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项目之一的“2016中国民族器乐展演周”主张民间乐种与现代新创并举并陈,在展演传统经典和新创代表作上突出了个性风格及其作品,还以理论阐释助力“非遗”的传承。这种三位一体的器乐发展及学科建构理念是“长安乐派”的学术传统
2016年10月25日至29日,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项目之一的“2016中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由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音乐学院承办,在金秋时节吸引了海内外民乐人士的关注。活动有6场不同体裁与题材的音乐会,展现不同民间乐种风采及现代器乐创作的成就,3场学术讲座涉及鼓吹乐比较、北方唢呐乐形态及西安鼓乐文化,多层次地展示了我国民族器乐的魅力及新探成果,其中对“非遗”保护的积极促进作用,对新探创作和理论研讨的激励功效,都将在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历程中留下亮丽的身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次民乐集会放置于中国艺术节期间,不仅可以看出国家对民族音乐发展的高层级重视程度及引领意味,而且在陕西这块民族器乐蕴涵丰富的热土上举办亦具有突出的文化地理学意义。陕西省有着古老的西安鼓乐,有着当前最为活跃的安塞腰鼓与陕北大唢呐等民间器乐,它们在民间有着茁壮的艺术生命活力,成为这片热土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此次涵盖面广、学术性强、艺术性高的民族器乐集会,对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心,刺激民间艺术家的创造热情,繁荣大众音乐文化的高品位,将会起到强心剂般的激励作用。正如展演周开幕式上文化厅刘宽忍厅长所言,在国家级的艺术节平台上展演这些民间乐种就是为了凸显这些民间音乐珍宝的文化特点,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认同度及价值评判观念。音乐学院王真院长认为,在专业音乐学院展演民间乐种、汇演最新创作及理论研究,是旨在发挥学术机构的综合能力,建立一种从民间到学校再到大舞台的多层次民间器乐传承、发展机制,形成良性发展氛围。
一、“丝绸之路”文化观念下的民乐荟萃
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汇集、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汉唐时期就是西域诸乐汇集的中心,并形成与华夏正声相融并进的宫廷燕乐文化景观。在新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背景下,西安也将会成为民间乐种再次汇演的平台,它的文化包容态度有利于各种民间乐种的并陈与交流。此次展演的民间乐种有江南丝竹、晋北鼓吹、菏泽丝弦、广东音乐、复州鼓乐、西安鼓乐、陕北大唢呐、内蒙古的潮尔、皖北唢呐、新疆等各地器乐合奏并衍及歌舞乐,它们为中国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区域民间器乐中的杰出代表。它们以3场音乐、6个多小时的容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我国各乐种技艺的特点与风采,在最后一场“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会”中,每乐种集中汇演,颇具竞技之热闹,让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和挑剔的乐迷们大呼过瘾。这些民间器乐组合团队均是专业性较强的、长期活跃于各地的品牌团队,有的更是“家学渊源”,如晋北忻州八音艺术团早在1987年即已成立,获得了国家级比赛的各层次奖项,是忻州及其周边地区老百姓眼中的明星,他们演奏的《大得胜》、 《青天歌》、 《三对面》代表了三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晋北鼓吹乐,其中《青天歌》据传早在宋时期的五台山《松镇寺》传谱就有记载,是“八大套”之一,松弛的音乐节奏、悠扬婉转的旋律音调、幽深飘渺的音乐意境,令人遐想沉思,这是人们在北方鼓吹乐中少见的音乐风格。除了纯粹的民间艺术家外,还有专业性乐团的参与,如成立于20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国乐研究会”、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星海音乐学院黄金成“粤成荟”五重奏乐团、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鼓乐团,他们的学术探研意识,在传承传统器乐的洪流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纵观此次“展演周”,其特点是汇集了多样民族器乐风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的传统器乐风采,这是此次盛会的特点之一。
