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鲜衣怒马少年时 奏响青春意风发——评“少年之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少年弹拨乐团专场音乐会
师郭长润 华音网 2023-10-20

01

2023年10月12日晚,在晚秋的细雨朦胧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少年弹拨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一场主题为“少年之光”的专场音乐会。整场音乐会坐无缺席,在指挥家金野的带领下,弹拨乐团的少年们神采奕奕、意气风发,均以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饱满集中的演奏状态投入到对作品精彩的演绎中,不免让人联想到“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街月逐日光”的真实写照。中国少年弹拨乐团成立于1997年,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优秀的学生组成,是一支影响广泛的优秀少年弹拨乐团,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民族乐队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02

当晚的音乐会汇集了七位著名作曲家的弹拨乐队创作及改编作品,先后成功首演了五部新作品:陈怡《春》、姜万通《咏鹅》、宝玉《香象渡河》、梁文曦《落花时节Ⅱ》、陈晓勇《十面埋伏》,穿插上演了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所作、由高为杰编配的《柔板》,结束于张晓峰专门为中国乐派少年弹拨乐队而作的《少年狂想》。音乐会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场,沉浸在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中,回味着弹拨乐团的少年们所带来的绕梁余音……

03

音乐会以作曲家陈怡的作品《春》开场。作者在乐谱标题下写道:“献给春气荡漾的大地和生机盎然的孩子们。”与标题所传递的意境相符合,作品整体的音响色彩较为淡雅,以音色脆亮的打击乐贯穿全曲,与弹拨乐器特有的由点及线的音响效果相融合,颇具明媚的春色,二者在作品中进行了节奏型的呼应,同时在音响色彩上构成对位与转接。此外,在作品的开头与结尾处,少年们用较为青涩的嗓音念唱出拟声词“sa”,首尾彼此呼应,或许是在比拟种子萌芽时,破土而出的声效。作曲家以景喻人、以物寓意,借万物复苏、生灵萌动的春天来描绘朝气蓬勃的少年们……

由作曲家姜万通创作的《咏鹅》是根据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同名诗歌,描绘的一副鹅儿戏水图。本首作品保留原诗歌内容,采用无伴奏合唱与弹唱结合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了呈示,兼具可听性及趣味性。整首作品所呈现的音乐氛围是轻快且诙谐的、音响色彩是明朗且鲜活的,与诗歌的意境相呼应。乐曲的段落划分明确、主题较为清晰,所使用的音乐材料集中并以多种形态贯穿作品始终,音乐素材联系紧密;作品的唱段与器乐合奏片段间插出现,使音响效果充满戏剧性张力。作曲家通过对速度、节奏、织体等多项音乐参数的设计,同时充分利用弹拨乐队各声部不同的音响质地特点,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与表现。此外,模仿“鹅声”的打击乐器也穿插出现于作品中,该具象性的音效色彩为作品注入了童趣,给予听众一种身临诗境的听觉真实体验。

与前两部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作曲家宝玉创作的《香象渡河》以乐队长达一分钟左右的激烈齐奏开始,然而各声部的音色交融却毫不浑浊,尽显作曲家配器之老练。其中锋利且澎湃的音响色彩影射了香象狂躁、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将一队象群刻画的栩栩如生、壮观至极,在瞬间的声波冲击中,甚至使一众观众不由离开椅背。作品的主题“香象渡河”缘起自《优婆塞戒经》,旋律尽显西域风情。乐曲的中部予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处的音响厚度与作品开头构成强烈的对比,作曲家以古筝独奏奏响“梵音”,吸引着大提琴独奏所比拟的“香象”,构成两个声部的旋律对话。此外,作品还通过对音响层次的渐进式设计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香象渡河的全过程,从代表迷茫、隐忍的暗沉音响色彩,逐渐转为由高音弹拨乐奏出的、代表开悟的明朗音响色彩,并结束于管钟所奏出的、代表黎明与希望的钟声,使作品的主旨得以升华,那个懵懂的少年最终抵达了悟道的彼岸。

