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至19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周暨2012全国高等院校第六届民乐作品(吹管)比赛活动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其宗旨是与特邀来沪的海外学者及演奏家们进行两岸四地关于民族管乐演奏与教学的整体学术交流。为此,在上海音乐学院吹管乐团、台湾文化大学及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演艺学院及竹韵小集、新加坡鼎艺团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民乐室内乐团之间,共构出了这一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学术平台,各方民族吹管乐的仁人志士云集在此,进行了深入的切磋、互动与交流。
“学术论坛”的具体进展及相关情况
参会人员、参赛选手们于16日进行报到及彩排,这看似平静的预备,实质是在热切而兴奋地期盼着“重拳出击”。17日上午“两岸四地民族管乐学术专题讲座活动”如期举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刘英教授主持,他热情洋溢并简短地介绍了与会的来自中国香港、台湾、上海音乐学院以及新加坡的各位专家与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王建民教授就各位来宾的学术背景、此次活动的举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他说,在对于目前民族管乐文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此次赛事不仅可以进一步激活该领域艺术实践的展示,还可以通过来自不同院校的作品来认识当今创作领域的相关水平,同时,也能够增进民族管乐艺术的教学、演奏曲目的库存量。
香港演艺学院音乐科系白德云主任、港籍博士研究生杨伟杰先生、上海音乐学院徐超铭教授等,就民族吹管教学在香港的发展趋势、中国竹笛在香港、既现代又传统的三十七簧笙等三个专题的内容,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白德云主任从香港演艺学院相关的本科课程改革角度,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即能够符合香港社会对工作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完成复合型工作的训练方式及课程安排情况,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同时具有专业技巧、专业管理、项目策划与宣传等能力的人才等等。白德云在现场通过山西吹打《喜迎春》(打击乐演奏员具有爵士鼓手的演绎背景)、原创作品《离离》(作曲家同时作为指挥家出现)等视频内容,展示了他们复合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具体成果,让在场与会人员了解了该学院在本科教育中符合香港主流社会需求的音乐教育模式的相关经验。
港籍博士研究生杨伟杰先生在专题发言中,对香港竹笛音乐的发展历史、演出群体在官方及民间的具体形式、教学机构及现状、竹笛音乐创作及研究状况等,作了细致的介绍。
“上音”的徐超铭教授从自古以来笙形制的纷繁变迁、既传统又现代的37簧笙、由形制引发的联想等三个方面,旁征博引地阐明了37簧笙在演奏性能上的优越性以及37簧笙的演奏艺术等。徐教授用娴熟的演奏手法向大家示范了相关技巧,他的学生们在现场以欢快热烈的《晋调》及抒情隽永的《华意飞》精彩的片断演绎,展示了37簧笙的性能和风采。
次日上午举行了举办的第二场学术论坛——两岸四地民族管乐教学与演奏研讨会。台湾文化大学吴宗宪教授、印度演奏家Mr.Raghavendran与新加坡籍研究生陈庆伦先生(携同新加坡鼎艺团郭勇德指挥)、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刘英教授等人,分别就现代作品中的竹笛表演手法、印度笛与中国笛的对话、中国竹笛演奏法与教学法之探究、学科建设角度下如何认识唢呐演奏艺术的系统化及科学化等学术话题,作了主旨发言。
吴宗宪教授从非主流的认识角度来谈及“笛子也可以这样吹”这一话题。在发言中,他讲述了浪漫与冲突、协和与不协和、噪音与乐音等并存于音乐中以及电子音乐与电子器械的广泛运用、音响与静默、现代与传统的界限、不同文化的音响表达等内容,在讲述中他结合了约7个视频资料来辅助相关的讲解,让与会者充分地了解了他对混合音色等方面的熟稔并从他“乐器无限、人心有限”的观念中,深刻理解到其体味传统音响本质、提出现代与传统实为同根共族这一观点的含意。
而以印度演奏家Mr.Raghavendran与新加坡籍研究生陈庆伦先生、携同新加坡鼎艺团郭勇德指挥的合作演示方式,别开生面地将新加坡鼎艺团队的学术认识呈现给现场与会者。陈庆伦讲述了中国竹笛与印度笛的不同特点、文化融合状态下的南洋人文特点、鼎艺团的基本情况以及就此方面的课题研究状况等;郭勇德主要做现场翻译以及就印度音乐的特性、记谱、节奏、调式等与如何展示南洋乐风等内容作了补充说明,Mr.Raghavendran则配合演示各种印度笛的音响效果,生动地为与会者展示出了中国竹笛与印度笛的联系与不同。
詹永明教授通过对目前社会对演奏与教学人才的需求,提出演奏法与教学法并存之探究的课题。他以笛子技术的“技艺法”、“教学法”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并存的重要性为阐述基础,讲述了自己在培养学生的演奏与教学能力并最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演奏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等等问题的成熟思考。
论坛的最后一个主旨发言人刘英教授,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唢呐演奏的音乐作品、唢呐演奏的教学、唢呐艺术要注重民族性与传统气质的统一、唢呐艺术的审美话语权在于受众、专业化的唢呐艺术中如何保存中国音乐的神韵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此外,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的笛子青年教师刘洋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在职研究生赵琦(供职于上海民族乐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闫晋龙等,也就自身切实的教学、工作与学习心得,在发言中分享给在座的每位听众。
