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火炬,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20件民族吹管乐联奏《锦绣中华》的创作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我就此乐曲的创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弘扬民族文化是《锦绣中华》创作的初衷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出不够活跃,民族器乐事业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力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创作出一大批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作,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职责。繁荣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出,不仅是人民群众、广大官兵的需要,也是民族器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各民族的吹管乐器丰富多彩,汉族有唢呐、竹笛、笙、竖笛等,壮族有波列,苗族有口笛,傣族有葫芦丝,哈尼族有哦吡,蒙古族有胡笳等。这些民族吹管乐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我能熟练地演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吹管乐器,又自创了钢笛、牛角乌、腔笛这三件新的民族吹管乐器,在乐器种类及演奏技巧上奠定了创作20件民族吹管乐联奏的基础。要把这20件乐器艺术地、集中地进行展示,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载体。20件民族吹管乐联奏《锦绣中华》以每一件民族乐器展示一段具有相应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曲调,以“冰糖葫芦串”的结构方式进行串联,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多角度、多色彩地表现祖国秀丽的山河、各民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组成了一幅壮丽秀美的《锦绣中华》的画卷,使人们在欣赏之时,能在风格独特、内涵丰厚的民族音调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二、艺术是相通的
艺术的各个门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从共性的一面来看,艺术是相通的。20件民族吹管乐联奏《锦绣中华》创作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艺术是相通的这一原理。各民族的吹管乐器都是腔体发声,或是通过哨片、簧片,或是通过吹孔向腔体注入气流,通过振动发出悦耳的声音。因此,它们的演奏技巧有许多相通之处。把握了20件民族吹管乐器的共性,又细致地掌握各种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20件民族吹管乐器组合起来演奏便能产生十分丰富的效果。
我们在《锦绣中华》的创作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了三个统一,即乐器性能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乐曲风格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演奏技巧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而集中地、艺术地展示了民族吹管乐器的艺术魅力。
从乐器性能上看,笙、管、笛、箫等20件民族吹管乐器有各自的乐器性能,它们发声的物理性能是不同的。它们在音色上、形制上、演奏技巧上也各具特色。如壮族的波列与汉族的唢呐音色不同;胡笳与管子的音色相异;傣族的葫芦丝与汉族的笙各具异趣;巴乌与埙的音色相去甚远。基于上述特征,20件民族吹管乐既有共性的一面,可以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又因其个性的一面使它们组合在一起不至于单调乏味。努力在创作和演奏中做到使乐器性能的共性与个性都得以体现,是我们创作、演奏《锦绣中华》的艺术追求。
要使每件乐器都能充分发挥其乐器性能及特色,并使各自的演奏能和谐地组成一个完整的乐曲。还必须解决一个乐曲风格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问题。
首先,20件民族吹管乐联奏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根据集中地、艺术地展示20件民族吹管乐器,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我们找到了“冰糖葫芦串”式的组曲的结构方式,来展示20件民族吹管乐器的独特魅力。
2O件民族吹管乐器中,有汉族的、维吾尔族的、苗族的、藏族的、傣族的、哈尼族的……它们本身象征着56个民族组成的祖国大花园,每一首乐曲就是一幅灿烂的音画,共同描绘《锦绣中华》。
其次,曲式定了,主题确定了,就必须为每件乐器创作风格鲜明、能够发挥乐器性能及独特艺术魅力的乐曲。这关系到联奏的成败。在《锦绣中华》中,我们为每件乐器创作了风格鲜明、能够发挥乐器性能及演奏技巧的乐曲,做到了既发挥了乐器的演奏技巧,又展示了民族风情及地方特色,而风格各异的乐曲又融汇在中华民族统一的中国情节中,使联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要处理好乐器演奏技巧方面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问题。
民族吹管乐器因其形制、物理发声原理方面具有共性,因而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共性,如通过哨片、气息、音孔的发声,大多数乐器靠手指按孔及口气的调节来掌握音高等,但每件乐器都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往往乐器的个性是通过独特的演奏技巧来体现的,因此,必须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每件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否则,20件民族吹管乐搞成一个面孔,就失去了联奏的意义。
三、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从艺术史上看,艺术得以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其根本的动力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也没有人类艺术的今天。艺术拒绝克隆,克隆不是艺术,艺术一贯反对重复自己或重复他人的行为。
将20件民族吹管乐器集中在一首联奏曲中,由一位演奏家演奏,就其乐器数量和种类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样的艺术实践本身就具有创新意义。在传统的民族吹管乐演奏家中,笙、管、笛、箫、唢呐兼而奏之者大有人在,这也是民族吹管乐演奏的一个传统。但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能熟练地演奏几十种各民族吹管乐器者甚少,这需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吹管乐演奏功底及创新意识。
为了丰富民族吹管乐器,加强《锦绣中华》的艺术表现力,我们还创制了新的民族吹管乐器,如牛角乌、钢笛、腔笛。这些乐器在形制上与民族吹管乐器有相同之处,又有独特的造型,和其它已有的民族吹管乐器组合在一起是和谐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独特的、其它民族吹管乐器不可替代的音色和表现力,使联奏《锦绣中华》更具艺术表现力和绚丽的艺术色彩。同时,也为中国民乐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乐器品种。通过《锦绣中华》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三件新创制的乐器具有较大的可发展性和艺术生命力。
《锦绣中华》在伴奏形式上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联奏形式的《锦绣中华》曲式结构大,内涵丰富,乐器种类多,乐曲风格缤纷多彩,显然不是一个笙,或者小民乐队伴奏所能胜任的。我们注意到了电脑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新颖的编配手法,尝试民族吹管乐与电脑音乐的结合,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电脑音乐的伴奏与民族吹管乐器独奏的结合较好,电脑音乐在和声、复调、织体上对独奏乐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使民族吹管乐器的独奏有了纵深感及立体感,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吹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
《锦绣中华》已制作成音乐电视,通过与乐曲呈现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相媲美的画面,在音画结合上采用了同步的手法,从视觉上强化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艺术品的通感作用,增强了审美效应。声乐的MTV在荧屏上比比皆是,而器乐的MTV如凤毛麟角,民族吹管乐器的MTV更是罕见。《锦绣中华》也算是这方面的补白吧。
民族器乐事业的繁荣,需要民族音乐工作者做出切实的工作,要多创作新曲目,多演出,多与当代听众交流。只有得到当代听众的认可,顺应了他们的审美期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民族器乐事业才能与时俱进,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邮编:730000)。