作品《落花时节Ⅱ》是作曲家梁文曦在2020年受中国音乐学院委约创作作品《落花时节》之后,时隔三年,以同名标题创作的第二部作品。在作品简介中,作曲家多次强调“音响”的重要性,无疑而论,本首作品在音色的选择与调节、音响的配置与融合方面都是成功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演奏技法的丰富变换,使其奏出点、线、面三种形态的音响效果,并在配器中充分考虑到各件乐器在不同音区的表现力,通过各声部乐器音高关系的对比调节了作品的音响明暗效果。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柳琴明亮的音色所奏出的旋律,由点及线,不免让人联想到漫天飘落的花瓣……此外,作品中西方乐器的音响配置及融合也很是和谐,弦乐器不仅担任功能性的低音衬底角色,相较于传统弹拨乐队作品,本作品的大提琴声部也通过一些非常规奏法的运用为音乐注入了新的性格色彩。“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信听众定感受到了作曲家在各个层面所追求的此般音响。

古曲新绎必然是观众较为期待的,本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部首演作品是作曲家陈晓勇创作的《十面埋伏》。作品取材自中国古代楚汉相争为主题的同名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原作品的基础上,作曲家对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对音乐主题进行了分子化的拆解,原始的音乐素材被巧妙地融化进作品的发展中。作曲家在充分考虑到弹拨乐器的基本特征及演奏技巧之外,融入多种具有难度挑战的演奏方法及技术,在节奏对位、音色选择、音响组合等多个维度对古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挖掘,充分表现了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使乐曲气势豪迈且满载侠气。打击乐器在作品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表现地位,作曲家不是仅将打击乐作为特色音效乐器使用,而是通过打击乐与弹拨乐不同形态的音色结合,营造出了音乐中的空间感,如用大锣刮奏而出的“风声”是静态的,而在此衬底下,琵琶三音轮奏而出的“鼓声”是动态的,二者动静结合,使音响富有立体感。作曲家用个性化且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语言,使古老的主题焕发出了新的魅力与品格,全然不负观众强烈的期待感,以至于掌声雷鸣、喝彩连连。

作为整场音乐会唯一一首西方音乐改编曲,作曲家高为杰所编配的巴伯《柔板》在音乐风格上给予了听众不同的听觉体验。改编作品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在充分考虑到中、西方乐器的律制特点与声部间和声配置问题的同时,编配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弹拨乐器所特有的颗粒性流动的音响色彩,使旋律线条更加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感,直戳灵魂深处。在演奏该作品时,少年们所流露出的纯真且质朴的情真切意赋予了作品充满青春活力的新生机,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具有深沉且动人心弦的感染力,绝不愧对美国著名理论家奇洛夫教授的高度评价:“这是我听到《柔板》的第三个优秀版本。”

音乐会终曲是作曲家张晓峰以“少年”为主题所作的《少年狂想》。作品整体的音响效果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其中盎然、活泼且热烈的节奏韵律、动机材料等方面的设计,无不契合少年活泼可爱且天真烂漫的童真气息。作品各个段落之间的音乐情绪起伏较大、对比鲜明,其中运用尤为丰富的打击乐器为作品赋予了诙谐的性格特点,三角铁、钟琴、手鼓、颤音琴等多件乐器贯穿作品始终,它们以不同质地的音色相互交织、以律动感强烈的节奏形态相互碰撞,使在场的听众不由随之欣然摇摆。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以单一、复合的音色组合形式出现,给予听众多样化的听觉感受,并通过紧接的手法进行强调,使音乐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从左至右:指挥家金野,作曲家梁文曦、姜万通、宝玉、陈晓勇

04

本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2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方向建设—中国少年弹拨乐团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项目,项目策划人郭萌黎教授委约五位知名作曲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演奏能力,从教学目的出发,创作了五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项目负责人周慧教授做了较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是疫情之后附中少年弹拨乐团首次恢复线下训练的一次教学实践展示。

中国少年弹拨乐团的日益成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民族器乐的曙光,对探索民族音乐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必然性的存在意义。优秀的乐团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作品,当晚音乐会上演的七部精彩纷呈的创作曲与改编曲无疑都是大获成功的,作曲家们均立足传统、兼蓄并收西方优秀的音乐思维,使听众切身感受到新时代作曲家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他们均致力于探索出属于中国作曲家的“民族之声”。当晚的音乐会为弹拨乐团的少年演奏家们提供兼具技术性与可听性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青年作曲学生今后的创作方向给出了更多的灵感启迪与思路指引。

作者:师郭长润,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