名家名曲荟萃是“展演周”的另一特点。为了展现各自最具特色的技艺,各家都是尽派能工巧匠出马,其中不乏一些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也有大量已在其领域摘金夺银的青年才俊。如:上海国乐研究会由范纬山、唐良鸿、陈双喜、金仲达、乔忠芳、唐维成、凌兴源、沈海洋、史婷、曹梦冉等,带来了《三六》、《中花六板》、《泛龙舟》、《凡忘宫》、《行街》等,最具代表性、最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曲目,江南丝竹的文秀轻巧,在以老艺术家为主体的团队表演下更显得稳重、清雅;在元明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菏泽弦索乐由苏本栋、楚德义、王振刚、胡化山、孔鲁顺、张玉勇、马清峰、马继帅、毕美、李秀娟、祝妍芳、胡凤霞、张伟伟等,带来了《乡音和鸣》、《碰八板》、《海丽花》等传统乐曲及改编自山东梆子戏中的《戏韵》,地方区域音乐的韵味和铿锵顿挫节奏极富歌唱性,张弛相间,动静结合,展现具有古韵雅致类弦索乐的名曲风范;广东音乐由黄金成、黄志刚、陈再彦、梁耀辉、杨凡艺带来的《平湖秋月》、《鸟投林》、《双声恨》、《步步高》等经典曲目,展现闽南粤剧等地方戏曲、小曲的清淡雅致、明丽秀美的音调,耳熟能详的曲调带领观众仿佛置身于南国的文化氛围;辽南锣鼓由宋喜平、金丰茂、于凤君、高岩、郝好令、胡光晖、房大鹏、钟翠臣、宋奇等带来的《龙舞丰年》、 《三祭子》、 《江河水》、《花瓷》等传统曲目及“咔戏”形式的《辽南皮影戏》,北方鼓吹乐质朴爽朗、热烈洒脱的音乐点燃了人们热血沸腾的情绪;西安鼓乐由王寒、王婕、唐进、王珂欣、魏月明、刘梦莹、赵慧芳、高纯、赵逊、张志强、张亚楠等,带来了《斗鹌鹑》、《捎板》、《天发芽》、《步步娇》、《庆丰收》等经典曲段,虽是青年人,但演奏技艺的高超使他们在接受过“南集贤村”老艺人指点后很快领会了古乐种的精要;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的热合曼·依布拉音、热娜·阿布都克里木、阿不来提·阿布杜拉、迪丽达尔·木合塔尔、库尔班·依不拉音、吐尔逊娜依·依不拉音江等多是国家一级演员,他们带来的《乌夏克木卡姆》片段“太孜间奏曲”、《春天》、《阿图什》、《塔里木》、《胡西塔尔之声》、《顶碗舞》、《塔什瓦依》、《花之恋》、《纳孜库姆》、《麦西热普》等代表性的新疆民间歌舞音乐,新疆七声音阶的特有音调韵律与切分节奏舞蹈性律动,将观众带入到“丝路”新疆的文化氛围之中;陕北唢呐“老五班”组合的常体成、张明虎、刘三财、常小伟、申光林五人,带来了《大开门》、《四合四》、《柳青娘》、《上天台》、《西方赞》、《粉红莲》、《大摆队》等不同调式(本调、凡调、甲调)、不同板式(慢板、抢板、流水、垛板)的传统曲牌,粗犷豪放,自由洒脱的演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广阔原野;潮尔民族乐团的博儿泊森、苏雅、张婷、李莉、杨帆、蔡悦、坦丽娅、石田立、沃得乐呼、王旺、安璐等,带来了《草原图腾》、《大帐庆典》、《传说中的故乡》等取材于传统的新创作品,它们已在如国家级的各种比赛中获得桂冠;皖北灵璧菠林的周家班唢呐乐团的周本鸣、周伟、周本祥、周本付、周本灵、周本金等,带来了《门面家伙》、《迎生》、《祭祀》、《喜庆》、《生生》、《入土》、《辞灵》、《再相逢》等民间仪式化、制度化的乡土唢呐乐,他们在皖北的乡野间有着较好的“人缘”,是婚丧嫁娶等集会中常见的“嘉宾”;“龙之吟”笛埙乐团的郑鹏、张诗悦、王亚楠、樊建庆等也都是院校的青年师生组合而成,他们带来的《黄土地放歌》(张延武)、《风之剑》(老锣)、《盼》(张诗悦)等都是近年来有一定影响力的笛埙合奏乐新作,精雕细琢的现代民族室内乐创作挖掘了传统音乐素材,展现了专业民乐人个性风采。
这些乐种均为各地最具民族民间音乐技艺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其文化场境中,它们与各地的习俗相映成辉,已经成为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周本鸣说其音乐在当地人“生死”的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足见这些民间乐种的原始生命价值所在。就像此次集会一样,它们通过各层级的音乐汇演而可以被各地、各国的乐迷所认知与接纳一样。虽然有些人只是“猎奇”,但却埋下了种子,为今后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契机,因为它们的方言性音乐语汇还需要“局外人”花时间去消化,而它们在民间的大众娱乐中已经成为常备项目。从这一点上来说,民间乐种外化的普及与推广存有可能。这就是此次展演周工作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所在,为其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并通过专业演奏员和理论家而对其再行多层次推介与发展。
