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中国音乐体系中的创新与实践团队承办,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吹管教研室、贺绿汀高等艺术研究院竹笛艺术中心协办的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民族管乐周于2019年12月2—5日举办。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包括三场音乐会、四场专家讲座、三场大师班、民族管乐青年论坛与唢呐专家论坛等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管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民族管乐的年度盛会。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荣瑞、民乐系主任刘红、副主任陈春园、副书记刘灏、管乐周项目负责人詹永明等出席开幕仪式。党委副书记曹荣瑞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向与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有全国各地的民族管乐名家以及一流院校的师生汇聚上海音乐学院,展现了民族管乐艺术学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勃然生机。
民管舞台争奇斗艳
12月2日,上海音乐学院(下简称“上音”)民族管乐团队与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交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音乐会由民乐系主任刘红教授导聆,詹永明教授与“上音”“笛声赋”竹笛乐团演奏的《幽兰逢春》作为开场曲目,以此来致敬与缅怀管乐前辈们。随后翁镇发教授与“上音”翁镇发笙乐团、唐俊乔竹笛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弘音组合”、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分别上演了《行街》《云南回忆》(第三乐章)、《火映红星》《西域之光》等十余首曲目,最后由戴亚教授带领“龙之吟”团队所有学生一起演奏《秦川情》,掀起音乐会最高潮。本场交流音乐会作为管乐周的开幕音乐会,不仅体现了两院长久以来的友谊,更展示了彼此注重和睦友好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十一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组合形式及不同流派的创作,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国民族管乐的独特魅力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演奏者们精彩的演绎体现着两院严谨、扎实的教学作风。
次日,“腾飞”——作曲家朱晓谷教授民族管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演。朱晓谷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大量民族管乐作品,为民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音乐会选取了管乐重奏曲《路》、笙独奏曲《龟兹古风》、竹笛四重奏《四竹吟》、双唢呐协奏曲《树魂》、竹笛协奏曲《日月潭》、唢呐协奏曲《敦煌魂》、竹笛协奏曲《腾飞》七首作品,由指挥家张列执棒,浙江民族乐团协奏。《腾飞》作为音乐会的点题之作,是朱晓谷教授于2018年创作的笛子曲,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吴樟华担任独奏。以“腾飞”命名此次音乐会,不仅赞颂了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同时也具有民族管乐事业日益兴旺、蓬勃向上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邀请了刘雯雯、王昆宁、李振豪、华逸飞、章诗怡等众多青年演奏家来呈现朱教授的学术成就,可谓宣扬经典,志在传承。
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本届管乐周学术氛围浓厚,唢呐名家云集,共举办八场唢呐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吴彤、石海彬、杨会青、赵宴会分别以“百年宏音”“关于唢呐演奏基础训练若干问题之探讨”“浅谈唢呐演奏中的韵味”“唢呐曲《百鸟朝凤》的‘前世’与‘今生’”为题进行学术讲座,并以大师班授课的形式对“上音”唢呐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了逐音逐句的分解教学,从技法、音色、风格特点、情感表达和乐曲背景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现场讲解。专家对学生们扎实的基本功与科学的训练方法给予肯定,并对其日后演奏上所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唢呐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唢呐艺术的传承、演奏、作品、教学、现状等方面展开探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教授提出,在教育问题上要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曾经在“上音”附中担任校长职务期间,他发现尤其是在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教育者不能只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训练,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
