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提教授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特点,即“因没有共性写作时期而产生的带有多样化的自由发展、传承以及自生自灭的性质”与西方音乐有实质性的差异,于1994年首次提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结构力”观念,主要观点是分析中国音乐的结构必须采取多样化手段,而不是拘泥于曲式分析,因为曲式仅仅是音乐结构的一个方面。后又相继研究了“传统音乐结构与中国古典文学、戏剧(结构)的关系”和“音乐结构技法的显现与隐蔽”于“音乐结构力”的具体体现,为我们指出一条研究中国音乐的路径,即从“音乐结构力”观念入手,再扩展到中国音乐形式的各个方面,最终将其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分享出来,旨在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理论、经验。②
现代民族管弦乐作品《春华秋实》将中国传统民乐作品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化,如音色的合理布局、线性思维的表达、快慢相间的结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再现和呼应关系等。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结构布局,其主题的发展和调式调性的布局不是促成音乐发展的动力性因素与结构性力量,虽然作品的主题旋律很明确,每段都有相对明确的调,但就整体而言,没有一个严格的主调布局,调式调性的变换在音乐的进行中主要起到色彩性和感情性的作用,并不具备结构功能作用。因此本文将先从作品的宏观结构入手,再结合李吉提教授的“音乐结构力”观念研究该作品的宏观支撑力。
一、单乐章作品的“套曲化”结构
单乐章作品的“套曲化”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比较常见。其特点是虽为单乐章作品,但在其内部含不同速度和表情的音乐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不能独立只具有“套曲化”倾向,这些具有自由结构特征的单乐章“套曲”,以其特有的柔韧和弹性结构特点与西方单乐章“套曲”相区别,继承了中国大型乐曲的特征。虽然借鉴了西方协奏曲的体裁形式,却没有沿袭其三个乐章的套曲写法,速度由慢至快,结构却一气呵成,体现出中国单乐章自由曲式与西方单乐章套曲相混合的设计特点。③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见表1、2):
引子部分呈现出梦幻、空灵的意境,由扬琴唤醒其他乐器,先是钟琴、钢片琴、音束与二胡做出微弱的回应,两次回应之后,开始了两组对话,分别是琵琶与扬、柳琴与中阮,接着弹拨乐组依次以三连音的节奏奏出5小结,在第14小结处,弹拨乐组与弦乐组完成第一次合奏,三拍的休止后,由箜篌十六分音符奠定第一部分的调性——D徵。
第一主题(A段)由GABDE五音组成,先是高胡solo,主旋律恰好在其常用音域范围,为d2-e3,音色柔和又明亮,伴奏部分为箜篌的分解和弦织体与二胡和中胡的和声织体。主题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四句落音在“徵、商、宫、徵”,其中第二句采用顶真技法。音乐旋律线条陈述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正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第一部分是作品第一次“赞歌式”的体现。
C段(唢呐solo)为全曲第一次高潮,充分发挥了唢呐热情豪放的音响特点,还借助于乐队协奏的力量,赋予了唢呐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浪漫主义气质。
第二部分A段首先在速度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弹拨乐组以模进的手法将旋律推动四次,分别落音在A、B、D、E,最后在大合奏中由吹管组奏出全曲的第二次高潮。当全乐队声响达到最高潮时,又加入一段打击乐加以升华,再次将音乐推向高潮,使音色在音响上更加圆满,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台节奏语汇。做法是依次加入打击乐器,先是排鼓、花盆鼓、小军鼓、大军鼓,八小节后加入定音鼓、对镲和木鱼。这种音量的布局带有“U”字形的整体设计,一波三折的情绪起伏,都具有中国人的感情方式和音乐表述特点。
多段式结构使音乐像“卷画”那样陈述、衍展,同时由于“渐变”,所以整体结构也往往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展开变化,从而使乐曲呈现“一波三折”“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形态,最后在大合奏的高潮中停止。④
二、音乐的时值——速度、核心节奏的结构力作用
用速度结构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中具有特色的手段之一。虽然《春华秋实》的谱面上只明确标记了三处速度变化,但在第一部分乐曲进行时有6处速度变化的音乐术语,尤为重要的是引子部分同时使用了“rubato”(伸缩处理)与“rit”(渐慢)而不是“散板”,这就给了演奏者和指挥很大的即兴与发挥空间,为了达到作品的结构动力与平衡,就通过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来实现。从“rubato”到“rit”再到“accel”,反映了音乐陈述从启动到酣畅淋漓的变化,这就是速度在音乐发展中“动”的结构功能,即张力作用,而最终回到“rubato”,则是乐曲结构恢复到松弛和平衡的结果,实现首尾呼应,起到了内聚力和平衡力的作用。
“节奏”参与结构乐曲的布局原则与速度原则相似,即当同一类节奏占据某一音乐时值时,该时值段就可能形成一个音乐段落。笔者将作品按此原则分为两部分七段,第一部分为三段,第二部分为四段。以第一部分举例说明,其三段(A与A1、B与B1、C与C1)分别用不同乐器(音色)重复呈现同一节奏同一旋律,节奏型分别为(见谱例1);