二、文化地理学语境下的乐种新探
如何让普通观众欣赏民族器乐之美,并进而亲近民乐,让其成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民乐人的努力方向。陕西省民乐人喜好以自己所处地域的特色音乐来进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会”中十支团队组合的乐种及其代表作的荟萃,音乐会“八音繁会”及“龙之吟”笛埙乐团的代表作等对现代新创民族室内乐的汇集,尤其“八音繁会”的学术探索,在此次展演周中呈现,具有一定文化引领意味。
如其音乐会导言所示,音乐会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尊崇传统,一是发展现代,取意于汉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之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统称,而“繁会”则是“众器并举,相和鸣奏”之景,八音克谐,载夷载简,老调新作,共奏新篇。在秦音的文化地理坐标上,“五声写秦风,八音奏新篇”(王真题词)。
此次室内乐均为创作新品,每首作品都取意于古代诗文意境,是创作中透射出的“崇古”文化特点。上半场有《寻觅》(鲁日融、张晓峰)、《山·海Ⅰ仪式》(白超)、《黄土塬的呐喊》(阎岩)、《黄河船夫》(张列)四首,下半场有《吟月》(张晓峰、周煜国)、《折桂令》(符译文)、《境》(王寒)、《碗腔》(张晓峰)四曲。音乐题材也多选自陕西地域,但创作手法各异,形式有别,充分展现了西音人在现代民乐发展上多元观念。《寻觅》取意唐代韦应物的《楼中闻清管》,将尺八与笛、筝、扬琴、二胡、打击乐等并置,龟兹古调镶嵌于秦音五声间,曲调古雅,颇有趣味; 《黄土塬的呐喊》取意清代孔尚任的《乱弹词》“秦声秦态最迷离”的词境,以陕西戏曲音乐为素材而作;《山·海Ⅰ仪式》取意齐国谢眺的《随王鼓吹乐·钧天曲》,挖掘了民乐器非常规奏法及音区,展现了“高宴浩天台,置酒迎风观。笙镛礼百神,钟石动云汉”的祭礼仪式文化,现代多调作曲手法创造了独特的民乐音色音响;《黄河船夫曲》以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旋律为主题,运用鼓的强大烘托之效,展现了波涛中黄河船夫奋力划桨的动人心魄场景。后两部作品为此次音乐会而写的首演之作,尤其是最后一曲的音乐气势与音乐符号化标识,让人感到秦声风韵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推动音乐会上半场达到高潮。
《吟月》取意唐代钱起的《夜宿鹦鹉洲》,将月下清唱、轻击方响的古韵进行展现,该曲曾获得全国首届“广东音乐”大赛第一名,足见其精微细作;《折桂令》取意元代马致远《折桂令·叹世》,取材于西安鼓乐曲牌素材,以此为动机发展而成,作为现代的西安鼓乐创新之作,曲中的鼓乐神韵与中后段的鼓乐段极为出彩; 《境》取意魏国阮籍的《咏怀》,将阮氏曾善弹的琴曲《酒狂》为音乐主题进行新发展,为突破原曲固定音型的醉态模仿,而以音色音响的观念,以民乐中弹拨乐的颗粒性特色来表现新的趣味;《碗腔》以李斯“真秦之声”的快哉意境为基调,选曲碗碗腔素材,进行中西乐器的大胆现代融会,尤其是四位堪称国宝级的碗碗腔四大件演奏家王胜利、王铁牛、聂四季、冉飞的精彩助演,将柔婉秀丽的碗碗腔音乐文化尽展风华,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后两首亦为首演作品,主题形象鲜明,手法创意新颖,尤其是选材典型的传统音乐文化,引起了观众的兴致,从中可见传统音乐文化对新型现代民乐创作的物化形态塑造是多么重要。
同样的选材新创手法也反映在“龙之吟”笛埙乐团的《黄土地放歌》、《风之剑》、《盼》等作品上。它们以传统笛埙的演奏法为基础,融入更多的现代非常规吹奏法,在彰显民间音调、弘扬古韵声腔基础上,进行吹管乐曲调扩展与音乐张力的发展,也给人产生了新的印象与启迪。也就是如何在地域性音调的符号下,简单有效地发展现代人审美情趣需要的新民乐。
福柯说,盲目的怀旧是种病,不过是精神上的返祖和乡愁。民间器乐要在传承上费些心思,不能盲目的保存本原性态,其原生性的文化氛围、土壤的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必须在现有的文化地理语境下再行新的传承方式,行走于乡野村坊以普适大众与展演于都市舞台以提纯选粹,再进行现代审美及技法的新创作,都是“非遗”不可或缺的思路与举措。
三、“民族音乐学”观念下的内涵解读
