胜数。

可以说,中国打击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表演和创作方面得到空前发展,并以崭新面貌展现于各种舞台,在音乐生活中独树一帜,令人刮目相看[7]

二、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中,我们将面对继承与发展的共同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于实践中至关重要,决非易事,如果说继承中国传统锣鼓乐文化是必需,那么发展中国传统锣鼓文化就成为必然,只有很好地继承,才能有很好地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了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继承。

(一) 关于继承传统的问题

对待中国民间传统锣鼓乐,首先考虑是如何去继承它、传承它,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这是一项基础工程,之后的工作均建立在此项基础工程当我们在谈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时,必然要对它的历史发展有所大致地了解和研究,方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份保贵的文化遗产。

(一) 源远流长

中国民族打击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土鼓、陶铃、陶钟、石磬等多种原始打击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龟甲响器(一种用龟甲做成的原始打击乐器),距今 8700-6800 年,河南临汝大张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鼓、绘彩红陶鼓,距今 6800-4800 年[1]。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犁型状的特磬,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鼍鼓,均为夏代遗物,距今约 4400 余年[2]。另从古代文献记载,如《易经》:“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縕邪。”《尚书》:“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戛击鸣球,博拊琴瑟以咏。”;《诗经》:“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以了解到打击乐在古代战争、祭祀、娱乐、爱情、民俗活动中的作用。

之上,没有一个科学而翔实的资料收集,其它一切均无从做起。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文字、乐谱、音像等。

文字整理:要分析、总结本地区在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特性,借以深入探究本地区民间锣鼓乐的历史、传承、代表性的乐人与乐班,以及锣鼓乐种的乐器名称、形制、演奏技法、乐器组合与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相关方面的文字记载。

乐谱收集:乐谱的收集、整理,对于实际演奏的传承十分重要而且是最有效的保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此项工作,尤其是对通过口传方式世代相传的地区,乐谱的记录、整理工作尤为重要。既使有乐谱传承的地区,也需要按“民族器乐集成”要求进行重新整理,以利日后的研究、推广、传播。

音像录制:有条件的地方,应对本地区现有的乐人、班社的演奏及活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录音、录像。对一些年长的老艺人,更需要我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珍视他们的一技之长,使老艺人们的艺术风采得以永久保留。

2. 人才的培养与造就

培养与造就锣鼓乐人才和组织锣鼓乐社团,并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社会演出表演活动,使其优秀的民间鼓乐艺术世代相传,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青少年培养上,这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二) 关于发展创新的问题

面对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在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世界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形式求得变化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不同层次的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锣鼓乐,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为中国当代社会服务,也必需要发展创新,走自已的路。下面就如何发展创新,谈几点粗浅认识:

1.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首先,发展创新要有“根”,这个“根”就是我们先辈传下来的鼓乐艺术,包括它的演奏技法、表演形式、表现内容、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在发展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本地区、本锣鼓乐种的特色风格这一要素,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扩展、衍变,使其这一特色更加丰富而又富于变化,也就是在众多锣鼓乐种的共性中去展现、发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点。

2.力求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民间锣鼓乐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也是为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社会。就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广场表演(室外)和剧场表演(室内)两种,无论是广场表演或是剧场表演,都有不同的主题表现要求,因此其节目的设计和安排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我们在关注大型化的广场表演发展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小型化(相对而言)的剧场表演形式的发展创新。民间锣鼓乐进入剧场、音乐厅的表演,是民间锣鼓乐发展阶段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更需要舞台艺术化,对作品和表演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精品意识,只有精品才能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只有精品才能长久地被保存和流传。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艰苦创业 20年,创作了《秦王点兵》、《滚核桃》、《牛斗虎》、《黄河船夫》、《老鼠娶亲》等一批不同表演形式的鼓乐精品节目。使二十年前在全国范围影响面并不算广的绛州鼓乐如今不但在国内名声大震,而且享誉海外,为继承发展中华鼓乐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可见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大”与“小”二者的关系,兼顾不同的艺术要求,两条腿走路,创作出好的精品节目。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发展几十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的大型锣鼓乐表演的同时,不要丢掉传统鼓乐中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和高难度演奏技法的鼓乐精华。

3. 不同地区锣鼓乐的相互借鉴

中国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地区不同的锣鼓乐种,不同锣鼓乐种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也正是这些特色,构成了色彩斑澜、品种繁多的中国锣鼓乐。在各地锣鼓乐形成发展中,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影响的互动关系,比如说:以鼓、锣、镲三大类击乐器为主的乐器配制法;以鼓为中心地位的击乐群;追求音响平衡的一般规律;各类乐器演奏法的共性等。发展民间锣鼓乐,首先要研究、学习、吸收借鉴本地区不同的优秀传统锣鼓乐种,以此来拓宽自已的视野,激发新的创造思路和创作灵感。

4. 群众性鼓乐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改革开放30年,国家正处于又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世界,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已经提出并加以实施。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继承发展中国文化更突显它的重要意义。发展传统的鼓乐文化,一定要建立在群众性鼓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推广之上,这一点非常关键。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鼓乐的发展才有升华提高,这已经在鼓乐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得以验证。

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锣鼓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作好普及与推广工作,同时也希望得到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间锣鼓乐才会更加红红火火,并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魄的优秀鼓乐作品,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传统鼓乐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更大成绩。

结束语

了解中国历史传统鼓乐文化,认识其自身价值,尊重传统鼓乐文化,继承发展鼓乐文化,并赋与她新的生命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二者的关系,在实践中紧跟历史发展脚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谱写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3]河南博物院.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M].中州古藉出版社,2010.36、50、60、64-66.

[2][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图鉴[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94、11、68.

[5][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图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23、50.

[7]李真贵.民族打击乐的兴起与繁荣[A].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年鉴1994[G].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