中央音乐学院石海彬教授认为,唢呐艺术要注重创新性发展与经典作品的积累,守正创新,去伪存真是当代唢呐人的使命担当。同时他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机制给予高度赞赏,认为外聘专家团队给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文化土壤。吴彤认为唢呐的表现力非常强大,在这个时代,它的重要性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他高度凝练地用一个“野”字来概括唢呐的魂,精神与艺术上的价值创造,需要靠一代代管乐人不断地积累来实现。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杨会青就唢呐的传承给予以下建议:一、走出高墙,面向社会;二、借助多媒体,发展网上教学;三、借助好的政策,比如国家艺术基金;四、在教学中实现教材与音视频资料配套;五、注重传统作品的学习。另外在唢呐作品方面,建议在大众熟悉的作品中,找作曲家编配,尽可能多与专业作曲家合作,推广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宴会讲到,唢呐是一支具有个性、民族性、国际性的民族乐器,作为唢呐人,有责任与义务来对良莠不齐的现象给予指正,共同携手,紧密团结,为唢呐艺术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呼吁作曲家多创作适合唢呐演奏的作品,也鼓励新生代演奏家大胆尝试创作。
青年才俊大放异彩
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在民乐师资梯队建设中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出一大批引领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杰出青年管乐人才。3日上午以“传统与当代——教学与演奏、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与教材编创”为题的民族管乐青年论坛与4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的“祁连音画原创作品与民族管乐青年独奏家专场音乐会”集中展示了“上音”近年来新入职的青年管乐教师团队的风采与培养集演奏、教学、理论与创作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成果。
在青年论坛上,浙江音乐学院竹笛青年教师赵琦、天津音乐学院青年竹笛教师李乐、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竹笛专业青年教师王俊侃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基础训练”“舞台实践”“乐曲风格的把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让学生从小接受严格、规范的基础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乐曲的学习,除了让学生们对前辈们的模仿学习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吸纳其他的音乐种类及风格,而且要为其创造演出机会,使学生不断积累舞台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拥有独立思考的本领。
上海音乐学院唢呐青年教师刘雯雯老师汇报了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与对未来学科建设的规划,对于个人,她觉得青年教师应做到教学与演奏并重,即便工作在教学一线,也要多多在舞台上历练。
上海音乐学院笙专业副教授钟之岳对笙的形制进行了分析,他觉得如何发挥不同形制的优势来拓展笙的发展空间是需要集思广益的。上海民族乐团的笙演奏家赵臻踊跃发表了职业乐团演奏员面临的问题——“时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更合理地解决乐曲的处理等问题,如何能快速精确视奏并适当二度创作是当今职业乐团演奏员应当思考的问题。“上音”笙专业研究生华逸飞分享了他在笙演奏传统作品与现代作品上的自身体会,他认为青年学生在学好传统文化、演奏技术、音乐综合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大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刘红教授认为,中国民乐既需要保留住往土里钻的、传统的东西,也要有往上扬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面。青年论坛在刘红、詹永明教授的引导下,大家畅所欲言,为民族管乐的发展建言献策。
青年竹笛演奏家卢耀波创作的竹笛独奏套曲《祁连音画》,是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项目由浙江音乐学院竹笛教师赵琦(项目负责人兼主演)、卢耀波(作曲兼主演)、孔志轩(配器)、马云鹤(主演)、熊壮壮(钢琴伴奏)组成,在4日的“祁连音画原创作品与民族管乐青年独奏家专场音乐会”上还邀请了笛坛新秀杨梦璐、吴双参与独奏,作为2019年该项目的收官表演,主创团队选择了在其母校的贺绿汀音乐厅进行汇报并运用竹笛与乐队协奏的表演形式为整个项目画上了圆满句号。上半场《塬上诉》《秋瞑》《舞沙》《飘雪》《乌岭》等竹笛原创作品的呈现不仅是表达着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更象征着风与沙的爱情、并肩前行的同门情、志同道合的兄弟情与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下半场节目由杰出校友浙江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宋广顺、上海音乐学院笙专业副教授钟之岳、笙专业青年教师鲍龙飞、唢呐专业青年教师刘雯雯、竹笛专业青年教师王俊侃、青年教师储备人才魏思骏分别呈现。在唢呐独奏曲中既有波澜壮阔、豪情万丈的《黄河随想》,又有向往光明、崇敬自然的《火之舞》;在笙独奏曲中,既有歌颂英雄、赞美荣耀的《麒麟赋》,又有婉转悠扬、和谐美好的《虹》;在竹笛独奏曲中,既有一气呵成、连绵不缺的《行云流水》,又有“蜀道之难”、凄凉惆怅的《愁空山》。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周创办自2012年,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之一。相比前五届民族管乐周,本届聚集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民族乐团、浙江民族乐团等知名院校与音乐团体的专家学者。活动秉承一贯的学术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发掘新人才,宣扬名家经典,坚持艺术创新,并以全新的节目设计、精湛的艺术水平、前瞻的学术研讨,推进民族管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荣瑞在开幕式上所期许的那样,第六届民族管乐周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与促进中国民族吹管乐教学、演奏、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项目的多元化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学科团队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