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传统民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新民乐应运而生。本文从新民乐的解读、发展现状、研究现状、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关系以及新民乐的发展趋势为主题,望对新民乐的发展、探索、研究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引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全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与发展、创新。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不断地变化,不仅局限于“衣、食、住、行”基本条件的满足,更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进一步的“需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国家中,音乐文化也随之进步与创新。
很多人对于民乐、中国传统音乐十分熟悉,但“新民乐”一词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到底什么才是“新民乐”,他与“传统音乐”或“民乐”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无疑会出现在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心中。笔者望通过本文,对“新民乐”进行剖析,掀开“新民乐”那神秘的“面纱”。
一、新民乐的诠释与解读
“新民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由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广州音乐台和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节目中提出“新型民乐”一词。2000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民乐》栏目开播,同年北京文艺台创办《新民乐》节目,使得“新民乐”这一新兴词语,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
“新民乐”一词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与理解。在广义的“新民乐”中,其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是指新创作、新改变、新理念等形式的传统音乐,并融合现代创作手法、演绎、现代意识等形式的民乐,与此同时,新民乐又是从我国民族器乐以及民间戏曲等音乐中汲取养分而产生的音乐形式,因此其与传统音乐即要区分又不可分割。并且,具有现代意识与传统民乐相融合的作品,也可称之为“新民乐”。
与广义的“新民乐”相比,狭义的“新民乐”则更加具体化。狭义的新民乐主要是指使用我国民族乐器表演且素材、元素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创作上结合西方现代音乐特有的创作技巧、配器手法、编曲、演出形式等。总的来说,即用我国传统乐器演奏使用西方创作技巧的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是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和碰撞。
二、有关新民乐现状
由于人民不断发生变化的审美情趣,使得传统音乐难以满足人民日新月异的喜好,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中处于较为“低谷”的时期。在以年轻人审美情趣为主导的社会中, “新民乐”孕育、发芽、结果,为民族音乐带来了一股清泉。现今,新民乐已经成为我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的道路上。可以说,新民乐在传统音乐与人民审美情趣以及音乐的传播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从而,新民乐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今学者对新民乐的研究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新民乐在最初时期表演形式较为单调且并不突出,现今,新民乐逐渐形成具有其典型特征的形式。首先是乐队的编制问题,与原有的民乐队70至80人的编制相比,新民乐的乐队编制缩减为10至20人的小型乐队。减“量”而不减“质量”的乐队编制则更加符合现今“快节奏”的社会。在其乐队使用乐器上加入了西方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等形成一个类似音乐背景的旋律,加上我国的传统乐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说到乐器,不得不提的便是新民乐中独特的演奏姿势,如琵琶、二胡、阮等原为坐姿演奏的乐器,在新民乐中改为站立演奏,演奏者可随意走动、变换乐队的排列,更加丰富了舞台的层次感。
正如世间没有完美的事物,现今的新民乐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上文中笔者提到,新民乐采用了站立演奏、现代的舞美与灯光,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美与冲击,但一些新民乐乐队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对视觉效果过分追求,如演奏者的相貌、道具以及服装等方面过于“抢眼”,喧宾夺主。而站立的演奏姿态则或多或少的妨碍了演奏者在技巧上的运用,对乐曲的演奏造成影响。其次,部分演奏者及团队,为了获得丰厚的利益,“俗”、 “媚”的情况较为严重,乐队更是良莠不齐,在演奏者中更是出现了很多不专业、现学现卖等情况。
总的来说,新民乐正走在尝试、发展、探索的道路上,等待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学者、演奏者发掘、探索。
(二)研究现状
新民乐作为我国民乐的一个新发展,自然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读、研究,笔者通过cnki查找到有关新民乐的文章五十余篇,笔者经过简单的翻阅,发现有关新民乐的文章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对新民乐的解读,即何为新民乐,以新民乐的概念、范围划定为主题进行探讨、研究,并对代表人物、作品等进行总结与阐述。
第二类为新民乐与传统民乐,这类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是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关系,其次是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影响,最后是新民乐对于传统民乐的传承问题。
第三类为对新民乐所存在问题的讨论及改进措施。现今的新民乐处于发展、探索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此类文章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并陈述笔者认为应如何改进的观点。