(见谱例2);
(见谱例3)。
切分节奏为《春华秋实》整个作品的核心节奏型,


即,分别出现在第一部分B段与C段(见谱例2、3)和第二部分B段和B1段(分别见谱例4、5),尤其是第二部分B段连续用了两组切分节奏来表现出一种欢快跳跃的情绪。同时切分节奏内部时值又根据乐曲的进行发展而改变。如谱例5处(总谱第133-148小节)是全曲第二次高潮,在情绪最激动时不仅将切分节奏的时值扩大了一倍,而且当唢呐停留在长音A时,支撑声部(拉弦乐组和弹拨乐组)以开头音大二度+大三度模进的手法用两组十六分音符跑动来推动音乐,共进行了四次,分别落音在ABDE,最后落音在全曲最高音e3结束。
另外,第一部分的A、B两段都为“8+8”小结的等时值长度句子的重复,这种句法关系在听觉上呈对称、平衡、稳定的感觉;而第二部分A1段与A1段为展衍式重复段,其旋律通过音乐时值的递增、递减来结构,小节数关系为2+2+2+2+2+6,2+2+2+2+1+1+1+1+4,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音乐时值长度形成对比关系,音乐的结构呈现出起伏动荡的感觉,即音乐的张力生成过程,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春华秋实》这部作品通过音乐时值的有序组织来获得音乐的结构力作用。
三、主题及核心音调的结构力作用
根据上述“节奏的结构作用力”将作品分为七段(3+4),但每段旋律线并非完全独立,通过分析谱面就会发现,音乐在发展时,每部分的主题都被分解成了片段,而它们就是带有主题因素的“核心音调”。
第一部分的主题A段的核心音是GABDE(见谱例1),特点是级进后向下六度大跳,接着又以五度向上大跳,最终落到长音D徵上;B、C段将A段分解成一个核心音调(B-D-E),从独立的旋律线来看,B段用了重复的手段来巩固乐思,用肢解的核心音调构成的旋律走向与A段一致,最后落到D徵(见谱例2);C段的旋律起伏较大,以音阶的形式自高而低至核心音调D之上,其以连贯的形态出现在旋律内部(见谱例3)。整体来看,B段属于A段的衍展段,形成了很好的弹性结构,从而引出C段。
第二部分进入新的主题,核心音调的特点是最高音在一个八度内的上下大跳,不同的是,A、A1和B段的核心音调为从低到高F至最高音再向下至最低音F(见谱例7),B1、B2为自高而下最低音A再向上至最高音A(见谱例8)。
这两个核心音调贯穿于音乐中,构成了作品两个部分的风格和情绪,还联合与组织着音乐材料的全部,加强了作品的结构动力。⑤尤为典型的是B段虽然为新的主题,但延续了第一部分的核心节奏型,即切分节奏,并且B2段在第二次高潮后,又同时再现了B段的核心节奏型与核心音调。因此总体来看,《春华秋实》核心音调的处理方法是,在重复中衍展变化,变化后回归统一。
四、音色的结构力作用
除调式、调性的转换经常起到色彩的作用,音色也能参与结构。横向来看,《春华秋实》通过有序交替拉弦乐组、弹拨乐组、吹管乐组来组织音乐。如第一部分A段先由音色明亮的高胡奏出,接着A1由音色稍暗淡的弹拨乐组重复奏出,B与B1分别由拉弦组和曲笛、新笛对比音色奏出,一明一暗的音色对比有利于音乐向前发展;接着是C段唢呐solo段,与AB段对比呈现出虚、实的音色对比,最后C1段在大合奏实现音色的轮回统一,推动了音乐整体上的统一。
同时还有纵向的对比与呼应关系,即高音区与低音区的段落交替发展,如在第一部分,A段旋律由高胡在高音区奏出,而弹拨乐组在A1段用循环加展衍原则在低八度音区重复(见谱例1),第二部分拉弦乐组和弹拨乐组的对话也采用了纵向的高音区与低音区交替形式(见谱例8)。这些对比都符合乐曲的整体走向与情绪,高胡solo在高音区音色更激昂,更具张力与表现力,弹拨乐组在低音区较柔和,更抒情,一紧一松,一阳一阴,使得旋律更具有延绵性。
五、旋律线条的结构力作用
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主要是线性结构,通过旋律线条发展陈述乐思,控制音乐的结构,即旋律线条的结构力作用。《春华秋实》的旋律线条的结构力作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部分自高而低的下降性运动,另一种是第二部分从低到高的上升性运动,以此来构造作品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作品的抒情段,娓娓道来,每一句都是从紧张到松弛的缓解过程,如A段的旋律走向,B-D,E-A,最后下行级进从羽到徵(E-D),从而达到了音乐最平稳的状态,如同一声长气息的感叹;随着第二部分速度的变化,旋律变得灵动,旋律线的大小跳动与音乐的力度和情绪的激昂、高涨相关联,给音乐结构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张力,即张力在上行的线性进行中获得。作品最妙之处在于,在快速的、欢腾的高潮中戛然而止,高涨的情绪和能量都在音乐高潮中得到释放。
结语
《春华秋实》,顾名思义,代表了一种培养、教育和成长、成熟的过程。我国民族器乐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充满生机地活跃在当下。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发展的“根”是超越其短暂的历史,延伸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悠远历史长河中的。简略回顾,从民族管弦乐创作之初,最早改编本的《春江花月夜》和稍后出现的《月儿高》《十面埋伏》等作品,在乐队的写作中不仅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乐曲的旋律美,也在深入研究演奏细节及其声音效果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艺术魅力。
春日之花,秋日之实。汗水的印记不会消逝,点点滴滴汇流成河。奉献虽不计回报,但终将结出硕果。
注释:
①④⑤李吉提.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1).
②③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