民族音乐学的引入推展了民族器乐的研究视野,文化、种族、区域的视野推进了传承研究的深广度。此次“展演周”对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的凸显也是基本学理态度之一,在3场学术讲座中,对象不同,角度各异,理念新颖,三位学者或宏观、或具象地站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视野角度,对民间器乐传承及特色的内涵解读,是此次活动的特色之一。这种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人类学作用于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新尝试,是站在非遗语境下对项目的特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的理性探索。
乔建中的《和而不同 多样统一——四种北方鼓吹乐的比较分析》以美国人类音乐学家艾伦·洛马克斯著作《歌唱测定体系》(Cantoometrics)中的“标度”为视角,对晋、冀、鲁、辽四省极具代表性的鼓吹乐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鲁西南鼓吹乐和辽南鼓吹乐予以分析比较,他采用一系列相对固定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其历史、文化、形态、结构的衡量尺度或方法来研究一种文化现象或对象,对四个乐种在流传环境、乐队组合、乐曲乐调、传承方式、社会功能乃至文化属性方面,有同有异,呈“多样性统一”的生存状态。为具有同一民间文化传统但又因地而异的前提下,用几个共性“标度”加以比较,从中区别异同,探究规律,探视传统音乐如何“分流”,解析民间艺术家如何在尊崇乐种传统的基础上的新发展。报告认为,要历史地反省居于雅俗文化流变进程中的北方鼓吹乐,雅俗没有绝对界限,内涵十分广泛而繁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甚至蕴藏着中华民族美学精品,对传统乐种鼓吹乐作价值判断应在全面系统的调查采录的基础上进行,方能认识其可取之处。
刘勇的《中国的北方唢呐音乐》先对北方唢呐乐种分布进行了简要评价,并约请了传承人周本鸣对个别活态唢呐乐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介说,在此基础上,对唢呐宫调理论,转调方法及其调高转移的实际意义进行了逐一解读。程天建的《西安鼓乐音乐文化概观》以他长期的调研为基础,对构成鼓乐文化精要的形式(如坐乐、行乐、歌章)及其代表作、谱式及宫调、演奏与传承现状等具体形态问题进行解读与评介,他站在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形成西安鼓乐的具体形态进行细说,对古代遗存乐种进行现代文化的解读,也是民族音乐学方法在当下的乐种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结语
此次中国民族器乐展演周荟萃了经典民间乐种十余种,是涵盖祖国大江南北的区域性代表作,均已入选“非遗”名录,对其进行精华荟萃,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其演奏技艺特点及音乐风貌,尤其对其进行国家层级的艺术节呈现,将为其现代传承将再助活力与自信;对民族民间器乐的比较研究及个案细说,其理性解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其理,传承其态;现代技法理念下的新创,不仅是现代技法中国化的选材之重,还是多层级、多维度的发展民间乐种的新举措,此次呈现的以秦声题材为主的创作,在主题旋律与风格韵味上角度不同,除了符号化古今“拼贴”而将乐种表演置于现代创作之中外,更多的还是或核心音调抽取或古代乐韵凸显的方法,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那些物化形态的古韵新解获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这些方法在传统大乐种上的成功尝试,也必将对其它中小乐种有所参益。最后值得一说的是,西安音乐学院在以“长安乐派”民族器乐为主的音乐文化建构理念下,在传承传统乐种,发展新创作品,展演古今技艺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一直在持续性探索,在民间乐种的发掘,在现代乐派如古筝、二胡、吹管、合奏等专项的发展上,已经探索出了“秦派”气候,形成了区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规模。也站在“丝路”文化起点上,以融合诸家的历史传统,广泛进行各民族民间乐种的包容并举,之前“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的及此次中国艺术节中的“专版”,即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