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道路的探索
邵茂林 华音网 2024-06-20

摘要:“中国民族管弦乐”作为当代音乐潮流新词汇,结合了现代音乐思想潮流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征及发展,关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理论实践意义与创新成果,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如果把我国数千年来传承改良的传统民族民间乐器比作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骨架”,那么它的“血肉”就一定是成体系成规模的作品库,所以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需要创作大量富有特色的、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创新需要深厚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国乐;创新;交响化;传承

近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我国民族管弦乐的传承与发扬,一直被国家赋予着重要的文化责任,代表了中国民众对向往科学、渴望更新科学知识的强烈人文追求。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民族管弦乐发展史中,共经历了两次“从临摹学习到创新吸收”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开始出现良好上升氛围,并呈现出“主题性”创作的繁荣、多元化的发展,大量青年作曲家汇聚一堂,音乐思维、演奏技法、创作技法等不断突破创新,表现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元共同存在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低谷到平原再到高峰的开始,未来将会走向更好的发展。总体来说,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模式是在传统民族民间器乐合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交响乐数百年发展的成熟体系,同时在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们不断尝试与实践中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精华,在乐队编制、演奏方法上不断改良创新,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笔者分析了我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不足,并结合现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发展现状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族民间器乐发展历史历经几千年,先秦时代记录的鼓吹音乐最先被研究,隋唐时代演变为宫廷燕乐。并逐渐发展成为宫廷乐队、宗教乐队、民间乐队等。中华民族管弦乐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内涵,也体现着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内涵。在20世纪初期,我国民族管弦乐团的建立与传播是依靠几个留洋归国音乐学子的双手搭建起来的,他们吸收外国音乐理论,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1920年,上海大同会组建了由32人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让人耳目一新,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管弦乐团的前进发展,对当时的民族音乐与民族管弦乐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族管弦乐团前后组建:上海大同会的民族管弦乐团主要是南方人居多,所以大同乐会主要的流行旋律也大多为南方丝竹,1927年5月“国乐改进社”在北京组建,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较大的北方国乐团。1935年于南京组建了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民族管弦乐团在组建后的不断发展中,将中国南方丝竹和北方打击乐器以有机地相互结合的革新方式,改进乐团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革新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乐队风靡一时,乐队建设与改革蒸蒸日上,其中一些人分流到了台湾,发展台湾的民族管弦乐艺术,另一些国乐创作人通过不懈努力在1953年组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标志着国乐的发展进入新的时代。

1.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简述

中国是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大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和器乐,丝竹、弹弦、锣鼓也是汉族音乐的主要器乐表现形式,少数民族编钟乐队、芦笙乐队和弹奏乐队先后组建,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民族管弦乐以其特有的音色与内涵,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任,这也与西方音乐的理念迥异。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虽然也有西洋乐器的加入,但主要是被我国民族吸收和融合而形成新型的具有独特东方色彩的交响性的民族管弦乐团。我国民族管弦乐器如二胡、高胡、中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柳琴、笙、大阮、筝、中阮以及民族打击乐器等都独具特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管弦乐的标志性乐器。

2.我国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将许多民族民间乐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这不仅保护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保护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吸收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元素,丰富自身文化,时刻保持学习态度,学习新的音乐文化理念,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不断融合与完善自身,解决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文化较闭塞的问题。符合时代音乐文化风格,符合时代审美。

(二)民族管弦乐研究现状

民族管弦乐的骨架组成为“国乐”。“国乐”的论域范围较广,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性。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就从“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八音分类法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西周时期的雅音高律、春秋郑卫之音、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相和大曲、唐宋时期的宫廷燕乐等,都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音乐文化国宝,共同筑起了我国5000年历史音乐文化长城。1949年至2009年,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历史研究取得巨大成长的前六十年。通过回顾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以及各领域科研的开展情况,并认识到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及未来的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音乐史中,笔者从民族管弦乐史研究成果、民族管弦乐史研究团队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这60多年做初步概括。

1.民族管弦乐史研究成果

“多元繁荣”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主要特征,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成果书文采繁茂,丰硕空前,大大超越了中国以往的发展阶段。就论著内容而言,不仅形成了对我国传统民族乐器部类整体历史发展进行通史式论述的音乐史论著,对扬琴、二胡、古琴、筝、琵琶等弦乐器和音乐形式发展史进行全面探讨的论著也具备一定规模,这为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奠基、改进发展。除了以上专业论述外,论文形式的许多研究成果也非常多,

多得数不清,论著内容基本上以中、微观研究为中心,但严格意义上的宏观研究范围还不够完善。第二,研究对象空前广泛。这60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发展史已经扩展到上百种乐器之多。近些年来,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方向,涉及音乐文献研究、综合研究、乐器史研究、曲谱研究、演奏史研究、流派研究、音乐创作史研究、律制史研究、名家名曲研究等。第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文献法为主,音乐艺术考古学研究方法为辅,同时兼顾音乐社会学、民族音乐学、古文字学、古谱学、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乃至民俗学等多种专业研究方式的多元发展格局。第四,学术关注点不断涌现,刘天华、阿炳专题研究、源流探讨、筝、琵琶音乐演奏历史探究、敦煌乐谱研究等学术关注点的产生,促进了我国民族管弦乐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2.民族管弦乐史研究团队建设

