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民乐系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三届弹拨音乐节于2018年11月18日至22日举行。其间,共举办7场学术讲座、1场专家对话、5场综合音乐会、3场专场音乐会、1场民间音乐展演,全方位、多角度、高品质地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专业的教育教学成果。
荟萃八大专业,聚揽十方英才
本届弹拨音乐节集合民乐系弹拨教研一室(琵琶、三弦、阮、柳琴)和弹拨教研二室(古筝、扬琴、古琴、箜篌)之力,并邀请全国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专业人士,举办了5场综合音乐会和3场专场音乐会。包括开、闭幕式音乐会,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弹拨乐展演音乐会,两场“点之韵”中央音乐学院弹拨教研室教师音乐会,以及“阮族华章”阮族专场音乐会、曹正古筝传承作品纪念音乐会和纪念曹东扶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
开、闭幕式音乐会汇聚了多个专业的名家名教,高水准、多维度地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专业的教学现状。开幕式音乐会的上半场为3首独奏乐曲。徐阳的大阮独奏《终南古韵》(宁勇作曲、李玥锦编配)以长安古乐《望终南》《摇门栓》等为素材创作而成,音乐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空灵清幽,突显了“大音希声、大道至简”的传统审美意趣。李晖的琵琶独奏《剑阁闻铃》(陈泽民根据白凤岩演奏录音记谱整理)带有地道的北方民间说唱音乐风格。演奏者采用丝弦,并降低定弦音高,使音乐更加苍劲挺拔、凄美悲凉。张强的琵琶独奏《瀛洲古调》源自崇明派传谱,其演奏或玲珑活泼,或细腻抒情,体现了当代音乐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在下半场演奏的4首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指挥家叶聪执棒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协奏)中,有两首古筝协奏曲,周望演奏的《道情》(周延甲编曲、黄晓飞编配),展现了秦筝音乐“繁音激楚”“热而酸辛” "慷慨激越”的艺术个性;李萌创作并用多声弦制筝演奏的《远行》(谢鹏编配),虽源自传统乐曲《饿马摇铃》,但在演奏手法和音色表现上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灵巧多变,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应该说,传统与现代既相克相悖,也可以相生相融、相生相成,而后者则是音乐节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点在赵家珍演奏的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秋蒲容宾图》中亦得到充分体现,该曲源自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崔白的一幅同名花鸟画。作曲系李玥锦同学依托传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借旖旎秋光中振翅的鸿雁来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一曲是章红艳演奏的由作曲家周龙根据浦东派同名琵琶曲改编的协奏曲《霸王卸甲》。章红艳以其精湛娴熟的演奏技艺和对音乐深刻精准的理解,将楚汉战争厮杀场面和主人公项羽的悲剧命运刻画得栩栩如生、张扬尽致。
以“西域流光”为主题的闭幕式音乐会,是一场中国弹拨·击乐情景音乐会。2003年章红艳创立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致力于开掘弹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探索不同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弹拨乐与打击乐是丝绸之路的传统乐器,已历经千年,她希望用琵琶弹拨的点状音响和打击乐器敲打的点状节奏,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展现西域风情,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音乐文化。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年指挥家葛亚男执棒)、阮族乐团,携手王建华、魏然、孙铮、齐洁、胡瑜、尹飞等民乐演奏家,倾情演绎了《山歌》(刘星曲、陈哲编配)、《天山之春》(乌斯满江、俞礼纯、王范地曲)、《武生》(王云飞)、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田隆信编曲)、《西域流光》(李博禅曲)《西域驼铃》(张列曲、刘畅编)《夜宴》(赵季平曲)、《炎黄风情二首》(鲍元恺编曲)、《那拉提》(刘畅曲)等多首抒写西域风情、彰显中国音韵的乐曲。
为了丰富舞台表演的艺术表现力,音乐会中还融入了取材于古龟兹壁画(王征绘制)的布景和多彩灯光等现代舞台造型元素,并在主题曲《西域流光》中加入现代舞蹈表演(李响舞蹈),历史与现代互动,经典与时尚呼应,使整场演出在东方古典情韵的基调上又增添了一抹清新、唯美的现代气息,独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这台音乐会曾于2016年先后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和日本东京池上本门寺进行演出,反响强烈;2018年5月获“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赴澳大利亚分别在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演奏中心演出,再获好评。其中,琵琶、舞蹈与打击乐《西域流光》室内乐组曲还荣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5+3”总共8场音乐会,可以说是中国弹拨音乐的一次集体亮相和成果汇报。其中,有同门弟子的聚会,也有全国11所专业音乐院校的切磋,有纪念与传承,更有发展和创新。恰如“西域流光”的“流光”之意,中国弹拨音乐正是通过不断的流变、流传,从远古走到今天,再从今天迈向未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拥田野显人文,溯源流观衍变