第四类为新民乐的发展,这类文章主要对新民乐未来的发展做出猜想,并提出应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新民乐才能使其更受群众的欢迎,更具艺术性且传承传统民乐。
三、新民乐与民乐
新民乐与我国传统民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发展、是继承、是创新、也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一)新民乐是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新民乐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则吸收、借鉴了诸多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现代音乐技术以及现代科技,并且融入了电子音乐、西方乐器,传统民乐融入了这诸多元素,增加了节奏感与和声形式,与原本的民乐相比更具表现力、张力,更加通俗化。这便是一个“取其精华”的过程。
与西方的和声结构相比,我国民乐自古多以单旋律线条为主,更多的注重旋律的流畅与优美、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及意境。在新民乐中不难发现,每一种或是几种乐器则构成一个独立的声部,所有独立的声部最终融合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种西方“和声式”创作手法的运用便是一个“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民乐为民乐传播搭建了桥梁
流行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便是大众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口味”,从而拥有了巨大的听众群体。新民乐则是顺应这种“口味”而产生,以新的形式作为载体,让民乐经过新的“包装”,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为大众与传统民乐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更多大众逐渐了解、熟悉并热爱我国传统的音乐元素,进而是我国传统音乐逐步“潮流”化。
新民乐的产生是一种主动的“改良”,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人民的接受和喜爱,积极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又向大众传递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四、新民乐的发展趋势
(一)从融合到凸显
现今,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也逐渐了解、认识和接受,同样也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在社会中不难看到学书法、学国画、学习孔孟之道之人,更有许多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人学习我国传统乐器。因此,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新民乐作为民乐与大众的纽带,其今后的发展之路是广阔的,也是大势所趋的。
新民乐并非是民乐与西方音乐随意的“混搭”,而是应以我国音乐为基础,以我国民乐为根,在其“枝芽”上进行新的“修剪”与“移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无数的学者都曾提及。新民乐已经经历与西方音乐单纯融合的阶段,需进入凸显我国传统文化、音乐的阶段。笔者认为,新民乐的下一阶段应是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露出“水面”的过程,运用“新民乐”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二)规范表演形式、提升艺术品位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现今新民乐出现较多不规范的表演形式。新民乐的发展若不想昙花一现,那么表演形式的规范、艺术品位的提升是势在必行的。造成一些表演团体“俗”、 “媚”的情况原因有二,一是表演者为了利益,二则是观众品味、审美的偏差。笔者认为,遏制这种情况的产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新民乐演奏者的行为规范及教学,其次是人民集中审美情趣的正确引导。新民乐“健康”的发展是传承我国传统民乐所必须的,只有远离“俗”、“媚”的表演才能使得新民乐更好、更久的发展。
(三)扩充“新民乐”的创作
新民乐虽为传统民乐的继承,但好的事物要不断充实和创新才能永葆其生命和活力。新民乐在产生的初期为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形式,在乐坛中刮起了一阵“新”风,但一味“老曲”翻新的模式则逐渐使得大众审美疲劳、失去热情,因此,新乐曲(中国风乐曲)的创作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这种音乐的创作应建立一套创作体系,将传统民乐、乐器的音色、性能等方面有机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
结语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的一笔,作为一名音乐学者,继承、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新民乐作为古典、时尚、现代的结合,是传统民乐向一个新的道路探索的产物,我们应该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新民乐”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民乐的认知,更促使了传统民乐的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新民乐”的产生唤起了大众对于传统民乐的记忆,那是一种血液中的流淌的旋律。
新民乐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形式,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形式,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民乐,笔者认为,我国其他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何不以此方式让其焕发出往日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张飞龙《新民乐思潮的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3期
[2]王璐场.《浅谈“新民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年第6期
[3]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第4期
[4]国英杰.《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何方——由“新民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