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专业力量空前发展,研究队伍空前扩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多元化”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史深入研究专业学术力量的结构特征。我国民族管弦乐史深入研究的专业学术力量由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专家、音乐专业老师、音乐研究机构研究员、演奏家、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爱好者等构成,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再就年龄构成而言,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专业学术力量主要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正是研究队伍多样化的体现。“专业化”是指当前民族管弦乐史研究专业学术队伍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主要由这两个因素促进。一是音乐专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人员。二是随着音乐学研究硕士、博士以及音乐教师数量的增加,促使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学科力量越来越大。增长的另一个方向,随着更多的民族器乐演奏和民族音乐学理论硕士、博士的增加将会使我国民族管弦乐史研究的专业力量更年轻化、专业化。

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道路的探索

(一)交响化

近代以来,交响化理念在民族管弦乐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虽说我国传统音乐文中也讲究一个“合”字,但大部分民族乐器音色与奏法都太具特色,这些乐器在乐队中的融合性相比于西方交响乐团数百年发展下的高度融合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我国民族管弦乐团才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阶段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无论在音色和谐与音响效果统一、乐队编排、理念与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与西方交响乐团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我国民族管弦乐团革新的关键就是乐队结构、乐器组合、乐队作品及乐器改良。部分音乐家了解认识到我国乐器的相关特征后,通过改变乐器的形状、材质等,进一步改革乐器,拉近音色,便于音响效果的协调统一。在乐队的乐器组合中,通过增加低音乐器,比如大阮等乐器,增加民族管弦乐队的中低音声部,但是实践演奏中音域宽度仍然不够,后来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发现借鉴融入西方交响乐团的部分乐器如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等能大大提升乐队音色音域融合与拓宽问题。在作曲家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时,从早期较简单配器思路的单旋律与齐奏配合为主的创作摸索,发展研究并借鉴西方作曲家乐器法与配器法体系,当今时代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方面也是在前人不断的摸索下才有了今天的曲目数量与质量的大幅提升。现代的民族器乐创作也越来越具有戏剧性、复杂性的表现力,开始追求以多乐章结构等大型作品创作,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起伏和细腻的内心独白时运用了多声、复调的表现方法,使音乐作品更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含义。总之,音乐家们在作品中要求声势浩大的音乐,要求产生丰富音色的表演内容,要求创造出鲜明对比、丰富形态、深刻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

(二)民族管弦乐团前路探索

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探索不但要求对创编思维与作曲手段的重新考量,乐器间音色融合与平衡也是民族管弦乐交响化必须考虑与解决的问题。起初,中国民族管弦乐主要以器乐合奏为表现形式,如中国传统的江南丝竹等模式。但后来,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特别是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借鉴了西方音乐体系。欧洲交响乐团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其乐器数量、乐器种类、乐队演出时的座席排列、各种乐器分组等,都随着时代变迁、作曲家及其作品创作风格上的差异而发生了变化。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交响化的探索中,有让唢呐吹奏代替吹小号的旋律,也有让二胡演奏小提琴声部,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乐器的音色与演奏技法特性,这也说明了初期探索民族乐队交响化的道路并不科学与客观,创编方向也有失偏颇。但随着不断摸索与尝试,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音乐家、作曲家们对民族乐队交响化的认识以及民族乐器作曲技法的运用和创新越来越深入,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内涵上也日趋完善。尤其在乐队中各类乐器组合方式经过大胆尝试与实践,音乐家通过对民族乐器在乐队中融合性、稳定性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则上也考虑到了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特性。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演变经过了悠久的文化沉淀,从先秦到清代,器乐合奏等演奏形式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我国各个时期。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复杂深入,作品中表达思想,包含哲理性、观念性的内容也形成了新的趋向。交响化已经成为了民族乐团在前进道路上必然的课题。而西方交响乐的演变进程不外如是,从原来较简单的和声曲式结构演变到二十世纪承载了具备复杂思想性的大型交响乐创作,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探索,才有了完善的西方音乐体系。所以,我们的民族管弦乐将紧追时代,展现自我,并在中西融合中探求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道路。近些年在探索交响化的进程中,也成立了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等多个成绩突出的民族管弦乐团,对应的也有不少出色的音乐作品。如香港中乐团演奏的《秋决》《灵山梵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的《秦兵马俑》《丰收锣鼓》等乐曲。

民族乐队交响化是把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糅合一起进行二度创造性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身提高的过程。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音乐家们在摸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也曾原封不动地照搬过西方交响乐团的模式,一味地使用西方和声体系与作曲技术技法来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但由于我们的民族器乐较西洋器乐来说有其特殊化与个性化,在民族器乐合奏中的融合性也弱于西方交响乐,因此单纯地模仿西方乐队模式与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民族管弦乐中是不可行的。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道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过程艰难但前景光明。

结语

虽然民族管弦乐交响化道路探索前路还很漫长,但民族管弦乐经过数代音乐人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以浓郁的民族风味和深厚的精神底蕴向全世界

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笔者在收集和整理中国民族管弦乐相关文献和资料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也意识到由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不足,无法更多地深入挖掘民族管弦乐的特征特性,这也是笔者后期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姜莹民族管弦乐作品配器技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

[2]刘喆.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

[3]孙银榕.中外打击乐器在交响乐团与民乐团中的应用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

[4]任华清.中国民族音乐与鉴赏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01.

[5]付玄.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声部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

[6]朱晓谷.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7]伊·杜波夫斯基,等.和声学教程[M].陈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

[8])H.柏辽兹.配器法[M].姚关荣,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9]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10]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