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华传统民族器乐在海外呈现逐步活跃的发展态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孔子学院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民族器乐的海外推广工作,是近年来一股发展势头迅猛的传播力量。文章以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所实施的推广工作为例,分析孔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情况、中国音乐艺术推广活动及专业艺术演出活动的主办及参与情况,以及推动国内外专业音乐高校交流及研讨活动的情况,旨在提供多种促进中华传统民族器乐在海外的推广途径,供专业民族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艺术在海外的传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同时,期待通过文章的介绍,为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多样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艺术,增进国际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鼓励,大量的专业音乐艺术工作者涌向国际音乐市场,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同和赞许。国内各大专业音乐团体及音乐学院,与国外的专业音乐团体、高校,以及国外媒体等艺术工作者的直接性、互动性的交流也逐步深化。同时,早年间移居海外的华人群体逐步稳住根基,一部分优秀的专业民族音乐家开始以工作坊、小型音乐学校、室内乐团等形式,在海外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1]。
中华传统民族器乐在海外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较为主要且持续的方式之外,近几年来还有一股发展势头迅猛的传播力量,那就是以孔子学院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民族器乐的海外推广工作。孔子学院的推广工作主要包括承担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日常教学活动,举办专门的中国文化艺术推广活动,参与各地专业艺术节及演出,推动国内外专业音乐高校交流及研讨等。而且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方式的不断增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向海外普及与传播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例如,自2014年至2019年底,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高校合办的三所美国孔子学院,连续5年,派出了9位民族器乐专业的志愿者。他们深入美国三所高校,开展了几百场的艺术讲座活动和交流演出。这些推广活动不仅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开拓了更加广阔且深入的空间,而且增进了国与国之间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一、开设多样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课程
孔子学院在海外高校开设了多种民族器乐的本科类选修课程,或以工作坊、俱乐部等形式举办的器乐演奏课程。此类课程采取小班或一对一方式的实践性课程形式,面向国外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美国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中,除常见的西方乐器课程之外,也包括一些其他国家的乐器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印度音乐、中东音乐、非洲音乐占有较大比重,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熟悉。部分学校甚至有规模较大的外国乐器为主的乐团,如威廉玛丽大学就有50多人的中东音乐乐团。但是对于中国民族乐器,大多数外国人是不甚了解的,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虽然之前也有部分外国高校教授以研究中国音乐为主,在海外高校开设了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和人数有限,其普及面和课程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近几年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在海外高校逐步开设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器乐演奏课程。随着课程的推进,海外学生踏入中国音乐的课堂,开始关注中华音乐文化艺术,尝试演奏传统乐器,甚至为乐器创作作品。例如,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威玛孔院),自2013年以来持续开设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琵琶、阮、二胡、笛子、古筝和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部分乐器的课程已经持续多年,很多美国学生的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自2016年春季学期,此孔子学院又组成了一支小规模的室内乐组合,学生一部分为中国留学生,另一部分为在孔子学院学习的美国大学生。有的美国学生,通过民族乐器的学习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坚持练习多个小时,进步非常迅速,甚至还经常即兴创作一些小型作品。
此外,孔子学院面向中小学和当地社区也开设了部分民族器乐课程。在美国的大多数孔子学院与当地华人团体交流密切,因此面向华人中小学生也开设了一定的器乐演奏课程。此类课程多以3至5人的小班课程为主,学员多为当地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这些子女的父母对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热爱,期待子女能够具有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了解、学习中国乐器的演奏,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增加民族认同感、自信感。特别应当注意,在这些学习者中,还包括一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教师,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民族器乐在未来进入国际化发展,在高水平、高认知层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孔子学院开设的民族器乐演奏课程,多数课程内容从零基础入手,教授中国民族器乐的基础演奏方法。