本次活动音乐会的具体进展及相关情况
此次活动音乐演奏中最为出彩的部分,莫过于两场音乐会的演出。17日晚,“2012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六届民乐作品(吹管)决赛暨颁奖音乐会”,以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作曲系主任叶国辉教授,教务处处长周湘林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民乐系主任王建民教授,民乐系作曲教研室主任朱晓谷教授,民乐系副系主任刘英教授和詹永明教授等人构成的音乐会评委阵容,就当晚参赛的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及上音附中、中央音乐学院及其附中等单位的13首民乐吹管乐作品,进行了创作与演奏双奖的评选。最终,担任《溯回》作品演奏的马云鹤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大赛产生了:7个佳作奖(陈密佳笛子四重奏《那达慕》、刘畅笙重奏《信葉情》、谢梦昊3支曲笛与排鼓《星空》、金典笛子三重奏《戏鸣》、李博笛子与钢琴《月出》、杨孜奕竹笛古筝二重奏《域·惑》、付玄唢呐二重奏《玄》),3个三等奖(张梦笙独奏《幻想Ⅱ》、姚佳旭竹笛与钢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羽霏竹笛二重奏《二极》),2个二等奖(梁啸乐竹笛与琵琶《双声Ⅱ》、孔志轩笛子独奏《溯回》),周漪泓竹笛三重奏《日暮飞沙》获得一等奖。而在18日晚六点开始演出的两岸四地交流音乐会中,为此次活动更是在民族管乐艺术的音乐欣赏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个团队都在尽心尽力地向观众们展示自己的艺术能量。观众们集中欣赏了以下作品:香港竹韵小集带来的广东吹打乐《得胜令》(全体乐师)、胡晋僖喉管独奏《下渔舟》、彭康泰与余颖嘉演奏的笙与琵琶《过海》、杨伟杰等演奏的丝竹七重奏《望月听风》等;新加坡鼎艺团带来的《瓷咏》、印度笛与中国笛的对话《舞》、《火·龙舞》等曲目,现场观众还应郭德勇指挥的邀请,互动参与了印度吟诵节奏,在欣赏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异域音乐的节奏风情;台湾文化大学带来的笛子与钢琴《山风》(吴宗宪演奏),台北市立国乐团带来的洞箫独奏《萧中萧》、唢呐独奏《豫西二八板》(林恩绪演奏)等曲目以及由上海音乐学院吹管乐团带来的詹永明作曲并演奏的笛子音诗《秋辞》,赵晓声作曲、徐超铭演奏的《唤凤》和刘英团队演奏的唢呐吹打乐《拉呱》,将整个学术活动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基于音响的活动意义及其他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得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周暨2012全国高等院校第六届民乐作品(吹管)比赛活动,整体上体现了学术的丰富性、规范性,在观摩了全部活动的各个细节之后,笔者认为,此次活动在本质上凸显了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一,学术中透露积极的治学意识。
此次活动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气息,与会的专家、学者不断总结及反思中国民族吹管乐这一学科领域中的诸多事项。
王建民教授认为:此次活动的研讨会中,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并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现今民族管乐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专业化”的问题、民族管乐艺术的师资的系统化问题等,他认为,目前高度专业化与中国民族管乐艺术的发展之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更为专业地紧抓民族管乐艺术的教学与演奏,才能将中国的民族管乐艺术不断地提高上去。由于现今高等院校中学习民族管乐艺术的对象已很少是非专业化的需求,因此,民族管乐艺术及其相关团队要紧紧与今后的高等教育相契合,因此,不能在相关的教学与演奏方面,艺术辐射的理念不能浅而广,而是要精而深,要实施高度专业化的方式。就师资的系统化问题,王建民教授认为,要注重当今民族管乐艺术领域中教材缺乏的现状,同时,民族管乐艺术相比较民族弦乐演奏的领域,还处于发展相对缓慢的状态。此次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进行和各方之间的学术交流,这种交流一定能够激活民族管乐艺术的生存状态,我们祝愿和期待着中国的民族管乐艺术在这种不断被激活的状态中,能够逐步取得丰硕的成果。
其二,赛事中较量作品的良莠状态。
在此次的活动中,那些被进行展演、比赛的作品,都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赛事作品也存在良莠之别。
比如在研讨会上大家也提到的一些具体情况——一些作品中在演奏技巧、演奏音域、演奏法方面,还不够成熟与完善,纸面的音符与现实演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上现象,也都启示我们,在民族管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追求音响的新颖性和超越性之外,还应该多多注重学习与借鉴民间音乐中的艺术特质,有了民族管乐艺术的内在的、真实的核心,结合现代的具有主体个性的独特构成形式,才能将民族管乐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其三,沟通间展示团队的协作精神。
从此次活动的方方面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学术论坛形式的发言与交流,还是在舞台上的音响竞奏与沟通,都体现了民族管乐艺术大家庭中团队协作的良好作风。
这种团队写作的良好作风,就是一个集体力量与智慧的精神所共构的,这也是一个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向征。这无疑是作为一次重大的、广地域、深论域的学术活动的艺术人文的价值所在。
武文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