中国的弹拨音乐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既来自于民间,又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秉承“中国民族音乐节”开放、互动、交汇、共荣的艺术胸怀和学术精神,本届弹拨音乐节还特邀陕西省渭南华阴老腔艺术团举办“华阴老腔”展演音乐会,邀请顾冠仁(《弹拨乐器组的艺术特色及作品赏析》)、庄永平(《琵琶的前世今生——琵琶演变史论》)、龚一(《琴乐“别”议》)、冯少先《民族器乐二度创作和舞台表演艺术》)、吴钊(《文化自信与古琴传承》)、郑汝中(《敦煌壁画中的弹拨乐器》)、乐平秋(《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中国现代箜篌发展之路》)举办专题讲座。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皮影戏的一种,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的华阴老腔,因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演唱起来随兴、亢奋,质朴粗犷,充满阳刚之美,而有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之美誉。在华阴老腔艺术团的展演音乐会上,民间艺人们表演了《关中古歌》《劝孝歌》《十样景》《将令一声震山川》《大汉遗韵》《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6首老腔名曲和皮影戏《三英战吕布》,场面火爆热烈,让听者大呼过瘾。音乐会最后,艺人们还表演了《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这部作品出现在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白鹿原》开头,由原著作者陈忠实填词,弥补了陈忠实在看完华阴老腔表演后,喟叹未将老腔写入《白鹿原》中的遗憾。这场以民间的嗓音、民间的语言、民间的表演方式、民间的真情,精彩呈现的音乐会,为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的弹拨音乐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民族音乐只有接上地气,才会具有生命力,而民族音乐家也只有不断获得学术的浸润和素养的提升,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更长远。7场学术讲座涉及历史、创作、表演、美学等诸多方面,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其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逊于音乐会。从中,观众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顾冠仁对于民族室内乐创作的那份坚守,了解到琵琶的演变历史,欣赏到敦煌壁画上美伦美奂、异彩夺目的音乐世界(包括古代乐舞表演和乐器图像资料等)。箜篌教育家乐秋平白手起家、创立现代箜篌演奏专业的奋斗历程让人敬佩;月琴演奏家、改革家冯少先的多才多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令年轻音乐学子们受益匪浅;而龚一、吴钊两位古琴名家则从不同角度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分享了他们对古琴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思考。
龚一先生在讲座中,围绕琴器和文化的关系、古琴的审美和韵味、古琴演奏、打谱、教学、流派、记谱法等相关问题,阐述了其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独到见解。他提出,古琴作为综合的音乐文化载体,乐器演奏才应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不应过分渲染其背后的神秘色彩。他认为, "清微淡远”虽然是古琴艺术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但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琴曲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的审美应该是多元的。古代不仅有“琴者,禁也”,也有李贽的“琴者,情也” “琴者,吟也”的主张。因此,诸如“疏缓” “浩荡” “壮烈” “悲酸” “奇绝”等种种情性,都应在古琴音乐中自由表现,不能用“淡” “和”而“一律求之”。他强调,古琴的韵味与内涵的诠释,应建立在演奏技法的成熟之上,演奏者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演奏技术。韵味存在于琴曲的各处,但不能空谈,应从音乐本身出发,注重琴曲演奏中细致入微的技巧处理。
作为古琴家和音乐史学家,吴钊先生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述了其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古琴是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是音乐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上的重要体现。它把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对文化的认同、对精神的追求,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他强调,古琴自古以来都不是给人表演的乐器,而是传统文人提升自身修养、陶冶情操的乐器。除了悦耳、悦心,更注重养心。所谓“琴者心也”,藉琴“明心见性”,而这种对琴曲意境、审美、精神的追求是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禅宗的哲学文化为基础的。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要真正弹好古琴,在琴器、琴技、琴艺、琴道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演奏上,要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认为,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传统技法割裂。随着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古琴等民乐教学深受影响,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不断丢失。因此,他希望琴人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古人传统衣钵,研习历代琴学精华,学好经典文本,恢复古琴文化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真正根脉延续,才有强健的艺术生命力。
此外,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届弹拨音乐节还举办了“1978-2018‘谈’指一挥间——77级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专业教授访谈"活动。在学院原院长王次焰教授主持下,谈龙建、黄河、郝贻凡、李萌4位教授与年轻师生分享了各自考学、求学及留校任教的经历和感受。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他们感恩于伟大的时代,感谢母校和老师们的培养,也非常珍惜共同努力奋斗的同学之情。一路走来,一路风尘,他们无怨无悔,面对学生,面对母校,无私奉献,希望弹拨事业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本届弹拨音乐节为学校师生构筑了一个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平台,同时也在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了解、相互融合的桥梁。音乐节虽已圆满落幕,但是弹拨音乐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还需要一代代民乐人去努力、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