课程涉及的乐器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为中国民族乐队中较为常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等。这些乐器在国内具有较广泛的普及,为各地孔子学院输出教师数量相对充裕,国内教材和教学体系相对完善;同时这些乐器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普及性,学生对于这些乐器有着一定的熟悉度和向往性。另一部分器乐课程,多为在初学阶段较容易入手的民族乐器,如葫芦丝、打击乐等。这些乐器在初学阶段较为容易被学生掌握,进度快,呈现效果好,所以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当然,由于大多数课程在近年来刚刚由孔子学院兴起,所以授课时间还较为短暂,大多数演奏者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演奏水平。但是课程受众面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演奏者的水平和数量会持续提升和增长。
二、举办各类艺术推广活动及专业音乐演出
孔子学院经常在海外各地举办各种中国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规模、场地的选择都非常多样,多数活动讲求互动性、体验性。活动的内容通常包括中国绘画、书法、剪纸、中国乐器表演等,活动经常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和赞许[2]。
这些活动中最常见的是中国文化艺术宣传推广活动,关于音乐艺术的活动主要是以表演、讲解和互动的形式进行的。例如,在威玛孔院的宣传活动中,观众可以现场聆听到由孔子学院教师、志愿者用传统民族乐器表演的中国音乐经典作品。作品以传统经典名曲为主,也包含部分易于接受的现代音乐作品和通俗音乐作品;为了活跃气氛,增加观众的认同感,偶尔也会穿插一部分西方音乐经典名曲或当地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在这些演出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关注:第一,在孔子学院主办的演出中,通常会穿插关于一些乐器形制、乐器发展史、经典作品,以及作曲家的介绍等音乐文化方面的讲座。这些内容可以使其他国家的人逐步建立起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认知,协助他们更进一步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感受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第二,在孔子学院的音乐表演结束之后,经常会设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进行音乐艺术互动活动,便于那些对中国乐器产生兴趣的观众,进行一些近距离的、切身的艺术体验。在互动活动中,通常会教授一些简单的乐器演奏方法,探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等。
孔子学院的音乐艺术推广活动举办的场地非常多样,既有正规的音乐厅和剧场,也会选择校园、社区艺术活动场所、艺术俱乐部等地点。例如,志愿者们自2014年起,不定期到Rawls Ryrd小学、James River小学和Motoaka小学进行民乐演示和讲解,受民间组织Colonial HeritageCommunity Foundation的邀请进社区表演等。每年的春节期间也会在各种华人组织的庆祝活动中展示中国民乐的风采,比如威廉斯堡中文学校、半岛华美协会的春节联欢会等。这些活动的受众群体较为宽泛,有效扩大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
在高水平音乐艺术的推广方面,孔子学院经常举办、参与一些当地的专业音乐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邀请国内外专业乐团、室内乐组合,以及专业音乐教师或学生,到各地区进行巡回访问演出活动。例如,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派民乐团在威玛孔院揭牌仪式上进行首场演出;同年,威玛孔院与威廉玛丽大学音乐系共同邀请纽约地区Music from China乐队到校表演并做讲座。另一种为各地孔子学院近年来招收专业音乐教师或志愿者,在孔子学院定期举办一些专场音乐会,同时也积极参与当地的专业艺术节或音乐会。例如,为了庆祝孔子学院日,威玛孔院于2014年举办了“刘芷婷琵琶专场独奏音乐会”、2015年举办了“王凤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2016年举办了“张萌夏琵琶独奏专场音乐会”等,2014年举办了“中国传统音乐会”并参与威玛音乐系的东亚艺术节的演出,2015年与威玛音乐系合办中国-巴西春季音乐会。2016年,威廉玛丽大学民族室内乐团在Williamsburg和Virginia Beach两场亚洲艺术节上,表演了二胡独奏、琵琶独奏和室内乐合奏等多个曲目。2017年,由美国作曲家创作,威玛孔院志愿者马小璐担任二胡协奏,与当地的管弦乐团共同演出了作品《Omnis Terra》。这些活动音乐艺术水平较高,且多数免费面向当地居民,因此不仅有很多音乐爱好者参与,而且吸引了大量当地的专业音乐家和音乐专业高校师生,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这些演出活动中有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某些方面有别于传统的专业音乐会形式。这些演出通常会提供丰富的对于乐器和作品的解读资料,以供那些对中国音乐完全陌生的人进行一个概念上的认知。在音乐会结束之后,还会增加艺术交流、互动的活动,其目的也是让这些陌生的听众对于音乐的疑惑和误解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答。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从来都不乏受众的不解和误解。这类传播主要体现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排斥性。由于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经验的缺失,这类传播活动的受众需要在参与音乐活动时与其日常艺术经验发生关联[3]。通过多年努力,现在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会中,经常会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些专业音乐爱好者逐步建立起对中国音乐文化更加深入的认知,形成一个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追随群体。
综上,这些艺术活动的举办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通过艺术手段团结了海外华人群体,音乐艺术的魅力引发了他们童年的回忆、对父辈的怀念、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有的乐迷经常跟随中国艺术家的脚步前往多个城市,反复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各种演出场所,聆听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其次,长期、持续的音乐艺术宣传活动,促进了海外音乐家和普通民众对中国音乐逐步产生熟悉感,进而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文化交流。在每场演出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中外演奏家的合奏部分,人们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徜徉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产生艺术上、灵魂上的共鸣。这种零距离的精神互动,更易于陌生的海外人士真实地感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现代的发展情况、人文环境和人们的艺术情操。
三、推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术交流及研讨活动
孔子学院长期以来以一种国内外两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存在,因此对于推动、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的举办,具备较为优越的条件。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这种合作交流模式逐步从汉语语言教学扩展到了更多学科,其中也包括高校音乐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
首先,经孔子学院主办或协助,中外高校的音乐团体受邀到对方的国家、学校进行巡回演出。这种以高校教师学生为主体的表演团体,既有大型高校乐团,也有极具特色的小型室内乐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的师生在孔子学院的主导下,近年来多次深入美国多所高校进行访问交流演出。通过欣赏乐团的精湛演出,海外高校的专业音乐教授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国外的学生乐团也有大量机会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的音乐艺术。例如,2015年在孔子学院的资助下,威廉玛丽大学管乐团进行了中国巡演,演出先后在绍兴大剧院、湖州大剧院、嘉兴大剧院、上海城市剧院、北航音乐厅等地成功举行。在演出中,乐团除演奏国外经典作品之外,还表演了《茉莉花》等中国经典民族音乐作品。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向国外音乐专业工作者介绍推广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而且与海外高校教师建立了一定的沟通交流渠道,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
此外,孔子学院还举办、参与了大量的学术研讨和讲座活动。2016年,笔者受威玛孔院和威玛音乐系之邀,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在访问期间,不仅聆听了音乐系多位教授的课程,并与教授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研讨。同时,也经常受邀到音乐系多位教授的课堂上进行表演,向师生介绍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民族器乐演奏的基本知识。教师和学生对中国音乐、中国乐器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和兴趣,讲座中互动频繁、热烈。之后,有部分美国学生加入到了威玛孔院的民族室内乐队中。同年5月,威廉玛丽大学教授Brain Hulse也受孔子学院之邀,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期间Brain Hulse教授进入多门课程的讲堂,并且与民族器乐专业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这些在高校内举办的专业音乐交流与研讨活动,不但促进了国内外音乐艺术工作者的相互了解,更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更广阔领域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更多的欣赏群体,注入了更加多层次的推动力量。
结语
在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交流活动得到了更广泛、深入的推进。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威廉玛丽大学两所中美两国知名综合类院校之间的桥梁,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不断地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海外推广工作,更是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有序进行中。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孔子学院民族器乐的推广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仍然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还面临着多种问题。例如,开设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多为初级水平;刚刚建立的民族器乐室内乐团尚在摸索和起步阶段;民族器乐授课教师缺乏持续性;海外教材还处于极为缺乏的情况等。因此,孔子学院的民族器乐推广工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就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工作而言,无论是民族器乐课程的开设、各类演出活动的举办,还是中外高校音乐学科交流的推进,都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向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条良好的实施路径。这些工作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向着广阔的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大的欣赏群体,增进了国内外音乐家的互通,促进了国外音乐专业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几年孔子学院良好的推广途径和工作理念,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一个更加良性的前进方向和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康瑞军.海外孔子学院音乐文化传播诸问题与对策——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音乐探索,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